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儿化”研究

王媛媛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

王媛媛  

页数:

13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汉语“儿化”研究》首先从方言材料的梳理出发,阐释了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儿”的几种不同的读音形式,然后佐之以历史文献材料,解说汉语“几”音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说明“儿”的不同读音形式正是促成不同方言拥有不同“儿化”形式表征的依据。接着,文章以大量的文献佐证论说了“儿”的虚化过程,从语义与功能上交代了“儿”的发展轨迹,为此后“儿化”的论述铺平了道路。在接下来的“汉语儿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一章里,作者将这一语言现象从形式上分成“儿缀”(“儿”自成音节)与“儿尾”(“儿”不自成音节)两个历史发展阶段,我认为是符合汉语“儿化”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的。这样的结论无疑能够解释现代汉语平面上所呈现的各种不同的“儿”类小称。整个论文的结构严谨、清楚。 科学研究的收获是甜蜜的,但过程却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年轻学人战胜曲折和困难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意志与科学的方法,这也是王媛媛的实践。当然,王媛媛的这篇博士论文免不了有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但瑕疵并不能掩盖这篇论文的闪光点,鼓励与奖掖攀登在艰苦的治学道路上的后学者,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是为序。

作者简介

王媛媛,江苏省徐州市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曾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南方方言性别标记词的虚化现象研究》《普通话中“你看”变体的多角度考察》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范围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本书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来源 第四节 本书的符号说明第二章 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评及汉语“儿化”的界定 第一节 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评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汉语“儿化”的界定 一、以往有关“儿化”界定的观点 二、本书对于汉语“儿化”的界定第三章 汉语“儿”音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汉语“儿化” 的语音类型 第一节 汉语“儿”音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对前人“儿”音研究的评述 二、“儿”音的历史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 第二节 汉语“儿化”的语音类型 一、以往关于“儿化”语音类型分析的主要观点 二、汉语“儿化”的语音类型第四章 汉语“儿”的虚化现象研究 第一节 以往关于汉语“儿”的虚化的论说 一、以往关于汉语“儿”的虚化论说的共识 二、以往关于汉语“儿”的虚化论说的分歧与不足 第二节 汉语史上“儿”的虚化表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儿”的虚化表现 二、唐宋时期“儿”的虚化表现 三、元明清时期“儿”的虚化表现 四、“儿”的虚化表现比较研究 五、汉语史上“儿”的虚化表现小结 第三节 “儿”虚化原因和虚化机制探讨 一、“儿”的泛化 二、“儿”的虚化 三、“儿”虚化过程小结 四、“儿”虚化机制小结第五章 汉语“儿化”的形成及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节 “儿化”的形成 一、以往关于“儿化”形成的主要观点 二、本书关于“儿化”形成的观点 第二节 汉语“儿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儿缀”阶段 二、“儿缀”和“儿化”并存阶段 三、“儿化”阶段 四、“儿化”消退阶段 五、汉语“儿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小结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书的不足之处参考文献附录1 调查发音人情况一览表附录2 汉语“儿化”调查词表附录3 “儿化”调查语料举例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儿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到手以后才知道是博士论文。
写得不咋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