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探索太空的奥秘-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于今昌 编 长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作者:

于今昌 编  

页数:

199  

内容概要

  《中学物理探究读本》汇集了物理学最前沿的知识,通过五百多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和四百多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深入浅出点拨了力学、电学、光学、声学、原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环境物理学等学科门类的重点与精髓。既为青少年读者细细梳理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诠释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完美嬗变,同时也展现了物理学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是青少年学习和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良师益友。书中提出的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必将激发出青少年探索物理奥妙的激情与浓厚兴趣,从而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

书籍目录

宇宙
小儿辩日和夸父逐日
闪烁不定的太阳光
太阳元素的发现
最早的日食记录
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观测与记录
幻日
霓和夜虹
绚丽无比的北极光
太阳也会寿终正寝
希腊妇女战胜罗马舰队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牛郎织女难相会
最亮的星
宇宙中最重的物质
水星的六大谜团
撩开神秘的金星面纱
人类什么时候登上火星
彗木相撞帮助我们了解木星
“戴草帽”的行星——土星
天王星的发现
到海王星上去“做客”
关于冥王星“身世”的质疑
从谷神星说起
拦截“天敌”避免撞击
彗星是灾星吗
流星雨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陨石趣话
世界上最大的“石头雨”和最大的陨石
地球和月球
地球也有一颗跳动的心脏
猪尾巴的启示
地球腰围增粗之谜
世界上最早测量子午线
地球的模样
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揭开海底的奥秘
过不着星期天的船长
世界各地同时进入2011年吗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是谁戳破了擎天大伞
地外生命探测
寻找太阳的表兄弟
十字连星与人类大劫难
九星会聚话祸福
地球保卫战
探索月亮的身世
嫦娥与月海
月球上的“月震云”与月震
左右人情绪变化的竟是月亮
中国人的名字登上了月宫
航天
人类企盼飞上月球
登月前奏曲
登上了月球
人类六次探访月球
他们看到了嫦娥居住的地方
登上月球趣事多
前苏联人错过了登上月球的时机
“长征”火箭迈人世界先进行列
“神舟”揭秘
维系生命的航天服
圆了千年的飞天梦
“神六”更神
“神七”问天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登上月球
“嫦娥”探月
2020年前中国建成空间站
利用月球进行通信
人类将开发月球
从登月飞行到发射天空实验室
载人轨道站
国际空间站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
太空人的健康
航天飞机及其任务
航天飞机的盔甲和“手臂”
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在太空“握手”
在太空给“星星”看病
从太空看地球观日出
用生命铸成的教训
太空“车祸”
太空垃圾造成的威胁
拨云见日的太空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
机器人走向太空
开拓无比诱人的太空
动物与航天
动物在太空探索中屡建奇功
植物与航天
航天活动与生命繁衍
太空课堂
别具一格的太空旅馆
未来的宇宙城
航天技术与国防现代化
航天母舰种种
空天飞机
21世纪的航天器
21世纪人类的航天目标

章节摘录

  人类正确地认识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远古时代,人们用“天圆地方”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认识了地球的基本形状。通过海上航行和对月食和日食的研究,以至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探险的成功,人们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因此,它不是人们一般所认识的那样具有正圆形状的球体。事实上,从地心到两极的半径比地心到赤道的半径短一些,所以地球是扁球体。1971年,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决定采用以下数据:  赤道半径(长半径)为6378.160千米;  极半径(短半径)为6356.775千米。  尽管扁率很小,可它对人造卫星轨道的变化却有着极其灵敏的影响。通过近年来人造卫星的观测发现,地球也不是以赤道平面为对称平面的扁球体,而是北半球较细、较长些,南半球较粗、较短些。地球的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均以海平面为准)长出40米左右。这样一来人们终于确认: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扁球体,还有点像梨状体。  对地球形状的科学认识具有什么意义呢?首先,由此人们明白了正是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使得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使地球有了昼夜之分。同时,地球的形状又使地球上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有规律地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形成了地球上的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等五带。而且对地球形状的精确认识,对于现代的航空、航海,对于现代通信,以至于人类征服空间的宇宙航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为这些航行提供了许多准确可靠的数据。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探索太空的奥秘-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PDF格式下载



正读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