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浮士德

(德国)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德国)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页数:

562  

译者:

樊修章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都想长寿。然而,长寿也许只不过像楦鞋时硬多摸两个楦头,鞋长是长了一点点,但质量毫无改变;甚至像在本当戛然而止的歌曲结尾处强加个渐弱的拖腔,虽然延长了几拍,却反而使人感到不是滋味。当然,得益于长寿的人也不少,最明显的,恐怕就要数歌德吧。歌德如果只活了七十来岁,那么,留给世人的就只是《浮士德》第一部,以及第二部不相连属的一些片断。尽管他有一举成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为数不少的优秀抒情诗,但要跻身世界超一流的作家行列,那还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歌德偏偏就活了八十三岁(按中国习惯的算法是八十四岁),活到他完成了《浮士德》这部震古烁今的巨著以后才去世。歌德真是有福的!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765年遵父命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咯血辍学回家养病。1770年,病愈后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但对歌德来说,最大的收获却是在这里结识了赫尔德尔这个“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在赫尔德尔的影响下,歌德加深了对莎士比亚的认识,并且开始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这都是对他日后的创作有良好影响的。 18世纪的德国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存在三百几十个独立的小邦,还有一千四五百个骑士庄园。名义上虽然有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个摆设。一个大帝国分裂得这样七零八落,其经济的落后和思想的混乱也就可想而知了。虽说穷则思变,但在德国,政治上的变革还提不到日程上来,只是在文学上出现了喷火口。18世纪初,德国产生了“启蒙运动”,特别是到18世纪中叶,莱辛进入文坛,以其旗帜鲜明的剧作向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接着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又发生了“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崇尚天才,主张“返归自然”,曲折地表达了反封建,反教会,要求肯定个人价值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潮。 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在这一运动的鼓舞下,1773年他发表了剧本《葛茨·冯·伯里欣根》,次年又发表了轰动欧洲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举成为德国公认的大作家。 1775年,歌德受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进入萨克逊一魏玛公国。他想在政治上一显身手的热望,终于以失望告终了。1786年,他在失望之余,从魏玛宫廷悄悄地出走,去意大利旅行。直到1788年,才以解除一切政府职务为先决条件,又回到魏玛。起初还负责魏玛剧院和文学艺术事务方面的领导工作,后来干脆过隐居生活,潜心著述,一直到1832年3月去世。 歌德的《浮士德》断断续续写了六十年。 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入,叫约翰·浮士德,生于1480年。他占卜,变魔术,搞炼金术,自称无所不能。1540年,他死于一次炼金试验的爆炸事故。在教会统治的中世纪,浮士德的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异端。于是他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门话题,各种真真假假的传闻逸事都被附会在他身上。1587年出版了一本佚名作者的《约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书中开始有了浮士德与魔鬼订约出卖灵魂,并和魔鬼讨论各种科学问题等情节。尽管作者从教会的立场出发,意在述说浮士德的堕落,谴责他奉行无神论,不信宗教,但民间却把他当做一个奇人来接受。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世纪,人心思变,一些得风气之先的人物,都在考虑如何摆脱封建统治,摆脱教会的思想钳制。从浮士德出卖灵魂给魔鬼,借超世的力量去达到尘世享乐的目的,并和魔鬼讨论各种科学问题,到运用被教会视为异端的科学方法去探求人生价值和生活真理,这不过是一步之转。当时代无形的巨手推着人往前走时,要从浮士德身上看出叛逆的因素来,这显然不是多么棘手的问题。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作家莱辛,就曾经想写一个有关浮士德的剧本。剧本虽然没写成,但附在一篇文章里的提要告诉人们,在他笔下,浮士德走的已经不是堕落的道路,而是探求真理的道路。歌德小时候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这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68年回家养病时,又接触过有关巫术、炼丹术和观星相的书籍。这一切,自然都可能触发他从叛逆的角度来写浮士德的欲望。 1769年,歌德在喜剧《同谋犯》中第一次提到浮士德,说明这时他已经在构思。正式写下来,是1773—1775年的事。1777年,歌德曾在魏玛宫廷中朗诵过。他当时没有发表,后来也没有保存手稿。但当时有个宫廷女官抄了一份,1887年抄本被发现,后人就称这部未完成的《浮士德》为《初稿浮士德》(urfaust)。《初稿浮士德》总共二十一场,葛瑞琛悲剧就占了十七场。这其实只能算一个爱情悲剧,是典型的“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品,与《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同一路数的。这说明青年歌德还驾驭不了这么重大的题材。这是第一阶段。 《浮士德》写作的第二阶段是1788—1790年。歌德漫游意大利时,又想起了《浮士德》,回来后根据草稿对原先写的做了一些修改,又增写了“魔女的丹房”和“林中石窟”两场,1790年以《浮士德片断》为名发表。这是《浮士德》第一次问世。 第三阶段是1797—1808年1795年,歌德与席勒订交后,又想起了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在席勒的敦促和帮助分析下,歌德又动起手来。但直到席勒逝世(1805年)后,1806年才完成第一部,并于1808年发表。在这段时间里,歌德还考虑好了,决定将这一悲剧分为上下两部来写,第二部的写作提纲也初步拟订好了,还写了第二部的核心部分“海伦”(1800年)。 第四阶段是1825—1831年。在这次中断的近二十年里,歌德有时已失去信心,估计完不成这部作品了。但到1825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歌德,又豪兴大发,拾起这似断若续的思绪勤奋地写作起来。在日记皇,他称第二部的写作为“主要事业”。1831年7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主要事业完成。最后誊清稿。全部誊清稿装订成册。”这部巨著终于完成以后,歌德将全部手稿装在袋子里封存起来,决定等他去世以后再发表。但1832年初,离他去世两个多月前,他又启封将手稿拿出来,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 …… 《浮士德》勾勒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三百年历史活动的轨迹。歌德以其无比广阔的知识面和奇诡的想象力,把主人公引向各个领域和层面,使这部巨著就像一幅巨型的历史和民俗画卷。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以及希腊神话中的神与英雄、民间传说中的毛神野鬼、《圣经》中的人物、欧富良这样的寓意人物、霍门库鲁斯这样的科学幻想人物:无不在画卷中进行各有特点的表演。书中四次节庆既写得热火朝天,又各有特点:民间的节会(“城门前”)透着朴野,宫廷中的化装舞会(“宏伟的大厅”)则富丽堂皇又夹着粗俗,“瓦普几斯夜会”上是群魔乱舞,淫滥又透着阴森,“古典的瓦普几斯夜会”则古趣盎然又奇峰迭起。 《浮士德》是诗剧,许多对话都只是为了交代情节,不能从诗的角度来要求,但有些对白和唱段,就是抽出来单看也仍然是好诗。像“城门前”一场浮士德的对白(903—940行),有声有色地展示了主人公摆脱绝望心情后的轻松感,单看也是一首绝美的游春诗。第二部第一幕开头的合唱(4634—4665行),是多么优美的歌词!浮士德的独白(4679—4727行),更可以说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哲理诗。梅非斯托的有些对白,像揭露教会贪婪的一段(2813—2840行),揭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打仗带掠夺带做生意”的一段(11171—11189行),都是既辛辣又深刻的政治讽刺诗。特别是那些可以单独成篇的小诗,像“献词”(1—32行),葛瑞琛唱的屠勒王歌(2759—2782行),纺车歌(3374—3413行),林扣斯唱的那支歌(11288—11303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浮士德一生的经历,无疑是以歌德一生的经历为背景的。1829年12月6日歌德对爱克曼说:“对整个第二部的构想确实很早了……不过,等我对世事更为洞明以后,现在才来写,可能是有好处的。”这说明,浮士德无餍的追求,是以歌德“对世事更为洞明”的认识为先导的。浮士德终于悟出了人生的要义,反过来又正好说明,歌德所把住的人生价值取向,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是对后人有指导意义的。 评价歌德时,我们总喜欢说上一句: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又极为渺小。我觉得这是欠公允的。歌德受指责,最主要的原因:一是脱离“狂飙突进”运、动,进入魏玛宫廷,二是对法国大革命反感。但我们知道,歌德进魏玛,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当他碰了壁时,就毅然撇下高官而毫不恋栈。至于法国大革命,当时德国作家除个别人外,都是起先欢迎,后来反感,这说明当时德国社会还没有达到能接受这次革命的水平。要说这表明他身上有当时德国小市民的鄙俗气,自然是正确的。歌德不是圣人,不是完人,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完全从这种鄙俗气中挣脱出来。但他没有沉溺在那里面,而是时时在从自身中跳出来,在摸索,在前进。评价一个作家,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他的作品。有《浮士德》在,就足以证明,歌德晚年不是已经疲于斗争,而是在对人类的发展进行更深邃的哲学思考。 樊修章 1988年10月,银川,宁夏大学

内容概要

  名家名作名译,极具收藏价值。  《浮士德》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不朽诗剧。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樊修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也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其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等。

书籍目录

译序献词舞台序剧天上序幕悲剧第一部夜城门前书斋书斋莱比锡奥尔巴赫酒店魔女的丹房街头傍晚散步邻家街头花园园亭林中石窟葛瑞琛居室玛尔特的花园井边城边夹道夜教堂瓦普几斯夜会瓦普几斯夜会的梦或俄伯容与蒂坦尼亚的金婚纪念阴暗的日子,原野夜,旷野监狱悲剧第二部第一幕风景优美的地方皇宫宏伟的大厅乐游苑阴暗的走廊灯火辉煌的大厅骑士厅第二幕高穹顶哥特式小房间实验室古典的瓦普几斯夜会佩涅俄斯河上段佩涅俄斯河下段佩涅俄斯河上段爱琴海的岩湾第三幕斯巴达墨涅拉斯的宫殿前面城堡内院舞台完全变换第四幕高山前山上伪帝的营帐第五幕旷野宫殿深夜子夜王宫广大的前庭安葬山谷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陪伴美人的两者令人忧虑,甚而直到我置身这儿的门口两者还对我阴森森气势凌人。还在大船上夫君就很少看我,也毫无一句令人高兴的言辞,他对面坐着像心怀什么恶念。船驶进幽罗塔河深深的港口,前面的船只刚刚在岸旁停住,他就如受到天神的启示说出;“我的战士在这儿要依次登岸,受我检阅,在海滩上排成队伍;可是你继续前进,沿着神圣的幽罗塔河富饶的河畔上行,策马走过潮润的平芜绿野,径直到达那个美丽的平原,那里有拉克台蒙,四周是峻岭,峻岭中曾经辟有大片的良田。然后你进入巍昂高耸的王府,为我去视察那些留下的女奴,还有那个当总管的精明老妪,她会指给你收藏丰富的财宝,你父亲留下的,和我所积存,我在平时与战时所不断添补。你将会发现一切都井然有序,因为这是我们王公的特权;离家时东西摆在什么地点,回家来发现一切都毫无变化。奴隶们无权擅动任何东西。”

后记

我译《浮士德》,说来很偶然。 1977年底,我还在那时已改了名称的干校喂猪。活不重了,监督的目光也失去了千万不要忘记的尖锐,我于是又不大安分起来,忽然想起,整整二十年前,我还曾经是刚从德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二十年,前八年还算偷偷摸摸译了些东西,后十二年则见了外语如像见了眼镜蛇,生怕被它蹿上来咬一口丢了狗命。现在松了一些,何不趁此机会把德语再捡起来呢!翻出破纸箱一找,抄家抄剩的书中竟还有一本德文本《浮士德》,一本在北京时偶然从旧书店买到的浮士德注解,和一本字典。于是看原文查字典,看注解也查字典,看了两三天,居然还能啃个八九不离十。这真是大喜过望!于是突发奇想:把它译出来。可纸呢?不要说方格稿纸,就连随便什么乱七八糟的纸我也凑不起那么多来。这时又想到,我还有一套郭译《浮士德》,何不就写在郭译本的空白处呢l这样不但不用为纸发愁,而且,郭沫若那时毕竟是把大红伞,我这种不轨行为就算被发现,总也不至于被怀疑是向国外发报吧。再说,遇上看不懂或拿不准的地方,查查郭译也顺手,用不着找前找后。就这样,我昼夜兼工,每天睡觉五至六小时,喂猪三小时,三顿饭连做带吃两小时,其余时间就全部用来翻译。啃了四五个月,居然被我啃完了。这算是第一稿。 。 到1979年,我完成了由人变鬼,由鬼变聋,再由聋变人的大轮回,终于又算是人了。在等待分配工作的大半年时问里,我边改边抄整理了一遍。这算是第二稿。 1980年出差到北京,我把手稿带去了。一些老同学看了,鼓励我再加工,找出版社出版。回来后,我就又修改誊清了一遍。这算是第三稿。 这一稿后由我的老同学高中甫先生推荐给一家出版社,居然被接受了,列入了选题计划。不过,从1981年起,一觉睡到了1988年。自己的孩子再傻,总也不能老撂在外面不管。我正想着把孩子接回家来睡安心觉时,出版社意外地来信说要出了。像我这样的人,是讲不起尊严的,于是我又欣然同意了。这时,我已教了八九年的二外德语,虽然谈不上什么提高,阅读总算是熟练一些了。最可悲的是,脸上一条接一条长皱纹,大脑的沟回却好像一个劲儿往平里长,接收的任何信息都不顺着沟回往里渗,而在光趟平滑的皮层上打出溜,最后终于都滑落了。就说这《浮士德》吧,我虽说已啃了三遍,但还是没记住,再看还是得查字典。入就是这么越老越笨,有什么法子。尽管如此,多看一遍,到底总少几个笑话吧。于是我把稿子要回来,又校改誊清了一遍。这算是第四稿。这一稿,还请我的老同学申文林先生看过。文林当时正在病中,竟不顾病魔缠身,看后密密麻麻记下了十几页意见。我按他的意见又一一作了修改,心里怀着说不出的感激之情。 书最后还是没有出成。1989年我把手稿要回来后,在破纸箱里一撂又是三年。中甫始终不忘我这个没出息的老同学,始终不忘促成这个出身不好的译本问世,终于又为我联系了译林出版社。感谢出版社章祖德先生厚意,在外国文学名著读者减少,而《浮士德》又已有三种译本的情况下,慨然应允出版。我本来就想抽时间再校改一遍,现在有这个机会,正好促使我再把德语字典搬起来。这一次又逐字逐行地改了一遍,虽然没有全部重抄,也仍然要算第五稿。 翻译时,我最初根据的是“柯达世界文学丛书”36卷本《歌德全集》第十卷(Goethes sfimtliche Were,in sechsund—drei pig Bainden,zehnter Band),因为光秃秃一本,看不出出版年代。到第三稿时,改用原民主德国Aufbau—Verlag Berlin und Weimar 1980年出版的“世界文学丛书”版《Faust,urfaustmFaust Iund II》。这是我的老师——原民主德国专家汉·马乃特先生送的。他当时正好又来中国了,听说我在译《浮士德》,就盛情地托人送给我这本书。书后有许多注释,对我极有帮助,真是雪中送炭!自1957年以后,我再没见到马乃特先生,只能在这里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遥祝他身体健康。 翻译和校改中,我一直遵循四条原则:第一,每节诗各行的顿数力求相等;每顿两个或三个音(字);除五七言句式的诗行以外,诗行结尾都用双音词,力避出现单音词或三音词。其次,原诗讲究轻重音搭配,即所谓扬抑格、抑扬格等等;汉语诗与此相应的,自然就是平仄:平声重而长,仄声轻而短。因此,我遵照旧体诗格律两平两仄相间的规则,力求做到平声顿与仄声顿相间;或如骈文那样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排列,即两个平声顿中问夹两个仄声顿,或两个仄声顿中间夹两个平声顿,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觉得这有助于诗句的抑扬顿挫,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古人这样做绝不是自讨苦吃,今人也没有必要像“五四”时期那样完全否定。第三,相邻三五行的最末一个字,力求平、上、去三声交错,有所变化,避免同一字调连续出现。对于每行三四顿这类较短的诗句来说,相邻几行末尾一字声调有变化,我觉得念起来能产生更和谐的听觉效果。第四,押韵一律采用汉语诗A(C)ABA的格式。我认为韵是属于语言习惯、民族习惯的,而不是属于诗的。用汉语写诗,不管写得多怪,押韵也必须遵照AABA的格式,否则就等于不押韵。译诗也不例外,ABBA之类的韵式搬到汉语里来,不管押得多么标准精巧,也是白费功夫。 这就是《浮士德》翻译出版的经过和我在这过程中的一点想法。禅宗人参禅悟道,讲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译者的冷暖感是一回事,读者的冷暖感是另一回事,这中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实难预测。但愿不至于译者自认为开的是火锅店,而读者搛到嘴里的却是淡而无味的凉拌菜,足矣! 1992年8月于银川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歌德是一种精神,它存在于一切之中,凭着诗情预见在自身中感觉一切,因此,它不会迷醉于任何片面性,不会依附任何独特的学说、体系、派别。他像大自然一样方面众多,而他是那样热烈地感应过、那样热烈地爱过、那样深刻地理解过大自然的。——(俄罗斯)维萨里昂•别林斯基歌德是德国的诗人,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语言与种族的界限早已限制不住他的光的照射。谁若虚心和他接触,总会多少分得他的一些光彩。——冯至


编辑推荐

《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名家名作名译,极具收藏价值。《浮士德》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不朽诗剧。《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浮士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