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佩雷克研究

龚觅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

龚觅  

页数:

316  

Tag标签:

无  

前言

编纂一套现代外国作家研究丛书,作为新时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总结,是我多年的愿望。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已经走过80多个年头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学创作。鲁迅先生甚至将外国文学的译介者比做“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由此可见,它对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何等巨大的作用。然而,自20世纪中叶起,由于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以及极左思潮的干扰,外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外国文学的研究,处于低谷状态。一方面表现在译介的内容明显狭窄,人们关注的仅仅是高尔基、萧伯纳、杰克·伦敦、马克·吐温、德莱塞等所谓揭露社会弊端的“进步作家”。即使对这些进步作家,也仅仅着眼于他们社会批判的一面,对于他们张扬人道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一面,或则避而不谈,或则作为其“阶级局限性”或“时代局限性”加以剔除。而伍尔夫、乔伊斯、福克纳、卡夫卡等现代派作家,则一直背着“颓废没落”、“腐朽反动”的骂名。除非作为批判用的内部资料,一般读者对他们无从了解。

内容概要

  《佩雷克研究》是“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佩雷克的生平、代表作、文学思想、研究现状以及他对世界的影响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广大佩雷克研究者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邀请国内对某一作家研究最具权威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编撰而成。本丛书选取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晚期具有世界影响的18位外国作家,从作者小传、代表作品的分析、该作家在欧美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该作家在我国的译介情况4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近200年来西方文艺思潮的流变,为读者提供了国内外对该作家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既可满足一般文学爱好者希望了解某一作家的需求,又可满足外国文学研究者希望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愿望。

书籍目录

引言 佩雷克的眼睛与奥斯维辛之后的游戏第一章 “被免去的个人历史"第一节 身世与童年第二节 生命的第二次开端第二章 “词语中的一生第一节 “耕作不同园地的农夫”第二节 抵抗遗忘和内省意识:作家的精神矛盾第三节 写作历程的“自传性”第三章 被遮蔽的个体性:佩雷克的早期诗学观念第一节 作为思想起点的卢卡奇美学第二节 用手指着的面具第四章 《物》:消费社会中的个体意识第一节 “社会学小说”与作家的个体经验第二节 小说中的历史、个体时间和群体因素第三节 “物品一符号”与个体身份的建构第四节 小说:通往真实个体性的跳板第五章 “成为你自己":作为自传性小说的《睡觉的人》第一节 一部教育小说:与《物》的对比第二节 在“半梦半醒”之间第三节 “你不再是世界匿名的主人第四节 人物的整体性和作者意识的外位性第五节 面向未来的“第二人称叙述”第六章 《w或童年的记忆》:批评式自传的典范第一节 自我讲述的意愿和自传写作的障碍第二节 记忆的空白和“批评式的自传”第三节 二元结构:自传与虚构的交错第四节 佩雷克自传与小说的交汇点 第七章 求真和游戏:佩雷克的晚期文学思想第一节 从自我回返世界:小说家的阿基米德支点第二节 对生活的“使用说明”:小说的故事世界第三节 写作的及物性和自反性第四节 关于文学的寓言,还是关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第八章 重与轻:作为自我拯救的写作行为附录一、佩雷克年表二、佩雷克的主要著作(法文书目)三、佩雷克研究现状四、本书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社会学小说”与作家的个体经验1965年秋天,佩雷克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物:60年代纪事》终于问世。在历经坎坷的探索期和多部作品被退稿的冷遇之后,他的努力得到了出版界和苛刻的法国读者的认同。就在当年年底,该书荣获以鼓励新进作家而闻名的勒诺多文学奖(leprix Renaudot),并使作者在法国文坛乃至一般知识界迅速获得了声誉,而在此之前,这个年轻人的名头基本不出巴黎一个小小的左派文人圈子。相当多的青年读者认为《物》准确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思想界的回应也是积极的。后来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吹鼓手之一的让·鲍德里亚(Jeall Bau-drillard)在1968年发表的《物的系统》一书中具体分析了佩雷克的处女作。而一位罗兰。巴特的传记作家也认为,如果说《神话集》(注:Mythologies,系巴特用符号学方法分析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名著)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直接的影响,那么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首推《物》。

后记

对乔治佩雷克最初的研究构想是2000年10月在巴黎产生的。面对尽快确定一位“博士论文作家”(ecrivainde these)的压力,我不无盲目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位“语言魔术师”的模糊身影.当时,我对佩雷克的全部了解并不比这个称号多多少。在博士阶段研读一位当代作家,很多人都会产生疑虑,觉得自己和研究目标太接近,缺乏“批评的距离”。但对我来说,这其实是个假问题原因很简单:如果要谈论什么“距离”,那么它不是太近,而是太远。选择佩雷克,除了国内还少有人系统地引介过他的作品,以此为题在汉语语境中较有新意之外,当然首先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他被看成是法国新小说家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并且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仍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获得新的内涵。不过,佩雷克已经占据了某种经典性的地位,这个结论主要是法国批评家在他们自己的文学和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建立在他们对最近数十年来当代文学的整体把握之上。而我作为一个中国读者,相对地缺乏知识储备,面对当代法国文学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传统的思潮流派等文学史概念已经失效的格局,要确切地理解这种判断,在事实上是相当成问题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也并不意呋着在目前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对佩雷克的文本做出相对客观的分析,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有在对佩雷克同时代的所有作家具有相当完备的了解之后才能够进入他的世界。


编辑推荐

《佩雷克研究》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佩雷克研究 PDF格式下载



内容很专业,很有阅读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