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玄隐庐诗

潘伯鹰/著,刘梦芙/点校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2009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作者:

潘伯鹰/著,刘梦芙/点校  

页数:

3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九四二年二月六日,马来亚既尽陷日军,新加坡危在旦夕。吾仓皇挈眷登舟,夜突围,出孤岛,绕道印度,间关归故国,流寓渝州。时渝为战时中枢所在地,四方流人萃焉。稍稍与三二文章老宿游。一日,过上清寺,有人隔马路相呼,视之:巨颅、广颖、短躯、西服,方目吾招手,则乔大壮翁也。旁一人中等身材,长袍,浓眉俊貌,眸子了然透眼镜外,并驻足立。吾亟横越马路趋揖之。壮翁为通姓字,知即怀宁吾宗先生伯鹰。闻慕已久,不期而遇,喜惊路人。

作者简介

番伯鹰(一九○四——一九六六),名式,字伯鹰,别署壳公,又号有发翁、却曲翁,安徽怀宁人。少时从桐城吴闿生北江先生受诗古文辞,以颖秀称。嗣入交通大学,毕业后游日本。归国后从长沙章七钊先生治逻辑学,发表小说人海微澜于大公报,声名鹊起。曾任教于北平中法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日寇侵华,先生入川避难,寓居重庆,与诗友结饮河社,宣扬民族大义。抗战胜利后还上海,值国共内战,先生从章士钊、颜骏人、江翊云、邵力子四老北飞,斡旋和议。议卒不就,乃渡辽浮海,止于香港。一九四九年归上海,任同济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聘任为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兼为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书法篆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著作丰富,小说除人海微澜外,尚有隐刑、稚莹、生还、残羽、蹇安五记诸说部及南京感忆录、冥行者独语;学术、艺术类著作有南北朝文选、黄庭坚诗选、中国书法简谕、中国的书法、玄隐庐录印拓本,发表散文、书评不计其数。另有占代玺印艺术、观古纪余、觐画录、却曲翁书画论、却曲翁笔乘、明清印派述略、今代印人及玄隐庐文集。玄忆庐诗是其古体诗歌的结集。

书籍目录

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总序前言刘梦芙序 潘受潘伯鹰先生小传卷一 秋兴 送刘郁文归 将军 夜读南城步月归用苏鹤叹韵 赠孔才 戏赠稚鹤 排闷 寄怀郁文 纪梦 归途 酬孔才元旦聚晤诗呈诸君 中秋与峙南游中央公园子夜始归 上元 次韵游园 诗意 王余斋出师门赠答诗属题 钊 前题次韵 友人清晨相待于先农坛子移时始至因探 其意作诗谢之 次韵孔才 奉题外舅澄园类稿 同学诸公及余七人共摄一影作歌题之 秋怀 微躯 枕琴轩诗 园丁剪夹竹桃欲其明年花盛仲秋始含苞 欲发 白纻词 悲哉行 女挽车行 读陶诗 次韵笃之咏落叶 赠履川 赋鼓吹曲名三首 苏蕙 亿家 子夜西城步月归 北海荡舟 望登州 北行道中忆家 舟中见人博塞甚欢 赋物六首 巾 箸 袜 画幅 扇 马缨花卷二 吴君六十 读阮将军家传为友人作  贺孔才镌印歌 晨起独往万泉河冰嬉观沿岸木稼 三月一日薄暮余宴客北乎酒肆忽被缇卒所围迫余立赴沈阳自亦不知何事登车 赋此 次日傍暮车中闲望 余被羁惟以苏诗自娱三月十六日快雪时晴酤酒晚饮以麦饼就酱油汤食之尽饱 因为长句 夜读东坡陈孟公诗感忆林孟公巴黎因次其韵 被覊匝月甫得室人一书是夜梦返家 万虑 忆家 见守卒持海棠 妻弟何理之于余被逮之次夕追至沈阳一见而别感赋 狱中清明降雪 望断 系狱五十日阴雨连朝愁苦最甚乃至不能以诗排遣又五日始追记之 狱中不眠已成恒态守者时致谯让忽以一语慰余 被囚杂诗 六先生诗 出狱后主行严丈有诗见赐次韵奉呈 次韵华辅邀游北陵 沈阳送行严丈南游 去日 君马黄 拾煤核 赠别傅芸子东游 闻十九路军屡歼倭寇喜赋 斋中读书 戏题黄君舌画集 倭乱后经上海北站 北行道中遇雨 兖州 德州 夜过独流镇 家居循行栏槛率尔赋诗寄孔才 吴秋尘三十生日 十二月八夜寒蟾清绮略无纤云因忆清华 园诸友戏为设身处境各缀小诗 讯之 癸酉楔集画舫斋分韵得作字 梁思孝耳聋戏作诗调之 李释戡属题齐白石借山吟馆诗草前后皆有樊樊山先生题跋因忆往年曾见樊山题吾乡王调甫猛悔楼诗乃至千数百言时调甫未弱冠耳先是余为说部于樊山之诗有微辞及读猛悔诗卷遂深自责方樊山归道山之日余适羁沈阳狱闻之泣下曾为二诗自道悲悔今见齐君诗册复为黯然敬赋一首卷三 过林君庚白孑楼读其近诗 奉呈番禺叶先生 闻思孝卖屋 晚步校圃见菊花满畦 奉赠曹礼吾文学兄 甲戌上巳南京后湖楔集道远未与分韵得隆字 怨诗寄孔才 奉酬傅治? 古意 不寐 野径早行 甲戌南京春夜雨中

章节摘录

吴君六十老去益萧然,坐忆少壮味。平生可惊笑,往复发梦寐。当时殊不觉,历历皆可畏。横胸万哀乐,未可语儿辈。吴君江海人,须眉凛寒气。堂堂六十年,不谓忽焉至。缀文以自叙,欢喜杂叹喟。感激道故知,中有家国泪。今古莽纷乱,抱道用自媚。掩抑龙虎姿,数息南窗睡。高秋肃四海,黄花灿满地。想当携诸孙,良辰娱彩戏。一醉问诸天,人间是何世。读阮将军家传为友人作觉罗建国三百载,咸同天命奄将终。洪杨震撼赖张起,势如野火烧秋空。湘淮健者起曾李,各以诚朴倡精忠。人关萝发事不忆,乃谓扫雾还高穹。当时清社已濒屋,赫然竟奏中兴功。桐城阮公力勇决,英姿独出淮车雄。吴江一役洞胸腹,声名遂冠天南束。兜牟去矣今难觊,赖有雄文动颜色。高斋展卷迥悲风,恍见横躯鬬强敌。时移事异感人多,长使英豪泪横臆。淮军事绩人争传,岂伊利器惟戈蜒。羣公感激志廉洁,弃身锋刃忘争权。虽然索虏踞帝座,愚忠神鬼临其前。故知捂国要正气,至诚所格能回天。观其大节自朴质,惜哉事虏知谁贤。史牍纷纷犹在目,国步凌夷乃尔速。蜗角依然斗蛮触,赤地千里哀鸿哭。越罗楚练舆台服,谁言为虏非吾属。吁嗟乎!璧月琼枝夜夜新,长蛇封豕年年辱。义士虚矜不帝秦,哀吟忍谓将沉陆。南望劳山北望辽,推卷凄皇不能读。贺孔才镌印歌余与武强贺孔才培新少长游好,同受业于桐城。天北江先生之门。知其学问之暇,尤乐刻印。自其初作迄于今,余所见者不下千余。值其欣然牧门昂首而入,知必有新印成矣。余观之,未尝有不胜于前者也。同学江宁吴稚鹤兆璜尤宝爱之。孔才刻印拓本自存者希,求之于稚鹄,则无不获也。今拓本高可盈尺,余遂为之歌。君不能手挥巨刃凌天摩,欃枪尽扫清么么。复不能石峪刻经宣佛谛,妙义翻莲被八裔。太仓梯米一书生,雾藏尘没燕都城。解牛技好底不试,雕虫翻欲夸其精。高秋八月西风寒,凝红积翠霜花残。萧斋宴坐感晶爽,忽来捉石思雕刊。双眸炯炯暂审视,砉然刀下天风搏。但闻格磔作异响,快如猛虎方饥餐。籀文蟠伏苍鬼泣,斯冰扼腕横相干。刻成殊讶出意外,起视空宇云漫漫。君才纵逸同鸿鹄,藏有昆刀可切玉。


编辑推荐

《玄隐庐诗(繁体竖排版)(精装)》是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玄隐庐诗 PDF格式下载



潘伯鹰先生是近当代著名诗人,大家之作,非同凡响,非常佩服!


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黄山书社这套书都不错的。阅读与收藏都很好


潘伯鹰在当代称得上大家


可放在枕边随时翻阅,只是大多时候难心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书的内容印刷都很好,但封皮有点压痕


现代诗人中少有的名字,可以傲视群侪!元气淋漓,强力推荐!


该书表皮破烂脏不堪,内硬皮左上角严重变形,气愤不已。。。。。。


  十多天前,从梦芙兄那里得知他正在主编《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并获赠已出版的三种。书印刷得颇精美,而惭愧的是,虽然习诗近三十年,这些作者及作品于我竟几乎是全然陌生的。虽然他们的写作时代离我都只在百年间,可谓鸡犬相闻。
  
  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当然得首先归咎于我的寡陋——盖不是专门的近现代文言诗研究者,对晚近的文言诗文本遂缺乏具体的认知。不过,显然还有一个宏大的遁辞可以当作我的挡箭牌——它们生不逢时,产生于一个文言诗从主流文学话语跌入最底谷的历史阶段。它们的流通途径在此阶段几乎阻绝,仿佛楚骚中的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使一般人无缘与之遭遇、目成。
  
  文学及其传统无疑是精神性的。然任何文学及其传统都必须凭籍物质性的载体来托命。有了周官的采诗,那些远古的歌声才迢迢传递到今人的耳中。而每一次无端的战乱或有意识的毁禁,都会令一些有价值文本从此湮灭,成为一段再也无法修补的空白的——或被扭曲的——文学记忆。很不幸,近百年来,文言诗的传统恰恰处在这两种毁灭性力量的夹击下。它传出的声音被当成一个晚期肺病患者的喘息与咳唾,被轻蔑,被漠视,被抑制,被隔离。
  
  于是,汉语——文言诗歌史上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历史断裂。数千年传承而下的最伟大的诗歌传统仿佛一夜凋零而尽,就象魔术里的空中飞人,一声巨响,炮膛里居然已人迹渺然。当然,明眼人知道这只是幻术,奇特时代的幻术。但当一代人的文言诗文本被长期搁置高楼,锁闭深阁,乃至散佚江湖,被长期地边缘化,非物质化,舞台下的观众们对这个传统的实际沿承状况也就自然感到茫昧,无所信从了。
  
  因此,当连我这样对文言诗传统还略有所知者读到这些被重新挖掘、刊刻出来的文本时,也只能感到惭愧而已。甚至不仅是惭愧,还感到震动。比如,我粗掠了一下潘凫公的《玄隐庵集》,顿时对这位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去世的诗坛老宿的强横而高明的笔力深为惊诧,而在日记里喟叹——
  
  “饭后翻检所赠丛书中之《玄隐庐诗》。集录怀宁潘凫公文言诗千余首。尝闻其名而向未见其诗,读之大惊。老根错节,英挺苍拔,上而溯诗骚,下不窠唐宋,关怀深切,哲思精覃,诚一代大家数也。网上搜索,今人有作《近代诗坛点将录》者,点为扑天雕李应,位置还是低了。”
  
  因只是粗读,《玄隐庐诗》的诗歌风格与价值我还没有资格多说。只能说,我很同意梦芙兄在序言里的辨析与论断,亦以为他是罕见的文体大家,能融旧铸新,自树高帜,其作象闳意深,“在二十世纪传统诗坛,称为第一流大家,当之无愧。”
  
  “韩非志大厄弥甚,孤愤著书传说难。忧患压迫森丘山,白鸥有盟亦久寒”(《偶书》),“莫论传世藏名山,索句聊用忘饥寒。百官樵苏史所熟,此意沉痛非等闲。”(《华元龙监察与詹祝南教授诗境不同迭有唱和余感于生事慨然而作》凫公诗固是心史,而亦是诗史,诗人的性情与敏感使他能够书写真实的自我与世界,同时清楚看到身与时厄的无奈宿命。若未搞错,这本厚重的集子还是初次刊刻行世。这个覆满劫灰的重要的身影,还是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被尘封的文言诗歌史的镜中。
  
  这也是我欣然来参加在这个研讨会的原因。文言诗的伟大传统虽不绝如缕,但到底不曾断绝,时代的幻术无法抹杀一个事实——即便在被极端边缘化的时代,它依然通过一些格外优秀的心灵,在暗中赓续着它的语言谱系和精神,丰富、扩充着它的价值内涵。而它们现在在文学史上的缺席,只能说“现代”的损失,而非“古典”的耻辱。“古典”何曾决绝于“现代”?只有重新发见它们,让它们归位,我们时代的文学史才能成为完整和丰满的。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那么,对于这些在现代世界的无情淘洗中几近无闻的空谷足音,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慎终追远,文艺归厚”呢?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拂拭着这套书,我心里竟不禁泛起《诗经》里的这种忧伤:“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惟可欣慰的是,虽然不盈顷筐,但终归是有人还在做这采诗存遗的古老工作。近现代文言诗这个大断层,毕竟是有人在修补了。
  
  英国书评家斯图尔特·凯利在其著作《失落的书》中说:“整部文学史也就是文学失落的历史。”太多的文学作品都在历史长河中失落了,原因很多——或是作者自己因不满意而销毁,或是被时间所淘汰,或是因作者过早离世而散佚,或是受了外在世界的横暴力量的毁禁而灭绝。而人们一直在与这些“失落”和遗忘斗争,对此,作者在书末不无悲观地总结说:“从纸草到CD,从手抄本到网页,人们凭借才华在斗争,不仅要为我们的文化寻求永恒的流传媒介,也要保住那些‘命悬一线’的文化遗产。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但最后,他终归还是坚持道——
  
  “我们绝望地与毁灭抗争。抗争的过程即是胜利。”
  
  我想,这也可以说就是编纂这套丛书的意义与功德所在罢。
  
   2010年3月15日 嘘堂于淝上


  潘伯鹰先生是现代诗坛最应引起注意但却最被忽视的一位大诗人。他早年以小说闻名于京津,战时以章士钊幕僚参加国共和谈,建国后主要精力则置于书法研究、教学与普及上,虽然一生作诗不辍,且曾于《学衡》上发表过《南冠集》并同章士钊合印过《游泸草》,但因逝后遗集长期无人整理,故而诗名不彰,鲜为大众所知。1972年,九十三岁高龄的章士钊自大陆去香港探亲时,身携潘伯鹰诗稿二册,拟将其影印出版,孰料其在港遽然辞世,出版诗集之事遂成为泡影。后来,由狮城名士潘受和儒商周颖南牵头,在和潘夫人张荷君邮寄诗稿往还数年之后,终于整理校订出潘伯鹰的十二卷诗稿,并由潘、周等人出资,交付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于1987年梓行,潘伯鹰生前的知交谢稚柳、蒋维崧二先生分别为诗集封面和扉页题写了书签,这便是最初的本子。我的好友汪奕如先生南下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时,我特意请他在狮城为我寻购此书,可惜没有见到,只能在国大图书馆影印了全本。不想奕如归国时将之遗忘在宿舍,后来又辗转托人复印寄来。《玄隐庐诗》虽然早已面世,但在中国大陆依旧难以得见、无从寻觅,因而潘伯鹰家乡安徽黄山书社在2009年底将《玄隐庐诗》一千零九十九首悉数编校印刷、精装出版,并附刘梦芙先生长篇前言为之掘隐发微。这真可谓为诗民学者造一功德。
  对潘伯鹰推崇备至的吴宓曾有一段论诗人情感之语:“窃谓人之于情,有二种境界……其始则如春风之和煦,夏雨之澎湃,奔赴充盈,不可遏抑。其后则如秋月之清幽,冬爽之严冱,凄切微婉,蕴藏不露。虽由事境之移易,实随年龄为变迁。始则我之观深,而倾向未来。后则人之念重,而追怀既往。”读竟《玄隐庐诗》,越发觉得此论不虚,这十二卷诗正循着潘伯鹰“年龄变迁”、“事境移易”的过程而显现出几层不同的诗境,要而言之,可概括为少务宏远、中造平淡、晚臻苍郁,所谓“内心外象,相触相发”,在此诗集中正可一览无余。
  钱锺书先生曾说潘伯鹰“瓣香山谷”,若我们视之为对其壮暮年岁间诗作的评价,是十分恰当的。潘诗善于用典,大多妥当贴切,且能自出新意,深得江西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三昧,《玄隐庐诗》集中处处妙笔,可谓不胜枚举。潘诗不仅在技法、形式上自觉地受黄山谷影响,且潘伯鹰最以黄山谷的为人为敬重,潘曾选注黄庭坚诗一百五十首(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在书前那篇长达二十六页计一万七千字的“导言”中,他谈到黄山谷在新法盛行之时为百姓叫冤、又在旧派得势时称颂王安石“不朽”,不由得发抒慨叹:“这是极伟大的人格在放光……这是他的文学中人民性最突出的地方。这是我们古代士君子品质最优良的传统。我想,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会爱他敬他!”可见,潘伯鹰的“瓣香山谷”,并不仅仅是饾饤摹效、“诘屈其句以自隶于江西社”,而是在对山谷诗文静心沉味之时,在精神与意志上与之接达,以求得熏染陶冶。我们之所以谓潘伯鹰是伟大的诗人,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的诗造境极高、辞采丰茂,字句锻炼烹铸浑然天成,能时出妙语佳句,更重要的是他自觉地承继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以人民的视角、立场去看待世间万象,为下层民众号泣呼喊,并以写实讽喻来救济时弊。所以说,潘诗这种“著书将以通忧患”的旨趣是极高的,能直追汉唐先贤、扬发《诗》《乐》遗风,若在这一层面上仍言他“渊源某家”,实在是眼界窄鄙的浅见。
  《玄隐庐诗》真力弥漫,情挚意远,满纸玑玉,元气淋漓,学诗者如果能日日抚诵、沉玩其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如今海外珠还,真可谓是诗界之一大幸事。作为“安徽省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之一,黄山书社版《玄隐庐诗》仍袭用新加坡版竖行繁体制式,潘序、许传、周跋皆存,虽亦未收新加坡版所遗漏的潘伯鹰的三首寺韵诗,似乎略有微憾,但终究不掩大功,洵为善举。
  


前日已经购得:)
《玄隐庐诗》未收的三首寺韵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ec1da0100d10y.html
怀宁潘伯鹰先生同门曾克耑(履川)编印的《寺字倡和诗》收录了《章士钊全集》所未收录的章诗百余首,另有曾克耑、汪东、沈尹默、潘伯鹰等吟家的酬唱之作,史料价值极高。此集收伯鹰先生诗九首。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于1987年出版的《玄隐庐诗》收录潘伯鹰先生寺韵诗六首,此下三首为《玄隐庐诗》未收者。感谢星桦先生提供!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9275400100d882.html
《伯鹰近颇习字闻番禺叶先生顷亦鬻书因用寺韵奉怀先生藏有赵吴兴胆巴碑真迹》
官斋寥寂如萧寺,日对蕉窗书绿字。手边阁帖一行行,苦为偏旁究同异。
公居南海吾居岷,忆公謇謇还訚訚。收身独立功罪外,挥毫雄气犹难驯。
山阴隶意垂千载,腕底平原漏痕在。偶然阑入胆巴碑,政见群鸿戏云海。
我虽无事近墨卿,散材送日无足惊。典午江山风雨横,忍令逸少擅书名。
《诸公鏖寺韵至数十篇而未已戏为一首和解》
黄昏韩愈到山寺,诗吟常语无奇字。摆落镌镵绝町畦,狡狯神通足矜异。
流离已觉愁峨岷,矧添竞病兼岷訚。通西南夷为坦道,试数长卿文雅驯。
群公磊磊皆千载,屈宋衙官知有在。莫将慧解落言诠,绮语终沦璎珞海。
用法何分我与卿,呕心劙肾鬼神惊。及看七国冠裳会,此举真成向戌名。
《雨夜用寺韵》
传闻屡误瑶光寺,蠹鱼惯食神仙字。洛川离合感惊魂,我意君心傥无异。
巫山云气漫巴岷,剖胸耳语声訚訚。此声此语君久熟,掀天龙性因谁驯。
冬夏相循又一载,刻迹悲愉俨皆在。移山填海何足言,却笑情深持喻海。
恨极生怜复就卿,自縻瘦骨自心惊。蕉窗夜雨愁千滴,孤坐回环写汝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