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80后作家访谈录Ⅱ

陈平 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陈平 编  

页数:

252  

Tag标签:

无  

前言

“80后”这个词,在汉语里,它是一个新造词。查阅十年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它的身影还未曾闪现。它最初在网络上现身,后来绵延至生活当中,而今已经在各类文案里司空见惯。所谓的80后,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90后”的出现,进一步压缩了80后的空间,它缩小为1980年至1990年出生的人。80后,年龄大者,已近乎30岁;年龄小者,不过刚刚跨过20岁的门槛。20岁至30岁,说大不大,说小亦不小了。有一阵子,非议80后成为一种时髦,且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大合唱”。80后一经在社会亮相,就碰到迎面泼来的瓢瓢污水。他们似乎坐在了被告席上,接受着道德的审判。什么80后幼稚,什么80后自私,什么80后“是温室里的弱苗”等等,不一而足。我的儿子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差一个多月就归到“90后”了),他算得上80后的一分子。也许出于一个父亲捍卫儿子的本能,我曾动笔写过一篇至今未完成的长文;为80后打抱不平,为80后鸣冤叫屈。80后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憾,不是很正常的吗?要求处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就十全十美,不是无知。

内容概要

让我们一起和十九位80后作家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吧! 本书将告诉你,他们是怎样走向写作之路的! 他们是如何实现文学梦想的!

作者简介

陈平,1982年生,浙江兰溪人,曾用名陈小平,昵称瓶子,笔名陈文伍、平水相逢等,小作家联盟网站站长,主编出版有《八○后作家访谈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葛红兵和解玺璋写序),丛书《锦瑟年华》(分成清埙卷、华筝卷、瑶琴卷三本,北京出版社),丛书《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分“男版小说典藏”和“女版小说典藏”上下两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温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丛书“新概念·文学青春”书系(分成《青春中的落落野花》和《那年春天我要离开》两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哲学家周国平写序)。陈平主编的书有部分作品被大学教材辅导书《青春在路上》(方克强教授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读者》、《青年文摘》等重要书刊转载。《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整版)、河北电视台2套“真语人生”节目、《金华日报》(头版推荐)、《浙江画报》杂志、《时代青年》(月读)杂志、《浙江工人日报》、《菁英画报》、《金华电视报》、《兰江导报》(整版)、《金色年华》杂志、《西部发展报》、《张掖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过关于陈平的大幅个人专访。他策划和操作的“小作家排行榜”系列评选活动,《新周刊》、《华西都市报》、中青在线(专题)、搜狐网、千龙网等纷纷转载。他策划和操作的“80后作家金华行”活动,《金华日报》、搜狐读书等跟踪报道。

书籍目录

序一 我心目中80后作家的形象受到了颠覆序二 50后怎样和80后打交道韩寒: 不要学我,你让我重来,我都学不像自己林静宜: 虚构是为达到某种理想境界而做出的行动刘卫东: 散文与上古的精神、大地、星空相接金瑞锋: 通过虚构,我们更加认清了现实陈安栋: 我的写作是欲望发动的张怡微: 我的写作很本能念珠木马: 写作是我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和快乐韩晗: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水格: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李傻傻: 一个被当做鬼的人秦惑: 我在文字里迷失自己邓若虚: 写作就是一种自救蒋离子: 写作给了我生命,并延续着我的生命魏炜立: 我只写自己喜欢的文字陈伟军: 写作是件幸福的事黑天才: 写作会陪伴我的一生张荣传: 写作从来没有捷径麻宁: 真正热爱的人是会陶醉在写作中的袁帅: 太多无法实现的梦想,在写作中实现后记 有一种热爱让我生死相许——记80后独立图书主编陈平

章节摘录

插图:一、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韩寒生于1982年9月23日早晨,“韩寒”这个名字与寒冷和冬天无关,韩寒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为他取好了这个名字。别看韩寒总是批评应试教育,他小时候却对分数很在乎。一年级期末考试,韩寒语文得了99分,原因是他把“一座桥”写成了“一坐桥”,老师因此给他扣了1分。韩寒不服,去找老师理论,他说字典上说可以这样用,然后就当场与老师查看《新华字典》,果然这两个字用法相通。韩寒有天资,也很勤奋,但他却一直没能跻身班级最前列,他的成绩只是中等偏上,他从没得过让许多同学引以为豪的数学、语文“双百”。韩寒进罗星中学时的摸底考试,三门功课一共考了273分,平均每门91分。韩寒以为自己可以进入班里的前5名,后来一看排名,发现自己竟然排在第42名,这事对韩寒的信心打击很大。韩寒在班级里虽然名次偏后,但起初各门功课的成绩还是比较均衡的,后来他渐渐对数学、物理、化学不感兴趣。韩寒刚进校时的第一篇作文——《我》,令当时的副校长,也是他的语文老师赞不绝口。韩寒中考只有468分,只能进区重点的自费班,但由于韩寒在金山区中学生3000米长跑比赛中获得男子第一名,所以他被松江二中作为体育特招生招了进去。刚进松江二中时,韩寒因为个性突出,有时表现出对老师不够尊敬。一位老师就用一个古老的故事来开导他,跟他讲“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的道理。谁知韩寒向老师要来纸和笔,当即作画一幅,他画了两个瓶子,一个瓶子很小,但水装得满满的;另一个瓶子里虽然只有半瓶水,但这个瓶子却很大。韩寒指着那个大瓶子对老师说:“我就是这个瓶子。”

后记

是谁,撩动了我的心弦——放弃和拒绝高考1982年春天,陈平出生在浙江兰溪一个偏远山村的普通家庭。小学的时候,陈平和许多孩子一样,有着偏科的毛病。他的数学成绩很好,可是语文成绩很差。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偏科开始严重影响他的成绩,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数学考了98分,而语文却只考了48分。到了中学以后,偏科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他得过学校里的数学竞赛二等奖,得过自然科学竞赛三等奖,但是他的英语成绩总是成为他获得高分的障碍,也成为他进理想大学之门的绊脚石。他通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恶补英语,使成绩从初二期末考试的35分提高到中考成绩76分,但是总成绩又很不理想。陈平说,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不过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提高。他阅读了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在原有的基础上徘徊。可是,他一直都想迈进理想大学之门,在高等学府中好好深造。陈平思前想后,为了能进好的大学,读好的专业,他决定用文字来敞开自己的梦想。在高考前的几个月,他写了一篇《扩大特招》的文章,刊登在当时较有影响的《好同学》杂志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80后作家访谈录Ⅱ PDF格式下载



没有什么内容。和第一本差不多,炒作的书


该书会为我写关于80后作家的评论提供鲜活的素材,我可以获得很多自己了解不到的信息。希望对80后作家有兴趣的多看看。。。


我心目中80后作家的形象受到了颠覆安黎陈平先生对19位80后作家进行了追踪访问,集合成《80后作家访谈录Ⅱ》,我以为是一件具有功德意义的事情。关注这些80后作家,就是关注中国文学的未来;研究这些80后作家的思维形态,也就是研究中国文学的趋势与走向。新老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违抗。用不了多久,这些80后作家就会成为文坛的主力军,成为中国文学的主宰者。在这些众多的80后作家中,我毫不掩饰自己对韩寒的偏爱。韩寒刚刚涉足文学,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出现。但在我看来,他就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童言无忌,率真无邪,一语点破世间的真相,让一片片道貌岸然的遮羞布悄然滑落。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往套子里使劲钻的过程。当人宣称自己已经成熟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成了套中人。为了自保,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成为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常态。但韩寒不一样,他的率直,让很多习惯了虚伪的人很不适应。按传统的价值判断,韩寒是有点儿叛逆,但问题在于,他叛的是什么?逆的又是什么?他对虚伪的背叛,恰恰是对真诚的捍卫;他对恶的扬弃,恰恰是对善的求索。近些年,很多人指责韩寒在大放厥词,但我却看到了韩寒的勇敢与无畏。韩寒已经从自然走向了自觉,他开始深度思考了。他的很多言论,初看似乎荒诞不经,但仔细琢磨,却恍然发现他言之有理。比如他对一些文学老前辈的不恭与否定,曾经引起很...多人的愤慨。但有几个人能分辨出韩寒狂妄之言中蕴涵的事实呢?在中国的“特色”里,一旦某个人被神化,被官方供奉在神龛里,就变得不可质疑。渐渐地,盲众也就成了思想的囚徒,思维也就格式化。韩寒宣称他不喜欢某个作家的作品,这本来是他个人的自由——任何人都有喜欢与不喜欢的自由,就像任何人都有爱吃甜食或爱吃辣食的自由一样——此类言论却像捅了某些人的痛处,引来飞溅的唾沫星。然而在我看来,韩寒所言,并非没有依据,也并非没有道理。韩寒毅然决然地朝着思想者的方向行走,我愿意把自己的掌声奉送给他。尽管陈平先生并没有对郭敬明进行访问,但观瞻80后写作,郭敬明却是回避不了的一道风景。郭敬明让我想到了叱咤歌坛的周杰伦。很多成年人不喜欢周杰伦,但却毫不减弱周杰伦的耀眼的光芒。成年人不喜欢,不等于孩子们不喜欢。周杰伦以自己的时尚与奇异,醉倒千万歌迷;同样的,郭敬明也以自己的时尚与奇异,俘获了千万少年读者的芳心。郭敬明的语言方式非常个性化,有时他的语言冲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像一个冲出牢笼的小动物,活蹦乱跳,这无疑是他获得市场青睐的原因之一。郭敬明走红,肯定有他的理由;他的书动辄印刷百万册,充分展示了他的无尽魅力。林静宜文字的干练与精确,刘卫东对自然意境的营造,金瑞锋的逾古穿今,陈安栋的忧郁与迷茫,张怡微平淡背后的汹涌,念珠木马平和之中的烈火,韩晗的扣问经典、追溯历史,水格对内心世界的营造与构建,秦惑对“似水年华”的咀嚼,邓若虚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成功借鉴,魏炜立“美丽的感伤”,陈伟军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浪漫勾画,黑天才轻松自如地娓娓叙述,张荣传的“第四人称”写作等等。一个人一个姿态,一个人一道风景,一个人一种文学观念。从陈平对他们的访谈里,我们可以看到。80后作家并不整齐划一,因此,任何一言以蔽之的论断,都显得专横与武断。他们成长的背景并不相同,阅读的书籍也不雷同,因此对文学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有时甚至达到冰与炭、水与火、矛与盾的程度。怎么理解他们的文学观念呢?我的观点是,他们每个人说的都有理。文学说到底是个人化的劳动,如果每个人坚守自己的领地,栽培自己独有的花朵,那么文学的百花园不就满园春色了吗?通过阅读对他们的访谈,至少,我心目中80后作家的形象受到了颠覆。是的,他们不再是稚嫩的一群,不再是颤颤巍巍的乳雁,而是个个都抖落着丰满的羽毛,等待着遨游天宇。当然,我也清醒地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作家也会逐渐分化。他们之中,有的人越来越深入文学的腹部,探究文学的根本,有的人可能在市场与金钱中迷失方向,最终只能跟着市场的风向舞蹈。毕竟,他们只是凭着天分和想象写作,过早地接受了来自社会的掌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其成长中都有拔苗助长的痕迹——这是他们的幸运,也可能是他们的不幸。书商们的欲望,吹胀了他们的身体,吹昏了他们的脑子,很容易让他们在喝彩声中醉意朦胧。我倒希望80后的作家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真正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才刚刚开始。而生活,远远不像书本里描写得那么简单。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只有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能够真正有所体悟。最后,我要向陈平表达我的敬意。作为80后的一分子,陈平先生为80后作家从幕后走向前台,做了锲而不舍的努力。是他,让我们不但欣赏了80后作家奕奕的风采,也感知了他们脉搏的跃动与灵魂的歌唱。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