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函谷关/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常米乐 著 常米乐、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常米乐、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

常米乐 著  

页数:

134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函谷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 示给读者。

书籍目录

一、函谷关概况二、函谷关的军事文化三、函谷关的老子文化四、函谷关的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五、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六、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

章节摘录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弘农大战”“桃林大战”的战鼓曾在这里隆隆擂响;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如今,集古战场与道教圣地于一体的函谷关,已赫然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胜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辖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道圣宫、道家养生园、藏经楼、瞻紫楼、鸡鸣台、碑林、蜡像馆、博物馆、关楼、函关古道等二十余处。函谷关有着独特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 (一)函谷关名称的由来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因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多游历函谷关,留下大量诗词佳作。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在此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道德经》。 古往今来,函谷关是连通陕、豫的必经之地,许多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传说。“白马非马”“终军弃□”“鸡鸣狗盗”“紫气东来”“弘农大战”“桃林大战”等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曾在这里擂响。《辞海》释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二)函谷关的始建朝代与地理位置 函谷关始建于周初。据《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 函谷关道在深谷,东西数百里“马不并辔,车不方轨”,两壁陡峭,树木遮天蔽日,是古代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之地。 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名扬天下的函谷关,坐落在河南省灵宝县城北15公里的坡头乡王垛村。它闻名遐迩的原因,是因为它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的名称是由于关城建在山谷中,而山谷深险如函(即匣子),故而世称函谷关。在汉代以前,这里就是重要的关隘。据《灵宝县志》记载,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_人守关,可以当百,由是函谷之名,遂雄天下”。在古代,这里是中原通往关中的主要通道,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三)函谷关的历史沿革 函谷关,习惯上被称作“秦函谷关”。关城遗址建筑无存,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函关古道全长15公里,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谷深50至70米,谷底宽十米左右,窄处只有两三米,谷岸坡度40至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人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从现代战争的角度去看函谷关,可以说不值一提,但在冷兵器时代,此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泥丸而东封函谷”。函谷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过去曾有这样的说法,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在冷兵器时代,这种说法就是基于函谷关险峻的军事地理位置。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秦军依据函谷关天险,开关迎敌,使五国军队“流血漂橹”,大败而归。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约定,“先人关者为王”。刘邦选择秦国兵力较弱的线路进攻,从陕西的商洛经武关提前进入关中。 P3-9


编辑推荐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 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函谷关/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