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国历代甲胄
2009-6
上海书店出版社
陈大威 编著/绘
255
无
近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对中国历代甲胄有了很多接触和研究,为了工作中使用方便,就把各种资料文献中关于甲胄的形制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制下来。久而久之绘制的甲胄形制越来越多,也就有了积累成册的打算。并于2007年得到上海戏剧学院刘永华教授(《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作者)、北京服装学院袁仄教授的指导,这期问我也去过山西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考察实物。书稿前后修改过六个版本,历经近三年之久。 关于中国甲胄,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经常出现在戏曲、绘画、影视剧等作品中,陌生的是它在各时期真实的样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结构?它是怎么穿戴的?等等诸多的问题让我们想更多的了解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相关著作问世,且内容严谨、科学,但大多是以文字叙述为主,读者需自行想象其形态,这就难免产生读者曲解误读的情况。本书以绘图分解方式直观、具象地讲解中国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等方面的知识,让读者更容易认知、理解。 另外,在中国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各类资料中,有些朝代资料丰富,有些朝代则资料匮乏。比如秦始皇陵的发现就给世人提供了比较完整而且可靠的研究依据,而有些朝代甚至没有实物出土过,因此大多著作没有办法详细地解析它们,所以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既全面又完整的答案。 本书在已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朝代的已知资料比例,加上了不同程度的假设来描绘各时期有代表性甲胄的结构和穿着,尽量使各个时期的甲胄都能全面、直观地展示出来。 这是一次尝试,所以其中一定会有不少纰漏或谬误,欢迎大家予以批评指正。希望随着中国各地一系列考古成果的继续发现,最终会让中国的历代甲胄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本书不属于考古学术类书籍,请读者不要以此书作为还原历史真实的直接依据。 这里再次特别感谢刘永华教授、袁仄教授为本书提供的珍贵帮助。谢谢!
本书根据传世文物、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以图解的方式,再现中国历代军人甲胄的基本风貌,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其主要特点在于它,根据各个朝代的已知资料比例,加上了不同程度的假设来填补拚缀未知的空白,对各时期有代表性的甲胄的形制、结构、系缚等,都作了认真的揣摩与描摹,并以假想设计了古人穿戴甲胄的步骤,从而使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甲胄都得到全面直观的展示,其成果对于军戎服饰研究和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陈大威,跨界设计师;游戏制作人;绿色和平合作设计师;历史人文爱好者。现居北京。
1995年毕业后进入电视广告行业。1999年开始进入网页设计行业。个人和作品入选内地首部介绍中国网页设计师的《中国网页设计前线》。2001年至今先后在北京华义、搜狐公司等游戏公司任美术总监,从事网络游戏产品开发工作。
还原古代军人的真实风貌为“画说”而说前言商代 一、青铜胄和皮甲 二、青铜胄和皮甲西周 一、青铜胄和青铜甲 二、韦弁和青铜甲东周(春秋、战国) 一、髹漆皮甲和皮胄 二、髹漆合甲和青铜胄 三、铁甲和铁胄秦代 一、一型单片甲 二、二型A种侧襟皮甲 三、三型A种侧襟皮甲 四、三型B种侧襟皮甲 五、四型侧襟长袖皮甲汉代 一、铁胄、金银饰铁甲 二、玄铁胄、玄铁甲 三、帻冠和袖铠 四、冠和玄铁甲 附、汉代军队中的徽识魏晋(三国与两晋时期) 一、屋山帻和袖铠 二、铁胄、袖铠南北朝 一、铁胄、袖铠 二、罩甲首铠和两当甲 三、铁胄、明光甲隋代 一、平巾帻和两当甲 二、兜鍪和明光甲唐代 一、初唐兜鍪和明光甲 二、中唐兜鍪和明光甲 三、织甲 四、中晚唐兜鍪和明光甲 五、明唐凤翅兜鍪和山文甲 六、兜鍪与步兵甲五代十国 一、兜鍪和山文甲 二、翻耳兜鍪和细鳞甲宋代 一、凤翅兜鍪和乌锤甲 二、凤翅兜鍪和朱漆山字甲 三、黑漆顺水山字甲 四、铜盔和金漆铁甲 五、笠子与铁甲辽、金、西夏 一、辽国黑漆甲 二、金国黄茸军铁甲 三、西夏鎏金铜甲元代 一、铁胄和细鳞甲 二、铁胄和铁网漆皮甲 三、铁胄和布面甲 四、铁胄和布面甲明代 一、金漆山文甲 二、紫花罩甲 三、锁子甲 四、布面甲 五、兵、士罩甲清代 一、锁子甲 二、铁叶红闪缎面甲 三、无袖布面甲 四、金银珠云龙纹甲 五、长袖缎面甲附:中国历代身甲表制的演变和沿袭关系
根据资料记载汉代军队使用章、幡和负羽三种徽识。 ① 汉代四中武士所负之物。是根据陕西省成阳市北郊杨家湾汉墓兵马俑绘制。据文献记载,章的上面写有配戴者姓名、所属部队等资料,便于在牺牲后识别身份。但笔者认为在汉兵马俑等资料中并不是每个士兵都佩戴这种章的,并且作为识别士兵身份的徽识完全没必要背在后面更没必要做成这么大的尺寸,笔者认为这种章和二战时期美军战地军官所戴钢盔背面的标识作用可能一样(右图),是为了小队其它人员能紧紧跟随指挥官,避免跟错队而使用的,所以这种章很有可能也是汉军基层军官所佩戴的。 ② 根据陕西省咸阳市北郊杨家湾汉墓兵马俑绘制。多数资料说幡是作为指挥官标记而佩戴的,这种说法虽然是可行的,但笔者认为更可能是信使、传令官特有的识别装饰,因为杨家湾汉墓中披戴幡的汉兵马俑连护甲都没有,这在战场上是不合乎逻辑的。 ③ 在各种文献中常常提到负羽,但是并没有形象上的说明,但其中有一种根据汉俑背后的盒子是装置负羽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它作为装置弩箭的矢箙(fu)更为合理。 ④ 负羽作为什么人使用也并不明确,但作为基层军官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明显的标识会使敌人集中兵力加以攻击。根据日本战国时期的资料,当时的军队中也有类似负羽的装束,佩戴者是传令兵,明显的标识方便传令兵往来战场与大本营之间。也许汉军中的负羽也是如此作用。图中所绘是根据日本战国时期铠甲背后安装的指物装置(右图)而假想的。
无
虽是图画,但细节精辟,内容豪放,可作为一本辅助工具书,一分钱一分货,展示的不单单是各朝代的甲胄,而是对华夏文明,早已缺失的尚武精神来了一次小小的追忆。
很是不错,但是如果该书有动作性的穿甲胄的士兵将帅的图片,我感觉应该更帅
书不错,很喜欢,假想的成分多了点,但作为参考还是很不错的。
非常喜欢,非常有价值
图文并茂,开本很大,看着过瘾,老少皆宜,是了解骑士的佳作。
很详细,作为工具书,他做的非常不错!精美而且专业
喜欢《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的可以让想象有个凭介,毕竟还是蛮好玩的
装潢精美,内容划分清楚,基本上文字都有图片说明,令人爱不释手。
好书,而且质量非常好,推荐
千年历史的一部分,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以其严谨的考证和合理的假设,将中华历史上重要的一页通过图鉴表现出来。过去国内涉及这个题材的专著不少,却以文字描述居多,鲜有详尽图片,倒是以前阅读过日本人所著西洋甲胄事典及中国古代兵器图集,令人感叹为何国人不能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编撰出同样图文并茂的作品;现在终于有人能迈出这一步。希望这本图集能让更多炎黄子孙初步了解到华夏独有的军事文化,也希望影视从业者能有所借鉴,不要再让我们的历史人物穿着欧洲的胸甲戴着日本头盔出现在屏幕前。作者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电脑绘画水准也很好。不过我觉得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象假设着装图略显单调,若有动作过程应该效果更好;书中提及的一些文物本有传世照片,也许是版权问题作者只是采用手绘方式示意,窃以为还是以照片展示出来更直观一些。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对于喜爱中国古代兵器装备的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
才收到書,書籍裝幀美觀、紙質頗佳。大致粗看多少感覺書中內容比較豐富。雖是電腦繪圖,但是還是能看出作者的藝術功底,甲胄考證也較為嚴謹,具體心得還需慢慢瀏覽。
此书不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可惜没有实物照片,这是一大遗憾!!!
各代盔甲入门介绍,算不错的,插画如果再请专家来画更加赏心悦目,基本不错
蛮有意思的东西,冷兵器时代的防弹衣,呵呵~
如题。
唯一遗憾的是实际图片太少了。而且如果能就盔甲的形成发展结合一下当时的时代战例就更好了。
不错,和想像的差不多,要是再多些真实照片就更好了。
就是看图说话,怎么看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啊
本书介绍内容较少,图画一般。相对这个价格,算是太贵了!
确实是图鉴,不过缺乏可考性也就是娱乐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