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观寻幽

张晓虹 长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作者:

张晓虹  

页数:

258  

字数:

170000  

前言

《沧桑河山》丛书于2007年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现在经过作者的修订,即将再版了。作为主编,我自然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了作者们的努力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产生了预期的社会影响。这当然是全体作者和编者辛劳的结果,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套书所要告诉读者的内容是大家所需要的,又是很容易接受的。 不久前,有网友在微博上问我,为什么古代一些关会起那么大的作用呢?难道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这样的问题,我不止一次被问过,特别是在现场。我到过中国大部分名关,还到过今天已在境外而在中国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关隘,每次都会被同行者问到类似的问题。因为多数人到了现场都有些失望,甚至是大失所望——与他们读过的史书中的描述,与他们吟诵过的名句名篇,与他们想象中的雄关险隘差距太大了。记得2007年深秋,我们“重走玄奘路”的车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行,在进入阿富汗的前一天途经铁门关。当我们停车摄影时,我甚至找不到一个稍显险要的地点,但见公路通过一个并不狭窄的山口,两边虽有逶迤的山岭,但并不陡峭,更谈不上巍峨。在公路两旁转了一圈,我甚至想象不出当初的关隘和城墙是建在哪里的。 如果我们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加以观察和分析,这样的疑惑大多能迎刃而解。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由于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气候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观早已今非昔比。例如,由于河流改道或水源枯竭,原来的河道已起不到阻碍或防卫作用;因水土流失,沟壑发育,险峻的土峡深沟已成宽谷;原始植被消失后,山川一览无遗,已无藏身之地。 而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变迁更大,由于今天的人类所具备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前人的想象,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复原出当初的人文景观,站在当时人的立场,肯定是无法理解的。例如,用工业化后和热兵器时代的尺度去衡量古代的关隘等军事设施,似乎都不堪一击;当公路甚至高等级公路取代以往迂回曲折的道路,千年雄关早已被从顶越了。有的关城虽然不高,但要在一片戈壁荒漠上找到或制造一架梯子绝无可能,而如果要从数百里外运来,又谈何容易。长途用兵最难的还是粮食保障,一座关隘只要能阻滞敌军,即使他们毫发无伤,也会因为粮食耗尽而束手待毙,最终只能铩羽而归。 其实,我们今天能考察、观赏到的其他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巍巍五岳、浩浩四渎、淼淼五湖、茫茫大漠,还是通都大邑、宫阙楼台、金城雄关、巨津广梁、邮路驿站、古刹名寺、洞天福地,了解它们的历史地理背景,不仅能了解历史,理解文化,掌握知识,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这就是我们希望提供给各位的,也是本套丛书再版的目的。

内容概要

本书从中国道教的历史入手,充分揭示道教营造下的宗教圣地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在道教中,号称有三山五岳及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由此可见道教圣地的数量。另一方面,这些遍布神州的无论是洞天还是福地,其分布与形成都与中国历史、尤其是道教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

书籍目录

序 言
引 子
第1章 真元妙道——
道教的历史
灵光初现——早期的黄老道
黄天当立——东汉时期
的太平道
正一盟威——东汉末年
的道教
清虚幽玄——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道教
终南捷径——隋至盛唐
时期的道教
符箓斋仪——盛唐到南宋
时期的道教
真一玄教——金元明清
时期的道教
第2章 天地宫府——
道教仙山体系
真灵位业——道教神学
地理概说
瀛海仙苑——洞天福地
的渊源
第3章 五岳朝宗
造化钟神秀——泰山
苍苍入紫冥——衡山
落照在峰端——嵩山
此处是仙乡——华山
岩峦叠万重——恒山
第4章 洞天胜境
此是高真成道处——武当山
林间幽鸟恐成仙——茅山
仙经最说青城峰——青城山
夜上天坛月边宿——王屋山
玉殿珠楼空翠微——龙虎山
吴汉神仙两道场——阁皂山
海角天涯名景胜——崂山
云横九派浮黄鹤——庐山
嵯峨玉观隐千年——齐云山
六六奇峰翠插天——武夷山
随处寻幽意欲仙——天台山
四百峰峦朝紫府——罗浮山
重峦碧嶂插遥天——终南山
揽胜唯依碧岫边——崆峒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从此,张天师道便与全真道分治南北,成为道教诸派中发展最盛,势力范围仅次于全真道的大派别,甚至在江南的全真道也受其领辖。江南道教各派宫观的赐额,道官、道职的任命,道官封号的赐予等,理论上都必须经过张天师的首肯和转达。因此,历代张天师的首领地位日渐巩固。元代中后期,以天师为首领的龙虎宗逐渐成为南方道教的重心,并将其他的道教符篆派统一起来,最后组成一个大的道派——正一道,完成了由全真、正一两大道派各据一方的分布格局,而曾兴盛一时的茅山宗和阁皂宗,从此寂寂无闻。 明太祖朱元璋夺取政权后,首先制定了以儒教为主、三教并用的政策。与历代他的前任一样,他也知道需要运用道教来证明其君权神授。而这一过程当然需要道教人士的积极配合。因此,对势力强大的正一道,明太祖是优礼有加。他的儿子成祖朱棣,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一套,继续尊崇正一道,尤其是据称在他从侄子建文帝那里夺取帝位时,曾得到真武神的协助。即位后,成祖不忘报恩,在武当山大建宫观,祭祀真武。 后来的历代明朝皇帝,无一例外地崇道。其中世宗在这方面可与唐玄宗、宋徽宗相媲美。世宗显然是一位道教文学的爱好者,他尤其喜爱道教斋醮时臣下所奏的青词,如果有人青词做得好,就可以青云直上,据说臭名昭著的严嵩就是以青词起家,最终进入内阁的。 与元代一样,明王朝对道教的管理也十分严格,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机构。最早的道教机构是明洪武元年(1368)所创立的玄教院,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又改而设置了道录司,掌理天下道教事宜。道录司内设有左右正一、演法、至灵、玄义等官各二人,其中正一官品最高,是为正六品,由此也显示出明王室对正一道的器重。在地方上,则设立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来管理道教事务与散落在民间的道士们,以防止他们成为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根据要求,这些机构的官员都是一些道行高洁、精通经戒的道士,工作内容是负责检查约束道士们的行为,核实道观和道士的数量,审核道士申请度牒(道士身份证)等。 明王朝表面上对各个道教派别一视同仁,但实际上正一道最受重视,政治地位高于北方教派的全真道。公开的理由是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全真道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而正一道益人伦,厚风俗,在稳定社会方面功效卓著。但事实是,朱氏起家于江南,是正一道的传统区域,而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也曾有预告朱元璋“天运有归”的符命的故事。这些应该都是朱明王朝推崇正一的理由。终明之世正一道一直都比全真道兴盛,而从第四十二代张天师起,开始掌管天下道教事。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尤其受到优待,不仅被授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真人”的称号,还让他编修道教书。不过,张宇初在历代的张天师中,算得上是博学能文的,著述不少。他撰写的《道门十规》,针对当时道教内部的积弊,提出一系列的清整方法。他写的另一本书《岘泉集》,则是一本理论著作,主要讲述天人之学以及老子之学与内丹道的关系,将内丹与符策统一起来。显然,这是一位集理论素养与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人物。


编辑推荐

《道观寻幽》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道观寻幽 PDF格式下载



人文地理的大师 值得推荐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