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殷墟

魏永康,金开诚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魏永康,金开诚 著  

页数:

120  

内容概要

  中国,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国度,早期文明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前。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记述者是司马迁。这位中国史学之父写道:上古时期,曾经有一个叫做商的王朝,这是一个离奇而又邪恶的朝代,它于一夜之间灭亡了。后来者是一个称为周的王朝,它把前朝不合理的地方都清除得干干净净。因此对于商王朝的发现与发掘就显得意义更加重大。

书籍目录

一 一片甲骨引发的故事二 向恢弘古邦迈进三 一个古老王国的缩影四 神秘瑰丽的文化遗产五 流失的殷墟国宝

章节摘录

  (一)失落的文字  《史记》中记载,商部落诞生于公元前17世纪,第一个首领叫做契。契的母亲不小心吃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燕子的蛋,结果怀孕生子。这不禁使人想起有关古代人类族群起源的传说,在埃及,传说法老正是通过其母亲和太阳神之间的非肉体关系而降生的,所以法老自称为太阳神之子。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为了宣扬“王权天授”,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寻找根据罢了。  在民间传说中,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做辛,被后人称为纣王。他为了享乐,命令臣下修建了许多豪华的离宫别馆,在里面饲养了无数的珍禽异兽;每夜都和其宠爱的妃子和臣下举行舞会,在宫殿内挖掘池子,盛满琼浆玉液,柱子上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肉干,饿了吃肉,渴了饮酒,被形象地称为酒池肉林,男男女女裸奔其间,游玩嬉戏,不舍昼夜……商王特别信奉鬼神,凡遇事,不论大小,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作出决策;为了表示对天地与祖先的敬仰之情,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每次祭祀都要杀掉上百个奴隶。  这个奇特的王朝曾经确实存在过。两千多年的时光里,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深信不疑,也没有一个人怀疑过《史记》记载的正确性。但是,在一百年前,却没有一个外国学者承认中国有一个商王朝的存在,更不用说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考古学上没有发现过商王朝的文字,所以光凭史书记载则不足为据。按照西方考古学理论的观点:城市、文字、国家等是一个文明存在的基本标志,而没有文字与考古发现作为佐证,则后世史书中所记载的一切都只能视为传说。西方最早明确提出疑义的是19世纪晚期的美国学者摩尔根,他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断言中国文明只能上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因为直到公元前841年,中国才有确切纪年的历史。摩尔根的论调在西方史学界乃至社会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没有发现商代的文字,中国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的历史就变得模糊不清,真伪难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旧中国,国力不振,在世界上处于受欺负的地位,而西方却牢牢地控制了整个世界的话语权,一切理论和价值观念都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周秦之间近三千年的历史被人为地抹掉了。  我们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周代的文字是金文,那是一种相当成熟、体系规范的文字,在它之前肯定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没有发现商代的文字,这能说明什么呢?但是,别忘了话语权在人家手里,有口难言,有理也难辨。但很多中国旧式知识分子却深深地明白,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字的踪迹,并不能代表它们不存在。他们在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下,在故纸堆中寻寻觅觅,期待着石破天惊的一刻!  (二)龙骨的传说  几百年来,中国的中药铺中一直流行着一味奇怪的药,它是远古时代大型脊椎动物的骨头化石。这些化石带有远古时代生命的信息,又经千百万年地下埋藏,摄取和凝结了泥土、岩石中的许多微量元素,药用价值自然不菲。古代医药学家很早就用它来治疗虚弱症和破伤,据说效果奇佳。由于发现的古化石十分稀少,其功效在古人心目中又显得很神秘,所以古中医便为这味珍贵的良药起了个尊贵的名字——龙骨。  “龙骨”最早是在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被列入方剂的。成书于魏晋之际的体勒也列有“龙骨”。之后,南朝陶弘景的《注本草》和《馅医别录》,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等,都对中药“龙骨”做过或多或少、或详或略的解说。最为详明、准确地记载了“龙骨”的药理功用的,当属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龙骨”的药用价值有:治男子阴虚、女子漏下、小儿惊痈、伤寒痢疾、老疟腹泻、创伤出血等六十多种疑难病症。  后来,在这个故事开始的地方——小屯,当地的农民在春秋季节进行耕种时,经常从地下翻出一些奇怪的骨头来,这种骨头既不是人骨,也不像一般的牲口骨头,有些骨头上还有横七竖八、无法辨认的道道儿。村民就顺手扔到田埂上。田埂上积得多了,耕作时也嫌碍事,于是一堆堆的骨片儿又被扔到河岸上。有些人用骨片儿来填枯井或将其垫在路上的坑凹处。也有人把骨片儿捶碎了,搀上人粪尿撒在田中做肥料。虽然不知是何物,但时间一长,小屯村人也就见怪不怪了。由于这种骨头的原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又在地下埋藏了相当长的时间,有的已经变得有点像化石了,于是就有村民把这种随处可见的古骨误认为是“龙骨”。  关于村民把这种翻耕出来的古骨当作龙骨,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小屯村里有个剃头匠,名字叫李成。据说他有一年生了一场病,先是患疟疾,受了一阵子罪,疟疾抗过去了,身上却又长满了脓疮,奇痒无比。李成听了村里一个读书人的建议,到村外河边捡了些骨片儿,研了些骨末儿撒在脓疮上,竟然见效,不仅止住了脓血,皮肉也很快恢复了原样。从那以后,李成的剃头挑子上多了一个装骨末儿的箱子,给顾客止血,同时还沿街叫卖这种“刀尖药”,为人治疮止血。药铺掌柜也认为这神奇的玩意儿可能就是中药里少见的一味:“龙骨”。于是,药铺开始收购。  这事就这样慢慢传开了。“龙骨”成了小屯村民的一项生计。大多数村民在农闲时都搜罗“龙骨”。碎的用钢锉打成细粉,用作刀尖药,医治破伤出血等。一般是到庙会上摆地摊,价钱不固定,随行就市。大一点儿的成形骨片儿,聚拢来卖到城里的中药铺。碰上骨上有刻道儿的,也不以为怪,认为是天然长就,但药铺不大喜欢收,村民就用刀、锉把刻道儿磨去或刮掉。后来药铺见得多了,也就收购进来。药铺的“龙骨”积得多了,就派人把成袋的“龙骨”运到更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上去交易。小屯“龙骨”就这样发散到全国各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殷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