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全二册)

(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广东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作者:

(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页数:

395  

译者:

黄丽丽,李淑敏,赵磊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现在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大都知道新奥地利学派以及其思想奠基人哈耶克的名字。哈耶克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著作与学说在中国广为流传,但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就相对陌生了,即使知道,但对其学术著作进行深入研读的也为数不多。其实,如果没有米塞斯对哈耶克思想上的启发,可能就不会有哈耶克。哈耶克本人也称米塞斯是可以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托克维尔和穆勒比肩的伟大思想家。  米塞斯在中国不甚知名,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学术思想长期被西方主流经济学边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等论述认为,在社会主义模式下试图对现代经济体系进行计划是不可能的,真实的定价和成本核算系统需要处于一个交换的产权模式中,不能依赖于一个“人造的市场”,因而他的思想一直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被接受。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问题,“后凯恩斯主义”面临危机,为寻找解决方法,新奥地利学派从米塞斯及哈耶克那里发掘“挽救和重建”经济学的思想源泉,才出现了奥地利学派的复兴。

作者简介

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yon Mises,1881-1973),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现代自由意志主义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也是促长古典自由主义复苏的学者,被誉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院长”。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之后的经济学家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穆瑞·罗斯巴德等人。
  1982年,米塞斯逝世九年后,在他的妻子玛姬·米塞斯的协助下,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所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欧本市的研究所,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成为发扬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和政治理念的重镇。

书籍目录

上卷 导 言 1.经济学与人类行为学 2.人类行为一般理论的认识论问题 3.经济理论和人类行为的实践 4.概述第一部分 人类行为 第一章 行为人  1.有意识的行为和动物反应  2.人类行为的先决条件   关于幸福   关于本能和冲动  3.作为终极事物的人类行为  4.合理性与无理性;人类行为学研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5.作为行为条件之一的因果关系  6.第二自我   关于本能的作用   绝对的结果   植物人 第二章 人类行为科学的认识论问题  1.人类行为学与历史  2.人类行为学的形式与演绎特征   原始人类的逻辑异质性  3.演绎和现实  4.讲求方法的个人主义原则   我和我们  5.讲求方法的单元论原则  6.人类行为的个体的及不断变化的特征  7.历史学的范围和特定方法  8.概念与理解   自然史与人类史  9.关于观念类型  10.经济学的程序  11.关于人类行为概念的局限 第三章 经济学和对理性的反叛  1.对理性的反叛   2.多逻辑主义的逻辑方面  3.多逻辑主义的人类行为学方面  4.种族主义的多逻辑哲学  5.多逻辑主义和理解  6.理性的案例   第四章 对行为类别的首次分析  1.目的和手段   2.价值等级  3.需求等级  4.作为交换的行为 第五章 时间  1.人类行为学的时间特征  2.过去,现在,未来  3.节省时间  4.行为之间的时间联系 第六章 不确定性 第七章 这个世界中的行为第二部分 在社会框架内的行为 第八章人类社会 第九章 各种观念的作用 第十章 社会中的交换第三部分 经济计算 第十一章 无计算估价 第十二章 经济估算的范围 第十三章 经济学计算方法作为行为工具第四部分 市场的交换学获经济学

章节摘录

第十八章 行为的时间性1.关于时间周期的评价对于行为人而言,某种需要满足之前和这种满足得以持续在时间上是不同的。行为总是以消除对未来的担忧为目的的,不过此处“未来”是即将到来的瞬间。行为开始后,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目标。好比只有经过成熟期,所播的种子才能成熟。最明显的例子是农业。从土地耕种到果实成熟会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另一个例子是酒的品质随时间久远而日益醇厚。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果实成熟期非常短,人们才普遍认为成熟只是瞬间的事情。如果要使用劳动,则需要考虑工作时间。所有的劳动都需要消耗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工作时间非常短,以致于人们认为根本不需要任何时间。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目标的实现才只需要简单的、不可分的、不重复的行动。通常情况下,行为人实现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他必须经过许多步骤。每前进一步他都会问自己:是否应该为既定目标继续努力。多数目标都很遥远,只有坚定不移地努力才能实现。为既定目标而坚持不懈是成功所需要的。全部的时间耗用,即工作时间加成熟时间,可以被称为生产周期。生产周期有时长,有时短,有时短得可以被完全忽略。目标实现所带来的需要满足的增加是有限的,暂时的,其产生的效用只能持续一段时期,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耐用期。有些产品的耐用期较短,而有些商品(通常被称为耐用品)的耐用期则较长。因此,行为人必须总是考虑生产周期和产品的耐用期。在评价某一项目是否可行时,他不仅应考虑所需物质要素和劳动的耗费,而且要考虑生产周期。在评价所设计的产品是否有用时,他需要考虑其耐用性。

媒体关注与评论

米塞斯——20世纪的大思想家,其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其主要著作《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为西方思想史传世经典。  ——向松祚(著名经济学家)如果你读过奥地利学派,尤其是米塞斯的书,那么你将对今天中国经济主要由政府主导的经济态势有更加宽泛的认识。  ——《南方人物周刊》奥地利学派开出的药方或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货币体系的问题,但奥地利学派百年来对自由的坚定捍卫,对理性思考的持之以恒都让我们相信,货币和通货膨胀问题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米塞斯的作品里没有所谓的微观和宏观分野,而是将经济学视为一个整体。《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真正的综合性著作。  ——李华芳(上海法律与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推荐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套装上下册)》:世界经济名著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奥地利学派的整个经济框架,堪称米塞斯的心血之作!


比较晦涩难懂,其实说的事情也较简单,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思考方式吧~体现西方思维的特质


旷世之作 不可不读


早就准备买了,但听说翻译质量很差,考虑到降到了5折,先买来看看


希望透过阅读,去了解人的需求


题目很大,看有没有丰富的内容


还没仔细看过,但是看过简介,应该不错,是值得收藏的好书!


性价比很高的一套书!值得购买,看了之后,很有启发.


这翻译真头大、


还好值得一读


很多长句,需要自己去拆开才能勉强明白啥意思,感觉机器翻译的一样,现在的人的,做事真是一点专业精神没有,全tmd掉钱眼里了,这质量定价30还差不多


读到这个广东版的第七章了,前六章还好,第七章开始出现大量谷歌翻译痕迹,给译者跪了。
尼玛还有把船舱建在泥土上的,这位翻译同学就不能动点脑子么???


伟大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奠基之作,被所谓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一帮非专业人士翻译得如此拙劣,真是让学人汗颜!更不肖说企及严复老先生“信、达、雅”之境界!各位学人还不如借阅1976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夏道平先生迻译的《人的行为-经济学研论》进行研读,虽然台湾与大陆的语言习惯有差异,但至少意思表达较为清楚。在次,急切希望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兼翻译学家能就Ludwig von Mises《Human Action-A Treatise Economics》创造出高质量的中译本,造福于国内经济学人。


我关注该学科多年,可以说着迷.很高兴看到中文本,从网上买了.刚下单就想退,结果退订不了.哎,再次上当了.这种翻译质量,这种序.我感到悲哀,可耻,无奈.学术经典成了垃圾,真是暴殄天物.我发誓,以后再不买广东的出版社出的书了.


书名的翻译就成问题,还以为是加里.贝克尔的书!这本书只要是讲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的。如果有兴趣可以参看台湾远流出版的夏道平先生的翻译的版本《人的行为》,夏先生翻译的很不错,也很严谨!


好书居然找不到好译本!! 感觉跟机器翻译似的,要这样说不定我花点时间都能翻译。


台湾夏道平先生的译本期待夏道平先生译本出版期待夏道平先生译本出版!!现在市面上很难买到,找了很久了!!!


内容很好,翻译实在让人不能忍受


翻译太差劲了,不过凑合着能看!


外语学院也不过就这点水平。


L.V.Mises的经典之作,自本书诞生之日起,60年来第一版也是唯一一版中文简体译本,无论是经济学学生,经济学学者,抑或经济学家都应该认真研读的作品。其伟大堪比国富论,填补了国内经济学研究的一大块空白,必将给整个学术界和社会的思想带来一场巨大的革命。其作者L.V.Mises为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其经济学研究为货币理论,经济学方法论,价格理论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可惜国内对于L.V.Mises其人以及其理论所知不多,没有得到其应该得到的足够的重视。但这丝毫不影响L.V.Mises在三百多年经济学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有人问在整个20世纪,哪些人最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些人中一定包括L.V.Mises;如果有人问在整个20世纪,谁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那个人一定是L.V.Mises!


性价比还可以!有人说此书翻译不好,但总比我好,还是要买。用纸和装帧都不错,挺满意的!


经典的经济学巨著,但是翻译的水平实在太烂,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组合成一句话我就是不明白啥意思!!!!!!!!!!不明白你们是真的翻译水平太低还是完全不懂经济学或者是不认真????????简直是糟蹋了这么好的内容!我对事不对人,翻译者看了不要生气!!!现在想托人买台版的,可是很难搞到,郁闷!!唉!!!!!!


太生硬,不流畅。译者还兼任审校


经典自不用说了.这个翻译水平只能凑合着看了.尤其是前几章中大段抽象的概念描述, 感觉北外的人要么是没有看懂英文原文, 要么就是中文太差,差到不足以通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最好还是选择台湾夏道平先生翻译的吧!


真正大师之作,可在买之前,看到很多说翻译极差之留言,所以一直迟迟未购入,在几经犹豫后,以忐忑之心购入,到手后,速读之,翻译之好,超乎预期,虽间有瑕疵,尚在可容忍范围之内,对不太苛求之读者,推荐之. 阅读更多


急功急利的产物,翻译的人根本不负责任


替同学买的,书不错。


翻译的太差了,很多语句都不通顺,难懂。


此书是奥地利学派精神领袖米塞斯的佳作,却是我所阅读过的经济类书籍中翻译最糟糕最差劲的一本,被一帮所谓外国语大学的精英糟蹋了,悲剧


  大师级别的思想家。
  他深刻的影响了哈耶克。
  受到康德的影响,他想找到人类经济行为的“范式”,类似于康德的先天执行范畴。认为一旦建立这个先验的范畴,就能够解释人的一切经济行为。但是他忽视了一个逻辑漏洞,那就是人的理性决策并不是完备的,例如信息不完备,交易过程中的沉默成本,价值判断的影响及政治强力对于交易的干扰等等。所以说人的决策并不是确定哪个最优方案,而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满意解。似乎西蒙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还推荐另外一本书,哈耶克写的《感觉的秩序》,其实他们努力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还是想解决康德要解决的问题----到底人是什么?我们心灵的秩序是怎么样的?心灵的秩序决定了行为的秩序,进而决定了经济秩序。


  程晔
  
  财新《中国改革》杂志2013年5月刊
  
  194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的《人的行动》一书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耶鲁学术委员会的多数成员持反对意见。理由是米塞斯在移居美国后,找不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一统美国学术界,主张由政府干预和管制经济。在主流学术界看来,米塞斯倾毕生所学写就的这本经济学巨著太落伍了。然而,在一位学术委员的坚持下书还是出版了。出人意料的是,这本不合时宜又昂贵的大部头学术专著热销一空,仅在出版后第一个月就加印了两次。时间证明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深刻地影响了安·兰德、赫兹利特、罗斯巴德等一大批学者,带动了自由市场经济学和自由主义在美国的全面复兴,并且扩散到所有主要的工业国家。时至今日,影响越来越大。《人的行动》无疑是经济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书之一。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以人为基础的市场
  
  人类对市场现象的探索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敏锐的哲学家们就已发现市场的运行有内在的规律。到近代,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思想的积累,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亚当·斯密发现,人的自利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协调市场;李嘉图发现比较优势原理,证明国际贸易可以同时造福富国和穷国;欧洲经院哲学家们系统地研究货币和信贷问题;马克思注意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现象,并试图用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门格尔开创奥地利经济学派,创造性地用主观价值论解决了困扰古典经济学家们的“钻石与水”悖论,他的学生庞巴维克发现利息是一种时间现象,并对剩余价值论提出质疑。所有这些努力,共同勾勒出一幅经济学的全景。然而,这些知识像一块块碎片,分散到生产、消费、分配、贸易、供求、价值、货币、周期、宏观等各个领域,彼此缺少联系,甚至互相冲突。在《人的行动》中,米塞斯创造性地将所有经济学的知识整合在一起,经过去伪存真,用无懈可击的逻辑和洞察力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科。在这本巨著里,市场不再是分散隔离的局部现象,而应是彼此密切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其他领域,史无前例地将社会、政治、历史等学科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理解。
  
  
  米塞斯的方法,即体现在书名里——“人的行动”。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对于怎样研究人类社会,通常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完全不同,因此,不能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济现象要放到历史文化、传统惯例中研究,常见的有人文经济学、历史学派、制度经济学,等等。第二种观点则截然相反,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区别,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可以简化成数学公式。因此,人类社会可以适用同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假设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拿到现实中去验证。今天主流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都是后者的代表。而米塞斯则开创了一门独特的研究方法,并称之为“行动学”(praxeology,又译“人类行为学”)。行动学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长处:既考虑到人的独特性——人有意识,人的行为不能简化成数学公式,又认识到人类社会有客观、可以认知的规律。这种学说把“人在行动”作为无可置疑的前提,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以确保在研究中始终恪守该前提。
  
  逻辑演绎法是一种古老的研究方法,几何学是其最典型的运用。逻辑演绎法以一个确定为真的公理为前提出发,用内省的演绎法探索公理的逻辑蕴含,一步步得出各个推论,即定理。每一个定理都像作为前提的公理一样可靠。整个理论体系的可靠性,由人类逻辑思维的理性所确保。在米塞斯的行动学里,这个终极公理——一切经济和社会理论的起源,就是“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米塞斯爱举这样一个例子:火车站往往早上和晚上挤满了人,而其他时间却很空,这是为什么?要想解释这一现象,只有去考察人们的目的——早晚是上班高峰,大家要赶火车。
  
  一旦公理确定,就可以推出其他定理,比如“行动说明人对现状不满,行动是要满足愿望——达到目的”“人能认识宇宙间普遍的因果关系,因此才会行动,因与果决定了手段和目的”“人总是会用自认为合适的手段,去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即人的理性”。然后,再引入现实世界的制约,比如“现实世界没有足够的手段满足人所有的目的,资源是稀缺的,因此,人要做取舍(经济一词的行动学含义)”“取舍意味着人要按目的的重要性(价值)排序,依序一个个满足愿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排序,彼此交换可以增进所有人的满足”。至此,米塞斯发现一切市场现象共有的本质特征——交换。所以,米氏经济学又称为交换学。正是理解到市场是以一个个真实的人为基础,是人在现实约束下选择、交换的网络,米塞斯才得以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解决一个又一个经济学难题和悖论。
  
  
  契合人类社会实践的学说
  
  米氏学说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其始终契合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的行动》里,经济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米塞斯继承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Carl Menger)的传统 ,用行动学重新定义门格尔开创的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米塞斯认为,只有意识到行动一定是由个人实施的,才有可能认识广泛的人类合作。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并不是否认集体行动的存在,而只是把集体、社会的行动作为广义人类行动的特例。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视角看,集体不能独立于个体而存在,一切社会行动都由个人的行动组成,一切历史事件也可以还原成个人行动。米塞斯以此展开以个人为原点的社会学研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在人的自利驱动下可以造福整个社会。而米塞斯走得更远,他认为自利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根本原因。社会并不起源于某个统治者的命令,而是人在理性的指引下认识到,交换、分工和协作能给每一个人带来好处,人们基于自利自发组成的。人之所以会遵守社会规则和惯例,也是因为那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米塞斯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将其推广到普遍的人际协作原理,以此论证劳动分工能带来普遍的物质繁荣;他又结合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论证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交换,能够增加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满足。这样,米塞斯在物质和价值两个层面上论证了“劳动分工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石”。
  
  既然每个人生来都不“平等”,人与人的性格、口味、喜好、能力各异,自然界的资源禀赋也千差万别,那么,劳动分工以什么标准、怎样进行?这就涉及《人的行动》全书的核心内容——经济计算。经济计算的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只能简要概述:自由市场上的自发交换形成商品、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这些价格可以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直观的参照,让人能够在满足目的的各种不同手段之间计算;价格让人既发现自己的优势,也了解别人的意愿,在追求自利的同时兼顾别人的满足。正是在价格的指引下,个人的理性形成社会的理性,人类社会才能组织大规模社会生产和协作,增进所有成员的福利。价格的具体形成机制很复杂,这里无法详述。需要强调的是,在价格的问题上,米塞斯的观点与当今的主流经济学有显著的区别。米塞斯坚持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本身是不可度量的,价值的高低只是主观满足的排列顺序,不能用数值来衡量。但是,通过人的行动,通过在现实制约下的市场交换,主观价值能以价格(交换比例)的方式反映出来,供市场参与者参考。因此,价格并不是衡量价值的尺度,而是反映相对稀缺度(即人的主观意愿相对于客观现实制约)的指标。此外,在米塞斯看来,价格的产生依赖于交换,而交换又以个人对财产的占有和支配为前提。因此,以价格为基础的经济计算,是私有财产和市场的产物。米氏经济学里的市场,是指所有人类自发、自愿交换的网络,价格则是市场参与者协调意愿的工具。与此相反,主流经济学往往简单地把价格看作一种配置资源的技术工具,把市场当成一种提高效率的技术手段。
  
  一旦理解了米塞斯的社会理论,他的政策主张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行动学看来,政府干预是强制命令,因此与市场上的自愿交换有本质区别。经济计算让市场参与者可以客观地计算得失,以寻求个人的最大满足;而政府干预是否真的帮到了它想帮助的人,却没有客观指标能参考。行动学应用到政治上,即成为一门分析政策及其结果的学问。米塞斯认同大卫·休谟的事实价值两分法。行动学作为一门理论科学,其本身不能做出价值判断。经济科学作为行动学的分支,它永远不能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它能做的是告诉人们,如果你想达到一定的目的,应该怎么做。经济学揭示一项政策带来的后果,让民众和政府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价值判断。在《人的行动》里,米塞斯站在功利主义的价值立场,为自由放任政策辩护。当然,这里的功利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主张可以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功利主义。事实上,方法论个人主义拒绝一切人际间的效用加减,排斥社会效用的概念。米塞斯承认政府在遏制犯罪、保障自由和财产方面的作用。他的自由放任主张的实质,是让个人来决定他们想怎样参与社会分工,让消费者来决定企业家应该生产什么。米塞斯认为,人心的逻辑结构都是相同,因此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到经济学的原理。就像他在《人的行动》中所论证的,分工和社会协作是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暴力掠夺和强制干预可以以损害一部分人为代价,带给另一些人短期利益,但那终归不是长久之道。自由市场是所有人的长期利益所在,是文明和繁荣的支柱。米氏功利主义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观念,认为为长期利益考虑才是符合道德的。
  
  在《人的行动》第30章里,米塞斯应用经济理论分析罗马帝国的衰亡。他发现,罗马帝国尽管缺少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制度基础,但在明君的统治下,已发展出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专业化经营,分工使得各个城市彼此依赖。然而,帝国连年征战,不得不用货币贬值来资助开销,货币贬值带来高通胀。统治者为压抑通胀,颁布严格的价格管制令,结果破坏了整个协作体系:农民种的粮食不能按市价销售,于是不得不停止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始在农场里自己制造手工业用具;城市里闹粮荒,人们逃出城市,回到农村自己种粮食。这时,再严苛的法令也无法阻止文明的崩溃。内乱加上外侵,导致帝国崩溃,大部分疆域退回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状态。当然,现代政治体制无法简单地与古罗马类比,不过,这个历史教训在今天仍有警世之用。
  
  《人的行动》与中国颇有渊源。1976年,台湾学者夏道平的中译本首次出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蒋硕杰更是深受米塞斯经济思想影响,他用米塞斯的理论解释台湾经验,全面论述台湾经济成功的原因。另据香港出版人林行止透露,中国驻美大使曾于1989年专门索取《人的行动》。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米塞斯的影响,虽然无从考证,但米氏行动学的普遍原理、经济政策及其后果的联系,在改革历程中有迹可寻。例如,以价格双轨制为代表的经济政策带来严重政治后果,导致改革进程一度中断。直到1992年后,执政者全面放开价格,放松其他管制,市场经济体制才得以初步建立。然而,时至今日,正确的观念似乎早已被不少官员遗忘,政府干预和GDP崇拜带来一系列后果——环境污染、通货膨胀、资产泡沫、扭曲的投资结构,等等。今天,聆听米塞斯的教诲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政府和民众是否能够改变急功近利、只关注短期利益的观念?为了所有人的长远利益,政府应转变职能,减少直接干预,尽快推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私有财产、自由、公正、法治等等。那么,就像米塞斯的行动学原理所揭示的,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协作,一定可以带来更持久的物质繁荣和精神富足。
  


  近日,世纪文景推出了米塞斯晚年最重要作品《人的行动——关于经济学的论文》。此书是米塞斯晚年的集大成之作,由中国社会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余晖先生,历时六年译出,可谓名作精译。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代表人物,被誉为“奥地利学派的院长”。作为其思想集大成的晚年扛鼎之作的《人的行动》,米塞斯先是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类行动的“公理”,在这个公理基础上,他一步步地推导出了他眼中的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种种安排和运行原理,最后构建出了他的“人类行动学”的逻辑大厦。在本书中,米塞斯主张自由市场机制不但可以完全取代任何政府计划的体制,更重要的,自由市场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根基。
  
  在上个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关于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辩论,这本《人的行动》,就是米塞斯向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的正式反驳,在本书中,米塞斯主张自由市场机制不但可以完全取代任何政府计划的体制,更重要的,自由市场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根基。它将复杂的市场解释为无数的意识、有意识的行动、选择和个人偏好的结果 。
  
  转载自北京晨报
  
  


  《人的行动:关于经济学的论文》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经典作品。米塞斯被誉为“奥地利学派的院长”,其理论影响了之后的哈耶克、罗斯巴德等多位经济学大师。罗斯巴德盛赞:“《人的行动》是文明人必读的经济学《圣经》。”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人的行动》一书确实值得一读。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经过深思熟虑而写出的有关经济学根本问题的著作。米塞斯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人的行动》一书都凸显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几个典型特征。
  
  米塞斯本人就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师承关系。
  
  从19世纪70年代起,边际效用价值论逐步统治了西欧各国的经济理论界。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代表的边际主义经济学获得了“现代经济学”的称号,而由马歇尔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学则是这种边际主义经济学在英国的特殊形式。直到今天,西方各国大学所讲授的微观经济理论仍然遵循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在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各个流派中,门格尔所创立的奥地利学派最具传统人文学科那种哲学式的理论气味。奥地利学派理论家第二代的最著名代表之一是庞巴维克,米塞斯曾长期追随庞巴维克学习经济理论,并被视为奥地利学派第三代的领袖。也就在那以后不久,米塞斯就着手建立以他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这个“新奥地利学派”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极端地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理念。
  
  而“新奥地利学派”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个流派都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这个年代中,不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非主流的经济学在西方的影响急剧扩大,就是在英美等国的主流经济学内部,也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大大动摇了新古典经济学等边际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地位。可以说,创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当时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所进行的一场保卫战,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历史作用就是在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攻击面前保卫边际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传统。
  
  这样,米塞斯本人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代表,代表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继承的边际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传统,代表着西欧各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继承的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传统,代表着边际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传统来反击当时的各种学术上的反对和批评。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德语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大师们,如米塞斯、哈耶克和瓦尔特·欧肯,都将精力集中于阐发边际主义经济学的社会哲学和方法论。必须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米塞斯本人在《人的行动》一书中的全部论述。
  
  应当说,米塞斯对边际效用经济理论中的“理性”假说作了精辟的阐发,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正统经济理论中的“理性”假说。
  
  在正统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分析中,个人的“理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论分析前提。但是对于如何解释这个个人“理性”,却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有一种流行很广的说法是: 个人的“理性”意味着个人是自私的,边际效用经济学中说的个人将其主观效用最大化,就是个人将其私利最大化。就是一些近年在美国的名牌大学经济专业获得了博士学位的经济学教授,也是这样解释主流经济理论中的个人“理性”假说。
  
  这其实是对边际效用理论中的个人理性假说的曲解。一百多年前,边际效用经济理论的辩护士们就已经透彻地批驳了对个人理性和效用最大化的这种解释。在他们看来,效用只不过意味着个人的满足,效用最大化就是使自己的满足最大化;而所谓个人理性,只不过是尽其所能地找到最合适的手段来使自己的满足最大化。至于什么可以使自己获得个人满足,是个人的私利还是他人的幸福使一个人感到满足,那不是个人理性和效用最大化假说关心的问题。
  
  基于这种理性观和效用观,米塞斯在本书第一篇第一章中写道:“常态下,人的行动必然是合理的”,甚至“理性的行动”一词都因此而“变得啰唆”。但是这种“必然是”理性的行动却不一定是自私的行动。也就是在这一章里,米塞斯写道:“人的行动的最终目的总归是行动人欲望的满足”,满足的程度仅仅取决于其“个人的价值判断”。在这一章里,米塞斯承认,“一个追求‘理想的’或‘更高级的’满足的行动,如果是以放弃‘物质的’和有形的利益为代价,通常被称作非理性的”。但是他坚决反对这样一种看法。他认为,“追求这些较高层次的目标,与追求人类其他目标相比,既说不上更合理,也说不上更不合理”。
  
  应当说,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与“自私”区别开来,是在逻辑上更严格地阐明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米塞斯一贯地坚持这一区别,这是他在理论上比那些将“理性”等同于“自私”的人的清醒之处。
  
  与此相对应,米塞斯赋予“理性”以工具的性质。在他看来,人的行动的理性之处,就在于行动的人总是尽可能寻找到最合适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在本书第一篇第一章中写道, “人的行动学”,即经济学,“是一门工具的而非目的的科学”,它“所采用的唯一标准,是看所选择的手段是否适于实现既定的目的”。
  
  有些人可能会把米塞斯对“理性”的这一定义说成是“个人总是采用达到目的的最好手段”。对理性的这一说法其实就是当代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中所使用的“完全理性”假设前提。我们当然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例子,说明个人的决策不是完全理性的,人们常常没有采用达到其个人目的的最好手段。这也是近年来主流经济学中兴起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的主要原因。
  
  但是,把“理性”说成是“个人总是采用达到目的的最好手段”,这并不是米塞斯本人对“理性”的完整阐释。米塞斯所说的“理性”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它受某些最终给定的东西(ultimategiven)限制。他在本书第一篇第一章中写道:“人的心智和人对知识的探求是有限度的。”人“经常在选择和运用方法的时候犯错误。一个不适于目的的行动自然达不到愿望。这种行动有悖于目的,却可能是理性的,就是说它是理智(尽管是错误的)考虑的结果,而且是一种达成某明确目的的企图(尽管是无效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经济学仍然在经历着急剧的变革。恰恰是在米塞斯去世之后的这几十年中,对于有限理性的认识和分析有了巨大的进展。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应当有经济理论家对米塞斯的学说作更深入的研究,弄清米塞斯关于理性的学说与当代数量化的微观经济分析中的理性假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余晖先生在译后记中声称:“应某大出版社一位编辑朋友善约,我从1998年开始,花了四年时间翻译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的这本巨著《人的行动》,又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校,出版合同也签了,但一直没有面世,引发诸多朋友关心,如《南方周末》读书版编辑刘小磊先生甚至还寄来台湾夏道平先生的新译版,备我进一步校对用。直到我2011年3月初被朋友告知,这家出版社不拟出版此译时,我才不无悲哀的发现,13年已经过去”
  
  
  当然,众所周知,余晖先生这本才是新译版。夏道平老先生的译稿早于1970年代完成。夏译本1976年出版,之后只做过少量修订。夏老在完全缺乏现代电子手段的情况下,独力完成如此艰巨的翻译任务,实在令人钦佩。下面摘录一些余夏两人的文本对比,并附上原文和罗斯巴甸的参考翻译。至于商务不肯出这本书的原因,请有心人自己判断。
  
  The Singularity of Economics
  What assigns economics its peculiar and unique position in the orbit both of pure knowledge and of the practical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is the fact that its particular theorems are not open to any verification or falsification on the ground of experience. Of course, a measure suggested by sound economic reasoning results in producing the effects aimed at, and a measure suggested by faulty economic reasoning fails to produce the ends sought. But such experience is always still historical experience, i.e., the experience of complex phenomena. It can never, as has been pointed out, prove or disprove any particular theorem. The application of spurious economic theorems results in undesired consequences. But these effects never have that undisputable power of conviction which the experimental facts in the field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provide. The ultimate yardstick of an economic theorem's correctness or incorrectness is solely reason unaided by experience.
  经济学的卓越之处  
  经济学的特殊定理不受任何经验的证实或证伪,该事实将经济学置于纯知识及其实践应用领域的独特地位。当然,健全的经济推理所建议的措施,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而有缺陷的经济推理所提出的建议,却达不到要寻求的目的。但是,此类经验始终是历史经验,即复杂现象的经验。正如前文所述,其不能证明或反驳任何特定的定理。站不住脚的经济学定理若付诸实践,将造成不良后果。但是,这种效应从不像自然科学领域所提供的实验事实那样,拥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经济定理正确与否的最终尺度,只有不借助经验的理性。
  
  夏译:
  经济学的独特性
  经济学在纯粹知识方面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之所以具有它的独特地位,是由于它的那些特殊的定理是不受经验的证实或证妄的。当然,一个经由健全的经济推理而采取的手段,定会收到所要达成的效果,一个经由错误的经济推理而采取的手段,不会收到所想达成的效果。但是,像这样的经验总还是历史经验,也即复杂现象的经验。前已讲过,它决不能证明或反证任何特定的定理。伪造的经济定理之应用,将招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但是,这些后果决没有自然科学在实验室中提供的事实那样,具有不可争辩的说服力。鉴别经济定理正确或不正确的最后标准,只是不藉助于经验的理知。
  
  余译:
  经济学的独特性
  在纯粹知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领域,经济学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地位,乃因为如下一个事实,即它的那些特殊定理是经验所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当然,一个基于健全的经济推理而采取的手段,自然会达成预期的效果,而一个基于错误的经济推理所采取的手段,则无法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但这些经验总归还是历史的经验,也即复杂现象的经验。前面已经指出过,它不能证明或反证任何特定的定理。那些伪经济定理之应用,必将导致某些不良的后果。但是,与自然科学在实验室中提供的经验事实相比,这些后果决无那种不可争辩的说服力。鉴别经济定理正确与否的最后标准,只有那无需经验助力的理性。
  
  
  The ominous import of this state of affairs is that it prevents the naïve mind from recognizing the reality of the things economics deals with. "Real" is, in the eyes of man, all that he cannot alter and to whose existence he must adjust his actions if he wants to attain his ends. The cognizance of reality is a sad experience. It teaches the limits on the satisfaction of one's wishes. Only reluctantly does man resign himself to the insight that there are things, viz., the whole complex of all causal relations between events, which wishful thinking cannot alter. Yet sense experience speaks an easily perceptible language. There is no use arguing about experiments. The reality of experimentally established facts cannot be contested.
  此事态带来不祥之兆,它阻止幼稚的心灵认清经济学所处理事务的现实性。在人的眼中,“现实”是他不能改变的一切,现实的存在让他必须调整自己的行动-如果他想达到目的。认识现实是一种悲哀的体验。它教导人意愿满足的限度在哪里。人只有在无奈之下,才能听从并领悟到:有些事情,即事件之间所有因果关系的整体复杂性,是主观愿望不能改变的。然而,感官经验却说着浅显的语言。与实验争论是无用的,实验确定的事实无可争议。
  
  夏译:这种事态所预示的意义,是使天真的人不能认清经济学所处理的那些事情的现实性。在人的眼光中,「现实」是他所不能变动的一切一切,如果他想达成他的目的,他就必须调整他的行为以适应现实。承认现实,是个可悲的经验。这个经验教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欲望满足,是有些限度的。有许多事情其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不是一厢情愿所能改变的。人,只好勉强自己来透视这个事实。但是,感官的经验会说出一个易于了解的言词。这里用不着讲什么实验。实验所确定的那些事实是不可争论的。
  
  余译:这种事态的一个不祥预兆,在于它妨碍了那些天真的心灵去认识经济学所处理的那些事情的现实性,在一般人看来,“现实”是他无法改变的一切存在,如果他想实现自己的目的,他就必须调整他的行动以适应现实。承认现实,是一种可悲的经验。这个经验教导我们, 一个人的欲望满足是有限度的。有许多亊情,其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并非一厢情思所能改变,因此人们只好勉强地靠自己去理解这些事实。但是,感官的经验会说出一种易于理解的语言。这里用不着涉及实验问题。实验确定的那些亊实的实在性是不可争论的。
  
  
  But in the field of praxeological knowledge neither success nor failure speaks a distinct language audible to everybody. The experience derived exclusively from complex phenomena does not bar escape into interpretations based on wishful thinking. The naïve man's propensity to ascribe omnipotence to his thoughts, however confused and contradictory, is never manifestly and unambiguously falsified by experience. The economist can never refute the economic cranks and quacks in the way in which the doctor refutes the medicine man and the charlatan. History speaks only to those people who know how to interpret it on the ground of correct theories.
  但在行动学的知识领域里,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讲不出能让每一个人清楚无误听见的语言。仅仅来自复杂现象的经验,并不能阻拦主观意愿的诠释。幼稚的人往往自以为能心想事成,无论这种想法有多糊涂多矛盾,永远不能一目了然、毫不含糊地用经验证伪。经济学家永远不能像医生驳斥巫师和江湖郎中那样,反驳经济学的异端和骗子。历史只向那些会用正确理论解读的人讲述。
  
  夏译:但是,在行为知识的领域内,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说不出每个人所听得进的清晰言词。完全从复杂现象导出的那种经验,难免会误于一厢情愿的解释。天真的人,每每把他的思想看成万能。这个倾向,尽管是荒谬矛盾的,但决不会明明白白而毫不含糊地由经验证明它的不实。经济学界有些大言不惭的骗子,正如同医术界有些江湖郞中。可是,经济学家却无法像医生驳斥江湖郞中那样驳斥经济学界的骗子。历史只对那些知道如何依据正确理论来解释历史的人们说话。
  
  余译:但在人的行动学知识的领域内,无论是成功的或者失敗的理论,都讲不出一种能被每一个受众听懂的淸晰语言。完全从复杂现象归纳出的那种经验,难免于一厢情愿的解释。天真的人,倾向于视自己的思想为全知。这个倾向,尽管荒谬而矛盾,但经验却无法明白无误地证明其不实。对那些有如江湖郎中之类且大言不惭的经济学骗子,经济学家却无法像医生驳斥江湖郎中那样加以驳斥。历史只对那些知道如何依据正确理论去解释历史的人们说话。
  
  Economics and Public Opin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undamental epistemological difference becomes clear if we realize that the practical utilization of the teachings of economics presupposes their endorsement by public opin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the re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does not require anything more than the cognizance of their reasonableness by one or a few enlightened spirits. No dullness and clumsiness on the part of the masses can stop the pioneers of improvement.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m to win the approval of inert people beforehand. They are free to embark upon their projects even if everyone else laughs at them. Later, when the new, better, and cheaper products appear on the market, these scoffers will scramble for them. However dull a man may be, he knows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heaper shoe and a more expensive one, and to appreciate the usefulness of new products.
  
  经济学与民意
  如果我们认识到,民意的支持是将经济学教诲用于实践的前提;认识论上这一根本差异的重要意义就很明确了。在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的实现,只需要一个或几个有见识的头脑认识到其合理性。大众中迟钝、愚笨的人无法阻止创新改良。创新者无需事先征得迟钝者的批准。即使人人嘲讽,他们也可以自由地着手实施项目。后来,当更新、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时,这些嘲笑者将争相抢购。一个人无论有多笨,他总知道区分便宜和贵,他总懂得欣赏新产品的效用。
  
  夏译:
  经济学与舆论
  如果我们了解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必须有舆论的支持,则认识论的这个基本差异的重要性也就明白了。在市场经济里面,技术上的一些创新的实现,只要一个或少数开明人士承认那些创新是合理的就行了,群众方面的愚昧不能发生阻碍作用。就这些创新讲,无须在事先赢得大众的赞成。开始时即令有人嘲笑,它们也可自由进行。后来,到了新颖的、更好的、更便宜的产品出现在市场的时候,原先嘲笑的人们又争先恐后地来抢购这些产品。一个人不管怎样笨拙,他总会知道一双鞋子的价钱有高低的差异,总会知道欣赏新颖而更合用的产品。
  
  余译:
  经济学与舆论
  如果我们认识到经济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必须亊先得到舆论的支持,则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差异的重要性也就明朗了,在市场经济里,某些技术创新的实现,只需要一个或少数开明人士对其合理性加以承认即可。一般大众的愚昧无知并不能阻止技术先驱的步伐。这些创新无需事先赢得大众的赞成,即便开始时遭人嘲笑,创新者也可自由自在地实施其计划,而当更新,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出现于市场时,它们却成为那些嘲笑者争先恐后抢购的对象。一个人再怎么笨拙,也总能知道一双鞋子的价钱有高低之差,总愿意靑睐新颖而更适合的产品。
  
  But it is different in the field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economic policies. Here the best theories are useless if not supported by public opinion. They cannot work if not accepted by a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hatever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may be, there cannot be any question of ruling a nation lastingly on the ground of doctrines at variance with public opinion. In the e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ajority prevails. In the long run there cannot be any such thing as an unpopular system of govern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mocracy and despotism does not affect the final outcome. It refers only to the method by which the adjustment of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to the ideology held by public opinion is brought about. Unpopular autocrats can only be dethroned by revolutionary upheavals, while unpopular democratic rulers are peacefully ousted in the next election.
  但在社会组织和经济政策领域却不同。如果没有民意支持,再好的理论也一无用处。不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无用武之地。无论政府体制为何,毋庸置疑的是,一个国家的长久统治不可能脱离民意基础。大多数人的哲学终归会胜出。从长远来看,不得人心的政府体制不可能存在。民主和专制的差异并不影响最终结果。区别只在于政府体制顺应民意所持意识形态的方法。不得人心的独裁者只能靠革命暴动废黜,而民主体制可以和平地把不受欢迎的统治者选下台。
  
  夏译:但是,在社会组织和经济政策方面,情形就不是这样。最好的学说,如果得不到舆论的支持,也就无用、也就行不通。政治制度不管是怎样,决不会有个政府是以某些违反舆论的学说作为政权的基础而可长久统治的,终归是大众的哲学大行其道。从长期看,不会有不合舆情的政治制度这回事。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这最后的归趋。这差异不过是方法上的差异:为适应大众所持的意理,政治制度所用以调整的方法有所不同。违反舆情的专制君主只有靠革命来打倒,民主政治下不合舆情的政治领袖,可以靠下次和平的选举换掉。
  
  余译:但社会组织和经济政策方面的情形就不是这样了,最好的学说,如果得不到舆论的支持,也将会无效和行不通。不管政治制度如何不同,任何政府都不会以某些违反舆论的学说作为政权的基础而谋求长久统治,最终总是被大众接受的哲学大行其道。从长期看,不会存在不合舆论的政治制度。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这最终的结果。这种差异不过是方法上的差异,也即为了适应大众所持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用以调整的方法会有所不同。违反舆论的专制君主只有靠革命来推翻,而民主政治下不合舆论的政治领袖则可借助下次选举被和平地替换掉。
  
  
  The supremacy of public opinion determines not only the singular role that economics occupies in the complex of thought and knowledge. It determines the whole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至高无上的民意,不仅决定经济学在思想和知识大厦中的卓越地位,也决定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
  
  夏译:舆论的权威不仅是决定经济学在思想和知识的复合体所占的独特角色。它也决定人类史的全部过程。
  
  余译:舆论的权戚不仅决定经济学在思想和知识之织体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它也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
  
  
  The customar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role the individual plays in history miss the point. Everything that is thought, done and accomplished is a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s. New ideas and innovations are always an achievement of uncommon men. But these great men cannot succeed in adjusting social conditions to their plans if they do not convince public opinion.
  民俗讲到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但其不得要领。一切想到、做到、完成的事,都是个人的成就。新点子和创新总是非凡者的功劳。但如果这些伟大的人不能说服民意,就不能成功地调整社会状况适宜他们开展计划。
  
  夏译:通常关于个人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的那些讨论,都是不中肯的。凡是被想到、被作到,以及被完成了的事情,都是一些个人的成就。一些新的观念和一些事物的创新,总是不平凡的人们的功绩。但是,这些伟大的人物,如果不说服舆论,那就不能照他们的计划来调整社会情况。
  
  余译:关于个人的历史角色的那些讨论,往往是不中肯的,其实,凡是被想到、被做到并且完成了的事情,都是芸芸众生的个人成就。新观念和新事物的创新,更是非凡之士的功绩。但这些伟大的人物,如果不说服舆论,就无法按照他们的计划去调整社会环境。
  
  
  The flowering of human society depends on two factors: the intellectual power of outstanding men to conceive s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theories, and the ability of these or other men to make these ideologies palatable to the majority.
  人类社会的兴旺依靠两个因素:杰出人才用智力构想出健全的社会和经济理论;以及他们或其他人使该意识形态易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能力。
  
  夏译: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两个因素:杰出之士的智力想出一些健全的社会经济理论,以及这些人士或其他的人们能够把这些意理说服大众。
  
  余译: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由杰出之士精心构建出来的键全的社会经济理论,以及他们或其他人士能够用这些意识形态说服大众的能力。
  
  


  By 黃春興 2010/05
  新竹清华大学人社院教授
  
  雖然在政治和出版自由方面,中國大陸還落後臺灣一段距離;但學術社群在引進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上,卻超前臺灣許多。去年臺北出版的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便改自重慶先一年出版的簡體字版。究其因,固然是大陸的學術社群擁有龐大的人口數,但我理解的另一原因則是:他們對自由主義,尤其是自由經濟的期盼遠較臺灣熱切。因此,奧地利學派許多論述自由經濟的名著,中文譯本也只有簡體版。然而,米塞斯(L. Mises)這本巨著《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臺灣翻譯為《人的行為》)卻是異數:英文版問世已經超過半世紀,臺灣也有了兩次譯本,在大陸卻遲到今年,幾乎等到所有自由經濟名著都完成中譯之後。
  
  不過,這樣也好,畢竟米塞斯的自由經濟理論較傅利德曼(M. Friedman)、科斯(R. Coase)、哈耶克(F. Hayek)等自由主義學者都還徹底,若是太早曝光,或許也只會夭折。自由經濟理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太偉大了:打從改革開放開始,大陸學術社群引進了還不算自由開放的凱因斯理論,先把計劃經濟體制推向政府能調控的“受束縛的市場機制”(米塞斯的用語);接著再引進科斯的交易成本與制度學說,提供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各種放權讓利的體制改革有個說得通的理論說法;到了上世紀末,引進的哈耶克市場理論又呼應著民營企業的快速蓬勃發展。在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中,轉型必須先發生在人們的觀念和自發行為,其後的政府政策才會成功;這點,的確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中獲得驗證。
  
  然而,上世紀末也同時引進了周旋在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間的新古典經濟學。由於這學派缺欠對經濟結構和市場過程的深刻認識,當它壟斷執政者的觀念和政策制訂後,註定要帶給中國的經濟社會不少結構性的困難,如貧富差距擴大、產業結構扭曲、地區發展失衡等。而這些結構性困難,都是米塞斯這本巨著的主要章節。他嚴謹地論述其發生的原因,也說明如何矯正的原則。這巨著的確來得遲,卻來得巧。我期待它能成為大陸發展自由經濟的第四波思潮和轉型。
  
  經濟增長是經濟學的核心議題。亞當斯密不同于重商主義之處,在於他將經濟增長的動力放在市場下的分工和專業化,因為這可以全面地讓工人薪資隨著經濟增長同步提升。十九世紀興起的奧地利學派,繼承了亞當斯密的理念,反對以政策扭曲經濟社會結構的方式去追求經濟增長。譬如,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甚大的蔣碩傑,在1970年代曾持奧地利學派理論反對低利率政策。他稱低利率政策為“五鬼搬運”,讓富人在神不知鬼不覺下“搬走”窮人辛苦累積的財產,拉大社會的貧富差距。為此,富人組織的工商團體排斥他,臺灣的政府也沒採納他的建議。不幸地,臺灣的吉尼(Gini)係數自此日漸惡化。
  
  蔣碩傑是哈耶克的學生,而哈耶克可以說是米塞斯的學生。米塞斯是奧地利學派的第三代大師,這本巨著是該學派體系最完整的教本。根據柯茲奈(I. M. Kirzner)的說法,在一戰後,奧地利學派的學者雖然承襲著孟格(C. Menger)的傳統,卻普遍說不出自己和華拉斯(L. Walras)傳統的差異。當時,後者正以均衡分析取代增長過程的理論傳統,而這改變提供了計劃經濟者亟需的理論武器。由於奧地利學派反對計劃經濟以強制的均化政策去傷害經濟增長,因此遭受社會主義者惡意地醜化成“富人階級的幫兇”。奧地利學派極力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發展,因為政府除了可能以“社會公平”為名重創經濟成長外,也可能以“經濟增長”為名重創社會公平,就如當前中國面臨的困境。
  
  每個社會的區域或部門之間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甚至區域或部門之內也存在著差異。換言之,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是以結構的形式存在於社會,而這結構會隨著人的行為和市場機制的自由運作而不斷調和與發展,因為“人的行為先天就是朝向於降低自己的不幸”,而“市場機制提供平臺讓他們以行動去改善自己的幸福”。奧地利學派關心的是推動這結構不斷調和與發展的背後力量,也就是人的行為和市場機制不要受到干預與傷害。一旦人的行為與市場機制受到束縛,調和與發展的力量便將受挫,這將導致結構性差異的僵固化。其結果若不是重創經濟增長,就是重創社會公平。
  
  米塞斯寫這本書,是為了讓知識社群能理解政府強制干預人的行為與市場機制的嚴重後果,因此,他要建立一套具有強大說服力的嚴謹邏輯體系。他在〈序言〉中寫道:“經濟思想的體系必須建構地經得起那些來自無理性說、歷史自足主義、泛物理主義、行為主義以及所有各種變相的多邏輯說的任何批評。…現在,我們必須在人的行為通論,或行為學(Praxeology)的堅實基礎上,建立交換學(Catallactics)的理論。”(HA, p.7)書中,米塞斯以“行為學”和“交換學”替代俗稱的人的行為和市場交易。不過,書名是《人的行為》,不是行為學,原因是後者的範圍較廣。於是,他附加一個副標題:“關於經濟學的專論”(A Treatise on Economics),明確界定書的範圍。在米塞斯眼中,經濟學雖只是行為學的一部份,卻是行為學的科學基礎。他認為:“缺欠經濟學知識是無法理解自由主義的,因為自由主義是應用經濟學——基於科學基礎的社會與政治政策。”(見《古典傳統的自由主義》)這裏的科學基礎,就是經濟學。
  
  米塞斯用前幾章建構了行為學體系:從一套永恆為真、具有實證內容的先驗前提出發,然後以邏輯演繹出一些推論。只要先驗前提為真而邏輯演繹又無誤,則推論必然為真並具有實證內容。換言之,這些推論不再需要去驗證或否證。(奧地利學派也有不同主張的方法論。)接著,第四篇以半本書的篇幅討論交換學的內容,包括有名的景氣波動理論。他認為這部份描述的是未受政府干預之前的市場運作狀態。以此為參照,他另外討論了計劃經濟和政府干預兩篇。
  
  在計劃經濟的章節中,他重述“社會計畫不可能論”。在政府干預的章節中,他強調政府干預如走在一條滑向計劃經濟的斜坡,因為政府干預的本質是逐漸自我強化,最後被終將吸納到計劃經濟的黑洞。類似的觀點也出現在哈耶克約略同時其出版的《到奴役之路》。這兩位奧地利學派的大師共同擔心的,就是政府將虛構的經濟效益淩駕在真實的人的行動之自由與權利之上。當前政府的作法就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的社會福利或總體效率為名,允許政府以特例方式就個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評估,其後果是不斷地侵蝕人的行動與市場機制的運作範圍與自由。
  
  在計劃經濟下,個人沒有私有產權,因此政府政策的效益淨值在理論上還是要進入國庫。但當前的干預政策是在私有產權體制下運作的,米塞斯在書中指出:這時的政策效益淨值大部分會流進私人口袋,而其獲利率也會隨時間遞減。那麼,是那些人會獲利?又那些人會優先獲利?米塞斯的答案是:跟政治核心愈接近的人,愈能在早期獲得愈大的私人利潤。由於這些人原本就是權貴的圈內人,毫不驚訝地,政府每一次的政策干預都會使得貧富差距進一步惡化。
  
  限於字數,我想,討論至此已經足夠了。大陸走出計劃經濟以來,已引進三波的自由經濟理論,而每一次都帶來經濟增長。不幸地,在這過程中因為徘徊而過度擁抱新古典經濟論述,逐陷入結構性的困境。或許米塞斯這本巨著能帶來繼續朝向自由經濟的第四波轉型,為這些困境找到一些解套的原則。


  1、从自利的角度讲,别人的存在都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的。即便是在与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之间,都有合作的机会。比如清洁工,你也许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你要是做清洁工的话,会比他做的还好。但是比较而言,还是雇他来做清洁工比较好,你可以做管理者、律师、投资分析师等能创造更多价值的职业。合作是有利于自己的。
     对于残、老、弱等不能创造生产的人来说呢?他们的存在是否对自己有利?他们消耗了资源,但是却没创造资源,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增进。对这类人的尊敬实际上是有自己的打算。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类人,对这类人的尊敬实际上是预防自己如果处在这个境地将会被尊敬。
     对于与自己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人,比如同行,同事,也应当保持尊敬。与他们的合作当然会产生较大的生产力,会给自己带来成果,在现代经济的语境下,这种合作是必要的。即便是纯粹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即便会导致自己公司的覆亡,自己的覆亡,这种竞争能够激励自我前进,会在随后的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实力。同时,竞争的结果是社会效率的提高,这会导致较大的大饼,自己也会分享这个成果。从积极的意义讲,竞争是有利于自己的。
     合作在这个社会是常态,常怀感恩之心实际上是理性的选择。
    2、有没有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的存在似乎是无疑的。在承包商面前,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在城市高楼大厦之间,蜗居者是弱势群体,在李刚们面前,p民事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如果仅指弱势本身,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果是指想不劳而获的懒惰者,这个概念也没揭发我们不知道的信息。弱势群体应当指失去了选择自由的那部分人。在高房价面前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因为这已经不是纯市场作为的结果。在土地垄断继而延伸至房价的情况下,我们失去了选择低房价的自由,则我们是弱势群体。在中石化、中石油垄断油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任油价高企,而失去了别的公司提供廉价油价的机会,我们就是弱势群体。
     在一个纯市场的经济中,是没有弱势群体的。大商场、大企业资金雄厚,但我们在他们面前不是弱势群体,因为如果他们没有提供物美价廉、周到服务,则我们会选择其他的商场、企业。即便是这种企业目前没有,根据市场的基本逻辑,以后也会有。消费者是上帝,这不是虚言。即便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在他想花自己仅有的一笔钱去买食物时,他也是上帝,他可以给买食品的公司投上自己的一票。法律对格式条款进行特别的规定,实际上,如果一个格式条款规定的不合理,既会给消费者带来隐含的不利,但最终会导致商品提供者的不利。欺骗在市场中是不能长久的,只有抢劫、掠夺才会持久。
     3 社会主义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快乐吗?
     快乐这个纯感觉的东西,是不能单纯用物质或者其他某些东西来衡量。快不快乐,这是个价值判断问题,而价值判断不是行为学所能解决的。如果人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快乐,那么社会制度的制定应该围绕这个目的来制定。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证明不能再物质上提供更大的生产力,但是仍有疑问,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是不是更快乐。如果是,则这种制度就有合理性,甚至是有最大的合理性。
     计划固然会抑制人的创造力,但也避免了两极分化。中国古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大家都穷,但是很平均,则大家,或者大多数人都很开心,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没有了个人资源,人们也没什么可竞争的,大家都保持淳朴,真的达到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状态,大家都很享受。近看《钢铁年代》,虽然那个时候物质上很匮乏,但是在幸福大院里生活的老百姓都互帮互助,充满了友情,大家生活的很幸福。如果放在现在,则大多数情况下是冷漠,自私。每个人的生活状态是孤立的,体验不到与人淳朴相处的乐趣。我奶奶给我讲,虽然现在人有钱了,每天都可以吃上肉,但是还是觉得以前更好。那个时候,大家都和谐相处,没有纷争,现在则隔阂很多,很多现象她也看不懂。现代人活得更累了。
     我们只能靠感觉来判断谁更快乐,因为快乐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无法感受到别人为何而快乐,别人也无法体验到自己感觉到的幸福。如果真是按照社会主义的蓝图来建立社会,没有领导人的一时激情,没有那些跃进,革命,那么在物质上能够得到起码保证的人们似乎要比现代物质很丰富时期的人们更快乐一些。这个问题是经济学解决不了的,如果将经济学定义为世俗的科学的话。但这又是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命题也许是伪命题,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人掌握计划方针,他必然会有自己的激情,会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他不是神,那么他就会犯错,他就会导致社会的普遍贫困,甚至混乱。如果连起码的稳定、物质供应都没有,则就没有基本的幸福快乐可言。短缺成了社会主义的一个局部特征,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我的考虑是,人的幸福是每个人的自己的感觉,他应该有更充分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果人们不喜欢孤独,他们可以组团,他们可以选择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去信仰宗教,去享受集体带来的快乐。这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是可以自然形成的。如果人们喜欢独处,则他们可以选择独处。市场给了这些可能,而这些可能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人们采取了措施。懒惰和依附是不符合这个制度精神的。即便是懒惰和依附,也是个人的选择,个人也有选择这些行为的自由,当然也要承担这些行为的后果,能否带来最终的幸福,那要看个人的想法。 重要的是,人们有没有选择的自由。比如在当下,户籍制度影响着自由迁徙,各种关卡影响着物资的运输,各种垄断影响着人们创造财富的机会从而影响个人参与其他活动的自由,公权力制造各种不平等和垄断,影响人们接受思想,信仰的自由。
     不知道这是否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因为我还不知道这种答案是否真的能提供一个每个人都想要的生活方式,它会遇到什么问题。要再思考。
  4 米赛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精辟言论
     一到人们开始不仅把道德的完全而且也把智慧的完全归之于“国”的时候,这种论断已成为逻辑上的不可避免。。。。一到人们开始不仅把至善、而且也把全知归之于“国”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天真人说的“理智”,不过是他自己的价值判断的绝对化。
     人们常把社会主义叫做宗教,他确实是一个自我神化的宗教。计划者所说的“国”和“政府”,民族主义者所说的“民族”,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社会”,实证主义者所说的“人类”,无非是这些新宗教的神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偶像,仅是那个改革者自己的意志的别名。...它是这个不完全的世界里面唯一完全的东西。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只有一个意志发生作用。至于这个意志是谁的意志,这是个不重要的问题。
     社会主义不可能有经济计算。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问题确是这样,没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盈亏的计算是不可能的。
     照他们看来,生产的唯一目的是利用产业的装备把后代人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在他们的心目中,现代人简直是被丢掉的一代,他们唯一的意旨是为那些尚未出生的人的福利而劳碌辛苦。
     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一个经理制度,它是一个企业制度。
     所谓的自然法,所谓正义和非正义的永恒标准,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对错的观念是人类的设计,是为使分工合作成为可能的设计的一个功效概念。一切道德律和人的行为法则,都是达成一些确定的目的的手段。这些规律法则只能从他们能否达成我们所选择的目的来评判他们的好坏,此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可用以评判。
  5 政府干涉经济的正当性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职能应该局限于保护社会,保护社会上各个人,提供公共品这三方面。提供公共品不再讨论。我在想对毒品、烟酒等产品的限制对政府的经济职能有何意义。
     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毒品这个市场将会很大,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会很大。固然,在吸食毒品时,人们会带来快感,但是人类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就会落空,人就会像动物一样追求快感而不能自制,这种快感的强烈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没有改正的机会。人们在此时是无助的无力的。要求政府来干涉是普遍的呼声。这个领域成了政府干涉的正当领域之一。对人身体危害较小的,比如烟酒,政府也会做出一些限制,如征收较高的税收,用价格来进行调剂。
     人们总是以为,这都是正当的。我在想,如果这个口子开了,是否政府可以推而广之,认为糖、水果、牛奶等等都会对人体有影响,因而加以限制,市场制度就在这个口子里趋于崩溃。更有甚者,不仅是对人的身体造成危害的产品,还有对人的精神造成危害的产品,比如所谓淫秽物品,比如各种政府不喜欢因而定义为有害的言论,政府都以有害为由来进行限制。那整个社会又陷入极权主义,专制主义的窠臼。
     开口子是要谨慎的,因为一旦开了并且标准掌握在开口子对其能带来好处的人手里,那就很有问题了。所以重要的是口子的标准以及给开的权力。经济上的民主要反映在政治上。经济民主要以政治民主来辅助。如果人们认为毒品市场会带来危害,那就以多数原则来赋予政府以权力来限制毒品。
     但应当认清的是,能开的口子恐怕就是几个。要慎之又慎。
  6、集体失去理性是政府干预的借口吗?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结合屡次经济危机。
  应该思考如下问题:为何大众会疯狂而失去理性?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辨别真正的投资和投机?疯狂之后政府干涉是指政府托盘还是及时戳破泡沫?
  
  7、目的和手段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理,应该从其目的出发,看看该行为是否是实现该目的的有效行为。
  
  8、关于国营经济的评论
  国营事业和市营事业所采用的经营方法就是一个例证。这些视野大都是亏损的,其亏损就是国库或市库的负担。亏损的原因是公营事业的缺乏效率呢?还是至少有一部分由于定价太低?这倒没有检讨的必要。更重要的是,“纳税人必须承担这些亏损”这个事实。干涉主义完全赞成这个办法。他们从情感上反对其他的两个解决法:把这些事业出卖给民营,或者是把定价提高使其不再赔本。
  这两个方法揭示了我们国企改革的进程的逻辑必然。
  


  这只能算是一本翻译的半成品,长长的经常找不出或重新复习了初高中语文或大学乃至参加作家培训班后通过分解句子主干反复分析后才能读懂或者只能读懂一点点的拗口晦涩句子,而且有的还曲解原意上下句之间的内容联系不上,让人云里雾里不知何意,把人绕得头晕奶涨。建议看繁体版台湾夏道平翻译的。


  没看过国内出版的,不过因为是德语原著,夏老翻译的已经算是很好了,但我等顽劣之徒读起来仍是不够顺溜,目前想到用读英语的办法读这本书上的汉字来领略,那就是,一口气读快一点,那么会把隐含在其中的定语状语修饰更迅速的融合进主谓宾当中,所谓站得高忘的远嘛,也就能更好的领略其含义。 哈哈,我一定是读书读傻了。。。


   米塞斯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大师级(真正的大师)人物,也是经济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大家。和其他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一样,比如: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他们都有深厚的欧洲古典教育的底子。饱读诗书,都有很强的历史感和古典精神。而古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强调整体一贯,在理论的构建和解释上强调理论反思的重要性。米塞斯这本书将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宏规完全建立了起来。从研究方法上米塞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对社会行为主体的人的反思。包括经济行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因此人是所有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的根源。要对这些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就需要对人有整体的认识。人的行为最简单的公理就是有目的的选择。经济行为更是这样。在这里米塞斯给我们提示了一个纵向的方向。其实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对人自身的反思,对人主体的反思和把握越深刻,我们对社会规律和个人命运的理解就越接近真实。如果单纯只是按照自然科学的主客对立的观察,运用统计学的工具或者数理模型来设想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结果就是导致大家都只是在现象表面的不同部分总结所谓的理论知识,进行无休止的很少有建设性的争讼。我们只是看到了飞鸿留在雪地上的抓印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飞鸿本身。我们只是模糊得到了一点知识的糠皮但是真正的知识整体我们却远未见到。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经济学是一个整体,经济学的思维源于我们对人类日常行为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整体和真实的世界。特别推荐大家能读读书中对利率和商业周期的理论解释。利率并不是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货币的供求,仅仅显示在借贷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利率其实是人们在现在货品和未来货品之间的选择。也就是时间偏好。利率现象是比凯恩斯理论所描述更普遍更复杂的经济现象。从这里凯恩斯的利率理论与奥地利的利率理论高下可以立判。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深刻的思想,比如人类进化和社会进化的思想。简单的经济行为和复杂的经济行为,经济体是否健康关键要看高级复杂的经济行为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所占的比重。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思维的乐趣,更可以体会一点欧洲大陆古典传统的精髓。可以说,如果能细细品味这本书里面的卓越思想,经济学可以知大半了。而且,我们也可以体会真正的理论发展和创新需要人的反思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不是简单的堆积积木的行为。而是通过开拓自己的生命来开拓知识的领域。真正的知识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是体用一如的,是妙趣天成的。


读一万本无用的书,不如好好研究一本有真知识的书。


从遣词造句的习惯来看,修改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从原文直接翻译,很多选词和句式不应该这样的一致。而且夏译与余译的不同往往只在同义词的替换和些许句型的增删调换。这样的翻译既不能修正旧译的错误,也不能提供新的阅读快感,更不能明显区别与前译,且在译文上有明显的抄袭修改痕迹,若全文皆是如此,恐怕算得上是一大丑闻了吧。夏老先生恐怕无法通过当地司法机构来行使管辖权,但良心的评断足以让我们这些后辈在道义与学问上鄙夷余译之不堪。


《一课经济学》一开始也是我在改译,很痛苦。后来放到德赛公园搞开放式校译。寻正参与校译后,译文质量确有改观。此间穿插着几个旧译本的反复比较,还是比较愉快。
一般说来,对于偏人文的文本,译本是永远的Beta版,筛选积淀重译是永续的。上面说的“修正旧译的错误”、“供新的阅读快感”都很对。
改译,我猜是常有的事,不光彩肯定是不光彩的。这里也希望铺天盖地的批斗化作更具积极意义的校订和推广。


Heicuo君大概误会了。这里没有铺天盖地的批斗。主楼不过是在质疑译后记中的说法,即这是一本历经13年千锤百炼的原创译作。一楼也没有质疑“改译”。改译虽然不光彩,但同样要反复比对原文,试图纠正原译的问题。
这里质疑的是余版中充斥的为改而改、错改、没有依据的乱改、甚至改离原文的做法。其实,余版无非是拿着夏老准备好的食材,添加味精、糖精、甚至有害添加剂做成的快餐而已。表面诱人、实际有害。


补正一下,主楼所做的,当然是我提及的“更具积极意义的校订和推广”。
“铺天盖地的批斗”,是我对可能的继发事态的一种担忧。大多数人参与批评的人很可能是不看校订的人、是不参照原文的人、是对米塞斯几乎不了解的人,他们只是为了泄愤。


我读完了上册,总体感觉余晖还是下了不少功夫,而且译文遣词造句也很有一些亮点。整体上是否完全是改译我不敢下结论,但是绝不像第37章这样。
另外译文有不同意见这是很正常的,可以互相切磋探讨,但不可以为自己的绝对正确。
例如Singularity一词,查查词根就知道,作者绝不是在“卓越”这个意义上使用该词。


“这里质疑的是余版中充斥的为改而改、错改、没有依据的乱改、甚至改离原文的做法。其实,余版无非是拿着夏老准备好的食材,添加味精、糖精、甚至有害添加剂做成的快餐而已。表面诱人、实际有害。”
这一结论要慎重地得出啊:)


仔细对比了下,几个地方不像是对着英文直译,而是参考夏译的,比如
However dull a man may be, he knows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heaper shoe and a more expensive one, and to appreciate the usefulness of new products.
夏译:
  一个人不管怎样笨拙,他总会知道一双鞋子的价钱有高低的差异,总会知道欣赏新颖而更合用的产品。
  
  余译:
  一个人再怎么笨拙,也总能知道一双鞋子的价钱有高低之差,总愿意靑睐新颖而更适合的产品。
the usefulness of new products在这里夏和余都没有用一般的直译


谈个技术问题。
我觉得不同译者翻译的句子结构甚至中文用词的相近,在直译中是很可能的,所以不必看到整体上雷同而觉得一定有抄袭(这样会误伤一大片)。从非直译的地方,去做判断更好


谈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倪胜:“可是作为许多年以后的一个新译本,如果竟还不如前辈,那又有何出版的必要呢? ”
heicuo: 总不能为了出版把好的译文往糟烂里修改吧?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初步的感觉是,译者并未像罗斯巴甸怀疑的那样,自知抄袭并刻意掩盖,不自觉地参考或说改译夏译本有可能。
至于商务出版社一直没能出这本书的原因,不好也无法光凭这个猜测。
不知道译者有没有在书里说明对夏译本做了多大程度和范围的参考。


译者不仅没说,而且暗示自己翻译完才看的夏版,这是不厚道的。
但我读完上册,感觉跟第37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译的比较流畅,可能是不同章节不一样吧。
无论如何这个译本还是不错的。
同样是商务印书馆的译本,奥派思想史就译的差多了,居然把罗素翻译成了鲁塞尔,跟姜凯申有一拼。


Andrea的问题非常好,下面举几个详细技术分析。
1、就拿Andrea所举的例子来说,原文是并列句型he knows how to...., and to....
夏译“他总会知道,总会知道”,而余无中生有地将第二个“会”改成了“愿意”。夏译“一双鞋子的价钱有高低的差异”理解有误,原文是“一只便宜鞋和一只贵鞋的区别”,鞋都是一双双卖的,作者显然意不在鞋,而在便宜和贵。余则“沿袭”了夏的理解。
2、再看夏译“完全从复杂现象导出的那种经验,难免会误于一厢情愿的解释”,余把“导出”改成“归纳”,与原文的derive完全不对应。“难免会误于一厢情愿的解释”是夏老的意译,余神奇地沿袭了夏老的意译,却又删掉了关键的“误”字。
3、最后再举一例,夏译“最好的学说,如果得不到舆论的支持,也就无用、也就行不通。政治制度不管是怎样,决不会有个政府是以某些违反舆论的学说作为政权的基础而可长久统治的,终归是大众的哲学大行其道。”余总共做了4处改动,“无用”改成“无效”,“不管怎样”改成“不管如何不同”,大众的哲学改成“被大众接受的哲学”。这3处改动均与原文不符。而最后一处改动更是大谬,如果“任何政府都不会以某些违反舆论的学说作为政权的基础而谋求长久统治”,下文怎么会说到“调整政治制度适应民意,独裁者只能靠暴力革命推翻,民主制下可以和平地换掉政府”?
大量这些脱离原文,只顾口头舒畅,不及辩义的改动正好说明了余不是在直译,因为直译最讲究与原文的一一对应。
当然,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楼主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宁愿从善如流。诸位,楼主并没有直接指控抄袭,楼主当然愿意相信,译文中的种种矛盾是“兢兢业业”和“粗制滥造”的双重人格体现。看不惯的朋友只当是在写心理分析吧。祝新春快乐!


“兢兢业业”和“粗制滥造”的双重人格体现?!
哈哈,不带这么挖苦人的。如果整本书的翻译都像楼主举例的那样和夏译版有如此多的重复之处,那也就很明了了。莫不是余在翻译时被夏先生灵魂附体?!


所以说要看完整本书再下结论,不能以一段一节论之。


希望译者自己来回应


2013-02-20 23:21:31 Χάος (数独高难度的真是难啊!)  夏的版本商务今年要出
举报
2013-02-20 23:30:57 cruyff (借用一个书名:读书这么好的事)  谢楼上。那就再等等,等商务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92816/discussion/51369922/


当当有余译的绪论前两节试读。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3165072
 
按常理来说,一本书的开头应该是译者最用心的地方。果不其然,在这两章里另一个人格完全彰显。夏老的句式、结构和用语,衬托着大量没有原文根据,天马行空,大话西游式的改动。估计两个人格的大战让商务的编辑吃尽了苦头,干脆枪毙了这本书。
  
对于多数对文本心理分析不感兴趣,只想学习米塞斯的人,无端整理的夏译中英对照双语版是最佳选择。如果看不习惯繁体可以用WORD转成简体。


我已经一字一句的读完了上册。发现大概有10来个翻译有误的地方,对照英文版来看有些是与低级错误。不过这本书比起夏版的还是更加直白易懂一点,也许这是由于我先读夏版之后更加了解米塞斯思想的缘故。


译版P.75,第2段第4行,应该是formal:形式化的含义,而不是公式的含义。P.85,第2段第2句,原文的意思是自由贸易的思想如此崇高,以至于那些阶级私利受到损害的人不能阻止其受到舆论的支持;而译文的意思不通。P.135,第2段第7行,原文意思是事物总体的估价跟部分的估价是不同的;而译文的意思变成了总体的估价会因为部分的估价不同而不同。P.148,第3行,原文是每类专业化人才都能靠其他部门的人的退出和训练来增加。任何生产部门所必须的劳动,不会永远受限制于做这类工作的人的稀缺。译文的理解有误。P.172,第3段倒数第2行,不是“与此相反”,而是“further”更进一步。P.233,最后一段第2行,原文交换率是永远变动的,译文里变成恒定的了。
P.303,第2段第5行,世袭权还是改用继承权比较好;还有这一段下面的“自然”权力,改成权利更好。P.362,第2段第9行,原文意思是没有想使用a和b于别的目的的企业家参与竞买;而不是译文虽使用a和b却生产别样商品的企业家不加入它们的竞买。(As entrepreneurs who want to use a and b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the production of p do not bid for them)。隔一行遗漏了(或b)。P.364,倒数第2段倒数第2行,原文是“always”,译为总是更恰当。P.365,第13行,译文“因而它们理应减少产量”,原文是“forces these enterprises to restrict their output.”,译为迫使它们限制产量也可。P.376.倒数第二段第2行,等差概括的太简略,根据原文“equivalence or indifference”,用相等或无差异更加明白。
P.381,第2段第4行,原文是seller,所以是以商品的出售者身份出现,而不是译文的购买者身份。
P.397,第4段倒数第2行,那些“未取得”,而不是“为取得”,有笔误。
P.424,第2段第6行,这句子明显不通顺。原文意思是“但人们在考虑保存多少现金余额才是适当的时候,上面那些影响只是间接的。”
P.425,第4行,普遍主义“universal”,按照上下文,建议用整体。
P.468,第2段最后一句,原文只用了“export”,所以译为出口即可,而不是货币的输出。


夏译中英对照在哪里下载啊?


不错,赞一下。


广东出版社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存在同样的问题,对比原文和夏译,有偏移原文之处。 大家还是看夏版比较好,以免被错误的翻译所误导。


我觉得译的挺好啊


文字是有灵魂的,夏道平的译文,把原意舒缓流畅地表达出来,颇有如沐春风的审美意趣。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有人翻译其中未译出的部分吗?


“……夏译‘一双鞋子的价钱有高低的差异’理解有误,原文是‘一只便宜鞋和一只贵鞋的区别’,鞋都是一双双卖的,作者显然意不在鞋,而在便宜和贵。余则‘沿袭’了夏的理解。”,此处并非夏理解有误,“一双鞋子”是泛指鞋子而非特指某双鞋子,如一个人的品性有高低之分。夏的译文也意在鞋子的便宜与贵,“知道一双鞋子的价钱有高低的差异”与“知道一双便宜鞋与一双贵的鞋的区别“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此处原文没有用鞋的复数可能是表述鞋这个类别,要不就是米瑟斯的英文不严谨。


楼主,你为何不直接拿出德文原作来,给出四个文本的对照,独独拿来英文本子作标杆儿来衡量两个中文译本?舒缓流畅,就表达出原意来?A男对B女特别温情脉脉地表达出爱意来,并且在舒缓而流畅的烛光古典乐当中,B渐渐倒在A的怀里,因为A在B的酒杯里下过剧毒,请问这种流畅表达出原意来了吗?这个原意是什么?


这个建议好。


人的行为[中英对照]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090704.html


你们都是对比了台湾版以后发现广东版“曲解原意”的么?
原文大概是德语版吧?看不懂啊。


原文是英文版,Mises到美国几年后就开始用英文写作了
--------------------------------------------
2013-01-09 21:52:43 Sepwovles   你们都是对比了台湾版以后发现广东版“曲解原意”的么?
  原文大概是德语版吧?看不懂啊。


是翻译自英文的。


我也很慢,三个周读到319页了。


是英文原著。


下载英文原版,对照看


谢谢您写的评论 让我对这本书十分感兴趣 希望读过以后继续探讨


我们只是看到了飞鸿留在雪地上的抓印
//爪印,改一下。
对凯恩斯和米塞斯了解不多,感觉前者更“流寇”,有智力优越感,后者更“坐寇”,有道德优越感。所以未必是“高下立判”,也许是“屁股决定大脑”。
写得不错。


看米塞斯的著作,米塞斯最反感有道德优越感的冬烘学究了,他更崇尚冷静的目的论和逻辑推理以及整体认知,凯恩斯有很好的直觉,可惜对直觉过于自信,又太过相信经验。缺乏好学深思的欧陆学统。米塞斯的虽然既是学者有当过高级官员,这一点和凯恩斯的经历很接近,但是米塞斯有很深的古典哲学修养,这一点凯恩斯就差了。


凯恩斯中可贷资金供求决定了利率,可贷资金供求的微观解释就是时间偏好,凯恩斯和奥地利在这方面没什么矛盾


KEYNES的逻辑是颠倒的,而且只把利率决定局限于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至于你说的可贷资金的微观解释是时间偏好,这个恰恰是凯恩斯反对的,他以资产选择代替了时间偏好,这同时又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因为资产选择的资产利率又来自何方?具体请看《通论》重译本169页,而且,他虽然部分同意可带资金的微观解释的时间偏好学说,但是却把资金的行为供给方和需求方给搞反了,这是他只看到金融市场的表象得出的,结果就得出了错误的投资理论和国家干预政策


呵呵,没读过《通论》
多谢赐教


最近正在找这本书看,谢谢你的书评,很及时。


请问这书有中文版么?谢谢。


有中文版,台湾夏道平翻译,远流出版社。


谢谢。去国图看看有没有这个台湾版本。


最好去看英文的 scholar edition,反正是可以免费获取的。另外还有一本 human action study guide 很有启示作用。 另外在Mises的学生所著《capitalism》中,对时间偏好与利率的关系描述认为二者并非等价。
台湾译本不错,工程好大但不焦躁。大陆版完全不可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