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

王新水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作者:

王新水  

页数:

31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东吴学术文库”丛书首批三部书稿《儒释合论》、《圆教的危机与谱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研究》、《先秦儒家性情论》已于2007年出版,现在出版的四部,是该丛书的第二批。该丛书首批三部书稿付梓时,作为组织和操持这套丛书之写作与出版的主编,我曾为该丛书撰写了“总序”,以说明出版“东吴学术文库”丛书的缘由。现将之照旧移在下面,以示该丛书的连贯性,亦兆本学科在学术上的发展。  学术这个词,通常是用以称谓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我们以“东吴学术文库”统括自己的学术专著,不外乎三点考虑:  首先,希望藉之以展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立较晚,其历史,严格地讲不足十年,但在短短几年内,学科建设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2000年至今的几年内,学科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即2000年申报硕士点成功,2003年申报博士点成功,2005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成功。现在我们学科共有十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4人,在年龄结构上,在学术梯队上,在学术水平的层次上,都比较合理,是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学术队伍。

内容概要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学术这个词,通常是用以称谓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我们以“东吴学术文库”统括自己的学术专著,不外乎三点考虑:首先,希望藉之以展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立较晚,其历史,严格地讲不足十年,但在短短几年内,学科建设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2000年至今的几年内,学科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即2000年申报硕士点成功,2003年申报博士点成功,2005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成功。现在我们学科共有十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4人,在年龄结构上,在学术梯队上,在学术水平的层次上,都比较合理,是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学术队伍。

作者简介

  王新水,江西余江人,1971年1月16日生。1992年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2003年哲学硕士毕业,2006年哲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书籍目录

《东吴学术文库》总序/001中文摘要/001ABSTRACT/004绪论/001第一节 《维摩诘经》之形成、传译与注疏/001一、大乘运动之兴起和《维摩诘经》之形成/001二、《维摩诘经》之传译与注疏/003(一)经之传译/003(二)经之注疏/007第二节 现代研究综述/010一、大陆之研究状况/010二、港台及国外研究状况/012三、研究中存在之问题/016第三节 本文写作意图与方法,思路与结构/018一、写作目的与方法/018二、本文思路与结构/021第一章 《维摩诘经》的宗旨与结构/040第一节 经旨:“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040一、前人释经宗旨/040二、“不思议解脱-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之宗旨/044第二节 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048一、前人之科判/048二、层层递进、纵横交错之结构/057第二章 经之思维方式——否定形态之肯定(上):“空”观/065第一节 佛教“空”观之发展轨迹/067一、“空”观念之渊源/067二、原始佛教时期之“空”观/068三、部派佛教时期之“空”观/071四、《般若经》之“空”观/074第二节 《维摩诘经》之“空”观/076一、本经对《般若经》“空”观之继承与发展/076二、本经“空”观之特色之一:“从无住本立一切法”/082(一)何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082(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与否定形态之肯定/088(三)“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义之拓展/088(四)《坛经》“无住为本”是否受本经“无住本”之影响/103三、本经“空”观特色之二:即“恶趣空”而超越之/107第三章 经之思维方式——否定形态之肯定(下)“中道”和“无分别”观/112第一节 的“中道”思想/112一、“中道”思想之渊源及发展/112(一)原始和部派佛教的“中道”思想/112(二)《般若经》与小品《宝积经》的“中道”思想/118二、《维摩诘经》的“中道”思想/122三、吉藏、智频对本经“中道”思想的发挥/126第二节 《维摩诘经》的“无分别”观/128一、“无分别”思想之历史回顾/128(一)原始和部派佛教的“无分别”观/129(二)《般若经》的“无分别”思想/129二、《维摩诘经》的“无分别”思想/132(一)对弟子及菩萨“分别”思想的弹斥/132(二)不二法门/137第四章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世间即出世间之“不思议解脱”观/151第一节 佛教解脱观简述/154一、解脱之涵义及其种类/154二、解脱与涅槃与/157第二节 “不思议”与“不思议解脱”/164一、何谓“不思议”/164(一)“不思议”之一般涵义/164(二)本经“不思议”之特殊涵义/165(三)本经为何说不思议/169二、“不思议解脱”/170(一)“不思议解脱”之涵义/170(二)本经“不思议解脱”之实质/173第五章 众生如何成就——“如来种”观和“方便”观/175第一节 “如来种”——众生成就之可能性/176一、为何说烦恼为“如来种”/176二、智频由“如来种”导向“性恶说”/178第二节 “方便”——众生成就之法门/183一、“方便”(“沤和”)思想之渊源/184二、《维摩诘经》的“方便”思想/187(一)本经之方便教化——“方便行”/188(二)本经“方便”之两层涵义:方便行与方便智/192第三节 印度佛教对“方便”思想的发展/199一、《法华经》对“方便”思想的发展/199二、作为“十波罗密”之一的“方便波罗密”/203三、《瑜伽师地论》的“方便”思想/207第四节 中国佛教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08一、成实师法云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08二、天台宗智颇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11三、三论宗吉藏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15四、唯识宗窥基对“方便”思想的发挥/219五、禅宗机锋教化对本经“方便”施教的继承/222第六节 关于“方便”之小结/223第六章 佛土如何严净——经之净土和“唯心”思想/225第一节 佛土与净土概述/225一、佛土/225二、净土/228第二节 “心净则佛土净”——本经之净土观和唯心观/229……第七章 《维摩诘经》与居士佛教教世俗化/250参考文献/276附录/285

章节摘录

  复不失经之宗旨,故最为人所爱。  后世注疏,亦多以鸠译为底本。本文亦以此译为底本,必要时参考其它二译本。经名则简称《维摩诘经》。  (二)经之注疏①  清代以前,本经之疏记,约有五大宗或派:一、罗什师徒之关河旧注,二、南地论师,三、三论宗,四、天台宗,五、唯识宗。  第一,关河1日注:  后秦僧肇撰《维摩诘所说经注》(或称《注维摩诘经》、《净名集解》),此注集录了罗什、道融、僧肇和道生等四家之注,为本经注本之始,殊为后人所重。僧肇之注序所定经之宗旨,后世注家多奉为圭臬。是注依文帖释,所阐之义理,最得原经要髓,其中大多乃不刊之论。此注今流传本有两种:一为十卷本,一为八卷本。据后人研究,此二本皆非当时原貌。十卷本中又有详略之别,差异甚大。收于民国间刊、大正藏、续藏中者为详本,嘉兴藏、金陵刻经处之八卷本为略本。后世又就四家注中,删其重复,多存肇说,名日《维摩经肇注》四卷,清代曾编人《大藏》。  唐道液撰《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液为贞元时天台学者,此疏乃就集解增以科判,而略补解释。又撰《净名经关中释钞》二卷。此钞初依台宗立五重玄义,有略广两番。于集解疏文中所有名义,随要诠释,于教理多引天台宗说,于名相则多用法相宗言。二书皆收于《大正藏》八五册。  第二,地论师疏记:  隋慧远(523-592)撰《维摩义记》,八卷,《大正藏》三八册。


编辑推荐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是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哲学”学科建设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维摩诘经思想新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