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场张江

陶伟昌,刘小龙 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陶伟昌,刘小龙 编  

页数:

204  

前言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心指导下,张江在大力推进高科技发展的同时,着力人文环境的建设。作为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既促进科技的加速发展,又兼顾开拓文化创意新产业,探索如何在高科技园区开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活动,“让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艺术点化高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努力做到科学、艺术、文化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张江已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并使它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特色,“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活动正是这一概念的典型个案。  “现场张江”从公共艺术和环境和谐的角度,将当代艺术融入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这是有趣而富有开创意义的尝试,丰富了张江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提升了张江公共文化生活的品质。“现场张江”活动所具有的科技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及其形式与内容的亲和力,是张江“软实力”的具体呈现,是浦东乃至上海“硬实力”的无形延伸,新兴而充满活力。“现场张江”的传力和张力,正依托着张江这个载体,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现场张江”活动置身于新的城市空间,被赋予了传播和引领的现实意义。它肩负着对社会、城市和公众引导的重任,引发观察、感受、质疑、思考,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经验中对话与碰撞。  “场张江”激活和生发的对话与思考,让城市与文化、科学与艺术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和开放性,跨越美学、哲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范畴,在不同的维度中对我们所共同面对的城市发展、文化传承、艺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思索;同时,当代艺术进入公共空间及公众话语,重新构建了平等的、完全的、互动的对话机制。它是产生公共认知的新载体,公众在其开放的平台上对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有新角度的切入和理解,体会其中的价值理念及人文关怀,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生命的一部分。  道远任重,继往开来,我们要把“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吸纳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参与张江的文化建设,争取更多的公众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努力提高活动品位,不断扩大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这项活动不仅是浦东的,也是上海的名片,真正做到“立足张江,表现上海。官传中国”。

内容概要

“现场张江”从公共艺术和环境和谐的角度,将当代艺术融入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这是有趣而富有开创意义的尝试,丰富了张江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提升了张江公共文化生活的品质。“现场张江”活动所具有的科技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及其形式与内容的亲和力,是张江“软实力”的具体呈现,是浦东乃至上海“硬实力”的无形延伸,新兴而充满活力。“现场张江”的传力和张力,正依托着张江这个载体,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本书详细记录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功能区域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张江(集团)公司举办的“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活动的历程(2006年-2008年),介绍参加活动的中外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探讨在高科技园区开展艺术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作者简介

  日前,浦东新区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建设文化浦东新图景的号召。未来浦东将建设成为上海现代艺术、现代科普和现代娱乐的三大中心,面向世界进行文化创新。浦东正在新区政府建设文化浦东的号召下,集聚文化能量,提升文化实力,努力打造一片海纳百川,现代时尚的文化绿洲。    张江,作为新开发的文化产业基地,这片充满着想象和创造力的土地,也正吸引着更多专业的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一个崭新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已然形成,张江正在孕育着文化爆破。  作为地铁2号线张江站站前广场的樱花广场,处于张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也是张江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窗口。在樱花广场的所在地实施张江艺术公园(Art Park),用艺术公元的概念来重新赋予广场新的文化内涵,从而重塑其形象,激活其功能。张江艺术公园的建立,使其成为张江对外的一个重要文化窗口,并成为浦东的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从而带动更多的文化艺术创意企业入驻张江。  即使张江当代艺术馆设计的不那么别致,位于高科技产业园这样的“文化荒芜之地”也让她有理由格外出挑。这个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展厅仅380平方米的“微型”艺术馆(甚至小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画廊)像一个袖珍艺术插件,被小心移植进张江沉闷呆板的办公楼群。  出地铁2号线张江站,转身就能隐约看到对面站前广场上竖着的大幅艺术展览海报。穿过车流急速的碧波路,雕塑家隋建国的红色人像雕塑伫立在街边冲来往行人招手,似乎提醒你已从繁忙单调的工作空间一脚踏入了艺术区域。  张江当代艺术馆安静地藏在同样也是刚刚开放的艺术公园中,灰黑色镂空钢架与白色水泥墙面十字交叉的建筑外观充满艺术气息,远观如同一座现代感十足的休憩小亭。油画家周春芽知名的“绿狗”这次从油画布上一跃而出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化身玻璃钢雕塑神气十足地为艺术馆看门儿。  顺着脚下整齐拼嵌的细长青砖步入艺术馆的内部空间,让人恍惚以为四周应是雕梁画栋,朱漆柱,小轩窗。然而三面镂空墙延伸至顶,两条矩形钢梯从空中交叉而过,硬朗简约的现代风格取代脑海中的古典想象。其实钢式镂空框架设计在艺术馆中还有更具体的功用,比如一些垂悬式作品、大型装置的固定工作将因此变得简单易行。晴朗的日子里,阳光从四面八方的镂空细窗中射进,整个空间将变成光与影的游戏舞台;而傍晚夜幕降临,艺术馆中的橘色灯光又从内部点亮整个建筑,看上去晶莹而通透。艺术馆一层即将建成带户外长廊的咖啡吧。情调?自然无须赘言。  艺术馆二层是一间带露台的“十”字型展厅,虽面积有限,但艺术空间却并不狭隘。受邀参加开馆展的丁乙、张恩利、周春芽、叶永青等当代艺术名家二十幅的架上作品陈列在一起,风格迥异,交相辉映。从二层露台眺望艺术公园,又是另外一种风景——蓝色的熊在树丛中举手投降,鲸鱼潜入地下露出一小截尾鳍,红色的鸟笼孤零零的停在湖面,对岸一只石鸟落在光头石像上悠闲地打盹。这些架上艺术家们“集体反串”出的雕塑作品无疑为艺术馆又开拓出更广阔的户外疆域。  至此,午休时间“看展览”成了附近素来与艺术绝缘的IT上班族最乐意尝试的新鲜事。热心的观众甚至给艺术馆馆长李旭打来电话激动地表示感谢。艺术贴近公众,介入普通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公益性当代艺术馆,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设计呢?

书籍目录

现场张江·概况篇 综述 打造世界级有影响的公共艺术平台——在“2008现场张江:悬浮特快”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006“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活动组织架构 “2007现场张江:诗意的停·流”活动组织架构 “2008现场张江:悬浮特快”活动组织架构 明确目标,狠抓落实,稳步推进 2006-2008“现场张江公共艺术活动大事记”现场张江·理念篇 综述 让科技挺好上文化的翅膀——2006年7月访上海市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 2006“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策划书 在场的对话:一种跨边界的公共艺术文本 进行式进行 写给在现场的张江计划 “2007现场张江:诗意的停·流”策划书 “停”与“流”的诗意:张江实践 停流之间,诗意产生 “2008现场张江:悬浮特快”策划书 家园·过客与悬浮快车 悬浮与特快: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思考现场张江·活动篇 综述 调研的进行式:与对象同构的超链接模型 祝愿我们的生活富有诗意——在“2007现场张江:诗意的停·流”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现场张江:公代艺术的特殊层面——在“2007现场张江:诗意的停·流”艺术品落成典礼上的讲话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2008现场张江:悬浮特快”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高新科技与公共艺术——在“2007现场张江”高端主题演讲会上的演讲 当科学和艺术零距离交谈——“2008科学与艺术”高端对话纪实 我们参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课程植入项目小结现场张江·作品篇 综述 2006“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作品 “2007现场张江:诗意的停·流”作品 “2008现场张江:悬浮特快”作品 首张高科技园区公共艺术地图在张江诞生现场张江·评论篇 综述 “现场张江”的价值:文化参与和文化记忆——在“2008现场张江”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建构 艺术家对“现场张江”活动的评论现场张江·传播篇 综述 2006-2008“现场张江”主要媒体报道一览 “现场张江”网络媒体检索一览 2006-2008“现场张江”画册书影编辑委员会 编辑委员会

章节摘录

  三年来,“现场张江”这个新鲜活泼的艺术活动所不断取得的进展,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极大的关注和好奇,以论坛和研讨会等方式,他们各抒己见,把充满创意的思考和建议留给张江,令活动的学术性不断提升。  在主办方的大力支持和承办方的积极努力下,“现场张江”组建了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负责的学术团队,集合了来自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策划、评论和研究精英,组成了强大的学术委员会阵容。三年来,这些专家学者多次来到张江,对这个由著名高科技园区所举办的大型公共艺术活动持续地给予高度评价。  这些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其一,“现场张江”是中国大陆首个由高科技园区主办的公共艺术活动,领全国风气之先,对于科技和艺术的互动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是当代艺术进入社会空间的有益尝试。加盟“上海双年展”,更标志着“现场张江”已开始成为上海市的重要文化项目。


编辑推荐

  回顾2006-2008年间,由上海张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策划,于张江当代艺术馆、樱花广场举办的各场汇聚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高水准展览,历数艺术家们的代表作,用书籍的形式将其凝固成永恒的经典记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现场张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