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改译剧
2011-11
上海书店出版社
刘欣
307
无
《论中国现代改译剧》收入《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文库》的,是上戏近五年来毕业或在读博士研究生的优秀论文。专门为博士研究生出版一套丛书,在学院的发展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标志,既表明我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在逐步落实,也表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我院日益受到重视。
上戏在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就我国艺术教育历史来说,戏剧学科的博士学位于1980年代后期才设立,历史虽不长,但基于我国戏剧文化历史的深厚积淀,以及外国戏剧教育的丰富资源,这一学科的博士教育成果是令人瞩目的。戏剧专业高校、综合性大学、研究院等作出的成果和论文大大提升了戏剧学科的学术水平,带动了相关艺术学科的建设,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引言
第一章 改译剧的发展背景及概况
第一节 文明戏时期的改译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改译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改译
第二章 改译剧的文本选择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对文本选择的影响
第二节 主流诗学对文本选择的影响
第三章 改译剧的改译策略
第一节 民族化的改译
第二节 基本忠实于原著的改译
第三节 精神上中国化的改译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附录一现代改译剧的理论和评论资料
附录二现代改译剧本一览表
后记
版权页:插图:辛酉剧社的前身是1921年成立于上海的辛酉学社。辛酉学社是一部分精神“苦闷”的青年职员成立的进步学术团体,致力于新文化、新思想的研究,主要领导人为朱穰丞。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辛酉学社遭到查封停办。1927年年底,朱穰丞邀请袁牧之、马彦祥等人组织辛酉学社“爱美的剧团”,简称辛酉剧社,主要成员有袁牧之、马彦祥、应云卫、王莹等,还有原有的社员罗鸣凤、沈颂芳、黄培生等。辛酉剧社在当时以号召“难剧运动”而著称。1928年,他们提出“专演难剧”的口号,以上演艺术难度较高的剧目为宗旨,磨炼演技,力图提高演剧技巧。他们宣称“我们想竭尽我们的力量在舞台技术上有较完美的贡献”,①主张建立新的舞台美术。1929-1930年间,辛酉剧社选演了朱穰丞改译并导演的《狗的跳舞》(据俄国安德列耶夫的同名剧改译)、《桃花源》(据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同名剧改译)和《文舅舅》(据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改译)。这几个改译剧除了人名中国化、个别台词用了上海方言外,其余没有多大变动,就连演出的服装、布景也是洋化的。如辛酉剧社在《文舅舅》的演出广告上说:“筹备时间四月之久。布景、衣服、装饰等均系仿俄国乡式特定。”②演出强调忠实于原著。因为“太深奥,太沉闷”,这几个改译剧观众稀少,剧社亏损严重。不过辛酉剧社孜孜钻研演技、在艺术上的追求完美的殉道者精神,造就了袁牧之、王莹等优秀演剧人才。尤其是袁牧之,他因为成功饰演了《狗的跳舞》中的主人公翟汉礼、《文舅舅》中的文舅舅而成名。袁牧之擅长通过性格化的模拟来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是当时上海演剧界为数不多的优秀演员之一。
《论中国现代改译剧》是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文库之一。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