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圆梦

许祖馨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许祖馨  

页数:

286  

前言

深受青少年喜欢的科普作家许祖馨先生最近又做了件大好事,他为年届古稀的建筑大师邢同和写了本建筑生涯的特写。我认识邢同和教授已有20多年了,不过开始只有点头之交,真正对他在建筑上的成就有所研究,始于1997年上海评选十大优秀建筑。当时由邢同和设计的上海外滩风景带被评为上乘之作,上海市作家协会分工我写外滩风景带。我到外滩转了好几圈,边欣赏,边琢磨,被外滩景物的动静皆宜、错落有致所打动,更为邢同和精妙的设计思想所折服。自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关注邢同和,才知道外滩风景带只不过是他原创作品的一部分,他还设计过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鲁迅纪念馆、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云故居纪念馆、苏州河改造样板段等,方才晓得邢同和为上海增添了如此多的光彩。德国前总理科尔看了他设计的上博后,风趣地称赞他“只比贝聿铭小一岁”,意思是作为贝聿铭学生辈的邢同和,在设计水平上已接近大师贝聿铭。自那以后,我不断获悉邢同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设计作品遍布全国的信息:芜湖科技馆是他设计的,阿克苏博物馆是他设计的,扬州博物馆也是他设计的,包头博物馆还是他设计的,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仍然是他设计的。

内容概要

本书既是写建筑师邢同和的建筑生涯,同时也介绍了邢同和与世博的情缘,某种程度上讲迎世博也是邢同和之梦。2001年邢同和是上海第一个出访法国巴黎世博执行局代表团的成员,也是中国政府决定在举办、进行正式中办“园区场馆规划”概念性、可行性方案的第一个原创者之一。2001年在他主持下的世博会规划方案形成,并作为第一轮国际征集中的中国方案。邢同和先后参加了从浦东选址转而定位于浦江两岸的规划构思,不仅作了总平面,还亲自构思了世博会主轴线,标志性主场馆,如主题馆、中国馆,及沿江的外国馆等的初步建筑形态的描述表达、鸟瞰图、想象中的“开幕式”、“闭幕式”场景。世博会申办成功后,他担任了“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兼总建筑师。在筹备阶段他相继参与旧建筑改造项目研究,主持了世博会样板段的规划设计及建造,完成了2004年至2006年110万平方米浦江镇世博家园的设计和建造,以及最后阶段浦西世博会进出口大门的设计和建造等等,书中对以上这些内容都有详细记述,本书是一本名正言顺的世博献礼书。

作者简介

许祖馨,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原育才中学顾问,七一中学副校长。他结合生活和学校实际进行创作,写出了一批受师生、社会欢迎的作品,并相继荣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和上海市老科协科普优秀讲师称号。其作品累计已达1000多万字、百余本书,如《迈好青春第一步》、《学校一周一活动实例手册》、《新世纪少年素养丛书》、《新时期青少年思想修养丛书》、《太空卫士》、《梦开始的地方》等。曾荣获全国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我最喜欢的十本书奖、上海青少年读物一等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闪光的轨迹 1.东方之韵 神来之笔 2.倾注全部感情的设计作品 3.满怀深情的毕业设计 4.诚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5.中外合作走出一片新天地 6.黄浦江畔的彩虹 7.“您只比贝聿铭大师小一岁” 8.从平凡到伟大 9.再铸历史文化的丰碑 10.诗化的革命情感 11.画中画 12.苏州河情怀 13.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14.为APEC会议作准备 15.茅草亭里迎贵宾 16.民族团结的象征建筑艺术集萃 17.与上海城市一同崛起的建筑师 18.有见地地解读“上海变化” 19.建筑师喜欢登高鸟瞰眺望 20.建筑师的抱负和追求 21.建筑是美的集中表现 22.建筑艺术与建筑保护 23.建筑与艺术 24.建筑设计生涯拾趣 25.梦未成真的创作设计真情永远 26.邢同和的节假日 27.她的恩泽永留人间 28.莘莘学子 母校情深 29.真情给予无比的力量 30.可贵的团队精神 31.众人心目中的邢同和 32.人民大众的建筑师 33.难忘的漫漫建筑设计之路放眼国际 34.从上海走向世界 35.罗浮宫和贝聿铭 36.莫斯科留下的深情 37.难忘的贝尔格莱德之旅 38.美国考察二三事 39.行走在友好国家 40.考察奥林匹克举办地 41.明信片收藏的新亮点 42.美国的名人纪念建筑印象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特定时空:博物馆位于人民广场正中,北面正对市府大楼与广场,南面正对延安路,东西面又遥对空旷绿地,作为环境空间的视觉中心应考虑全方位的景观,包括屋面的第五个立面,五个立面的艺术造型要统一。这样特定时空的建筑就得是四周能见的方体基座与圆形放射的全方位体型相结合。特定人文背景:上海博物馆是国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这是在上海市中心建造起来的华夏瑰宝。在这几个“特定”前提下,为了确定建筑外形,他冥思苦想,究竟要用怎样的建筑外形同时表现出上海的现代气息和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如果只采用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形式,显然不能体现出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而仿古的西方建筑、飞檐翅角琉璃瓦式的中国古代宫廷建筑或是粉墙黛瓦式的江南园林建筑,又与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格以及人民广场的周边环境不协调……最后,他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说,这既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包含着大量历史元素与信息。邢同和设计的“天圆地方”、“上浮下坚”的模式跳了出来。建筑的方形基座与圆形放射形穹顶和谐交融,上圆下方寓意着着中国人眼中的“天圆地方”。方圆组合体现的空间轮廓特征与特定地点、特定时空很吻合。上浮下坚的构图手法使形象与技术、功能与形式获得完美统一。参观博物馆的人也许不会留意,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面也是一道景观,自然融合在绿化丛中。

后记

《圆梦——建筑师邢同和》一书终于完稿,心里很高兴。写书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始终沉浸在激情之中。有的文章是在凌晨写成,有的文章是在午夜赶出……反正是灵感来了,思路顺了,就提笔写!我和邢同和是小学同窗。邢同和坐在我前排,他喜欢绘画,很有天分,我是少先队大队长,颇为活跃,一个静一个动,两人结为好友。我们经常往返两家玩耍,他的弟弟与我的妹妹还曾是中学阶段同学。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段不短的历程,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友情,本身就是十分可贵的。 他喜欢建筑,我喜欢写作,我俩回忆往事共叙同学老师情谊、人生曲折道路的同时,不约而同发觉:邢同和就是我的写作对象,许祖馨就是他最好的写作人选,因此才有了这本书。岁月如梭,友情在岁月流逝中不断加深。邢同和强烈地吸引住我的视线,并促使我提笔为之著书,因为从几十年的交往中,我看到了邢同和作为一个建筑师,实在太突出了。他几十年来投身于建筑,奔走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他没日没夜地干,动力何在?因为他心中有“爱”,爱国,爱民,爱建筑事业。他认准了要在建筑这方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为民多作贡献。


编辑推荐

《圆梦:建筑师邢同和》中邢同作品出在上海博物馆、中国画院、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南京路世纪广场、上海国际购物中心、华山医院、外滩风景带、上海美术馆、鲁迅纪念馆、宋庆龄事迹陈列馆、阿克苏博物馆、龙华烈士陵园,上海迪拜友好纪念碑等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圆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