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如果这是宋史2·太宗、真宗卷

高天流云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者:

高天流云  

页数:

34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太宗、真宗父子一一朝。兄终弟及,赵光义成了帝国的统治者。他没有太祖的高超武艺和军中资历,却一样做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对外武力征服北汉,谋略灭亡吴越,并多次打败契丹;对内开科取士,确立文官政治,定下了帝国的基调……真宗赵恒即位于危难之际,镇压王小波起义,签订澶渊之盟,为北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者简介

  高天流云,本名刘羽权,沈阳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天下不过二三事第二章 春水向金陵第三章 命运之巅 睥睨天下第四章 如果这是契丹第五章 一夜梦燕云第六章 剧痛的心灵第七章 所谓名相第八章 百年之错第九章 天国逆子第十章 契丹,联赌你的全部第十一章 大宋名相第一人第十二章 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第十三章 生死万岁殿第十四章 啊……衰神第十五章 温暖贴心王爱卿第十六章 开业大吉 昏天黑地第十七章 李继迁时刻第十八章 我寇准又杀回来了第十九章 豺狼的末日第二十章 天不灭赵第二十一章 澶渊……澶渊第二十二章 天书降第二十三章 圣祖临第二十四章 我们文官有力量第二十五章 宋朝的味道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天下不过二三事  提起历史,人们总会习惯性说:“……历史长河……”这没错,只是不大精确。就像提到人生,人们总是用长跑来比喻一样,乍听没错,细想全错。  因为真正的人生,是短跑。长年累月的准备,艰苦卓绝的训练,都只为了关键时刻的冲刺。然后,人生定型。  历史也正是这样。  它的长河中闪烁着无数的关键时刻,这些或光明、或阴暗、或惨烈、或讳莫如深的瞬间时刻,才是我们人类的精华体现。其后所有的漫长岁月,都不过是它们的附属品,用来稀释、淡化当时的浓郁内核。  就像公元九七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这一天。  这一天在宋朝历史上的份量并不是特别的重大,只不过它的个性太鲜明了,绝对的独一无二。这一天的清晨时分,宋朝所有的臣民们刚刚从床上爬起来,就突然间全体面无人色,瑟瑟发抖,就像瞬间同时看到了牛头马面,给他们送来了阎王爷的早餐请柬。  一点都没有夸张。事实上,他们中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马上就回想起了十七年前,甚至是二十二年前……那时候他们活在五代十一国里,随时都会血肉横飞、妻离子散、人头落地,那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一转眼就这么多年了,好日子过得多了,大家也就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似乎这十七年以来他们的富足、安定,甚至都能重新奢谈一下的尊严,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可是这一天的早晨,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一切都是谁带给他们的?  答案是柴荣……还有赵匡胤。  但是赵匡胤却突然间死了——就在昨天他还好好的,可只是一夜之后,就被宣布已经是一个死人!  恐惧瞬间袭来,这时候,宋朝的全体臣民们才突然发现,他们的全部福祉,还有生命的保障,竟然是这样的脆弱,完全都维系在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上。这让他们发抖,因为谁都知道,赵匡胤只有一个,是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的!  但是别怕,这还不算什么。这一天注定了非常刺激,带给他们的绝不仅仅是害怕这种单调乏味的情绪。没过多久,这些人的眼睛就都瞪圆了,变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这是真的吗?新皇帝居然马上就诞生了,而且竟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历史记载,在这一天的清晨,宋朝原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在其兄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灵柩前奉遗诏即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这时候,宋朝子民们的感觉就开始分层了。有的人选择继续迷惑,他们要猜,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可有的人就感到了更大的恐惧,并且这种恐惧的加深程度和他们官职地位的高低成正比,越是平时那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们,这时候就越显得两眼发直,四肢麻木,随时都会昏倒。他们眼前浮现的,不再是牛头或者马面,而是一张和蔼亲善、温文优雅的中年男子的脸。  赵光义的脸。  这张从未在任何人面前扭曲狰狞过的脸,从此在人们的心底里彻底变样。  无数的问号在每个人的脑子里生成——昨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即位的人是他,而不是他哥哥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无数个疑问,但都没必要再追查分析。上演了几千年的老剧了,再没有什么情节的哪个变化能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尤其是“谁犯罪,谁受益”这条颠簸不破永不失效的真理。  于是在那个清晨,人们看着赵光义在他哥哥的灵柩前悲恸欲绝,痛哭流渧,要宰相薛居正等国家重臣再三请求,才勉强答应做皇帝。然后为了感恩和尊敬,他在《即位赦天下制》里宣布——太祖“猥以神器,付与冲人……凡开物务,尽付规绳,予小子伋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不敢逾违,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前旨,同守成规,庶 冲人,不坠鸿业。”  “冲人”——小孩子。他以三十八岁的实际年龄,深自谦抑,表示自己什么也不懂,要“尽付规绳”,完全踩着他哥哥的脚印走下去,并且要依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一定要做到“不坠鸿业”。  就这样,宣言报告在继续,加冕典礼在继续,一个个法定的程序在继续,一个新的、名正言顺的皇帝在一步步地生成……没有异议,没人反对,全票通过。于是,在那一天的漫天大雪里,至高无上的皇冠落到了赵光义的头上,其他人的头上和身上,落的都是惨白色的雪花。  包括原来的皇长子赵德昭、皇次子赵德芳,以及盛殓着赵匡胤尸体的棺柩。  那么就真的没有怨气,没有反对,没有仇恨了吗?!  可是有,或者没有,还有什么意义吗?不管当年、那时的现场到底发生过什么,至少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的记载,能够证明在那一天,或者在那之后,有谁反对过赵光义登基即位当皇帝,就算我们能彻底不负责地戏说一下,假定那天全开封城里每一个人都想要赵光义死,都只能更深刻地证明一件事——赵光义无所不能。  这是千真万确的,以后22年里所发生的事情将证明,这位新皇帝无论面对什么事都有他解决的办法,不管局势多么恶劣,有多少人,不管这些人是宋朝人、契丹人、党项人,给他出了多少的难题,都从来就没有让他真正的走投无路过。  所以眼前的这点小事,实在是不值一提。而且就从这时开始,人们就可以开始观摩欣赏,赵光义是怎样极为迅速而又有条不紊地天下万物收入到自己的囊中。  先安内。  首先是皇族,只见一连串金光闪闪的头衔被赵光义扔了出去,落到他亲爱的族人头上。  封——先帝赵匡胤的皇后宋氏为开宝皇后;  封——原皇长子德昭为武功郡王,由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为永兴军节度使、京兆尹兼侍中,位于宰相之上;  封——原皇次子德芳,由贵州防御使升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封——皇弟赵廷美(先匡美,再光美,再廷美。为两个哥哥避讳)由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升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位于宰相之上。  并且由即时起,先帝赵匡胤的儿子和现齐王赵廷美的儿子,享受现任皇帝赵光义的儿子们同等级待遇,并称为皇子,三者的女儿们并称为皇女,以示存亡一体,永无二心。  以上的条件怎么样?不管背后的那根大棒是否存在,达到了什么级数,至少胡罗卜的吨位是够了吧?平心而论,赵光义已经把能让出去的都让出去了,除了自己的皇位,连自己儿子的未来继承权都没有保留。而他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安静。  在现存的史料中,查不到当年赵家内部有过任何的纷争,尤其是最敏感的德昭、德芳、廷美三人。事实上,他们是空气,彻底人间蒸发了,那一段的历史中甚至没有他们的任何出场白,或者哪怕一个现场动作。  下面论到了诸位朝中高官,每人都有赏,闷声发大财,就算是宰相这种没法再升的职位,都可附加上一些额外好处。  原宰相薛居正加封左仆射,沈伦(原名沈义伦,避讳去义)加封右仆射,参知政事卢多逊升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枢密使曹彬加同平章事,枢密副使楚昭辅为枢密使,潘美虽然不在家,也加封为宣徽南院使,其他的大小官员依次加官进爵,严格做到人人有份,见者有份,就连大牢里的犯人都不例外——大赦。哥儿几个可以出去透口气了。  忙完了这些,京城里基本安定了,赵光义是不是可以松一口气,进皇宫参观一下自己的新家了呢?但是人们却惊奇地发现,这人的表情还是那么的奇特。想象一下,一张脸上既要保持住20年如一日的优雅庄重,还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悲痛万分生不如死,一边哭着一边微笑,那是张什么样的脸?  仁德是那么好修炼的吗?刘备是那么好当的吗?  但这都是必需的,赵光义的局势还远远没有稳定,环顾当时,还有一样东西是那时的他所搞不定的。  一股力量,它可怕并且敏感,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只要有一个稍微异常的冲动就会把它突然点燃,而一但它发作了,就会让宋朝的天下瞬间四分王裂,无论谁都没法收场!  是军队,此前完全听命于赵匡胤本人,除了赵匡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调动一兵一卒的宋朝军队。  这时候是当年的十月末,在两个月之前,宋朝征调了绝大多数的禁军分五路进剿北汉,也就是说,在赵匡胤暴死,赵光义越侄登基时,开封都城内的军力是空前薄弱空虚的。  这时就没法不佩服或者羡慕赵光义了。说佩服,是说佩服他眼光独到,选择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做他生命中这件最重要的事;如果说羡慕,就是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他哥哥暴死的时候,居然正是国都军备空虚,没有几个握刀的人能对他跃跃欲试。  这时分析一下赵光义的能力组成元素。他强在哪儿?弱在哪儿?  赵光义从二十岁刚出头时就当上了开封府尹,此后一直在首都行政部门里主持重要工作,至今已经有近16年之久。他官场经验丰富,全国一盘棋,甚至比他哥哥都熟悉,是当时宋朝的第一号能吏。但可惜的是,他瘸腿。  军、政不分家,他只有一手硬。  赵光义致命缺陷就在军队。他没有资历,更没有军功。而军队是个奇妙的世界,想在那里称王,你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能耐,“钱压奴婢手,艺盖当行人。”是骡子是马,你得能拉出去遛遛!  偏偏赵光义是个斗智不斗力的人。  这怎么办呢?想想当时的宋朝北征部队,以党进为首,潘美、郭进、杨光义……个个都是桀骜不驯,满手血腥的人,这些人平时对赵光义都极其的客气,但那时每一个人都对赵光义非常的客气,原因只有一个,他是赵匡胤的弟弟!  除此之外,这些人还在乎他什么呢?这些赵光义都心知肚明,于是这些人就都得远远地隔断在北汉境内,既要面对太原城里的北汉部队,更要扛着已经赶到的契丹援军。明明知道了国内已经天翻地覆,连皇帝都换人了,可就得原地呆着。  因为没有命令让他们回国。  但小心着,这些人的职业就是整天盘算着怎么害人。赵光义的举动他们都懂,甚至怎么做的他们都能猜出来,而他们也真的不敢反抗,谁让他们的家小都在开封城里呢。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千万别给他们那个机会。  一切都取决于一个机会——一个人是否会突然到来。  还记得《角斗士》吗?那里面罗马的老国王被亲生儿子活活闷死在胸口,然后新国王立即出去干掉自己的皇位威胁者,那位飞兵团的将军蒙特西莫斯,请问将军的活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让他在当时的绝境中死中求活,甚至夺取更大的利益?  这位伟大的将军选择了逃避,他杀了来行刑的军人,自己单身逃回故乡。但是什么都晚了,罗马凯撒的手可以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沦为奴隶,变成角斗士,最后用民众的呼声,迫使皇帝走上角斗场和他一决生死。  很动人,很震撼,但很愚蠢。  这一切完全可以避免,当初就有一线生机,让他既能保全自己,更能保住妻儿的性命。那就在老国王被害,新国王派人来杀他时。那时正在他的军营里,他完全可以利用军心(他沦为角斗士时才想起了这点),就算真的是他杀了老国王,他都能混淆黑白,让新国王死。  当时宋朝的军队也是一样,赵匡胤近三十年的恩德与积威让这些军人肯于,甚至习惯于为他去死,他们只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借口,一个人——德昭,或者德芳。  只要他们其中的一个突然出现在远征军的军营里,出示一个哪怕是违造的赵匡胤被害的证据,这些人都会为他起兵,杀回开封,夺回皇位。  想一下,在事过三年之后,远征北汉、燕云的军队都会找机会拥立德昭为皇帝,从而让赵光义起了杀心,这时赵匡胤在军中的余威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但让人郁闷的是,开封,甚至整个宋朝国境都平静得像一潭死水,每一个人都乖得出奇。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去猜了,赵光义的手段要高明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历史证明,这都不算什么,紧接着又发生的一件事,才真正地证明了这个人的特色——无所不能。  他先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起名为“炅”。这个字很棒,日下之火,光华灿烂,似乎比“煜”字要稍好一些,但不管怎样,改名字是他的自由,也是五代以来当皇帝的人的传统习性,无可厚非。但是他紧接着就把他哥哥的年号给改了。  公元九七六年十二月以前,是宋开宝九年,在十二月以后,是宋太平兴国元年。  这事很小吗?  也许什么都不算,毕竟它改不改的都不会天塌地陷。不过,要留神,这么搞就算没有天灾,人祸是少不了的。我们中国是忠孝礼仪之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万世之根基,不变之人伦!好笑吗?  要知道就在距今一百余年前,这还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就算是以外族身份征服中原的满清,也要遵守这样的规矩。其中就有一条,“父死,子不改其规三年”,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改朝换代的造反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交接上岗的皇帝敢在当年就改变上一代君王的年号。就连著名的干掉老爹杀掉大哥的暴君代表隋炀帝都不敢。  何况赵光义是以弟承兄,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可他就是干了,而且照样朝局稳定,没有任何人反对。记着,历史可以证明,没有任何人反对。  这样的出类拔萃,我们是不是需要膜拜一下?  做完了这些,赵光义下令远征军回国。等潘美、党进等人回到开封之后,他们发现不仅面对了一个在名份上无懈可击的新皇帝,连顶头上司都换人了。  曹彬,任枢密使、同平章事;枢密副使则是以前的三司使楚昭辅。  潘美等人唯有仰天长叹,彼等生而幸运啊……像他们这样千里奔袭,异国争战,除了粘了满头满脸的北汉灰土之外,还得到了些什么?可曹彬先生就不一样,他在京城里悠闲享乐,高官厚禄就不求自得。  还有那个楚昭辅,当年陈桥兵变时当众说假话的神汉,居然变成了他们的顶头上司!但你上哪说理去?关键时刻,你不在关键地点……去诅咒命运吧。  军队被搞定了,宋朝全国都松了一口气,至少这样不会有大规模的流血了。但就在庆幸中,皇宫的旁边就突然有人流了血。  死人了,有人白昼当街杀人,而且杀完就逃,不知去向。  事情是这样的,开封城里物业繁华,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商人,有乞丐。这一天,就在靠近皇城根儿的一家大店辅门前,一个乞丐堵着店门破口大骂,污言秽语如长江黄河滔滔不绝,骂的精彩,听的人多,无论店主人怎样赔礼道歉都不好使,最后好不容易大家伙儿才听明白,这位嘴特臭的乞丐之所以这样激动,就是因为主人家施舍给他的东西不合他心,而且数量不够。  群情激忿,这丫真是欠抽!不过骂归骂,乞丐洋洋自得,乞丐怕什么?除了大狼狗,连大盖帽都不在话下。于是该乞丐的骂声铺盖面更广,在场所有人的家属都被他问候了一遍。然后下一瞬间突然从人丛中冲出一人,拔刀在手,一刀就捅了他个对穿。没等现场的人反应过来,这人扔下刀,冲出人群就跑了。  大快人心,不过这事也捂不住了。第二天,开封城的城管就上报给新任皇帝赵光义。赵光义大怒,立即上纲上线——这是五代时随意杀人的陋习,一定要抓到凶手,立即严办,刹住这股歪风斜气!  有关部门不敢怠慢,全力办案,很快就把结果上报——杀人的是店主人,动机是实在气不过。  赵光义很高兴,说——爱卿,你能如此用心办案,真让我欣慰。不过,你最好再复查一遍,可别冤枉了好人啊。下次把那把杀人的刀拿来。  几天之后,该部门把凶器、狱词一并呈上。程序走完,赃、供俱在,这案子结了。  赵光义却再一次问——真的审好了?  该官回答——审好了。  赵光义突然转头对身边的小内侍说——“取吾鞘来!”  片刻之后,小内侍拿来了一只刀鞘,直接下殿,把那只杀人的刀放入刀鞘,严丝合缝!  赵光义拂袖而起,怒视那个目瞪口呆的官员——“如此,宁不枉杀人!”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完《如果这是宋史II——太宗,真宗卷》,多少品味到了一些宋朝的味道,璀璨而又萎靡。  这里有太多的名将,杨业、杨延昭、潘美……  这里有无数的名臣,赵普、寇准……  可是留给我们的只有屈辱的历史,和貌似繁华的文化。  赵光义,不知金匣之盟,烛光斧影是否可信。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一个好官,一个好助手,但绝不是一个好皇帝。他老哥千辛万苦创建的大宋基业,几乎就要葬送在他的手里。一个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宋朝,走向了覆灭的边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两次征讨燕云,无功而返,不仅险些丢掉自己的小命,还赔上了赵匡胤留给他的三十多万精锐。虽说杯酒释兵权,让宋朝军队大打折扣,可这三十多万人毕竟是赵匡胤毕生心血所铸,是一只自唐朝中期以来最能战,最勇猛的汉人军队。这只军队的覆灭,也就意味着宋朝彻底失去了与外族抗衡的实力,从此只能守着中原大地,任凭外族欺辱。  赵恒,上天眷顾的宠儿,不论怎么折腾,不论怎么胡来,宋朝在他手上竟然重新焕发了生机。我非常希望这种繁华是他的能力所就,可惜面临生死抉择时的懦弱,好大喜功的本性,外加晚年时颠时醒的神智,让最后一次雄起的机会从手边眼睁睁的溜走。  潭渊之盟,彻底定下宋朝的基调,将军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再也别想名留青史,收复河山。这是一场几乎就要胜利的战斗,一场足以重振军威的战斗,却落到赔款求和的地步。虽说赔款不多,但要面对北面,西面,处处都是外族的现实。而暂时的安宁,正是狂风暴雨的前奏,给了他们养精蓄锐,调整矛盾的机会,可以随时准备着将手上的马刀插入汉人的腹地。  羞辱换来的和平,并没有让这位皇帝励精图治,反而超前的学会了精神胜利法。大兴土木,建设道观,大肆封禅,愚弄百姓。似乎这样就可以超越历代明君,似乎这样就可以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结果可想而知,留下个骂名不说,也花光了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积蓄。这就是宋朝,文人的天堂。 试想,如果道德礼仪真的能撑起国家的重担,孔子的故乡鲁国又怎么会灭亡呢!  读罢《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是宋史》才发现自己是一个喜欢玩味历史但历史知识却又非常浅薄的人。对于宋史的认识,除了教科书上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外,便仅限于《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岳家将》等演义小说中九分虚构、一分真实的稗官野史。读完《如果这是宋史》,眼界豁然开朗。与汉唐盛世相比,宋王朝是一个不够大气磅礴,但却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而本身又疑惑丛生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中,人们习惯于将汉唐与明清并列,而宋王朝却有些尴尬。她处于汉唐与明清的中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既有创新和发展,但也有保守和倒退。经历太祖、太宗两朝以后,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呈现出平静但又保守、繁荣而又萎靡的态势,其间,虽然出现“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等变数,但都未伤筋动骨。终宋一朝,虽始终不够强势,但却能在平静中谋求奢靡和繁华。  太祖的文治和武功之才不逊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君王,仅仅因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一统而对其加以贬低的话,那是狭隘的成败论英雄。武功方面,可以说赵匡胤集郭威的“谋”与柴荣的“勇”于一身,只要看看灭南唐的经过,其战略部署和选帅任将,可比肩千年后统帅三大战役的毛泽东。文治方面,他所确立的“以文节武”方略,从根本上影响、改变了宋朝乃至中国历史;迁都洛阳的想法也足以证明他对宋辽两国态势的判断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其他人。  赵匡胤之所以未能实现统一,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达百年,要结束这一局面是需要时间和机遇的,而绝非朝夕之间的事情;二是辽国从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宋辽之间的力量对比,这也是石敬瑭遗臭万年的主要原因;三是宋朝所处的历史间期,也是周边少数民族迅速崛起的时期,既然民族本无优劣之分,那么强弱易位、胜败难分也在情理之中;四是赵匡胤的生命是被突然中断的,他为宋朝设计的鸿图被中道改变,他的身后事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控。可见,有时候历史是被意外改变的。  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太宗都不可与太祖相提并论。他的“在德不在险”既说明他的阴险,也说明他的短视。赵光义不惜一切代价发动“雍熙北伐”,既有他好大喜功的一面,更主要的是他急于摆脱赵匡胤的阴影,而北伐的惨败,以惨痛的事实说明北伐和向外扩张再无可能。赵光义在武功方面的有心无力,到真宗的“澶渊之盟”,宋辽结和已成定势。既然内政外交都成定势,而文治武功又无法超越,因此,赵恒的无为而治和泰山封禅,其实说明他内心的清醒和无奈。  赵匡胤为宋朝打下了江山,定下了“以文节武”的规矩;赵光义以北伐的惨败给宋朝定下了守土求和的格调;而赵恒的“无为”把宋朝引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富足、萎靡、文弱时代。宋朝经历初期三代君主,其基本型态和格调得以确定。宋朝这一特点,是历史上其它王朝所不曾有的。


编辑推荐

  白话正说全本宋朝大历史,揭示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全景再现中国最绚丽王朝的盛开与谢幕,白话正说大宋帝国三百年兴衰历程,掀起2008大炑王趄热《如果这是宋史》——已经打开的全新宋史。  我只能取这个名字——如果这是宋史。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历史,本就是真假掺半的。也许就任那些古老优雅的繁体字刚刚组合成官方史书时,它们就已经是些谎言。为了皇权的尊严,为了统治的需要,或者儒家所说的〔为尊者讳,为贤者隐〕,历代写史的人,把曾经的真相,隐藏任明暗交界的角落里,千年之后,只剩下了〔如果〕……尤其是宋史。宋朝盛产太多的〔君子〕,随时定性别人是小人,无耻到根据需要篡改事实,甚至人身攻击……一切都太不可信了。更何况,我还要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我个人的所谓发现和见解。所以,只能叫这个名字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如果这是宋史2·太宗、真宗卷 PDF格式下载



读罢《明朝那些事儿》、《如果这是宋史》才发现自己是一个喜欢玩味历史但历史知识却又非常浅薄的人。对于宋史的认识,除了教科书上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外,便仅限于《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岳家将》等演义小说中九分虚构、一分真实的稗官野史。读完《如果这是宋史》,眼界豁然开朗。与汉唐盛世相比,宋王朝是一个不够大气磅礴,但却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而本身又疑惑丛生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中,人们习惯于将汉唐与明清并列,而宋王朝却有些尴尬。她处于汉唐与明清的中间,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既有创新和发展,但也有保守和倒退。经历太祖、太宗两朝以后,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呈现出平静但又保守、繁荣而又萎靡的态势,其间,虽然出现“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等变数,但都未伤筋动骨。终宋一朝,虽始终不够强势,但却能在平静中谋求奢靡和繁华。太祖的文治和武功之才不逊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君王,仅仅因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一统而对其加以贬低的话,那是狭隘的成败论英雄。武功方面,可以说赵匡胤集郭威的“谋”与柴荣的“勇”于一身,只要看看灭南唐的经过,其战略部署和选帅任将,可比肩千年后统帅三大战役的毛泽东。文治方面,他所确立的“以文节武”方略,从根本上影响、改变了宋朝乃至中国历史;迁都洛阳的想法也足以证明他对宋辽两国态势的判断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其他人。赵匡胤之所以未能实现统一,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达百年,要结束这一局面是需要时间和机遇的,而绝非朝夕之间的事情;二是辽国从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宋辽之间的力量对比,这也是石敬瑭遗臭万年的主要原因;三是宋朝所处的历史间期,也是周边少数民族迅速崛起的时期,既然民族本无优劣之分,那么强弱易位、胜败难分也在情理之中;四是赵匡胤的生命是被突然中断的,他为宋朝设计的鸿图被中道改变,他的身后事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控。可见,有时候历史是被意外改变的。无论文治还是武功,太宗都不可与太祖相提并论。他的“在德不在险”既说明他的阴险,也说明他的短视。赵光义不惜一切代价发动“雍熙北伐”,既有他好大喜功的一面,更主要的是他急于摆脱赵匡胤的阴影,而北伐的惨败,以惨痛的事实说明北伐和向外扩张再无可能。赵光义在武功方面的有心无力,到真宗的“澶渊之盟”,宋辽结和已成定势。既然内政外交都成定势,而文治武功又无法超越,因此,赵恒的无为而治和泰山封禅,其实说明他内心的清醒和无奈。赵匡胤为宋朝打下了江山,定下了“以文节武”的规矩;赵光义以北伐的惨败给宋朝定下了守土求和的格调;而赵恒的“无为”把宋朝引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富足、萎靡、文弱时代。宋朝经历初期三代君主,其基本型态和格调得以确定。宋朝这一特点,是历史上其它王朝所不曾有的。


买了好几个朝代的史书小说,感觉宋史让人觉得没劲,我想着可能本来宋朝就窝囊没法写的那么让人激动吧!


太宗、真宗卷使我对宋朝的历史有了更新的认识,高天流云写得很有功力,点评也十分到位。


白话宋史的书,没事的时候翻翻,感觉挺好


文笔犀利,生动有趣,堪于明朝事儿相媲美。整个宋史被写的栩栩如生,文臣武将被表现得活灵活现,任何对于大宋历史感兴趣的人士,本书不愧为一个最好的选择。非常推荐。


加深了对宋史的理解 对于那段被教科书遗忘的历史是个很好的回顾


不要因为出来的晚就说“抄袭”吗,风格乍看相似,细品实则本质不同!需要仔细看,才会真地看出作者高出《明朝》很多的地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明》风带动了迟到的《宋》被人关注,也正是《明》的先入为主,使貌似相似的《宋》被划在和《明》相同的定位上被关注、并被误解。实际这书更“文化”一些,只是貌似“通俗”!


还不错,让 我对宋史有了新认识。


如果这是宋史????


在读完明朝那些事后还能再次以相同的方式解读宋史,真是很开心!!作者很用心,读者很开心!


积极期待宋史3!


感觉赵家皇帝都没什么霸气啊,宋吸收了唐亡于藩镇的教训,可是军队实在弱啊,军事制度有问题,横向比一下,也难怪输多赢少。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代宋朝人都这么讲文明、不爱打仗,感觉都很阿Q啊。----虽然对民生来说是好事,但是缺少军事实力,绝对是不行的,还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太宗,真宗两朝历史。


雖然不及當年明月對文字的超強駕馭,但文筆不失幽默且表述準確。縱然不是每一個觀點都能令人信服,但論點論據的羅列還是邏輯緊密。該書能帶大家重新認識鐵血強宋的本來面目,也能理解宋朝富裕糜爛的緣由。好書,值得一讀。


看了一些朋友的读后感,有些说作者语言粗糙,我的感觉是,作者的风格与小当不同,小当是现代流行语较多,很有一些粉丝,但高天流云不同,年龄大于小当,而且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有些愤世嫉俗,往往说的话是反语,你得仔细看,但是,观点深邃,很有深度,对每一个事件剖析得鞭辟入里,非常深刻。我认为该作者起码是当前写史者中位居第二的,当然影响力有些不如小当。但说实话,小当后期的作品有些太匆忙,越写越水,可能是太累了。他的5部书我都买了。


书写的非常不错,赵光义的心比天高,身却懦弱,看得人无比憋气。他成为宋朝憋屈之开端。以后的历史不想再看了。是实在不想跟着宋朝历史无奈又无奈的叹气。但是作者还是要赞一下的。好书。


意识里始终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内容的一个朝代,杨家将、岳家军、水浒一百单八将、宋词三百首、苏东坡、王安石......一个个名垂青史,讲起来都是波澜壮阔。这本书把野史中的人物还原,以人性的、客观的角度剖析每个历史人物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所处的历史背景,每一个决定所带来的历史影响,感觉获益匪浅,肯定会再读一遍的,期待下一册。另,感觉上内容的深度超出明月后期的“明朝那些事”,明月需要努力了。


看见了所谓的弱宋的真实面目


书来的时候没有塑料包膜,不知道为什么,只有5,6,7有,书来的时候全是灰尘,希望当当下次能弄的好一点,毕竟我买了很多呢。真宗和太宗是混蛋,富二代在以前也是白扯,要不是寇准,还不知道咋样呢。


好看,语言形象,叙史别具一格。


以前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觉得可以这么"不费脑细胞"的读历史太棒了再后来就开始到处找像那一样的书第一本<如的>让我感觉不出什么第二本就很有感觉了请作者继续继续最好那些有墨水的同志们多写些朝代让我来读


从《杨家将》的评书里了解的赵光义是一个懦弱君王,这下正名了!


写得真不错,能做高天流云和当年明月的读者,幸甚!


以白话历史来说``值得购买哦~~


梦一样的宋朝


好书。我喜欢宋朝。


再看了第一本之后,又买了这一本。个人觉得比当年明月写得好,历史是可以很有趣的!期待下一本!!


仿照明朝那些事儿写的,通俗历史读本,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应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至少可以普及正史,当然还是没有明月的经典。


朋友说非常的好。


很好的书,语言幽默易懂,了解很多历史人物的事情,孩子长大了也可以看一下,孩子在上学课本中会有司马光 范仲奄等人物,也可以给孩子丛书中将一些课外的知识。很棒。


我很喜欢历史,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书之一


初看有点像明月的风格,但仔细看下去好像又有点不同。。作者没有明月幽默,但历史功底还是超强。。。总之这部和明朝那些事儿是我最爱的两部历史读物


非常好 千古历史的评判,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


很好的书当当把价格在便宜些吧。


很好看 语言很幽默 可以当作趣味历史读物


内容丰富生动,增加了历史知识,值得读的书。


学历史的好书,预备给我和小朋友看的。。。


另一种角度了解历史


好书,非常满意 ,能增长历史知识


比开国卷要好一点。


写得很不错,不枯燥,蛮好的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写的都非常不错


给老公买的,写的还不错


正在阅读,写的不错,有吸引力。


越写越好了。


越写越好,有点渐入佳境的感觉!


这是买的第二册了,很吸引人


书店内容和好我非常满意


书籍纸质也很好


书不错,送货也很及时,谢谢


挺好看的!~


还没看内容,书很厚,8元挺值得


成一家之言


送给老公,很喜欢


好书,看到赵普又回来了。哈哈


描写得恰到好处,既有史实又有自己的想法,很合广大读者胃口,我支持!


文笔不错,眼光独到,好!!!


看到各看官给的评分还不错,就一下买了全套,看到第二本就真的看不下去了。
语言枯燥无味,学养也嫌不够,不推荐购买。


不错。可是后面的什么时候出啊?等了很久了。


买了一套,挺有趣


it,sgoodtoread.


很好很强大,速度也快,书的质量也好


看完第一本后,不由得就想接着看下去.非常好,知道又出了第三本,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下来.可以接着看下去,和明朝那些事一样精彩!


几乎可以和《明朝那些事》媲美~~~~


不错~很值得看


很喜欢看,鼓励作者努力写下面的。


幽默!有趣!


自己喜欢,收藏一下


富而不强——宋王朝奇怪的背影宋朝


领导喜欢这套书


弱而不贫,富而不强——宋王朝奇怪的背影


补充宋史基本知识


good我喜欢。。。


啊!!这么 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