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海上谈艺录
2012-5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庞兆麟,文水 著
168
《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是由庞兆麟、文水编著。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组的成员,多年来,作者除了对民俗、民风进行过一些考察和研究,还曾专门采访过棕编艺术家叶邦叔和面塑艺术家赵艳林,并写成专题报道,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以弘扬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今,要作者撰写的是一位剪纸艺术家的传评,他正是闻名遐连的剪纸特级大师王子淦(1920年4月18日-2000年2月16日)的儿子、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王建中。要写王建中,必须要从王子淦写起,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本书可说是王子淦和王建中的父子合传。唯有如此,才能看清楚他们父子俩的传承关系。通过几个月来的多次访谈,作者对王建中从知之不多到逐渐了解,再到熟悉,竞至肃然起敬。《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是一本人物访谈录书籍。
艺术访谈 乐享剪纸人生艺术传评 第一章 父亲母亲 第二章 童年的回忆 第三章 风云突变 第四章 农村岁月 第五章 大学生涯 第六章 海派剪纸的诞生 第七章 重握剪刀 第八章 剪纸为乐 第九章 传承的脚步 第十章 对剪纸艺术的思考附录从艺大事记后记
王建中的父亲王子淦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剪纸艺术特级大师。 王子淦1920年4月18日生于江苏南通县(现改为通卅『市)金沙镇一个世代以种菜为生的贫农家庭。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王子淦的家乡就和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呈现一片凋零破落的景象。到王子淦出生时,这个贫农家庭正陷人生计艰难的窘境之中。孩子的出生不但没有给家庭带来欢乐,反而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负担。正好王子淦的叔父那时结婚数年没有孩子,愿意把王子淦过继过来。于是王子淦就离开亲生父母开始跟着叔父过日子。叔父也是一个贫穷农民,但是为了改善生活境况,学了一门理发手艺,待到学成后,借债开了一间理发店。当王子淦长到6岁时,有人介绍叔父为金沙镇国立小学的师生理发,作为交换,也算是照顾,王子淦被学校破格批准免费读书,意外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人也聪敏,读书很努力,一直读到小学即将毕业。可是那时叔父的理发店生意却越来越不景气,开店时借的债未还清,农村人理发又常常赊账,收入微薄却债台高筑。叔父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在1931年除夕深夜,带了叔母和王子淦乘上一条船,逃到了崇明岛。 叔父一家三口在崇明岛住了一段日子,仍然无法维持起码的生活,只得再逃到上海。1932年,王子淦在叔父的带领下,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大上海。 叔父一家在上海举目无亲,赶紧到处求人,把13岁的王子淦送进了一家钟表店学生意,希望他先顾好自己一口饭,慢慢学了技术后能帮助家里。想不到那家钟表店的老板和老板娘非常狠毒,每天天不亮就支使王子淦做这做那,从倒痰盂、涮马桶到带小孩、洗衣服,忙得连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王子淦早起晚睡,吃的是剩菜剩饭。特别可恶的是那个老板娘,一不称心,就毒打王子淦。王子淦这样一个刚到城里的农村小孩,天天挨打,身上落满伤痕。3个月后,王子淦实在忍受不了,逃回家中,哀告叔父,再也不愿意回钟表店了。叔父一看他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忍不住伤心落泪,只得借钱赔偿钟表店的“损失”,才算把此事了结。 逃出钟表店后,王子淦心中气愤难平,感到天下不平事太多,正义无处伸张,幼小的心灵受到武侠故事的影响,就想去江西龙虎山寻找高人学本事,学好回来后能除掉恶人,帮助穷人。于是,他偷偷在家中拿了几文钱,到火车站,偷偷地爬上火车车顶就往江西去了。可是那时国民党军正在“围剿”中共苏区,火车刚开到江西省境内就再也无法朝前开了。王子淦在那儿等了一段时间,根本遇不到有本事的高人,可是身上已经囊空如洗,无奈之中只得重新爬上火车回上海。 可是,回上海后王子淦闲在家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叔父又到处托人,想再把王子淦送出去学生意。这次找到的是一个摆剪纸摊的小老板叫武万恒,那人虽然只有26岁,在同行中已是一个略有名气的剪纸艺人了。经人介绍,叔父在1932年中秋节那天,买了一对大红蜡烛,带着王子淦登门拜师。王子淦给师傅叩了3个头,当场写了一份关书(契约),上面规定,学艺3年,中途不得辍学,若有天灾人祸,与师无涉等内容。真是命运的安排,王子淦从这一天开始,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武万恒主要是剪制民间刺绣图样,王子淦跟随他,每天仍旧是干杂务,从早到晚,劳动还是很繁重。但幸运的是,三餐能吃饱,挨打的次数比起钟表店少多了。如此境况,王子淦感到非常幸运了。况且,离家时,叔父再三嘱咐:“要好好学艺,千万不能再逃回来了,如果被人辞掉,不但遭人耻笑,家里也实在没法养活你啊!”王子淦就这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旧社会的师傅其实是不会认真教徒弟的,但是有心人王子淦在旁看多了后,就像有缘分一样,不知不觉喜爱上了这门手艺,艰苦的劳作并没有泯灭这个农村少年的爱美之心。王子淦开始挤时间学艺,他比往常更早起床,在窗前,借着朦胧的天光剪纸;晚上是无法剪的,因为开灯要耗电费,会遭到师傅的斥责。王子淦把师傅平常剪的花样作为模本临摹着剪,师傅只要他不耽误干活,也就随他去。王子淦有时趁师傅高兴,会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讨教,师傅也会指点一下。王子淦练功很苦,因为睡眠少,剪着剪着有时人就睡着了,头朝下一冲,碰到剪刀尖,惊醒过来继续剪,手上不断磨出水泡,疼得钻心。冬天,寒冷刺骨,生着冻疮的手握着冰凉的剪刀;夏天,在不透气的小房间,汗流浃背。但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王子淦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 当时上海类似武万恒这样的剪纸艺人很多,约有百十来个,其中许多集中在八仙桥一带。每当下雨,不能在外设摊时,他们会集中在“日日得意楼”茶馆,挥剪劳作。王子淦常常随师傅一起去,并且做了一个有心人,从这个艺人看到那个艺人,把别人的剪纸花样都暗暗记在心里。 3年后,王子淦满师了。此时师傅的生意有了发展,在金陵中路141号开了一家名叫“恒昌祥”的花样店。照理,王子淦可以离开师傅独立了,但师傅不放他走。师傅的打算是,王子淦的手艺越来越好,开了新店,需要人手,正是用得上的时候。王子淦想想自己孤身一人(叔父叔母又回崇明去了),离开师傅,创业没本钱,吃住一下子都成问题,也就同意留下。这一留就是10年,与学徒不同的是,他开始有了一些微薄的报酬。 王子淦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旦掌握剪纸技术后,便不被师傅的剪纸样稿所囿,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常常翻出新花样,加上刀功也越来越精到,自然受到顾客的欢迎,名气越来越响。这样一来, “恒昌祥”的生意明显比其他花样店要好,王子淦的剪纸成了店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师傅很开心,把他当做一棵摇钱树。 这段时期经历了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上海孤岛的种种苦难,王子淦都一一经历过来了。 1943年,王子淦和潘妙新结婚成家。 潘妙新是独生女儿,抗战中为躲避战火,举家从江苏常熟逃难来到上海,恰巧租赁了“恒昌祥”的后楼安顿下来。潘妙新自幼家境较好,读过几年书,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人也长得秀丽端庄。到了上海,潘妙新无所事事,除了看小说,就到店里看剪纸解闷。潘妙新喜欢刺绣,看到王子淦的剪纸,非常喜爱。她从来没有看到别的剪纸艺人能剪得那么好,于是人了迷,天天要到店堂里看王子淦剪纸。有时王子淦忙不过来,她还能帮着做些小事。时间一长,因剪纸的缘分,两个青年人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然而这件事遭到了潘妙新母亲的强烈反对,因为王子淦真是太穷了,而潘妙新的母亲本来打算好要把女儿嫁给有钱人的,现在眼看计划要落空,心里又急又气。可是,平时很温顺的潘妙新这次却铁定了心非王子淦不嫁,于是矛盾尖锐起来。潘妙新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说服了,在他们的帮助下,经过曲折的斗争,潘妙新的母亲无计可施,只得同意他们的婚事。但是潘妙新母亲要求他们婚前必须签下协议,明确王子淦和潘妙新结成夫妻后将来即使穷到要饭,和潘妙新的母亲没有关系;潘妙新负责赡养父亲,潘妙新的哥哥负责赡养母亲。勇敢的潘妙新签下这份苛刻的协议,终于争得了自己的婚姻自由。但是两人结婚时手里没有什么钱,他们商量后,潘妙新做了一对枕套,王子淦剪了一对枕头花样,上面特地嵌入“痛苦”二字,潘妙新就把这对花样绣在枕套上。他们的新房是租来的亭子间。新婚之夜,这对新人心里充满了凄凉悲苦,但是又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希望从痛苦的起点能走向幸福。 结婚的曲折过去后,王子淦开始考虑离开师傅独立谋生,但是师傅不同意,他不能失去这棵摇钱树。一向老实巴交的王子淦这次却不让步了,全力抗争,师傅理屈词穷,只得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所谓经济补偿条件,即要王子淦剪出价值40块银洋的剪纸花样才同意放他走。那时一文钱就能买好几张剪纸花样,40块银洋那要剪多少啊!王子淦咬咬牙答应下来,整个冬天,天天熬夜,在天寒地冻中手都裂开了血口子,硬是把这些剪纸剪了出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王子淦也终于胜利地离开了师傅。P25-28
经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上海市文联约请我撰写民间剪纸艺术家王建中先生的传评,后来又安排文水先生一起采访和撰写。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老会员(我入会时,名为上海民间文艺研究会),我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组的成员,多年来,我除了对民俗、民风进行过一些考察和研究,还曾专门采访过棕编艺术家叶邦叔和面塑艺术家赵艳林,并写成专题报道,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以弘扬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今.要我撰写的是一位剪纸艺术家的传评,他正是闻名遐连的剪纸特级大师王子淦(1920年4月18日-2000年2月16日)的儿子、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王建中。要写王建中,必须要从王子淦写起,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本书可说是王子淦和王建中的父子合传。唯有如此,才能看清楚他们父子俩的传承关系。通过几个月来的多次访谈,我对王建中从知之不多到逐渐了解,再到熟悉,竞至肃然起敬。 王建中小时候跟父亲学过剪纸,“文革”开始后,他先到农村插队落户,后又上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当了教师,在这20来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拿起剪刀来剪纸。直到父亲的病体每况愈下后,王建中为了传承父业,让“王氏剪纸”后继有人,才决定重握剪刀,磨练剪纸技艺。他一开始只是“闭门操练”,想不到“十年磨一剑”,竞磨出了一个工艺美术大师。磨出了一个“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他矢志不渝的精神,实在令我钦佩! 王建中从小看的书,大多是文史哲一类的作品。考大学填的志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可偏偏被录取到同济大学读工程机械专业。留校后教的也是机械类课程,因此,那时王建中的头脑里充满了逻辑思雏。可是.他小时候学过绘画和剪纸,并经常看父亲剪纸,到青少年时期又看了不少文学作品和画册.因此,他头脑里也储存了不少形象思维。当他重握剪刀,构思图像时,形象思维又在他的头脑里占了主导地位。不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绝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甚至可以互相交融。上课只讲究逻辑性,而缺乏形象性,课就上得乏味.学生不爱听;剪纸只求形象,不考虑逻辑,难免会使构图不合情理。而王建中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来上课,运用形象思维来剪纸,因此他在教学上和剪纸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在传承“王氏海派剪纸”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果,更是令人瞩目。 当这部传评2011年完成一稿时,王建中即将面临退休。王建中在退休前为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作出了三个方面的安排:一是要办“大师工作室”,让剪纸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以实现“剪纸从民间来,再到民间去”的愿望;二是总结经验.撰写一部更为完善的介绍“王氏海派剪纸”的书,让“王氏剪纸”进一步发扬光大:三是招收徒弟,传授技艺,使“王氏剪纸”后继有人。如此璀璨的愿景。令人刮目相看。 上海市文联和上海文学艺术院的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精心策划,寄予了莫大的期望,还为作者提供了不少方便。我在撰写过程中,得到该学院编审老师的热情帮助,锦绣文章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劳。在此表示哀心的感谢!我原先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并不熟悉,通过多次访谈及阅读王建中老师提供的大量资料后,才渐渐地熟悉剪纸,了解剪纸。因此,我未必能把剪纸的特色和王建中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来,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诸君予以谅解并批评指正。
《神剪传人绽奇葩(王建中)》是由庞兆麟、文水编著。 5年前,王建中被同济大学派到嘉定校区任管委办副主任。隔了两年,他在安亭镇购买了一套住房,这样每天可以节省二三个小时的上下班时间,以便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本书是对剪纸传奇人物王建中的采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