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纳粹与理发师

[德]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德]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  

页数:

419  

字数:

323000  

译者:

安尼  

Tag标签:

无  

前言

  赫塔·米勒 在我的老家,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理发师是个掌权机关。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他的职业总和死人打交道。死人入棺之前,由他来剃发。不过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这理发师身材畸形,特别矮小,还顶了个大脑袋和一个驼背。他就住在我们这条街上,跟我家隔三座房子。他有一个皮包,即他的“医用包”,外边被一道闪闪发光的金属边锁着,里面装着他的全部家什。他就这样走家串户,一登门,就摊开一块天鹅绒布,总是把里面的工具按之前的顺序依次摆在桌子上,把装剃须水的小瓶子排成一个半圆;锃亮的剃刀、剪刀、镊子,好像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器械。光是闪烁的理发工具和那套准备仪式,就足够令人胆寒了。  当时还是孩子的我,觉得这个佝偻着身躯的理发师是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驼子。你得提高警惕。他一进你的家门,迎面而来的不是一位邻居,而是一团谜。一种恐惧,一种忐忑攫住了我,仿佛他的“医用包”里面、他的驼背底下藏着一股力量,能够掌控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他不只给男人理发剃须,还给一些老年人修理指甲、给人拔牙、处理火疖子。外祖父的头发剪完以后,我妈妈会把地板上的碎头发收起来——因为理发师要把它们装进一个塑料袋子里。于是我从小就觉得,他回家会把所有顾客的头发分开保存,会给它们称重,继而对村中所有男人的所有头发都心中有数。我还相信他可以决定谁什么时候会死。我确信当装我外祖父头发的那个袋子跟他的体重相等之时,就是外祖父的死期了。  在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那名理发师同样也散发着恶魔的气息。引入入胜而又令人生畏的是,希尔森拉特偏偏让党卫军兼大屠杀刽子手马克斯·舒尔茨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理发师。这种角色转变的游戏还会令人置身于双重语言系统之下,阅读时产生双重感受。纳粹的口头禅如同时钟的滴答声此起彼伏,尖刻的讽刺转眼令人悲从中来。这种双重性令阅读变得迫不及待,紧张程度螺旋攀升,继而崩塌释放。语气的讽刺意味与场面的悲剧气息相互碰撞,精心引入的陈词滥调,在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心照不宣。于是,无法言说的惊悚从头至尾就像被一条纤绳公然拖拽出场。  未曾道破的潜台词,在读者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郁积成形。讽刺与悲剧在这里完全别有洞天,甚至堪称绝无仅有;不可发生之事,在希尔森拉特的笔下,却获得了生命。

内容概要

  什么是罪责?谁有资格宽恕?
  当杀人狂魔化身良好市民,
  人类是否有权力以死亡惩罚死亡?
  “我们假设:我有一万条脖子,你可以把我绞死一万次。你觉得这样会让死在我手里的人感到满意吗?”
  小说描述了一名党卫军军官、集体屠杀犯在二战后借用被他谋杀的犹太人的身份,利用万人坑里敲下来的金牙在黑市上大发横财,最终偷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民族英雄和有声望的市民的故事。
  雅利安妓女的儿子马克斯?舒尔茨与犹太理发师之子伊茨希?芬克尔施坦从小形影不离,互相关照。可希特勒上台后,舒尔茨加入党卫军,杀害了无数犹太人,包括芬克尔施坦一家。战后为躲过追捕,舒尔茨顶替了芬克尔施坦的身份,化身为集中营幸存者。他拿一口袋金牙开始了柏林的黑市生意,又凭借酷似犹太人的面孔游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建国英雄……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讽刺地看待消灭犹太人和以色列建国,《纳粹与理发师》反映了德国历史上最糟糕的一页,这在20世纪70年代还是禁忌。因此,这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刽子手的叙事诗”,当时遭到所有德国出版社的拒绝。该书于1971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在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出版译本并迅速成为国际畅销书之后,1977年方由德国一家小型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1926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38年随母亲和弟弟逃往罗马尼亚,亲历了发生在罗马尼亚的大屠杀,曾先后在巴勒斯坦、法国生活过,50年代初定居美国,最后于1975年回到德国。他是最早借助于讽刺和荒诞不经的故事形容纳粹暴行的文学家之一,因此他的作品占有特殊地位。
  2006年4月,为表彰希尔森拉特在文学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在其诞辰80周岁之际,《没有明天的夜晚-埃德加?希尔森拉特传》纪录片在德国电视台公开放映。
  安尼 北京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博士

章节摘录

  我叫马克斯·舒尔茨,尽管不是婚生子,可我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儿子… …我妈妈明娜·舒尔茨怀我那阵子,正在犹太毛皮商阿布拉莫维茨家当女佣。我的雅利安血统无可指摘,因为我妈妈明娜·舒尔茨的祖上尽管推不到条顿堡森林战役,却至少可以追溯到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时代。至于我爸爸是谁,我可说不准,不过他肯定是这五个人当中的一个:屠夫胡贝特·纳格勒,锁匠弗兰茨·海因里希·维兰德,瓦匠汉斯·胡贝尔,车夫威廉·霍普芬施坦格,或者门丁阿达尔贝特·亨内曼。  我曾仔细考证过我五个爸爸的家谱。我向您保证,这五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雅利安血统。关于门丁阿达尔贝特嘛……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他的某个祖先有个绰号,叫“钥匙官哈根”,曾是大名鼎鼎的骑士西吉斯蒙德·冯 ·德·魏德的侍从。主子将一把特殊的钥匙交与他的侍从,以示信任……也就是开启他夫人的贞操带的那把钥匙……一条镀了金的贞操带。这条贞操带后来闻名整个皇宫,还引出不少故事来。 伊茨希·芬克尔施坦是我的邻居。他跟我一般大……再准确一点。说,恕我直言:在接生婆格蕾琴·费特万斯特嗨呦一声把我从娘胎里解放出来之后,只过了两分二十二秒,伊茨希 ·芬克尔施坦就见到了世上的第一道光……不过,要用解放这个词来形容我的出生……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还得掂量掂量。  在伊茨希·芬克尔施坦出生两天后,本城,也就是石勒苏益格的维斯哈勒城的《犹太人汇报》上,登了如下启事: “本人,哈伊姆·芬克尔施坦,理发师,‘一世之主’理发沙龙老板,现居维斯哈勒歌德一席勒街拐角,‘犹太人保龄球俱乐部理事’、‘犹太文化协会’常务秘书长、‘德国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植物之友’协会会员、‘爱邻人’联盟成员、‘维斯哈勒理发行业公会’会员、《无梯层男式发型》手册之作者……在此冒昧宣布小儿伊茨希·芬克尔施坦之诞生。” 第二天,《犹太人汇报》又登出了一条声明:“我们,维斯哈勒犹太人文化协会,蒙幸恭祝理发师、‘一世之主’理发沙龙老板、现居维斯哈勒歌德一席勒街拐角、‘犹太人保龄球俱乐部理事’、‘犹太文化协会’常务秘书长、‘德国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植物之友’协会会员、‘爱邻人’联盟成员、‘维斯哈勒理发行业公会’会员、《无梯层男式发型》手册之作者哈伊姆·芬克尔施坦,喜添贵子伊茨希·芬克尔施坦。” 您能想象得出希尔达……那个柴火棍儿希尔达……芬克尔施坦家的女仆 ……在小伊茨希出生的消息登上《犹太人汇报》那天,对芬克尔施坦太太说了些什么吗! “芬克尔施坦太太啊,”她说,“我就不明白了!虽然您结婚二十多年都没生过孩子,可这则小伊茨希出生的告示,写得是不是有点过头了!芬克尔施坦先生可不是吹牛皮的人。他一向很谦虚啊。” 这个柴火棍儿希尔达有两米长,两米细,一张鸟脸,头发跟柏油一样黑 萨拉·芬克尔施坦呢:身材矮胖,戴一副夹鼻眼镜,发迹泛白,虽然她一点也不老。她的打扮看上去有点过时,就像芬克尔施坦家老式的起居室里那些令人敬畏的家庭照一样。哈伊姆·芬克尔施坦比妻子个头还小,但体型不圆,精瘦小男人一个……他的左肩有点斜,好像这只肩膀上扛着两千年的流亡和两千年的痛苦似的。——哈伊姆·芬克尔施坦的鼻子不好形容。我想说……时而抽抽鼻涕……得了急性感冒的时候还总是微微泛红,不过鼻梁不弯。他的鼻子既不长也不弯,普普通通。就普通一个鼻子。他不是扁平足。  毛发!他有没有毛发!大理发师哈伊姆·芬克尔施坦!不,他没毛儿。  至少头上没有。不过他根本就不需要头发。因为哈伊姆·芬克尔施坦,这个小个子男人,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要是谁见了这双眼睛,根本不会介意他是个光头。就连那只经常流鼻涕还泛着红的鼻子,以及他那微型的身材,也不会引起反感。这双眼睛又大又亮,充满善意和智慧。哈伊姆·芬克尔施坦的眼睛背后,是《圣经》文字的光芒,是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是的,这就是哈伊姆·芬克尔施坦,维斯哈勒的犹太理发师。  1907年5月23日,芬克尔施坦家发生了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伊茨希·芬克尔施坦行了割礼。  我以为您知道割礼是怎么回事。假如您是犹太人,您大概不会只是观察您那残缺不全的器官,我说的可是仔细观察,而且,偶尔还会想想,是什么抽象的原因导致您少了块包皮吧。我说得对不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畅销全球的小说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作品,它是对犹太人和党卫军的双重讽刺。一部血泪横流的流浪汉小说,怪诞、奇异、残酷而简洁,用黑色的幽默描绘了黑暗的时代。  ——《每日镜报》  希尔森拉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托马斯·曼和写作了《铁皮鼓》的君特·格拉斯之后,再也没有作家能与之比肩。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语气的讽刺意味与场面的悲剧气息相互碰撞,精心引入的陈词滥调,在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心照不宣。于是,无法言说的惊悚从头至尾就像被一条纤绳公然拖拽出场。未曾道破的潜台词,在读者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郁积成形。讽刺与悲剧在这里完全别有洞天,甚至堪称绝无仅有;不可发生之事,在希尔森拉特的笔下,却获得了生命。  —— 赫塔·米勒


编辑推荐

  《纳粹与理发师》是一首受害者谱写的“刽子手的史诗”,作家埃德加·希尔森拉特描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二战史实。凶犯与受害者的身份替换,充满了太多的黑色幽默、不可思议、大逆不道。二战所反映出的人性不可承受之轻与不可负荷之重,同时汇于希尔森拉特的笔端,放肆的讽刺与平实的温柔并行不悖,令人读来笑中有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纳粹与理发师 PDF格式下载



“至高无上的永生者从他的法官席上下来,站到我身边。--我们俩就这么等着!等待一个公正的判决!可是,由谁来判呢?"德国作家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在小说《纳粹和理发师》中如是说。

这个至高无上者就是上帝。埃德加·希尔森拉特显然在指责上帝,他通过党卫军军官、集体屠杀犯马克斯•舒尔茨之口指出:当那些手无寸铁的人被杀之时,在观望的上帝罪责更大。

这里有一个困窘之境。

在信徒的眼中心里,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然而他却对恶行不管不问,那么,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上帝,是不是罪人?如果把上帝置换为普通人,那么,看到恶行实施而不加阻止,保持沉默的不作为的一群人,是否有罪?如果大家都有罪,谁能充当审判者?这种逼问,由来已久,是人们难以作答的难题。(俞梓炜)


很好地一步讽刺小说,两个民族的悲剧


如果王小波生前看过此篇小说,可能他就不会有他的那三部曲了


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强大——难民营,可以没有理发店,但是却有图书馆。日常讨论的不是琐碎,竟然是哲学。


这本书看的不是很懂 但是看进去之后 真的挺不错的


朋友推荐的还没看 但包装完好


德语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多是艰深晦涩的,一方面源自国家品性及语言文字的特色,在文本上呈现出一种如同德国人般严谨深厚的文字肌理,另一方面,由于不可抹去的历史之伤,在这个混杂着害人者和受害人的国度,文学作品的题材多是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纳粹与理发师》并没有脱离战争伤害这一诉求,但是整部小说却有着德语作品难得一见的诙谐和反讽。
  
德国作家埃德加·希尔森拉特是一位犹太人,出生于1926年,经历过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成为少数的幸存者。我们无从得知作者本身遭遇过怎样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又是怎样死里逃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的,因为在《纳粹与理发师》这部书里,作者只是隐匿于后不动声色,甚至可以说是带着戏谑的态度回顾这一段往事的。
  
据说本书的内容是根据作者的耳闻扩充完善而成的,读完此书,我也深信看似荒诞的故事一定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因为那段历史,那段时期,对于整个德国和犹太人来说,就是一个怪诞变形,人性扭曲的世界。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周而复始的重复上演着这种恶的梦魇,时而是国家,时而是种族,时而是立场,你永远无法预估人性的极限到底有多黑暗。可是你总能瞥见人类的健忘症是如何在安逸里滋生蔓延的,所以无论是撕心裂肺般的控诉,还是冷嘲热讽般的戏谑,都是为了让我们记住和反思历史,并在时间的叠加里,审视自我的人生。《纳粹与理发师》无疑是属于后者的。
  
自诩为拥有纯种雅利安人血统的主人公马克斯·舒尔茨却长着一张犹太人的面孔,他的血统让他在希特勒上台后如鱼得水,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个军人,在他的身上作者赋予了一种呆滞,无知,麻木的品性,同时抱持着简单的随大流的心态。
  
在平缓,冷漠和置身事外的笔调下,小说的主人公如同缺少七情六欲的傀儡般充当着刽子手的角色,作者并没有把小说的重点对准行凶者和他们的施暴行为,而是选择另辟蹊径,更深刻地解读听命于少数决策者的多数执行者的盲从,从而也就把文本的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峰回路转和渐入佳境的后半程,小说主人公的犹太人面孔又挽救了他战争杀人犯的身份,使他陡然地转变为受害者。
  
而最讽刺的是他并非为了装而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混淆了自我,他甚至成为了圣地寻根之旅的忠实拥趸,犹太人复国战争的先锋者,彻底的在内心深处认可了自我身份的转换。但是当他以为 太人赢得了战争犹时,他才发现以犹太人自居的自己时时要面临身边各种反犹的情绪,而他的过往曾经是犹太种族灭绝计划中最强有力的执行者,于是一种莫大的反讽油然而生,把整部小说推向了高潮。
  
小说名为《纳粹与理发师》正是体现了主人公身份的叠加,如果没有战争,马克斯·舒尔茨可能会带着从他儿时玩伴犹太人伊茨希·芬克尔的父亲那里学来的手艺开一间理发沙龙,做一个循规蹈矩的普通百姓。因为战争,马克斯·舒尔茨成为了纳粹,却又在战后奇迹般的达成了理发师的愿望,所以他既是纳粹,又是理发师,只是经历了人生不同的阶段,于是作者抛出了谁来审判和谁应该被审判这一终极命题。当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时,是否能够体味到只要人性中的杀戮存在,不常态的社会必将转变为常态,即便恢复常态后也无法拼合, 曾经的碎裂,而文学的功效正是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时代的惊醒。
  
《纳粹与理发师》虽然因为采用了荒诞,讽刺的手法从而使作品蒙上了一层喜剧的效果,但是读完全书不难发现作者残忍的一面,关于战争责任和战后赔偿的问题始终是德国不可平复的丑陋疤痕,他造成的灼痛同时伤害着施与受双方,而作者却在荒诞不经的表象下直陈痛处,是否通过对反人类罪行的盲从者的审判就能消弭受伤者的创伤?许多杀戮者何尝不是战争的棋子?而在这些问题之外,作者抛出了最为震撼的一点,即审判日来临,谁应该被审判?是犯罪者,还是纵容犯罪者的上帝?持有信仰的人对宗教的怀疑,正是源自对人类道德沦丧的绝望,而这一哲学命题至今无解。


这是13岁的儿子在报纸看到介绍后买的,他对二战的所有故事都心存好奇,看得津津有味!
说是两个两小无猜的孩子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翻看了几页,前面有一点点难入戏!
书送的非常快!


开档写纳粹的就买了


感觉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比较粗俗


书很厚,但要是把人名都去了,可能可以减肥三分之一。文字,叙事上都很有特点,不错的小说


。。。不知道是不是翻譯太爛 看的沒什麼感覺


纳粹余孽和日本战犯逃过正义的审判存活下来并不稀奇,肉体没有消灭,但良心仍会受到正义一辈子的审判。如何防止历史的重演才是最关键的。


看到后来他对犹太知识和理论侃侃而谈的时候真是讽刺啊。。。居然还慷慨激昂的做了演讲


原来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序,内容是另一个人写的,不小心看走眼了。
不过内容还不错,最后的结尾属于开放式,还是很让人思考一番的。


逃避过了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作者名头虽大,却无大师水平。


纳粹与理发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