第一图书网

变革的见证

沈兰,郑润洲 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沈兰,郑润洲 编  

页数:

367  

内容概要

青浦的教学改革实验基础宏大而扎实.实验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所罕见的。它具有中国特色,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范例,实验研究者提出的”学会教学”、寻找中西方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教育范式”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髓,可与当代国际上的先进教育思想媲美.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 本书记述了我国数学教育传家顾泠沅教授扎根课堂的30年青浦实验研究。青浦实验肇始于全国范围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旨在通过探求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学习的教学措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篇,青浦实验,穷则思变的扎根研究,第二篇,中间地带:跨越东西方教学差异,第三篇,行动教育:教师在职教育新范式。共27万字左右。

书籍目录

第1篇 青浦实验:穷则思变的扎根研究 一、困境中奋起 二、实验的分阶段阐释 三、实验的方法学特点 四、教学原理研究 五、推广与影响第2篇 中间地带:跨越东西方教学差异 一、新世纪数学教育变革 二、课堂的文化差异 三、中国学习者“悖论”与变式教学 四、美国人的创造性人才培养 五、打造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第3篇 行动教育:教师在职教育的新范式 一、现代教师教育成为专业领域 二、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 三、行动教育模式推广于校本教研 四、勾画教师团队建设的蓝图 五、青浦实验在新世纪延续附录1 历年来顾泠沅发表的文章与著作附录2 历年来关于顾泠沅与青浦实验的报道与评论文章编者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篇 青浦实验:穷则思变的扎根研究  二、实验的分阶段阐释  3.明确学生学习的特点.分析成绩分化原因  调查期间,顾泠沅和实验小组曾用15年前的一套数学试题对处于同一年段的学生进行测试,以了解“文革”后的班级中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发现。学生成绩的分化态势已由过去“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变为无规则状态,“差生”(即学业不良学生)在班级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现场听课中,顾泠沅和实验小组又发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当时非常严重。一个典型事例是,一辆拖拉机从某农村学校近旁驶过后,正在听讲的学生都无一例外地将视线转向窗外,而且还想象着坐在拖拉机上的人及其要做的事。  汇聚从师生两方面获得的信息,以及考察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顾泠沅和实验小组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学和教两方面的交互影响,迅速成为“差生”。他们对此深有感悟——“问题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并坚定了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从改革课堂上学与教的方法人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有效学习。  4.收集有效的教学经验,寻找针对性措施  在查找问题的同时,顾泠沅和实验小组抱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信念,也在努力调查、发掘教师中的好经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他们收集了一些基层教师在教学上的丰富经验,共整理出了160多条。其中的一些教学“高招”诸如: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变革的见证 PDF格式下载



了解顾老的最好书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