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上下)

常书铭 编 三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作者:

常书铭 编  

内容概要

  收录晋城市高平市古今碑刻600余通,分简介、碑文、拓片图片三大部分,末附索引,极具资料价值。  石刻,指镌刻有文字的历代碑、碣、造像碑、经幢、石幢(内容非经文者)、摩崖题记、墓志铭、画像石等,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栽体。石刻,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专指“碑”;广义的理解,包括碑、墓志、造像等各类刻石。所谓“碑”,汉以前就有了,但那时的碑不是为了刻字,而是立于宗庙、学校,用以观日影,记时刻、测方向的。古代礼仪规定,主人迎宾进宗庙之门要当碑而揖。祭祀时亦常常把祭祀用的牛羊等牺牲先拴于碑上。碑在古代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立于墓前用于下葬,称为“窆石”。下棺时用以固定辘轳,所以早期的墓碑中上部有穿,称之为“碑穿”,用以系绳下棺;宗庙之碑则为系牺牲的牛羊所用。因此,最初碑的用途并非为了刻字,而是实用。  现代意义上的“碑”,兴起于西汉而盛于东汉。原来在西汉以前,即商周时期,歌功颂德的文字铸刻在钟鼎彝器上,西汉开始以石代金,用碑记载功德和事件了。这即是金石铭文的由来。  从西汉“碑”开始镌刻文字以来,历朝历代的碑刻大体相似,均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但各类碑之间又呈现繁多的样式。碑头有圭首、圆首、平首、梯首、冠形首、螭首等。碑身以长方形为多,另有倒瓶形,六棱、八棱形,正方柱形,扁方形等。碑座有龟趺形,形状庄重,采用得最多。古人以龟为长久,常常以龟(实际称蟊颅)背碑。

书籍目录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上册)》目录: 凡例 总序 序一 序二 概述 上编现存石刻 北魏·北齐·唐·五代 魏故襄威将军积射将军郭君志铭(北魏正光二年) 北齐四面造像碑(北齐天保九年) 唐故李君墓铭并序(唐麟德二年) 唐故毕府君夫人赵氏墓志铭并序(唐天祜七年) 唐故邢府君墓志铭并序(后唐同光二年) 大唐舍利山禅师塔铭记并序(后唐同光三年) 唐故浩府墓志铭(后晋天福二年) 宋·金·元 创修敕赐圣佛山崇明之寺记(北宋淳化二年) 新修仙师殿记(北宋景佑四年) 游仙院新修佛殿记(北宋康定二年) 宣圣小景(北宋元佑三年) 宋故郭府君墓志铭(北宋元符二年) 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北宋大观四年) 心王状奏六贼表记(金皇统元年) 二仙庙正殿门楣题记(金正隆二年) 大金泽州高平县定林寺重修善法罗汉二堂并郭公施功德记 重修大粮山定林寺碑阴(金大定二年) 重建真人行宫记(金大定十二年) 金戏台题记(金大定二十三年) 邢氏宗族墓铭(金承安二年) 开化寺金泰和三年题记(金泰和三年) 重修玉帝庙记(金大安二年) 开化寺金崇庆元年石柱题记(一)(金崇庆元年) 开化寺金崇庆元年石柱题记(二)(金崇庆元年) ……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下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西阁碑记 勒石于清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现存高平市米山镇南未庄村西阁内。圆首长方座,座高30、长70、宽50厘米。碑身首一体,通高155、宽50、厚23厘米。碑文记录了因山峰尖锐,有碍风脉,村民建阁的过程及督工首事、捐资人等情况。全文481字,行楷竖书,计18行,行45字。碑上落款处有印四方,皆为篆体阴刻,分别为“李口”、“信庵”、“李恒”、“北山”。碑首线刻双龙祥云图案,两边刻几何形纹饰。李惇撰文,李恒弗丹,李贵镌刻。保存完好。 碑文 西阁碑记 邑东南名山也。峯峦耸峙,崖际清晖,其支流蜿蜒处,蟠绕最佳。吾乡尤逼附口,乃往来诸风鉴每言龙行太鋭,宜建阁。西徧口镇口则长挨其祥,在兹乡矣。乡老同有谋诸予。予潸然曰:予卜居敷世于兹矣,先王父为诸生时,已蓄志图之。


编辑推荐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套装共2册)》分上下两册,收录晋城市高平市古今碑刻600余通,分简介、碑文、拓片图片三大部分,末附索引,极具资料价值。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高平市卷(上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