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宝带桥/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张笑筝 著 张笑筝、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张笑筝、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

张笑筝 著  

页数:

135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书籍目录

一、宝带桥的历史二、精湛杰出的技术成就三、有关宝带桥的诗词与传奇四、宝带桥之谜五、从宝带桥到苏州古桥

章节摘录

宝带桥,始建于唐代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相传是唐代苏州刺史王仲舒捐献宝带资助修建,人们为纪念王仲舒捐带建桥的义举,故取名为宝带桥。远远望去,长桥像一条玲珑秀美的玉带,浮于碧波之上。此桥历代屡经兴废,唐元和年间建成后维持了四百多年,宋、元、明、清又曾五次重建或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十一年重建的。这座沾惹了千年风雨的石桥,往往令游人唏嘘不已。 (一)从京杭大运河说起 宝带桥位于苏州城东南约六里,距苏州蓟门仅三里,横卧在运河与澹台湖间的玳玳河上,这里是贯通江浙两省的陆路古道,又是渲泄太湖之水出海的重要津梁滋口。陆路衔接苏嘉古道,水上则是连接运河与吴淞江的隘口,桥址为古代贯穿江浙的交通要道。宝带桥的修建,同古时漕运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 江浙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的重地。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开辟水路,将大量江浙的粮食和珍宝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每年从东南运往京师的漕运粮食不下四十万斛,大批粮食经由大运河千里迢迢运往北方。 从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然而,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_旦“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人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汹涌湍急的湖水冲垮,以桥代堤成为燃眉之急。 而当时京杭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地处要冲,肩负南北通衢,“自澹台诸湖而来众水”经运河“并人淞江”。唐代元和年间,朝廷一方面加强了运河两边的卫戍,另—方面又广修纤道。而澹台湖口有三百多米的湖面,纤道被阻断,漕船至此困难重重。为了方便拉纤引船,又不切断太湖水人海的通道,并考虑到船只的通行,便在玳玳河上设计建造了这样一座独具个性的石拱桥。 (二)宝带桥名字的由来 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元和十四年完工,历时四年。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变卖自己的玉质宝带,筹建此桥。当地士绅深为感动,纷纷解囊捐赠,兴工建桥。桥为“挽道”,一反江南常规,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是设计为“宝带卧波”之长堤型桥。为使湖水通畅,于是采用多孔、狭墩结构。为纪念王仲舒捐带建桥的义举,当地人民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 王仲舒(762—823年),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学家。少好学,工诗文。历任苏州刺史、洪州刺史、中书舍人等。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南昌奖励文学,文风盛开。还邀请当时担任袁州刺史的韩愈来到南昌,对南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有《滕王阁记》和《钟陵送别》等。流传下来的诗有《寄李十员外》:“百丈悬泉旧卧龙,欲将肝胆佐时雍。唯愁又人烟霞去,知在庐峰第几重。”王仲舒善书法,尝书唐光福寺塔题名:《唐书本传》及《金石略》。此外,王仲舒还是滕王阁的建设者。 尽管南昌是王仲舒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站,但真正让他名垂千古的却是用玉带换来的宝带桥。王仲舒治苏期间“变屋瓦,绝火灾,赋调常与民为期,不扰自办”,深得百姓爱戴。鉴于当时的漕运状况,他立志要在古运河之侧建造一座长桥,但是在运河上造一座长桥需要巨额费用,一时又难以筹措,于是便有了变卖玉带的举措。 我国历史上不乏因人而得名的建筑景观。如苏堤、白堤等。这些因一己之举造就了千古名胜的封建士大夫,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实践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也是教育后世为官者,“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绝佳历史教材。 此外,民间还有一说,即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由于宝带桥特殊的长度和形制,这个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宝带桥的荣衰兴废 宝带桥自建成至今已有1160多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它饱经沧桑,受尽了磨难。据资料记载,宝带桥曾因毁坏而7次重修。其中,既有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维修不善等人为原因。 自唐代元和十四年建成后,宝带桥在宋代、明代、清代都又曾重建。唐代的宝带桥经四百多年后,到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才重建。尔后,又屡损屡建,曾搭木桥以渡,“每有覆溺之患”。到了元代,僧人善住经过此桥,曾赋诗颂桥:“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人榜歌长。”诗中的“苍龙”“石作梁”之句,都说明当时的宝带桥已是一座长长的石拱桥了。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建工作又由工部右侍郎巡抚周忱与当地知府朱胜主持。正统十一年(1446年)兴工,当年冬十一月落成,历经四年而重建宝带桥,桥“长千三百二十尺,洞其下凡五十有三,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舰”。建成五十三孔石拱桥,基本上已是今桥的体制与规模了。康熙九年(1670年)宝带桥被大水冲毁,康熙十二年又被修复。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林则徐主持修理,时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两有奇”。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相当严重。据倦圃野老的《庚癸纪略》记载,1863年8月19日为了通汽船,捉民夫拆去宝带桥两孔,接着连续坍塌了二十五孔,压死兵勇五人。“咸丰十年(1860年)毁三孔”(又一说为同治二年,即1863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9月29日,洋枪队头子戈登为了使他的座船“飞而复来”号驶过宝带桥镇压桥西的太平天国起义军,竞悍然毁去桥之大孔,致使宝带桥连续倒塌了26孔。戈登在寄回英国的信中称,这条汽船就是这个英国殖民主义者乘坐着去指挥洋枪队攻袭太平军的“飞而复来”号轮船,信中还说:“桥崩塌时发出震人的响声,我的小船险些被碎片击沉……这桥的崩塌恐怕应归咎于我,因为我曾拆去它的一个拱洞让汽船驶入太湖,这桥的拱洞是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面,拆去一个拱洞,自然其余的便随之倒塌了。”清同治十一年(1872),宝带桥再次重建。P3-17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张笑筝创作的《宝带桥》是其中一册,介绍了宝带桥的故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宝带桥/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