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田园诗人陶渊明

艾杰 长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作者:

艾杰  

页数:

226  

字数:

35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我终于修改完成了陶渊明传记手稿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部耗费了我十年心血的书稿即将付梓,我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1989年,也就是二十年前的今天,我毕业于北京大学,所攻读的是自己喜爱的中国文学专业,美丽的燕园陶冶了我追求真善美的情操和崇尚高洁的品格。我在大学期间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政治上积极进步,在学业方面,我有幸以本科生的身份选修了袁行霈先生为研究生开设的“陶渊明研究”课程,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毕业后我在吉林省委党刊从事编辑工作,如今我是《新长征》杂志社的编审。岁月如歌,二十年过去了。我对培养教育了自己的母校和老师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深情有增无减。1999年,我出版了第一本21万字的文学体长篇人物传记《商鞅大传》,受到单位领导、同事、父母、丈夫、亲朋好友及读者的好评。而后在他们的热情鼓励和殷切期待下,我打算创作第二部长篇人物传记。因为对母校和老师怀有感念之情,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自己曾经亲耳聆听了袁行霈老师的“陶渊明研究”课程。便想将老师教给自己的而自己又有所领悟的东西写出来,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本科生。但是如果写出一部陶渊明的传记,也算是没白学“陶渊明研究”这门课程,也算是对得起老师的教诲吧。怀着这样的想法,执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写作陶渊明传记的计划。我原本打算,工作之余,用一二年的时间,就将此书写完,没想到一写就是十年。1999年底,我着手收集有关资料,而这方面的资料很多,研读、筛选资料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2000年我开始研读陶渊明的全部诗歌作品。前期的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便开始了写作。从2001年到2004年这4年间,我的编辑工作很繁忙。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还兼任了《新长征》杂志社的总校对工作,还进行了职称申报,于2004年1月1日破格晋升为编审职称。这4年里,我边工作边写作,进展缓慢,写出了十章约17万字的文稿。2005年,我爱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彦君去日本做访问学者。我和12岁的女儿冯艾琳去那里探亲,我们一家三口,在日本的关西学院大学生活了将近3个月。这期间,除饱览日本秀美的风光之外,我又写作了约二万字的陶渊明传记手稿。2006年至2008年这三年里,孩子升入初中,学习生活紧张。丈夫回国后的工作也非常忙,这样我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用到了家庭、孩子和工作上。业余时间很少,写作时间就更少了。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我硬是咬紧牙关、挤时间写作,终于在2008年的4月8日,我41岁生日的那一天。完成了陶渊明传记草稿的写作。在此后的一年当中,我对草稿进行了一遍系统的修改,并形成了电子稿。我年过七旬的老父亲、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艾福成,最先通读了我的书稿,为我指出了许多缺点和不足,并赞扬我说这部书写得比《商鞅大传》还好。我已经考入长春市实验中学的女儿,利用放假时间,帮助我给书稿找出许多错别字。就在2009年6月,我完成了对此书的最后修改工作。陶渊明传记终于定稿了,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十年过去了,我写作陶渊明传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苦恼过、徘徊过、怀疑过,甚至几次想放弃。但是写作陶渊明传记的过程。使我有机会学习前贤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我那颗时常浮躁的心不断地受到冲刷、启迪和抚慰。我从敬佩陶渊明的诗,逐渐发展到敬佩陶渊明的人格操守。明白了陶渊明为什么能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田园诗”的鼻祖,缘于他有着伟大的人格和高远的精神境界。陶渊明从生活的磨难中彻悟了宇宙、人生,他将其他文人士大夫不屑一顾的田园生活,当作是人生最美、最好的享受;将贫穷、清苦的日子赋予或浪漫或深刻的诗情画意。袁行霈先生在他的《陶渊明的哲学思考》一文中说: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在当时支持他不与腐朽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干净净地度过了一生。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28页)。正是这种力量。十年来支撑着我坚持下来,坚持将陶渊明的传记写完。这也许就是研究陶渊明的魅力所在吧。不管写出的作品如何,我毕竟享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愉悦,我的人生又增添了一种光彩。  书稿中收录了陶渊明的作品117篇,其中辞赋3篇,记传3篇。疏祭文4篇,诗歌107篇。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袁行霈先生撰写的《陶渊明研究》和孟二冬老师的《陶渊明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6月版)。关于陶渊明的享年,则采用了76岁说。陶渊明的父亲有陶敏、陶回、陶逸之说,本书采用陶逸之说。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系年基本以袁行霈先生考证的《陶渊明年谱汇考》为纲要(《陶渊明研究》,第243—380页),事迹以及轶闻故事等,参阅了李锦全的《陶潜评传》、魏正申的《陶渊明探稿》、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等专著、文章和相关资料。我的拙作是以前辈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我也希望自己的拙作能够为后人了解、熟悉、深入研究陶渊明提供参考与借鉴。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许多偏颇和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写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亲人的支持,我的父亲、母亲多次鼓励我。我的爱人冯彦君领着我去吉林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我的大舅周振芳专门写信鼓励我写成此书。我的表哥、南京空军干休所政委周逊树和表嫂李秀梅在百忙之中领我去南方体验生活,他们还请人画了一幅“悠然见南山”的山水画送给我,勉励我的写作。亲人们为我所作的一切,我铭记在心,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我还要感谢单位的领导、同事,在他们的关怀、关心、帮助、鼓励下,我写出了这本书,我对他们深表谢意。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北京大学成立111周年,我的父亲、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艾福成教授71岁寿辰,我的母亲、原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周宝余教授70岁寿辰,我谨以此书当作一份微薄的礼物,献给我的祖国,献给我的母校,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祝愿祖国繁荣强盛,祝愿母校再创辉煌。祝愿父亲和母亲健康长寿!

内容概要

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伟大诗人。他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为东晋开国元勋、大司马、长沙郡公。他才华超群,幼时博览群书、精通六经和音律。19岁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闲情赋》。他身世坎坷,出生时家道衰落,童年丧父,尝尽生活的酸苦;中年丧妻,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他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彭泽县令,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直至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他蔑视权贵,多次拒绝统治者的征召,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甚至将刘宋新贵檀道济送上门的粱肉扔出门外。他热爱生活,能放下士大夫的架子,和农民一样在田间耕种劳动。他喜爱读书,但嗜酒如命,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他用古代圣贤的故事勉励自己;在心灵经历了痛苦的时候,他用酒精麻醉自己,暂时逃离悲惨的现实。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耕作的体验写到诗文辞赋中,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完成了由士大夫向伟大诗人的转变,被后人赞誉为“田园诗人”。他追求真理,归隐后他家曾遭受火灾,无房居住,但他依然婉拒刘遗民等人的邀请,不去庐山侍佛,因为他不相信佛教所说的生死轮回。在他的晚年,统治者对人民的盘剥更加变本加厉,他的生活更加贫困潦倒。基于对现实的思考,他向封建剥削制度提出了质疑,他在《桃花源诗并记》中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理想世界。他的思想上升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高度,对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的进步影响。 本书在细致描述东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的大背景下,全面展示陶渊明的人生命运,通过对他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经历的翔实叙述以及其间心路历程的剖析,揭示出他归隐田园的必然性。从对他归隐后田园生活的全方位描绘,展现了陶渊明成为伟大诗人的奋斗历程。本书侧重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对陶渊明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 本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故事性强,语言清新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该书共分15章,约25万字,是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写成的。

作者简介

  艾杰,女,196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中国文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调入吉林省委宣传部,先后在《企业政治工作》编辑部、《企业大世界》杂志社,《宣传导报》杂志社担任编辑工作。1999年1月1日,破格晋升为副编审职称。2004年1月1日破格晋升为编审职称。现为吉林省委党刊《新长征》杂志社编审。  1999年1月出版长篇文学体人物传记《商鞅大传》,参编《时代的声音》等书,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论文、随笔,综述、访谈等50多篇。多次获得省委宣传部年度考核优秀等级、全国宣传期刊优秀编辑等荣誉称号,所编辑和撰写的多篇文章多次在全国党刊优秀稿件评选中获奖。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曾祖父陶侃第二章 发愤读书的孤儿第三章 成名之作《闲情赋》第四章 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第五章 壮年丧妻第六章 第二次出仕:桓玄幕僚第七章 中年丧母第八章 第三四五次出仕第九章 不为五斗米折腰第十章 牛头山种菊花第十一章 全家遭遇火灾第十二章 人生的拷问:《形影神》第十三章 痛饮美酒,痛快写诗第十四章 改名以明志第十五章 美丽的桃花源附录 陶渊明年谱

章节摘录

  从鄱阳湖返回之后,孟氏每天都指导陶渊明诵读《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沦语》等儒家经典著作。陶渊明出奇地喜欢读书,一捧起书本就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母亲的指点下,他还阅读了《史记》《汉书》这些历史名著以及《楚辞》、汉魏辞赋等文学作品。陶渊明在家存的丰富的文化书籍中孜孜不倦地吸取着精神营养,读书成了陶渊明辛酸困苦的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隆冬的一天,雪花飘飘,寒气袭人。清早,陶渊明早早地起来,帮助母亲挑水、劈柴、烧火。而后,便在屋内诵读《论语》。因为买不起棉衣,全家人都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衫。陶渊明坐在窗前读书,寒冷可想而知。但陶渊明一边搓着冻僵的两手,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书本。他对书中所描绘的境界着了迷,完全忘记了寒冷。  “渊明——”,不知什么时候,子豪来到了陶渊明的书房中。他听到了陶渊明的朗读,也看到了他书桌上的书,忍不住说道:“你怎么还在读这种过时的书,现在谁还稀罕儒家那一套。”说着,一把抓过《论语》,扔在一边。  “子豪,你又瞎闹了。”陶渊明生气地瞪着眼睛说道。他转身把《论语》拿了过来,重新摆放在桌前。“你怎么知道这是一本过时的书?我看它像一座智慧的宝库。子豪,你原来不是也很喜欢儒家的书吗?”  “那是从前,我倒背《诗经》,对《论语》也略知一二。不过现在我潜心研究玄学,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现在只有玄学才是正宗的学问。我爹爹专门给我请了寻阳最有名的李先生教授我玄学。你瞧,这麈尾是我爹爹新给我买的。”说着,他将随身带来的新麈尾轻轻一抖,颇具名士风采。陶渊明看着也不禁产生了几分羡慕。  子豪接着说道:“我的先生才给我讲完课。他让我到自然的山水之中去陶冶性情,寻找人生的乐趣。渊明,我们一起出去赏雪好吗?“  听了子豪的话,陶渊明也有些坐不住了,他爽快地答应了子豪的请求,“待我回禀一下母亲,就去。”  不一会儿,渊明征得了母亲的同意。他领着妹妹阿昭走出房门,与子豪一起走在人迹稀少的小径上。他们在寂静的雪天里,在银白色的世界中,感受着自然的恩赐,尽情地嬉戏游玩着……  妹妹的生母去世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转眼四年过去了。十二岁的陶渊明学业有了很大的长进,而他的家境却越来越贫寒。这一年(363年)春天,天气干旱无雨,田地里寸苗不生。陶渊明的家中断了炊,一家人完全靠挖一些野菜度日。  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白氏匆匆喝了一碗用野菜泡的汤,便告别了忙于织布维持家计的孟氏,领着八岁的阿昭上山去挖野菜。  白氏背着背篓,她面容憔悴,因长期服食野菜,她的全身有些浮肿,走路很吃力。阿昭手里拎着一个小筐儿,头发散乱地垂在肩上。她迷迷糊糊地跟着母亲出了家门,似乎还未完全从睡梦中醒来。她们娘俩互相搀扶着走在凸凹不平的山道上。由于饥饿的人们的挖采,山下的野菜已经寥寥无几,几乎看不到。路旁仅存的几棵老树也因树皮被人们剥去,都裸露着白色的树干。  白氏娘俩不得不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大山的深处和高处走去。  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们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竹林。竹林很茂密,但竹子大都枯萎了,竹叶有一大半泛着黄色,仅存的几片绿叶闪着耀眼的光芒。竹林下那一团团肥嫩的野菜引起了白氏的注意。  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竹林,人们不敢轻易走近它,因为相传这里时常有毒蛇出没,曾经伤过人。  白氏直愣愣地望着竹林中的那些野菜。她想象着,当她把它们采回家去,做成香喷喷的野菜团、野菜汤,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饱饭,那该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儿。于是她不由自主地向竹林走去。  阿昭听大人们说过,这片竹林是不能去的。她有些惊恐地拉着母亲的手往回拽,“娘,那里有毒蛇,我害怕!”她战战兢兢地说。  “好孩子,不要相信大人吓唬小孩子的那些话。大白天的,毒蛇不敢出来。你就在这里等着娘,不要进去。我挖完一筐野菜咱们就回家。”说着,她把阿昭安顿在竹林边的一块石头旁,自己一头钻进了竹林,动作娴熟地剜起了野菜。  不知道过了多久,白氏的竹筐已经装得满满的了,显得沉甸甸的。白氏心满意足地望着自己的战利品,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气喘吁吁地背起竹筐往外走,谁知突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  饥饿和劳累使白氏晕了过去。  “娘——娘——”  阿昭的呼喊声,划破了寂静。见不到母亲的影子,阿昭焦急万分。她流着眼泪,一步一步地向竹林中挪去。  或许是出于母爱的本能,阿昭的喊声使白氏从昏迷中醒来。“我这是怎么了?怎么躺在这里?”她挣扎着,想爬起来,可胳膊怎么也支撑不住身体,她又躺倒在地。有几株鲜艳的野蘑菇映入她的眼帘,它们长得又大又嫩,“得赶快离开这个地方,不能让阿昭进来冒险。”白氏想,“吃了这些蘑菇或许会好过来。”  “娘——你在哪里?娘——”竹林边又传来阿昭带着哭腔的喊声。  “娘马上就出去,你站在那里,千万不要进来!”白氏用力地拔出几株大蘑菇,用手抹了抹上面的尘土,便胡乱地塞进嘴里,狼吞虎咽地下了肚。吃下之后,白氏感觉又有了力气。她缓缓地从地上爬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背起了竹筐,步履艰难地走出了竹林。  晚上,孟氏、白氏、陶渊明、阿昭四人饱餐了一顿,相安无事。没想到第二天早晨,白氏却全身青紫,卧床不起。白氏唇无血色,脸色煞白。她用手捂着肚子,不停地呻吟着。阿昭慌慌张张地叫来孟氏,陶渊明紧随其后。  “妹妹,你怎么了?”孟氏把手放在白氏的额头,焦急地询问着。“我们都好好的,你怎么会这样?”  “我——,饿昏过去了,吃了几株野蘑菇,可能是中毒了。”  白氏用微弱的声音哀伤地说道。  “什么?你吃了野蘑菇了?你怎么这样傻呀,那是不能乱吃的!渊明,快去把姚郎中请来。”  孟氏麻利地给白氏倒了一碗清水,白氏勉强喝了下去。阿昭用湿毛巾为她擦掉额头上的汗珠。  当陶渊明领着姚郎中赶到时,白氏已经不能讲话了。姚郎中用手轻轻扒开白氏的眼皮,她的瞳孔已经放大。  姚郎中惋惜地说:“她已经没救了。”  白氏双眼微闭,疲惫地躺在床上,就像睡着了一样。陶渊明和阿昭抱头痛哭,孟氏满眼泪水地呆站在那里……  几日后,白氏便死去了。她被葬在陶父的坟旁。陶渊明的一家如今只剩下母亲孟氏、阿渊明与妹妹阿昭三人了。孟氏料理完白氏的后事,领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地度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田园诗人陶渊明 PDF格式下载



拿来写论文的!希望陶大诗人能给我一些灵感!


这本书写的很好,很值得一读。


品质很好。推荐推荐!


个人不喜欢,看不下去了


送来这本书是旧的,作者文笔不是特别好,滥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