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种子”与“灵光”

鲍永玲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鲍永玲  

页数:

393  

字数:

29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种子与灵光:王阳明心学喻象体系通论》作者鲍永玲借鉴现代隐喻认知理论,对中国思想传统里的若干喻象体系进行溯源式和扩展式考察,并在儒道释融合的思想背景下重建阳明心学的“家谱”。《种子与灵光:王阳明心学喻象体系通论》从这种坐标式的文本梳理可绘出大致的“隐喻地图”,阳明心学里的
“镜喻”来自老庄和佛教,“植物喻”来自原始儒家;“镜喻”暗示圣愚皆同的“知”,“植物喻”暗示人类共通的
“仁”。宋明理学家努力将“镜—知”喻象体系纳入“植物—仁”喻象体系,并试图消弭二者在融合解释“心”之
“本体”时产生的裂隙,此趋向在阳明心学里尤为登峰造极。但这种努力在明末清初遭到儒门学者,甚至包括日本古学者(如伊藤仁斋等)等从儒学体系内部的激烈批判和消解。

作者简介

鲍永玲,1980年生于黄山山麓,负笈于徽州师范、安徽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曾在柏林理工大学访学两载。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诠释学、宋明理学与中西哲学比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译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第一节 问题与方法
第二节 进路与线索
第三节 意义与不足
第—编 谱系溯源
第一章 “心”的分析
第一节 “心”的喻象
一、心为藏器
二、心似泉镜
三、小结
第二节 “心”的溯源
一、孟子论“心”
二、庄子论“心”
三、小结
第二章 “知”:心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知”的喻象
一、“知”为明德
二、“知常”日“明”
第二节 “知”的溯源
一、宗密论“知”
二、阳明论“知”
第三章 “心”为字母的若干分析
第一节 “仁”字
一、方寸之地
二、一阳来复
三、知其有仁
第二节 “性”字
一、性之生生
二、nature
三、性为大本
第三节 “德”字
一、自得为德
二、直心为德
三、受中而生
第四节 (万)物
一、物之三训
二、生生物化
三、成物知也
四、与物同体
第二编 喻象通论
第四章 水泉与道迹
第一节 “泉”之“流溢”
一、“原”流泉滂,“逝”者如斯
二、有“源”由己,无“源”从物
三、心泉与流传物
第二节 “道”之“开辟”
一、循道而行
二、注于江海
三、道统骨血
第五章 种子与植物
第一节 一阳来复
第二节 物动则萌
第三节 仁者天心
第四节 返土归藏
第六章 日与镜
第一节 镜日相融
一、“本心之明,皎如白日”
二、“圆者主明,日月化身”
三、“良知恒照,无所偏倚”
四、“浮云微尘,过而不染”
第二节 镜—境的意蕴
第七章 光与灵明
第一节 幽明相生
一、大梵光明
二、澄明与“無”
三、知白守黑
第二节 发乎天光
一、静立的思
二、光的种子
三、发窍灵明
第三节 藏神见光
一、回光照内
二、玉色则形
三、圣思也轻
第四节 光之闪耀
一、美善同源
二、关在闪耀
三、与物无际
第三编 诠释法与工夫论
第八章 两种诠释法
第一节 “水”的诠释法
第二节 “木”的诠释法
一、大本一源,盈科而进
二、种德养心,删其繁枝
三、以意逆志,得其环中
第九章 工夫论
第一节 静坐:“水”的工夫论
一、保养灌溉
二、浑化明尽
三、洗心退藏
四、凝之又凝
第二节 立志:“木”的工夫论
一、立志:布种培根原
二、灌溉:萌芽渐舒发
三、养正:时时删繁枝
四、熟仁:畅茂皆由天
第三节 磨镜:“镜”的工夫论
第四节 光景与光明
一、光景鬼窟
二、打破光景,自然为宗
三、光明境界
第十章 补正和反思
第一节 镜喻补正
第二节 朱王异同
第三节 思路一:知与仁
第四节 思路二:光景与形而上学
一、儒家“光—镜”和“光景”问题
二、西方“光—镜”和近代“形而上学”问题
三、神秘主义的生命之镜和真理之镜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庄子论“心” 现在我们转过头来看看庄子的“心”学。陈鼓应先生认为:处于古代文明“轴心时期”的孟、庄,各自开创了心学的两大领域—一孟子是道德领域,庄子是审美领域。他们都企图实现以道抗势的理想。孟子打开了一条士人人仕的路途;庄子则由士人塑造了一个独特风格的文人传统。两种全然不同的途径,在精神生活中,一个是道德意识的阐发,一个则是审美意识的高扬。可以说,孟子和庄子以各自的方式,发展出了独特型态的心学,并汇成一股以关怀生命为主题的时代思潮。而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当时诸侯各国互相侵伐、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孟子说:“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庄子也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 实际上,孟庄对“心”的关注,正反映出在特定苦难、价值失范,或者生死存亡的极限困境中,我们对于安顿身心性命的迫切需求,总是会一次次回到“心”这个源泉上来。《庄子•逍遥游》篇末有一句:“安所困苦哉!”暗示着当时生存环境的讯息:“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这与阳明时时所叹之仕途最磨人志,如同烂泥坑、失脚的样子,时人常为求荣而反得辱的慨叹是多么地一致。 不过,就像陈鼓应先生指出的,目下学界有关孟子心学的讨论很多,而关注庄子“心”学者还甚为罕见。这颇有些奇怪之处,因为实际上《庄子•田子方》里温伯雪子和孔子交谈的寓言,就已直接批评儒家“明乎礼义而漏于知人心”,此言中的。唐君毅先生也认为:“中国思想之核心,当在其人心观……道家庄子一派,其言人心者尤多”,“吾人生于今世,尤易觉到庄子所言人心之状,远较孟子、墨子所言人心之状,对吾人为亲切有味。”究其原因,或许乃因为孟子宗道德心,庄子却宗审美心(同时也以“镜”和“观”的意象带出了认知心),与拥有“心斋”、“坐忘”、“虚室生白”和炫美异常之境界描写的老庄相比,孟子反归道德“本”心的方法也显得颇为粗线条。


编辑推荐

《"种子"与"灵光":王阳明心学喻象体系通论》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种子”与“灵光” PDF格式下载



《种子与灵光:王阳明心学喻象体系通论》作者鲍永玲借鉴现代隐喻认知理论,对中国思想传统里的若干喻象体系进行溯源式和扩展式考察,并在儒道释融合的思想背景下重建阳明心学的“家谱”。


闲时读的一本好书,对心灵有疗伤的作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