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洋务运动/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王立新 著 王立新、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王立新、 金开诚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05出版)  

作者:

王立新 著  

页数:

134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洋务运动》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书籍目录

一、内忧外患的清王朝二、晚清政局的变化三、洋务思想的形成和洋务派的兴起四、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五、洋务精英和洋务实践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七、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八、洋务运动的评价

章节摘录

李鸿章为了“自强”“求富”,企图通过兴办民用企业,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燃料供应、“调兵运饷”的交通运输困难和“练兵练器”的经费问题。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鸿章给招商局的定位是:没有大事的时候,轮船可以运粮食和载客;有战事时,可输送军火。他还希望在航运上可以和外国的船只抗衡。之所以叫作招商局,是因为李鸿章采用招商集资的方式来解决经费问题。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办、后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余洋务企业,如电报局、唐胥铁路、开平矿务局等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参与。其后,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发展,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李鸿章创办新式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并上奏在天津设水师、武备、管轮、电报、医学诸学堂,海陆军又各自立学堂。在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李鸿章还主张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李鸿章洋务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训练创建新式军队、筹办海防。1862年,李鸿章率领淮军由安庆到达上海,盛赞英、法军队“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表示要及时“资取洋人长技”,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他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和充足饷源,大力购买洋枪洋炮,雇佣洋人教习,极力扩充军队。除此以外,整顿海防、筹建新式军队,是洋务事业的又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一大建树——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支海军。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并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的主张,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大,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永久大患”。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总理衙门和丁日昌关于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又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这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 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23日,中国南洋舰队在福建海面的马江,与海军世界排名第二的法国海军船队进行作战,在短短的40分钟内,南洋舰队就被击沉。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清政府,建设—支海军的想法再次被提出,而且,这次是全国上下,朝廷各派别意见是出奇的一致。主持这项工作的就是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在短短的3年内,李鸿章就把海军建立起来,而且成为世界海军强国。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它从创办到1895年全军覆没,一直归李鸿章管辖,是李鸿章经营最久、付出最多、也最为得意的一项重要洋务事业。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甫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1888年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是中国第一个海军条令,规定很具体。有些规定到今天还在发挥效用。比如,海军舰艇官兵不得到岸上住宿,只能在舰艇上居住。这些章程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海军与陆军不一样,几乎从其成立那天起,海军的技术成分就高于陆军。在陆军,即使你目不识丁,也并不影响你晋升。但在海军不行。北洋海军的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相当于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无论是战官和艺官,都必须从正规的军校毕业,也就是水师学堂毕业,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才能担任,不经军事院校培训,就不能任军官。这在中国军事史上还是第一次。这项规定明确堵塞了直接从行伍的士兵中提拔军官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军官的质量。这种情况只能在海军出现。北洋海军的士兵也是这样。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要求士兵必须会写自己的名字,粗通文字,懂得舰艇知识。因为,舰艇上专业技术兵多达几十种,如旗兵、舱兵、油兵、鱼雷兵、鱼雷匠、升火兵、电灯兵、锅炉兵、洋枪兵、油漆兵、帆兵、木匠、铁匠等等,这些士兵的专业技术工作都不是一般的农民所具备的。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人才的培养人手。清政府重视军事人才建设表现在:一是选送可塑之材出国学习。北洋海军绝大多数管带,也就是舰长,都有留学英国的经历;二是建立新式军校。1880年,李鸿章“参酌西国成规”,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培养炮船、快船和铁甲舰所需的技术人才。在当时,建立海军学校,即便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新事物。美国海军学院也不过成立于1884年。所以,李鸿章创设天津水师学堂,即中国近代海军学院,实在可以说得上是一件“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的大事。此后,李鸿章在天津、威海卫等地还办了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鱼雷学堂等一批新式军校。中国近代一些有名的人物段祺瑞、徐世昌、冯国璋、黎元洪等,都出自这些学堂。 P86-93


编辑推荐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王立新编写的这本《洋务运动》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洋务运动/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