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党员、党权与党争

王奇生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7-01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王奇生  

页数:

37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自1950年5月建所,已阅53年。建所初期曾出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发表本所同仁的研究论文,未几停刊。1954年,中国科学院创刊历史学界的重要刊物《历史研究》,以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尹达和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刘大年分任主编、副主编,研究所学者有了发表论文的固定园地。1960年,《历史研究》主编改由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黎澍担任,编辑部也迁到近代史研究所,直至“文革”被迫停刊。1976年,《历史研究》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仍由黎澍主编,但编辑部独立,迁出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鉴于新的历史时期到来,历史研究工作全面展开,中国近代史研究前景可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办了以发表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为主的学术刊物《近代史研究》杂志。这个刊物创办迄今也快满25年了,它在推进国内外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和物质环境。本所学者撰著的学术论文空前增多,专门著作的发表也空前增多。尤其是1989年以来,所里在适当关注集体著作的前提下,提倡研究者发挥个人长处,加强专题研究。经过10年努力,我们在专题研究上取得了可观成绩。10年来本所研究人员出版的各类专著超过了170部,大大超过了此前数十年发表专著的总和。这些专题研究,扩大了研究领域,拓宽并且加深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推进了中国近代史领域的学科建设。

内容概要

20世纪初叶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意味着现代党冶政治体制在传统中国的开始。党治即是以党治国,同时亦含其也冶党的一面。关于国民党的党治历史,学界的研究迄无间断,而对其治党内幕,举若党员的发展、管理,组织的建立、运作,以及它的成分构成、行业比重、社会基础,甚至中心与外围、核心与派系、于政与于军的关系等,却间存空白,或未深化,更不系统。因此,本著专注于是,断以1949年为限,深入其中,详探究竟,终藉一手资料,得出其为一弱势独裁政党的结论,故无能冶国是其必然的宣示亦已寓其中。

作者简介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7-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论著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递嬗》、《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改组:俄共体制的引入与变异 一 改进与改组 二 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第二章 改组后党员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 一 党员的社会构成 二 基层组织的实态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 一 两党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 二 中共的话语强势 三 组织运作及权势易位第四章 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一 清党与国民党党员逆淘汰 二 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第五章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 一 劳资纠纷案例经纬 二 劳方、资方与党方 三 《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修订 四 讨论与思考第六章 党治结构:法理形态与实际形态 一 中政会与中常会 二 党治与军治第七章 党政关系: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一 党政关系的制度演变 二 党政纠纷与党权低落第八章 政治录用: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 一 党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二 入党与入仕的实际关联第九章 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 一 国民党派系的政治阐释 二 力行社:派系党化 三 CC系:党与派的双重面相 四 支撑与内耗第十章 战前党员群体分析 一 组织规模与组织基础 二 党员的社会构成 三 党员的社会形象第十一章 党政团:战时体制的调整 一 二元颉颃的党团体制 二 党政失衡与党权低落第十二章 战争泥淖中的党机器 一 党势扩张与党员构成的变化 二 战时党员吸纳机制 三 战时基层组织第十三章 “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与精英冲突 一 中央委员的派系竞逐 二 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的自省 三 革新与自省的限度第十四章 结论: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  一 两党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  一般认为,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各自正式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党在作出这一决策的时候,各自对于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实际上是存有差异的。  首先,在两党关系的表述上,共产国际和中共方面一开始即将两党关系称之为“合作”关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1月12日)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观此可知,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从一开始就将国共关系定性为“合作”关系,并郑重其事地以决议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而国民党方面则有所不同,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正式认同两党关系为“合作”关系。国民党“一大”没有像中共“三大”那样通过一个关于两党关系的专门性决议。李云汉认为,国民党“一大”确定“容共”的标志,是1月28日大会讨论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报告案,有关“容共”问题即包括在这一案中。


编辑推荐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以国民党的“治党史”为重点,着重考察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尝试从社会史的视角切入,将政治史与社会史结合起来,将国民党史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的背景中来描述。  著名史学家张海鹏领军打造学术传统:  重开百年视界,再现问题热点。  章开沅、杨天石联袂作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党员、党权与党争 PDF格式下载



好书,推荐阅读,这个对我党,国民党当年的事还是很客观


王先生奇生的书可是经典啊!资料丰富,论证精密对于以苏联式的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国民党的22年统治衰败的原因给人以新的分析和解释。但笔者以为如果再版的书在后面再加一些港台学者对此书的评论会更好,世上无完美之书,学术书籍同样如此,赞扬与批评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读者自己下结论更为公允!


王奇生先生的大作,对于国民党的兴衰进行了相当说服力的梳理。


对党的成长发展有很好的了解


王奇生教授的成名作,研究國民黨組織形態的力作,填補了國內學術界的一個空白!


值得做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的人一读


和历史书上的有的不同,原来当时是那样。长见识了


文章旁征博引,内容有小及大,细微处见真章,难得好书,推荐!

PS:对思考现在党政问题极具参考价值。


不过有修订版了,要买的话买新版的吧。


更想要03版的


不知与第一版有向不同,另修订版呢?


挺不错的一本书 就是买的时候没注意 有新的增订版了


作者写得很保守啊


题目和封面挺好。文章观点正确且有说服力。但是学生论文的味道挺重,多次循环重复证明论点,甚至论据也一再重复。语言是通俗的,观点也是通俗的,趣味性或者说文采却是不大,字数如果能压缩三分一,还是可以的。


北大王奇生著作


好书 ~


非常有特点的一本书


这是第二版


买了一堆书,还没来得及看。


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呵呵,很有意思的标题


   《党员、党权与党争》一书是近年来剖析国民党组织制度的又一力作,该书以探讨国民党的治党情况为主,辅以党治的研究情况,不仅避开了研究热点以免落入俗套,又兼顾了国民党制度史研究的重点与非重点。同时,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不偏不倚的态度最大程度还原了当时的国民党组织结构,同时提出了弱势独裁这一极富创造性和争议性的名词来解释国民党组织上的失败,可谓匠心独具。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详细论述诸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的几次代表大会、国民党内几大派别的形成发展等具体事件,对国民党组织制度的体系情况、成员构成、来源与发展等方方面面情况都进行了说明。其中,国民党党员的构成情况、国民党本身所能行驶的权利、国民党内部各派系的斗争情况以及国民党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就国民党党员自身而言,正如国民党所宣称的那样,它们代表所有中国人民的利益,其成员也涵盖了学生、工人、农民等各个阶层。尽管在建党之初国民党广泛吸纳社会精英们入党,但此举从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集精英之力来达到其目标,更何况精英一词本就涵盖面极广。但国民党无法像中共那样确定自己究竟是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政党。如本书极富争议的第六章所言,看似维护公平的国民党事实上损害了各阶级的利益,无法得到特定群体的拥护。而其成员构成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正是造成国民党组织松散混乱的根源之一。
   国名党是执政党,理应在一党专政的社会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本书为我们还原的历史并非如此。国民党的党权收到了军权的挑战,其实这里的“军权”也只是一个抽象性的词语。因为党与军并非是一对矛盾的字眼,在中共的体系中,二者在“党指挥枪”的原则下运行的井然有序。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民国时代,国民党与国民党军队这两个在后人看来理所当然含义一致化的名词,事实上却处处彰显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二者矛盾的根源,当然和国民党组织制度的先天缺陷有关。不过除此之外,蒋中正亦在抑党扶军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作者认为,正是由于蒋中正对国民党原有机构和成员的不信任,使得他在掌权后大肆削弱国民党的权利,代之以个人军权树立的权威领导全国。形成了虽然是国民党执政,但国民党原有的组织机构人员无论是对党内还是治理国家似乎都很难有什么决定权。这一方面巩固了其个人的统治,但同时也使得国民党本身面临被架空的危险,使得其愈发虚弱,最终失去了其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党争则更是一个从国民党建立伊始就挥之不去的问题。从国共两党的斗争到蒋汪胡争夺国民党最高领导权,从内部的派系之争到党军权力之争,国民党的频繁党争不仅不利于国民党完善自身的组织缺陷,而且加剧了其内外矛盾,最终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总结了国民党本身所面临的包括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基层的空穷弱散、精英冲突等 混乱局面,点出了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等待国民党的也只能是“先天下之亡而亡了”。


   王奇生的代表作《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虽然这本著作的研究对象是1924—1949年的国民党,但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国民党当年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共同样面临和存在着。如书中讲到,北伐前和北伐时,国民党得到社会工农、知识青年等中下层阶级的拥护和支持;国民党执政后就迅速蜕化,省市县各级政府很快被原北洋政府内部的官员进占,乡村的基层党部混入许多土豪劣绅。中共革命成功前后的状况,与国民党的相似。以当今一些农村为例,党员干部贪污受贿严重,非法侵占农民的土地以及损害农民的正当权益,冲突四起,维权事件不断发生。如何有理、有利、有节地解决这类社会问题,对树立党的威望和声誉十分重要。
   又如,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斗争剧烈,这些斗争的真相和脉络至今依然晦暗不明,这也困扰着许多研究者。其实当下的人们对中共高层的斗争也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另外,民国时期国民党存在党内民主不健全的问题,现在中共一样存在着。
   言远旨近,是笔者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触。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而且对中共治党、治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学研究中越是“幼稚”的问题越是需要研究的大问题。中国近现代史国共内讧为何国民党会一败涂地而中共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共党史告诉我们后者取得胜利有如干法宝: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坚持组织统一战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等之类。但是历史学终究不是自然科学,原因结果以及逻辑推理会如此地严密无缝!所以历史学的研究有些时候是不是就应该保持一种“无为”的态度呢?任何试图寻找真相的尝试终究会无果而终,因为所谓的“真相”随着它成为历史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永远被尘封起来。如果这样去惨淡地面对我们的过去的话,那是不是一切的所谓研究充其量只是一种个人的顾影自怜?
   可是从别的角度去看的话,这个已然处处充斥着物欲的社会有这么一些专注于“自我欣赏”的人存在,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活,他们却又显得那么的可爱!当然不排除有人会以此来满足自我欲望的膨胀。所以做学问乃知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一种朦朦胧胧寻找答案的过程,不见得总是要强调真理是什么?或者真理在谁处?只是不断在追寻真理。台湾作家杨照在刚刚举行的《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的论坛上讲,“民国”对于大陆而言是现实,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热血青年会以满腔热忱去重构民国精神家园;那“民国”对于台湾而言则是一种怀旧,因为台湾人已经在八十年代寻找到了民国的真正价值在于民主制度的建立、社会自由的保证。当然这种“过来人”对于“后继者”故弄玄虚的态度可能无法让人接受,以及后者获得所谓社会生活之所以继续进行的答案以后如何面对“后现代”困扰确实让人担忧!
   所以一直在行走是最佳的生活态度!前方会有终点,但我永远无法抵达,只是不放弃抵达终点的勇气。
   其实对于学问而言同样如此。历史的真相早已湮没在厚厚的黄土尘埃之中,人们总希望去掊开历史身上那一层层泥土。就像在考古发掘工地怀着无比的新奇用一把刷子一点一点将泥土刷去,期待千年之前的陶罐重现人间一样。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美妙的享受,那永无止境的期望!
   不过对于王奇生之《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到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一书(下称“王书”),我却有另外的看法。国民党的失败和中共的胜利是一个永远披着迷魅外衣的话题,它那么具有魅力以至于总是有人愿意去解答。只是最可怕的在于揭开这件魔幻外衣的同时会不会自己也迷失其中呢了?王书在回答本文一开始就提及的话题时,试图解释国民党党权的分裂和下移,以及在政权的运作上起到的作用之微薄。但是,国民党的失败是不是只是一党的失败呢?1949年的结局准确地讲应该是国民政府的覆灭。(1949年之后的台湾且不论)例如“戡乱”时期国民党军事上的失误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始终觉得中共胜利是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但绝对不起决定性作用。同样如此,国民党在民众中失去魅力即意识形态上没有很强的感召力量,我不认为是其败退台湾的主要原因。所以王书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陷入自己设定的逻辑推理范畴之内,那自然会觉得在很多地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更重要的在于王奇生先生似乎将国民党的“亡党”等同于“亡国”。书中反复提及的“党权”与“军权”之颉颃,并且得出“蒋介石以军权坐大,最终以军权控扼党权”的结论,但问题是尽管蒋介石重视军事的统制,在与中共的斗争中军事上的优势却未能充分凸显,相反是军事上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政权的覆灭。所以,这种逻辑上的推理始终无法继续推演下去。
   不过,王书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使得我们知道,原来国民党之“中华民国”并非所谓“党国”,亦非所谓“党天下”。举其一个例子,国民党在统治形式上仿效的是苏俄的党政两套系统,但实际上未能形成真正的双轨制。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党部的设置,类似于中共的党委,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国民党的党部从未能真正起到对于政府的统制作用,并且明确强调“地方党权不能凌驾于地方政权之上”,所以更多的时候党部是形同虚设。甚至党政人员的薪俸差别也是天壤之别,国民党中央党部委员的月薪为300元,而国民政府委员的月薪却高达800元。再如国民党党员对于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也并非“独裁”“专制”,国民党中央全会曾决议:行政院各部长人选,采用人才主义,不以国民党员为限。以此推理国共之争即为“独裁”程度之争?就像周星驰在喜剧《唐伯虎点秋香》中比惨一样。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似乎内心还要继续纠结下去:原来独裁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我想王奇生先生从微观的视觉回答宏观的问题,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至少使我们知道国民党党治的失败是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的原因之一。这样看来我们的领导人始终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当作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大问题来抓是有其道理的!


  坚持究竟有什么价值?王奇生老师的《党员、党权与党争》也许能让我们从侧面对此问题有所感悟。
  
  下午“正略读书会第十一期活动”主讲就是王老师主题叫“蒋介石和国民党”——围绕《党员、党权与党争》展开,讲座让我受益良多,深入了解蒋介石其人、知道什么叫“弱势独裁”、国民党无法有效管理县以下机构等等,让我拥有了另一面解读历史的尺子。
  
  书我会慢慢读完,今天我想从另一个个侧面谈。书的修订版前言透露了些信息,其中谈到“上海书店出版社慨然出版。拙著首印3000册,未久售罄。买不到书的读者常来函询,出版社却无意再印。直到去年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才勉强加印1500册。但不久又有读者来函诉说买不到书……”出版社感觉再印可能滞销导致库存有压力想来也算正常,毕竟这是本学术书,加印确实有风险。
  
  让我佩服的是王老师细致与坚持的精神。写书至少用了4年、征引文献多达13页,找出版社2003年出版,至2010年也只印4500册而已。修订增补版由华文出版社201o年底出版,希望这次出版社能根据市场良好反馈不吝加印才好!虽然前言里没写,但是相信王老师在出版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有了这份坚持,我才有机会看到这本书。显然只有对自己作品有信心的作者才有机会让书再与读者见面,而这份信心则来自长期不间断的努力写作;来自扎实的学术功力。
  
  回想我们自己的职场生活,那些确有实力、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并最终坚持的人结果总不会太差——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也会些经济方面的回报。还是那句话虽然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但是金子确实总会发光。
  
  坚持那些值得坚持的事情!
  


   以往对国民党政权的研究往往着重与蒋介石以及蒋介石的敌人和附庸。从制度史,尤其是国民党制度史,来研究国民党政权兴亡的著作,王奇生先生的大作可谓翘楚。尤其是其对国民党在27-49年期间“弱势独裁政党”的论断,极有洞见。全书行文流畅,虽然是制度史的题材,读来却绝不晦涩枯燥。
   此书高明之处,其他书评已有公论,在此略提一点建议。综述与个案的互相补充略显不足。三友实业社罢工案是城市党组织活动与工人、资本家互动的绝佳个案,而在农村问题方面,如有类似深入的个案探讨,将更加完美,比如文中简要提到的浙江省“二五减租”案,其中的党政冲突、农民地主冲突,会引出综述所无法达到的深度。
  


不知道这篇文章用没有讽刺的意味,毕竟独裁在任何时候其统治的优劣有着很大的不确定与不稳定性,只有稳定的宪政才有能力约束各个党派与组织的无谓斗争。军队的存在即是宪法合理发挥作用的有力保证,而不是一个或多个党派与组织斗争的工具。


材料材料,二五减租不少人讲过,再来重复,不是王先生的风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