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热词-采摘语言的鲜果

何伟渔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

何伟渔  

页数:

239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套书里的文章,选之于《咬文嚼字》。根据读者的提议,名之为“典藏书系”。  不过,说句实话,《咬文嚼字》不是用来藏的。它自创刊以来,便一路冲冲杀杀,一会儿向名家“开炮”,一会儿为城市“洗脸”,—会儿叫板“春晚”,—会儿检查商标,“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哪里有差错就“咬”到哪里。翻开《咬文嚼字》合订本,出现在你面前的,大都是短兵相接的镜头。说得好听一点,这是干预生活,有的放矢;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成了东一榔头,西—棒子,没有—点系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是这样一本拉拉杂杂的小刊物,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创刊十几年来,读者热情不减,宠爱有加,好评“涛声依旧”。它不但出版单行本,还出版合订本,产品线在逐渐延伸。当今图书市场面临严峻挑战,《咬文嚼字》合订本却成了“热点”“亮点”,成了书市的常青树,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为了阅读的便利,读者又提出了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于是,我们有了“典藏”这套书的编选计划。  是的,是读者发现《咬文嚼字》不仅能“立竿见影”,解决眼前的问题,还有重新阅读的价值,记得德国历史学家维特克说过,时间犹如筛子,它能筛尽一切渣滓。《咬文嚼字》是经得起筛的。在读者的提示下。编辑《咬文嚼字》的人,也在重新审视《咬文嚼字》。

内容概要

热词是最流行的时尚语词,新鲜,带劲,充满活力。它们有的是已被巧妙本土化的舶来品,有的是方言“南征北伐”后的遍地开花,有的恰是旧词焕发“第二春”有了新的意义。每个热词都紧贴躁动多变的时尚,反映了当下社会生活的特征和情趣,展现了即时的辉煌。时尚是短命的,却能通过词语留下痕迹。来吧,让我们透过民间热词感受时代的脉搏。

书籍目录

序英译一族 从“脱口秀”说开去 “嘉年华”乐翻了天 “代沟”在演变 对“整合”意义的整合 “草根”萌发新义 “白领”“蓝领”及其他 五花八门的“排行榜” 另一种“黑名单” “隐私”和“隐私权” “第一时间”的源和流 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奥运“圣火”与中华“圣火” 什么是“另类” 千姿百态的“情结” “怪圈”探源 “去××化”刍议 “水门事件”引领的“门”族词 “嘻哈”向我们走来 “深喉”,扼住了谁的咽喉 变“愤青”为“奋青” 第三只眼看“第三只眼” 关注“蝴蝶效应” 美丽的“香格里拉” “亲力亲为”源于DIY BoBo与“波波族” 汉语中的“OK” “拍拍垃圾”与“狗仔队” “猎头”:寻觅高级经理人才 “蓝牙”,全新的通信技术 “千年虫”是怎样爬出来的 走入“混搭”时代东瀛来风 “族”与“一族” “新人类”和“新新人类” 谁是“宅男”“宅女” “熟女”和“剩女” 引领时尚的“潮人” “写真”演变记 “攻略”的来龙去脉 “恶搞”:“搞”而不“恶”时尚方言 “倒爷”面面观 请别“烧包”过度哦 “忽悠”:从东北走向全国 从“楼花”说到“片花”“警花”“商花” 大事小事皆“速配” “跷课”“跷家”和“跷班” 警惕“奥步” 高楼万丈压“房奴” 形象鲜活的“抓狂” “黑箱操作”的由来旧词新义 “抢滩”:从战争到和平 风靡一时的“总动员” “下岗”和“上岗” 从“大使”到“形象大使” “指数”遍地开花 今日“理财” 话说“含金量” 你被“套牢”了吗 扑通声声话“跳水” “底线”是条什么线 足球场上“下课”声 “平台”的新流行 且去“抢沙发” 全社会高奏“主旋律” “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 火爆的“井喷” 全新亮相的“打造” “打包”的新义新用 透视“透视” “鲇鱼”和“鲇鱼效应” 新成语“-9时俱进” “霸”族新词 热气腾腾的“热”族词 中西合璧的“软”族词 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 “海选”,海了去了 说“晒” 从“凝聚力”到“亲和力”

章节摘录

  英译一族  从“脱口秀”说开去  最近一段时间,脱口秀、服装秀、发型秀、婚纱秀等形形色色的“秀”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秀”并不是“清秀”“秀气”的“秀”,它来自台湾,是英语“show”的音译,随着海峡两岸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进入大陆。  “秀”介入我们的日常用语后,主要保留了“show”的“表演、演出、展示”的义项。最初出现的是“脱口秀”,即“talk show”的音译,原本特指一种对话式的逗笑节目,现在也可以泛指各种谈话类节目。在‘脱口秀”一词逐渐被人们熟悉之后,“秀”进一步“独立门户”,于是,“××秀”就演变成为一种多产的构词格式。如:  (1)傍晚时分,广场上常常举办时装表演、婚纱秀、新品演示……(《新民晚报》1999年10月9日)  (2)在花园酒店举办了发型秀,相同的发型秀在不同的观众群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响。(《新闻报》晨刊1999年8月2日)  甚至,有的并非真正的表演,因其本身所表现出的虚假、荒谬、出格近似于“表演”,也被冠之以“秀”。如:“许多人士指责这个案子完全是出于外交考虑的审判秀。”  “××秀”在构词时,常常不限于偏正式的结构,有时还可以是支配式的结构,如“作秀”,也作“做秀”。“作秀”开初指“做戏”,后引申出“故作姿态,有意显示”的意思。  (3)电视征婚交友的节目越办越红火……各报刊对此褒贬不一,对嘉宾的表现却一致不看好。不少文章批评他们作“秀”,虚伪,翻脸不认人,甚至配对成功的嘉宾隔天后竟如同陌路。(《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2日)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秀”的语义也略有变化,它由“表演、演出、展示”而引申为“表演的、演出的、展示的”的意义,由此衍生出一批构词方式为“秀×”,义为“表演的××”“用于表演的××”的词,如:秀场、秀档、秀服、秀约、秀味等。  如果翻阅一下英语词典,不难发现“show”除了做名词,同时还可以做动词,有“表现、出示、叙述”等的意思。“show”以“秀”的形式进入现代汉语后,也可以做动词:  (4)随着“戏”里的女人侃侃而谈,谈话内容开始从“女人式”的家长里短跳出,“秀”科索沃战争,“秀”吸毒对社会的危害,“秀”青少年犯罪。(《新民晚报》1999年7月9日)  关于“秀”,笔者还想说明两点。第一点就是现代汉语是否有必要吸纳这个音译的“秀”?有人认为,在汉语中早已存在了与“秀”同义的表达方式,即“表演、演出、展示”等,从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角度考虑,不应为追求表达的新奇时尚再吸纳一个外来词。其实,“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我们都知道,语言需要创新,没有这些源源不断、新鲜活泼的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创新,语言就会成为一成不变、僵死不动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对外来的文化已经不再是排斥的心态,尤其是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时尚的东西,包括时尚词语。由于审美情趣的趋同,“秀”就逐步深入人心、走向大众。  其次,从“秀”本身来看,它在修辞上具有反平庸的倾向,在某些情境中是独具魅力的。比如“脱口秀”,你可以把它说成“谈话表演”,意思差不多,但“脱口秀”所传递出的脱口而出、随机应变的灵活机智就荡然无存了。再如“作秀”,你可以将一些虚情假意的行为斥为“作假”“演戏”,但“作秀”的调侃、幽默就没有了。修辞追求“用词妥帖精当,非用此词不可”的境界,现在我们既然有更恰当、简洁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墨守陈规、退而求其次呢?  第二点是关于“骚”的。“骚”也是“show”的英语音译,最初产生于香港,如:大骚、做骚、骚本钱等。客观地说“骚”和“秀”是一样的,但为何现在的局面却是“秀”盛而“骚”衰呢?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点:其一,既然是音译词,那就应尽量追求译音的准确贴切,显然“秀”在读音上比“骚”更接近“show”的读音,这是先天的优势。  其二,从“望文生义”的角度来看,“秀”借用了“清秀、秀气”的“秀”的字形,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点“秀气”,而“骚”在字形上和“风骚”“骚乱”的“骚”一样,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扰乱、不安定、举止轻佻、作风下流”等意思,故而,人们自然要舍“骚”而取“秀”了。这是借用字本身的褒贬色彩左右了人们的取舍。  文/戴梦霞 (2000—10)


编辑推荐

  典藏书系,选之于《咬文嚼字》杂志,集中了创刊15年来的精华。《咬文嚼字》的作者有勇气有才情,不回避语言运动的难题,敢于挑战权威,常能碰撞出思考的火花。语言流逝,在《咬文嚼字》里却能听到回声,它是社会语文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语言材料资源、语言现象、语言手段的历史档案。  为了满足读者提出的分类出版精选本的要求,典藏书系共分8本,《咬文嚼字文库·典藏书系:热词采摘语言的鲜果》为其中之一,读来知识丰富,材料充足,有智慧有趣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热词-采摘语言的鲜果 PDF格式下载



十分仔细的描述了词语该如何运用,减少错误


买来阅读之后写论文的,还没看完


上世纪八十年代,郝先生就编辑了很多好书,比如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集。主持《咬文嚼字》以来,直是将中华语文知识的普及,搞成了一种文化。很钦佩,很强大。此书搜集了近年来的一些新词热词,讲得条分缕析,非常到位,读来比较有趣。


了解语言的最新变迁。冲着作者买的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对一些词语的理解那么肤浅。


蛮好玩的一本书。
闲看很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