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战争与和平(上下册)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

1370  

译者:

张捷  

Tag标签:

无  

前言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它篇幅很大,洋洋洒洒一百二十万言;结构复杂,几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相互交错;人物众多,大批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同时登场;内容丰富,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将就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体裁和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和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期出版了《托尔斯泰文集》的二十卷集。其中《战争与和平》(第四一七卷)主要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为蓝本,采纳了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的分卷方法和其中托尔斯泰本人所做的修改,并根据手稿和其他原始材料进行了校勘,改正了各种错误和编辑的不正确的辨读。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二十二卷集)》中《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二十卷集印刷,不同的是,这个版本除附有作者撰写的《关于(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一文外,在每卷后有更为详尽的注释。现在这个版本被认为是比较完备的版本。《战争与和平》,如上所述,共分四卷,外加一个尾声,从1805年7月写到一1820年十二月,时间跨度为十五年,居于叙事中心的是一八一二年的卫国战争。第一卷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独特的引子。它从写和平生活开始,可是一开头就提到拿破仑,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卷介绍了全书的各个重要人物,其中的许多人将成为一八一二年各种事件的参加者。同时写了1805年的几次战役和俄军的“失败和耻辱”,照前面说过的作者的构思,这显然是为写一八一二年胜利作铺垫。第二卷写1806年到一八一二年前发生的事,这是向一八一二年战争的描写的一个过渡。在这一卷里战争的场面退居次要地位,叙事重点放到写和平生活上,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之间的关系、利害冲突、爱情纠葛、某些人的思想道德探索的描写,展示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这一卷和平生活的景象的描绘可以说是此后的战争描写的烘托和反衬,而其中主人公性格的进一步揭示则为描写他们在战争开始后各自的表现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第三卷集中写一八一二年的战争,既写军事行动,又写战时的生活以及在战争环境里各种人物的表现和遭遇。而高潮是八月二十六日的波罗金诺会战。最后写到俄军放弃莫斯科和法国人占领该城的情况。第四卷写法军在莫斯科停留数周后撤离的情况和俄军的军事行动,最后写到法军的的溃灭,同时用一定篇幅专门写了游击战争。《尾声》交代了主要主人公战后的生活情况,最后以1820年十二月几位主要主人公关于彼得堡的秘密组织的谈论和争论作结。从这个简单介绍来看,作者改变了他从现代(从一八五六年)写起回溯到历史的构思,变成完全写历史。原来作者计划带领主人公经历1805到一1807年和一八一二年的战争以及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最后他只W到1820年,对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只作暗示而集中写一八一二年战争,这就使得整个叙事中心突出,结构紧凑。不过人们仍然可以从小说的描述中看到一个大的浪潮平息后另一个浪潮正在掀起的迹象,并且猜测到不同的主人公在新的浪潮中将会有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命运。《战争与和平》把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和西欧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纳入表现的范围,诸如俄、法、奥、普几国的政治外交关系,申格拉本战役,被称为“三皇大战”的奥斯特利茨战役,弗里德兰战役,俄法两国皇帝的蒂尔西特会晤和蒂尔西特和约的签订,斯佩兰斯基的改革,拿破仑的入侵俄国和一八一二年战争的爆发,斯摩棱斯克的失守,库图佐夫被任命为俄军总司令,波罗金诺会战,俄军放弃莫斯科,法军进城和莫斯科的大火,俄军的侧进和塔鲁季诺战役,法军撤离莫斯科和俄军的追击,游击战争,法军的溃灭和俄军的胜利等,都在小说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与此同时,小说中有一系列历史人物出场,其中包括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统帅库图佐夫、法国皇帝拿破仑和他的元帅们以及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等。 这部小说对十九世纪初叶俄国社会生活作了全面的反映。作者揭露了宫廷和政界军界各派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争权夺利的斗争,描写了上流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和领地贵族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写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小说中对大大小小的晚会、舞会和宴会,对赌博、决斗和打猎的场面都描绘得非常具体和生动,还写了某些民间习俗,例如过节、占卜等。另一方面,小说反映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心理,尤其是表现了国家危在旦夕时各个阶级思想的动向和情绪的变化。 小说在写贵族阶级的生活时,着重写了四大家族:鲍尔康斯基家族(老公爵及其子女安德烈和玛丽亚)、罗斯托夫家族(伯爵夫妇及其子女尼古拉、彼佳、薇拉和娜塔莎)、别祖霍夫家族(老伯爵和他儿子皮埃尔)和库拉金家族(瓦西里公爵及其子女伊波利特、阿纳托利和埃莱娜)。这几个家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年轻成员之间的爱情纠葛和婚配以及相互之间的冲突和恩恩怨怨的描写,构成了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外,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战争、历史、哲学的议论。议论多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 根据以上介绍,《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似乎突破了传统的长篇小说的成规,别具一格。当年托尔斯泰在发表第一部时曾请求《俄罗斯通报》的编辑不要把他的作品称为长篇小说。后来在《关于一书的几句话》这篇文章中又说:“这不是长篇小说,更不是长诗,也更不是历史纪事。《战争与和平》是作者想要而且能够用表达它的形式所表达的东西。”确实,《战争与和平》在体裁上不落一般的长篇小说的窠臼,有所创新和突破。它具有历史小说、社会心理小说、家庭纪事小说和哲理小说的某些特点,全面地反映了俄国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气势雄伟,具有史诗性的规模,因此有人提出把它看做史诗性的历史小说。这个看法为大多数俄罗斯学者所认同。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在托尔斯泰酝酿写作《战争与和平》的年代,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农奴制度出现了危机。在这历史的转折时期,托尔斯泰也像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关心和思考着俄国的命运,力图认清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这前后,他通过办学和作为和平调解人进行的活动,与农民群众有了较多的接触,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思想感情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从他在六十年代初写的长篇小说《十二月党人》的前几章来看,虽然其主题仍是探索俄国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但是主人公拉巴佐夫这样说道:“我应当说,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最感兴趣的始终是人民。我的看法是:俄国的力量不在我们身上,而在人民身上。”这段话无疑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说明他的世界观开始发生转变。 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他们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托尔斯泰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最后决定不以十二月党人起义为中心而以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为中心,可以说这是他由于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作出的选择。 根据托尔斯泰夫人的记录,托尔斯泰曾于一八七七年三月三日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把作品写好,应当喜欢其中主要的、基本的思想。譬如说,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我喜欢家庭的思想,在《战争与和平》中我喜欢人民的思想,这是由于一八一二年战争的缘故。”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战争与和平》的中心思想。 这“人民的思想”首先表现在肯定一八一二年战争的人民战争的性质以及人民群众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上。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民战争的特点作了生动的说明。他把俄法两国比作进行决斗的击剑者,当俄方感觉到受了伤,有生命危险时,便不顾剑术规则抄起大棒狠击敌手。他在用这个比喻时,首先肯定俄国在生死存亡关头有运用一切手段进行自卫的权利。他说,尽管法国人抱怨不遵守规则,尽管俄国上层觉得用大棒打人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人民战争的大棒仍以一种可怕的和威严的力量举起来,根本不问一问谁的趣味和规则如何,带着几分傻气和纯朴,但是目标明确地、不看一看是什么就举起来,落下去,狠狠地揍法国人,直到把侵略者完全赶出去为止”。 托尔斯泰批驳了官方文献和某些历史学家对一八一二年战争所做的错误解释,肯定了它的正义性,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小说中写道,自从法国军队进入俄国国土之时起,尤其是在斯摩棱斯克大火之日起,一场全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声势浩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斯摩棱斯克商人费拉蓬托夫宁愿放火把自己的店铺烧掉,也不愿让它落到魔鬼手里,莫斯科近郊的农民为了同样的原因,不把干草卖给敌人,把它付之一炬。人们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法国人。各地出现几百支大大小小的游击队,它们在得到政府正式认可前,已消灭了几千敌军。有一支由教会执事率领的队伍在一个月里就抓了几百个俘虏,还有一个村长的老婆瓦西里萨,她打死了几百个法国人。就这样,游击队员们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着拿破仑的军队。

内容概要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历时13年之久才完成的一部伟大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长篇小说的顶峰之作。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的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俄国和世界文学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几位文豪之一。他的三大代表作为:《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  《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历时六年。经过无数次修改,直到一八六九年秋,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才宣告完成。  《战争与和平》这座巨大而宏伟的历史艺术殿堂,完全是在广博而坚实的生活根基上建筑起来的。须知,托尔斯泰不仅是高加索和克里米亚两次战争的参加者,而且也是上流社会的思考者、农奴生活的探索者和学校教育的革新者,这给他的艺术创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战争与和平》以一八一二年俄国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前后反映了一八0五年至一八二○年间俄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开始是从一八0五年在贵族沙龙里争论拿破仑入侵欧洲写起的,中经俄国阻击法军的申·格拉本战役、俄奥联军与拿破仑军队交战的奥斯特里兹战役,以及法军占领莫斯科、鲍罗金诺战役、莫斯科大火、直至拿破仑军队全线崩溃。小说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豪夫四大贵族家庭生活纪事为主线,集中表现了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整部作品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画面中,揭露了宫廷官僚和上层贵族的腐败,赞扬了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对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  《战争与和平》共有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上至皇帝、王公、外交官、将领、贵族;下至地主、商人、农民、士兵,如此众多的人物,在最善于表现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觉和色彩,男女主人公们以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独特性出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作者:(俄国)列夫•托尔斯泰(Tolstoy.L.N.) 译者:张捷

书籍目录

译序第一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二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第三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尾声第一部第二部关于《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各章内容概述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怎么,我的公爵,热那亚和卢卡已是波拿巴家族的采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地。我可要事先告诉您,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已在打仗了,如果您胆敢为这个敌基督(说实话,我相信他就是)的无耻行径和暴行辩护,那么我再也不认您这个人,您已不是我的朋友,您已不是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仆了。哦,您好,您好。看来我把您吓着了,请您坐下来谈吧。”1805年七月,宫廷女官和太后玛丽亚·费多罗夫娜的亲信,赫赫有名的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在迎接第一个来参加她家晚会的达官贵人瓦西里·库拉金公爵时,说了上面的这一段话。安娜·帕夫洛夫娜已咳嗽了好几天,她像她说的那样得的是流感(流感当时还是一个很少有人使用的新名词)。请柬是在上午由红衣听差分送出去的,在所有请柬上都写着同样的话:假如您,伯爵(或公爵),没有更好的安排,假如在一个可怜的病人家里度过一个夜晚不使您感到可怕,那么今晚七时至十时将非常高兴地在寒舍恭候光临。安妮特·舍列尔“我的上帝,好厉害的攻击!”进了门的公爵丝毫也没有因受到这样的迎接而觉得不好意思,就这样回答道。他身着近臣穿的绣花官服,脚穿长统袜和半高勒皮鞋,佩戴着几枚星章,扁平的脸上带着愉快的表情。他说的是我们的祖先不仅用来说话而且用来思维的文雅的法语,说话的语气温和,自信而又宽厚,只有长期置身于上流社会和宫廷之中的要人才用这种语气。他走到安娜·帕夫洛夫娜跟前,朝她俯下他那洒了香水和油光发亮的秃头,吻了吻她的手,就在沙发上坦然自若地坐下了。“首先,亲爱的朋友,请您告诉我,您的身体如何?快说,好让我放心。”他声音和语气也不改变地说,从他彬彬有礼和表示关心的话里透露出一种冷漠甚至嘲弄的意味。“当精神上感到难受时……身体怎么会好呢?难道现在有感情的人能安心吗?”安娜·帕夫洛夫娜说。“我想,您整个晚上都将待在我这儿吧?”“可是英国公使的庆祝会怎么办呢?今天是星期三。我需要在那里露露面。”公爵说。“小女会来接我,送我去。”“我原来以为今天的庆祝会取消了。我承认,我觉得所有这些庆祝会和放焰火都开始变得乏味极了。”“要是人们知道您的这个想法,那么招待会就会取消。”公爵说道,他像上了弦的钟表一样,按照习惯说着连他自己也不想让别人相信的话。“别折磨我了。您说说,关于诺沃西尔采夫的紧急报告作了什么决定。您是什么都知道的。”“怎么对您说呢?”公爵用冷淡的、闷闷不乐的语气说。“作了什么决定?他们决定,既然波拿巴已破釜沉舟,我们似乎也准备这样做了。”瓦西里公爵说话总是慢吞吞的,好像一个演员背旧剧本的台词似的。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则相反,尽管她已四十岁了,但是仍然充满活力,容易冲动。热心人的名声使她获得了社会地位,有时,当她甚至不愿意这样的时候,为了不辜负认识她的人的期望,也只好继续做一个热心人。安娜·帕夫洛夫娜脸上总是挂着矜持的微笑,虽然这微笑与她姿色已衰的面容不相称,但是却说明她像宠坏了的孩子一样,经常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可爱的缺点,不过她不想、不能而且也不认为有必要去克服它。谈论政治事件谈到一半,安娜砷自夫洛夫娜激动起来。

后记

大约四五年前,译林出版社约我翻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对这位伟大俄罗斯作家是十分崇敬的,对他的创作也比较了解,喜欢读他的这部名著,因此就答应了下来。经过几个寒暑的伏案工作,终于把它翻译完了。现在回头一看,发现我这个“垂垂老矣”的人居然完成了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自己也不免感到有些惊讶。《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很早就传入我国,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译本,其中凝结着几代翻译家的心血。我在接受翻译的任务时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翻译这部作品的,应该有所前进,否则我的工作将失去意义。我是一个俄罗斯文学研究工作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关于俄罗斯历史和文学的知识,在全面深入研究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使自己的译本有新的特点。首先我研究了《战争与和平》的出版过程,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译本找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原文版本。起初我曾想根据目前最全的《托尔斯泰全集(百岁纪念版)》(一九二八一一九五八)的版本翻译,后来经过比较,发现它并不理想(这一点我已在《译序》里作了说明),便转而采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之交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二十二卷集)》的版本。这是到目前为止比较完备的版本。我的新译本就是根据二十二卷集中的第四一七卷(一九七九一一九八一)译出的。同时,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各卷内容,征得出版社同意,决定将《托尔斯泰全集(百岁纪念版)》中《战争与和平》(第九一十二卷)正文后面的各章内容概述译出附于书后。其次,我在翻译过程中认真研读原文,碰到在理解上拿不准的地方时,参阅了美国纽约一九三一年出版的康·加尼特的英译本(可惜的是,未能找到毛德的译本),力求做到正确理解和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尽可能避免误译,使自己的译本在译文的准确性方面比以往有所提高。与此同时,阅读了俄罗斯学者的有关著作,查阅了大量材料,写了《译序》,对这部小说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说明,并且根据需要给小说的正文加了六百多个注释。这就使这个新译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我们知道,《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史诗性的历史小说。其中写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大批历史人物。所加注释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说明这些事件和介绍这些人物的。在新译本中对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二百多个历史人物都一一加了注。对某些历史地名也作了说明,这是因为将近两百年来中欧和东欧各国的疆界和地名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1805年的所谓“三皇大战”的地点奥斯特利茨以及1807年俄法两国皇帝会晤和签订和约的蒂尔西特究竟在何处,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经过查对,译本中注明奥斯特利茨即今捷克的斯拉夫科夫,蒂尔西特就是现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苏维埃茨克。有的地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叫法,例如现在的维尔纽斯当时德国人称为维尔纳,波兰人称为维尔诺。小说中有时用这个地名,有时用那个地名。译本中对此作了说明,以免读者误认为是两个地方。《战争与和平》里曾多处提到《圣经》里的人物和故事,引用了其中的话,此外还有不少典故(例如引用了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斯卡潘的诡计》和《乔治·当丹,或受气的丈夫》中的名言以及伏尔泰等人的警句),新译本注明了这些引文的出处,以便读者查对。此外,对我国读者可能不大熟悉的各种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也作了简要的说明。小说中有少数细微之处人们在阅读时常常容易忽略,已有的各种译本也未能将其指出。这次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些问题,经过研究和查找有关材料把它们解决了。例如,小说一开头安娜·舍列尔在用法语说话时把“Bonaparte”(“波拿巴”)说成“Buona-Darte”。书中不少上流社会人士也都这样称呼。经过研究了解到“Buonaparte”是意大利语的发音,上流社会人士这样称呼,是为了强调拿破仑是科西嘉人,包含轻蔑的意思,于是便在小说中的人物比利宾提出要去掉拿破仑姓氏中的“u”音时加了一个注来说明这一点。又如,小说中有两处用了“莫斯科”一词,一处在第一卷第三部第十四章,另一处在第三卷第二部第二十章,照字面译,怎么也觉得别扭。经过查对,原来“莫斯科”一词在当年俄国军人嘴里有特殊的含义。托尔斯泰曾在《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中说,在许多部队里军官们常常把士兵叫做“莫斯科”,有时这个词还有“全国人民”、“全俄国”的意思。新译本也在注释中对此作了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小说在少数细节上有前后不相符的地方。例如第一卷第一部末尾写到安德烈公爵在上战场前玛丽娅公爵小姐送给他一个脸已发黑、穿着银袍的古色古香的小圣像,后来当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受伤被俘被抬走时身上挂的变成了金质小圣像。又如,安德烈公爵未加入过共济会,而后来他对皮埃尔谈到他有共济会发给新会员、让他们赠给心爱女人的手套。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此外,小说中巴兹杰耶夫、别格、布里安娜小姐、绍斯太太等人物的名字或父名也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新译本中都一一指出并加以说明。译名的问题是这样处理的:著名的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地名采用通用的译法,其他历史人物和小地名按照所属国家语言的读音译出。某些属于上流社会的虚构人物相互称呼时常常既用俄文名字,也用相对应的法文名字,译本中一律照译,在法文名字首次出现时,用脚注注明其相对应的俄文名字。法文名字均照法文读音译出,例如瓦西里公爵的女儿的法文名字为“Helene”(有时用俄文字母拼音,写成“TneH”),以往的译本译为“海伦”,现照法文读音译为“埃莱娜”。按照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的说法,《战争与和平》具有“双语言”或“多语言”的特点,这指的是小说里夹杂着外文,尤其是有较多的法文。过去多数译本在正文里保留法文或别的文字的原文,用脚注注明它的意思。新译本把外文直接译出,只用不同字体来表明它是外文,这样做既便于阅读,又可节省篇幅,同时也并不违背作者的意愿,因为他本人曾在一八七三年的版本里改变法文加注的做法,去掉了正文里的法文,代之以俄文。众所周知,托尔斯泰笔力雄健,他的语言风格既有别于普希金的明快晓畅,又有别于屠格涅夫的优美清丽,显得浑厚刚劲,纵横恣肆。在他的作品里长句较多,而且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有时一个句子要占大半页。我不大赞成为了求得译文顺畅而任意地把较长的复句断成几个单句,或者任意去掉译者觉得累赘或难译的修饰语的做法,主张在忠实原著、如实地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和保持作者的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译文流畅。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新译本中某些难译的复句处理得不够理想,译文不免显得有些生涩。这是要请读者谅解的。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在这里就不一一表示感谢了。这次与译林出版社约定交稿的期限并不短,但是最后还是显得比较匆忙,未能像托尔斯泰多次修改他的作品那样对译文进行反复的推敲和修饰。同时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译者2002年3月


编辑推荐

《战争与和平(套装上下册)》是经典译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战争与和平(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好书可以看


快递很给力,书送人的应该还不错


描述一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战争与和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