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朝一哥王阳明

吕峥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

吕峥  

页数:

305  

Tag标签:

无  

前言

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1872年3月,在晚清政坛叱咤了三十年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去世。一位知他最深的故交送上这样一幅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武乡侯”是诸葛亮,而“新建伯”就是曾国藩的精神导师,人称“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王阳明。曾国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阳明、追慕王阳明,身后得此盖棺定论,与偶像并称,可以含笑九泉矣。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上还是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王阳明一筹。在提到王阳明时,曾国藩只能发出诸如“明代论学,每尚空谈,惟阳明能发为事功”、“阳明之文有光明俊伟之象”之类高山仰止的赞叹,根本没想过能与其相提并论。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两相比较一下: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历任南赣巡抚、江西巡抚,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曾国藩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生前封毅勇侯,身后谥文正公。二者不分轩轾,打个平手。军事上,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前提下,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朝廷高层的掣肘下,率领没有实战经验的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一举粉碎了其蓄谋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南赣剿匪、征广西思田更是体现了王阳明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曾国藩最为人称颂的事功是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这场战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屡败屡战”,坚持到最后终于胜了。当然,这也和曾国藩的治军有术密不可分。

内容概要

  《明朝一哥王阳明》凝聚了作者披阅三载、增删数次的心血。在穷尽一切办法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上(以陈来、杨国荣、冈田武彦先生的观点为主),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除此之外,作者并不止步于写一本通俗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作者简介

吕峥,85后新锐作家,笔名临川之笔。生于秦、长于蜀、学于燕,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居北京。其文笔兼具韩寒的犀利与当年明月的幽默.而其对传统哲学的深厚造诣为两人所不及。曾以“小孤心”的ID行走网络江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出版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万古长夜,第一缕光明朝出了个王阳明乘云降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圣人童年很华丽第二章 天性不羁,跃马扬鞭孔子的困境圣人必可学而至科举还得当回事为圣为文两彷徨第三章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官场其实不好玩良知到底是个啥?盛世危言朱陆异同三个理学达人俞伯牙和钟子期第四章 政治风波,光荣下狱官不聊生的日子到来了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刘瑾开始耍流氓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化险为夷独赖心力亡命天涯第五章 万里乾坤共寂寥春光荏苒如梦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宗教Vs科学宇宙维度和人择原理徐元庆谋杀案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心即是理第六章 我光造日月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龙场悟道贵州讲学千古奇文《瘗旅文》别了!龙场安民于庐陵,传道于京师第七章 中原“王旋风”引爆重磅炸弹原来这才是《大学》徐爱和黄绾“明矾”总动员桨声灯影,布道金陵第八章 文攻武卫农民又起义了二王PK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那点事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知行合一没商量看书要看《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第九章 南赣戡乱冰鉴和铁腕避实击虚,兵以诈立软硬兼施,上兵伐谋百里妖氛一战清连环计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第十章 目标!朱宸濠春风化雨气象万千明骚易躲,暗贱难防舌战腐儒内心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手段此心不动,随机而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鄱阳湖大战第十一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火烧朱宸濠皇城闹剧紫禁城旅行团政治即人事坚挺以待,动转得势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文韬武略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设清理酱缸解剖儒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界观很重要孟子很愤青,荀子太理智三部天书冷血韩非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阳明心学在我心中神棍现世,政教合一宋儒赶上了好时候雷霆启寐,烈耀破迷千圣皆过影,良知乃我师有无之境第十四章 传薪有斯人——泰州学派谈笑之间收王艮成圣心切的富二代泰州风暴第十五章 大礼议杨廷和布局借花献佛,张璁得志桂萼发家史历史深处的目光第十六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与朱共天下狂狷天泉桥戏炉焰上片雪飞兵不厌诈千古毁誉随风散,只是良知更莫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五百年前的那个午夜,万籁俱静,阳明的仆人早已人睡,忽听得主人叫喊,都从梦中惊醒。众人跑到石棺跟前,但见主人欢呼雀跃,不禁面面相觑。贵州讲学雪莱说,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随着正德三年冬季的离去,阳明度过了龙场最艰难的岁月。正德四年的春天,贵州提学副使(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席书来到龙冈书院考察。席书,弘治三年进士。正嘉之际的风云人物。风云人物咋给扔到这穷乡僻壤来搞希望工程了呢?原来,小席同志比较正直,当年在户部员外郎(财政部副司长)任上时,云南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灾情严重,人心惶惶。朝廷派南京刑部侍郎樊莹到云南巡视,樊莹调研的结果是,当地政府荒于政事,救灾不力,导致天灾酿成人祸,于是上疏朝廷,请求罢免玩忽职守的地方官员。对此,席书同志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云南发生天灾,责任不在云南,而在朝廷。整个国家犹如一个人体,朝廷是元气,地方是四肢,元气受到损害必将从四肢散发出来。此刻四肢出了问题,不从元气上找原因,只把四肢砍掉,是本末倒置。小席啊小席,人家小樊同志才找好替罪羊,你就把台给人拆了,这不是给领导添乱吗?一看就是基础没打牢,建议回家温习温习《左传》,领会一下什么叫“多难兴邦”。于是,小席同志带着一套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精装版《左传》向贵州进发。到了贵州,小席深感当地的文化教育非常落后。俗话说,没文化真可怕,要改变严峻的现状,还是得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抓起。问题是贵州这地方一穷二白,哪个老师愿意到这来教书?话说伤害人的东西有三样:烦恼,争吵,空钱包。其中最伤人的是空钱包。

后记

千古圣雄何处寻,心中自有王阳明王阳明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湮灭了太久太久的态度。清雍正四年三月,福建巡抚毛文铨在向皇帝汇报福建海关的情形时抱怨说,此前十几年间到福建来的外国商船越来越少,甚至“数年以来,竞绝无一至”。毛巡抚分析说,外国商船之所以不愿到福建来,是因为福建的各个衙门需索陋规太厉害,一艘载货价值十万两白银的商船,且不说底下的各级文武官吏,光是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四大衙门就先要勒索五六千两银子,外商们了解了这一情况就都不敢来了。在中国人看来,外商们有点大惊小怪了,潜规则之于国人早已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惊,倘或不收,我等心下反而惴惴不安。可洋人有洋人的逻辑,东印度公司在嘉庆年间被粤海关各级官员敲骨吸髓掠夺了五百万两银子,英国商人忍无可忍,决定突围,英国政府诉诸武力,才有了鸦片战争。回顾《南京条约》具体条款,可知这其实是一场“陋规战争”。中国的历史遵循以暴易暴的“血酬定律”,这就是它为什么不能走出专制王朝循环更替的根本原因。历代思想家为了寻求摆脱这一周期律的答案搜索枯肠,得到的最佳答案无非是儒家的仁政,亦即“以德治国”。这套方案的致命缺陷,梁启超看得很透,他说:“儒家论仁政只能当如是。而无术使之必如是”。其实,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其重要表现就是农业生产剩余极其有限,农民税负能力很差。统治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阳明者。  ——《明史·王守仁传》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  ——蒋介石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当年明月王阳明独具谋略、娴于兵法,是无可置疑的军事天才。  ——余秋雨我推崇王阳明,是因为他在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正统的环境下,提出心学,有革命性的意义。  ——著名经济学家 林毅夫我的厚黑学,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有对等的价值。  ——李宗吾阳明学乃陶冶今日之人心,革新一代风气之大兴奋剂也。  ——“日本伏尔泰”、思想家 福泽谕吉


编辑推荐

《明朝一哥王阳明》:以心写史最牛新税,叫板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最值得期待的通俗历史佳作,最年轻、最犀利的阳明心学传人为您讲述,有故事的思想,有思想的故事,有故事和思想的历史。王阳明到底有多牛?大明王朝三百年,只出王守仁一人。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等一致推崇。研读《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一生中最大的偶像是王阳明。阅读王阳明,令蒋介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日本“明治维新”的先驱在中国明代找到了他们唯一的精神领袖——王阳明。现代人应该向王阳明学什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现代成功学最好的指导思想。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人都是一知行合——思想的信奉者和践行者。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可以使现代人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大加强,使自我修养的过程大大缩短,使现代人在知行合一中得到解脱、安慰和智慧。王阳明身处逆境、困境、险境、绝境商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是激励现代人成功的最好范本。王阳明是思想的巨人,也是行动的巨人。思想决定高度,行动决定成功。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是。知行合一的精髓,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朝一哥王阳明 PDF格式下载



文笔比当年明月差多了


看了不到五分之一,有点看不下去了。感觉作者在堆砌文字和人物,模仿当年的文风,要把明朝的历史也揉进这一本书里。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条理,有点乱。


1、本书的基本风格与书名一致,类似题材书籍的正统感被诙谐、调侃的风格替代。作者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就像听讲座一样。2、书中历引经据典、生动小例,俯拾皆是,很强的故事感,更难得的是,常常读到这一段,心中的疑问马上就会被下一段所回答,让人很惊奇。3、作者思维缜密,书中大量看似信手拈来的精辟论断让人折服。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推荐!----读了其他读者的评论,觉得也不无道理,这本书的内容是很杂,同时信息流量也很大,对于了解那个时代历史来说还是不错的,里面有很多线索。本人读书不多,第一印象还是肯定的。对于一个86年出生的作者而言,已经是不易了,支持一下!


关注明史,关注阳明心学来龙去脉,突出王阳明身边的人物,显得心学更加丰实。


帮朋友买的,翻了几页,还行,写的语句很幽默


当年明月的书我看过,作者的这本书我也看完。个人感觉上:1,作者的文笔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有卖弄之嫌,总是堆一些诗词典故出来。2,这本书更多地停留在一个记叙的层面上,没有如《明朝那些事儿》般深入的剖析。3,当然,这本书还是满足了我对王阳明的粗略了解。 总体来说马马虎虎,但比《明朝那些事儿》差远了。


不过没有当年明月写的好,差一大截,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王阳明这个人物很早就知道,但是真正试着深入了解还是在大学时代。只是当时关于王及其心学的书都是比较文言的,较难懂。而吕峥的这本书无疑很好地解决了文言的问题,让人易懂。所以就这方面而言是本好书。个人觉得读这个书的现实要求是懂得心学的智慧,而心学在书中的描述或者解释仿佛不够精当。


说实话,我在研究心学,这本是我买过关于王阳明写得最空洞的书。我真的很失望,请理解我的气愤!


书好,是正版,值得一看。


正版书,儿子很喜欢。


史的一块处理的比较好,有利于普及王圣人的传奇人生;但就思想性而言,作者在谈到王圣人的思想的时候,往往是虚晃一枪而不入~~也许是阳明先生的思想确实不好体会,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首先这本书的印刷不错,纸张也不错。再看作者的文笔相当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阅的阳明之书。作者博征旁引,例子多,言语丰富,富有时代新潮。荐推荐很不错值得一看


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卓越配送超快!


心学不是心学,叙事又非叙事。行文较乱,上跳下窜,左右拼凑,似有卖弄之嫌。感觉作者只是知晓心学之意,并未有深入见解,更无自己独特见解。文字间似闻浮躁之感,快餐之品绝非读书秒选。


以前在图书馆借着看过,非常感兴趣,这次买一本回来,慢慢再看。


还没看完 不过前面看得还可以 亚马逊发货超快 稀饭


在机场匆匆买了准备在飞机上看的。翻开来却发现作者在满嘴跑火车,文笔空洞夸张,疑似在拼凑字数。幽默没有,无聊满篇。是个跟风的哗众取宠的作品,有点浪费时间,不推荐阅读。


不错,自己偶尔也翻着看看,书的质量不错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王阳明早就看透了官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特点,发牢骚道:就做官这项高风险的职业而言,皓首而无成者占绝大多数。幸而有成,能得其当盛之年者几人?这几人中,想做点事却又半途而废、垂成而毁者,又往往有之。可不谓之难乎?


  主动担当,王阳明的为圣之道
  艾敏
  
  
  看书肯定有好处,到处走走也有好处。
  知道王阳明是去年在湖州参观一个湖笔博物馆;对他有进一步的印象,是说他在祖籍余姚的坟墓有些什么事。据说当年皇帝老儿没准病假,最终让他客死返乡途中。因为这两个缘故吧,前些天出差,顺手把桌上吕峥写的《明朝一哥王阳明》装进了旅行包。
  
   翻开第一页,梁启超竟这样评价,“青年们啊,你们感觉到苦痛了吗?你们发现了危险了吗?我告诉你们唯一的救济法门,那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这评价也忒高了吧!!!吕峥用近于哗众取宠的语调,介绍王阳明的身前身后事,看着倒不觉乏味,反而渐渐入胜。每个圣人都有祥瑞,这是古名人的通病,王阳明也不例外,无稽之谈罢了;每个先贤幼年都很聪惠,只是谁没点过人之处,去看劲爆体育就知道了。王圣人立志要成为圣人极早,13岁,立志也就立志吧,现在的孩子幼儿园就问理想了,不就3岁嘛,起码早十年。但是王圣人孤身一人去居庸关考察一个多月,回来路上还伤了两个嚣张的鞑靼人,我们中间有多少人,30岁还在啃老,还没真真切切地独立干过一件事。唉,知行合一,难怪人家成为圣人。不过,圣人也不是万能的,宣传工作绝对没到位,看看他的同辈唐伯虎谁人不知,与他同科落榜生呀;他的后辈张居正,位极人臣救了老朱家天下,至少半个世纪;他呢,沦落半生,不如意半生,最终还落个客死他乡。
  
   王圣人有独特的学习方法,现在的教育制度是无法比拟的,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出圣人。20岁前圣人以先贤为学习努力方向,却也不死读书。儒家提倡“格物致知”,他即与友人对着后院的竹子去格,友人格了三天,圣人格了七天,最终一无收获。既然学朱熹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先贤难以达到目的,也就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转学几天兵法吧,可是正逢和平盛世,这东西没用。老学人家的东西,学来学去也没啥用,干脆辞官练气功了,也许就叫颓废吧。但是,圣人终归就是圣人,能独辟蹊径,又寻一村。一径挑战权威,《大学》开篇程朱理学版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阳明挑战其应为“大学之道,在亲民”,两者都能自圆其说,前者在于明德后教民治民,后者在于亲民近民后明德。另一径,收徒讲学,自创一派“心学”,基本原理,知行合一,心即性,即理,即良知(学术太深奥,自悟吧)。
  
   陶渊明有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即使圣人也得入世,跟当今出家的和尚“入世弘法”的意思相近。王阳明28岁考中进士,相当于博士毕业考进国家机关当公务员,自然是不甘落后,提提建议也如现在小年轻般,多是泥牛入海。直到一次《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意见没被采纳,反而获罪入狱,差点丢了小命,官场六年见习也没什么突出表现。多方奔走打点,终于脱离牢狱,却被发配去了贵州龙场。当时的贵州为什么叫贵州,可能是去一趟太远路费太贵吧?龙场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除了做学问,教化边民,无需任何作为。倒也成就了一门学问“心学”。多少年后,阳明被提升江西吉安庐陵知县,据说是个以告状为乐的地方,讼事不断,尽是鸡毛蒜皮之事。阳明只出手一招,几个月后就平了。老爷我除了人命关天的大事,不管,小事由“里老”管,相当于老娘舅之类的民间调解。这招看看稀松平常,但往往当局者迷,这就叫事权分立,各做各的。真正显露才能的是南赣戡乱,赴任路上就集结商队,用三十兵勇斥退几百流冠。到任即从书吏入手,肃清匪患地下情报组织,实行“十家牌法”连坐制度,破除匪患生存空间。然后打揉结合,各个击破。一年半时间,平了几十年的匪患。吕峥把所有过程都交待得一清二楚,我看文官治军,除了伟人毛泽东,就王阳明了,无论战略战术,无论权术诡计,可以相提并论了。唉,人不可以太能干,最终王阳明因暮年主持广西平乱,积劳成疾,客死返乡途中。
   圣人自当以天下为己任。为官当尽言、尽力,即使因此获罪,因此遭妒也无所畏惧。为学当明辨真伪,权威如何,圣贤如何,皆可超越。我以主动担当为题,说的是平定朱宸濠谋反一案。当时,获悉朱宸濠谋反之时,阳明正好在赴福建处置兵变的任上,离南昌反营最近。当即趟起这淌混水,调头换船,造假公文,使反间计,上书朝廷,招募兵马,对决反贼,等等一系列动作,如烹小鲜般顺畅,朝廷官兵未到之前,已经平一己之力,平了判乱,活捉了朱宸濠。其能力,其担当,谁与争锋!!!
   王阳明及本文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史书读到500年前王阳明这里,有一种异常的兴奋感也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感。
   我觉得王阳明应该算是传统中国社会中最后一位圣人,前有孔孟朱熹,但是历史到了王这里中国的思想真正达到了顶峰。此后再无人能超越。也许人们可以举出诸如顾炎武,黄宗羲这些其后的哲学家,可是他们也是在沿着王的路线上继续发展的,他们仍然是在前人的体系之内。
  是王阳明,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参入了人这个参照系。孔孟也谈人,可是他们思想中的人是一种太过抽象的概念,朱熹更夸张,直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真正到了王阳明这里,人变成了有性格有感觉的个体的人。(无奈,在我所受的学校教育中,我所接触的王阳明经常被编成某道判断唯心唯物的政治“经典题”。世上本没有唯心唯物之分。一区分,我们便已经调入了西方二元论的陷阱中。当然我们的考试题更夸张,为了宣扬某个主义。。。)
  也许没有后来的事情,王阳明给后人的印象可能会变成像孔子孟子那样抽象的神。但历史给我们的是更大的惊喜。指挥明中叶两次大战的绝对胜利,让后人无比惊诧。这就像我们永远都不可想象疯子尼采可以做点实事,黑格尔能上战场,而每天非常规律的读书下午四点后到不远处散个步渡过一生的康德突然改变了作习。绝对的哲学家王阳明居然也是绝对的军事家。这件事情绝对是了不得的。因为你纵观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谁能做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合一,是多么难,多少历史上伟大到极点的人物都没有办法做到。一般的哲学家只不过是书斋中的引领时代的英杰,他们的文字和思想虽然彪炳史册,但他们的理念和信仰也始终没有办法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但王阳明做到了。能文能武,即出世又入世,内圣外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身上千年前老子与孔子出世与入世思想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我依然想说,王阳明之前之后没有中国思想家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千年两大主线哲学体系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如此完美的融合。
  总觉得这是冥冥中的历史任务。总觉得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思想,没有之一。
  之后到现在的五百年,中国再没有出过这样的人物。不知道中国哲学在王之后究竟还能怎么走呢,除了不断的修正王学,似乎已经到了尽头。王的哲学是中国哲学成熟的最巅峰。
  可是今天,没有多少人清楚这个人了,更有人拿王阳明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说事,可是这种远远落后于王哲学的西方二元论体系又怎么可能解释得了比它更先进的存在呢!
  。。。。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中国有另一个成语叫知行合一。他们简直可以作为一组天生的反义词。明代的文学家都很会作画,写诗,唱词,堆假山,种花草,造房子。而园林仿佛就是他们对自己所描摹的理想世界的反应,可是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这样的直接,他们可曾为无法在园林中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而痛苦吗。他们如何能做到这样理想世界的知和修建的园林的行的结果的统一呢。知行合一,在如今看来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可是为什么在王阳明那里是如此轻松,他究竟掌握了怎样的秘密呢?
  
  


  改变世界的心灵导师——王阳明
  16世纪初,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心学大行于天下,开出新风气,滋养出徐阶、张居正、胡宗宪、徐渭、汤显祖、徐光启、黄宗羲等一流人才。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割据东南,曾国藩以阳明心学为指导,编练湘军以据之,历时十二年而功成名就,再造乾坤。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等人上下求索救国之道,最终皆服膺归宗于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早已走向世界。日本明治时期,伊藤博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东乡平八郎、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大隈重信等数之不尽的杰出人物对王阳明奉若神明,在阳明心学中汲取营养,终使日本迅速崛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才云鹏
  
  刊2013年3月30日《彭城周末》http://epaper.cnxz.com.cn/pczm/html/2013-03/30/content_130740.htm
  
  对很多人来说,“心学”绝对是个生僻的字眼,而谈及“王阳明”,尽管有些人略晓,但也仅限于略晓---我对桌的同事,就一直以为他是射雕中的“中神通”。
  历史的吊诡在于,与此同时,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无法跳过去的伟人: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中国“立德、立功、立言”两个半人中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其文可以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其武可以安邦定国拨乱反正,其德可以为人楷模教化世人。没有王阳明,明代晚期历史定将被赫然改写。其信从者上至宰相,下至农夫,流传之速,蔓延之广,不仅有明一代无人能匹,古今中外亦为罕见。《明史》定论:“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如此巨大的反差,源自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为遮蔽。随着思想与语境的开放,关于王阳明及阳明心学的著作开始与日俱增,但大都着眼于理性的思辨分析,哲学知识匮乏的一般大众读起来暂时还困难重重。相比之下,吕峥这部《明朝一哥王阳明》,显然更易获得青睐:言浅意深,不仅仅是本书的特点,也暗合心学之宗旨。
  心学是儒家的一个支派,远祖遥指孟轲,引路者是北宋程灏,开门者是南宋陆九渊,王阳明则首度提出心学二字,从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独立的学术脉络。在此之前,朱熹理学因有稳定统治的作用,被奉为正统思想。但如此稳如泰山的官方思想,王阳明却敢跳出来怀疑并用其一生时间进行彻底批判。王阳明大刀阔斧对理学进行改革,在陆九渊的早期学术基础上,把天理、本心、诚意彻底打通,使心学的建立成为中国思想史最重要的解放运动之一。
  可以说,心学是靠批判理学发展起来的,但在早期,这种斗争非常低调。本书将王阳明的人生和心学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从王阳明的立志、治学、仕途与战功等多角度,全面阐述了其学术发展历程和心学核心宗旨、整体构架。这种写法充分体现了阳明心学来自于生活而又实践于生活的本质特征。而长期以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被蒙上神秘面纱,仿佛其一夜之间飞升。吕峥铁画银钩般地挖掘出其间种种重大细节,使其人其事及心学坎坷历程丰满立体,便于读者直观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心学发展史,是迄今为止最宏观而又最微观的关于阳明心学的读物。但如果你硬把它当作学术论文,那你的失望是自找的---这是一部关于王阳明的科普。这种历史科普的创作手法,正是吕峥历史研究的独到之处,值得在普罗大众间广为推广。
  朱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这种定位使道德难以上升至更高层次。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七日格竹失败后,王阳明开始了数十年的认真思考,这种持续思考在一颗聪慧的头脑中终于结出了硕果。在对《大学》古本进行追问与复原后,其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做了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亦即所谓的天泉证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阳明心学的根本之根本。从整体来说,阳明心学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有机而成为一个完整、严密、去伪存真的思想体系。“心即理”是以“吾心”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崇尚个人意识、独立思考和个性解放;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王阳明第一个提出“知行合一”,一扫当时坐而论道、言行不一的颓糜世风,成为无数后人的座右铭;“良知”是判别是非的标准,王阳明创造性地将其分本然和明觉两种状态。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阳明心学认为,人人皆可成圣,所有的想法都是人性的体现,觉察它、理解它、疏导它,把“本然”升华成“明觉”,才是一条趋光之路。基于格物致知的朱熹理学,其推崇的条分缕析只会让生命离真相越来越远,正如《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所说,少林七十二绝技的修炼需与修佛同步。作为践履之学,心学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为世人提供了一种不为外物所役的光明指导。
  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读懂阳明心学,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立于不败之地。王阳明由普通人到“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在人心愈感孤独、苦闷、矛盾的当今时代,阳明心学将使大众获得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从“孔子的困境”开始,生命就在千年的喋喋不休追问中反复升沉,而独具异彩的心学却因其唯心主义的定性在国内一直受到批判。历史地看,其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神圣化具有强大的挑战性,进步意义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吕峥在书中多次涉笔宇宙学和现代物理学,例如通过薛定谔的猫,揭示了量子物理与阳明心学的相通之处。阳明心学绝不仅仅限于对朱熹理学的批评,其现实及未来意义无法穷尽,这也正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的“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的真正内涵。读者如果能在阅读当中用自然科学主义的观点理解心学,当有新的、无穷的发现。
  除此之外,书中大量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对《中庸》、《大学》、《道德经》等进行了精准独到的阐释。事实上,阳明心学原本就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这正是心学强大的根基:兼收并蓄,以内心为趋光的主导,以教条为逃离的范本,强调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理性潜能和感性力量。“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多年的仕宦沉浮及亘久不移的思考,使王阳明在龙场的某一夜摆脱了世间凡俗,修炼出强大的内心,而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是与小人、疾病及叛乱做斗争的一生,更是将己心提纯、深化、定型为一门伟大科学的非凡旅程,其临终遗言于无声处让我们听到了春雷的炸响: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必读书”之一。先读吕峥的作品,再读《传习录》,应是研习“心学”这门“圣人之学”的正确途径。作者提示到,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因为你没有经历同样的心路历程。内圣才能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全在于提炼你强大的内心修为。
  “此心不动即为术”。如此高超的思想与语境,试问天下几人可淡然处之?吕峥笔下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心与名同强。
  
  


  在看《明朝那些事》时,知道了王守仁。于是买来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作为传记来讲,我认为这本书还是不错的,通俗易懂,不乏幽默。心学真的很伟大,应当传承并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凡人而言,能够领会到他的精神和学习到一部分就很好了。值得推荐!


  作者卖弄学识之作而已。
  对于希望了解王阳明的人来说,可以跳着看略过那些注水内容
  对于希望研究心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翻着玩都没有价值的那种
  
  完全没有购买的价值!!完全没有!!!
  
  作者卖弄学识之作而已。
  对于希望了解王阳明的人来说,可以跳着看略过那些注水内容
  对于希望研究心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翻着玩都没有价值的那种
  
  完全没有购买的价值!!完全没有!!!
  
  
  作者卖弄学识之作而已。
  对于希望了解王阳明的人来说,可以跳着看略过那些注水内容
  对于希望研究心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翻着玩都没有价值的那种
  
  完全没有购买的价值!!完全没有!!!


  从《明朝那些事儿》书中,第一次了解到王守仁这个人,知道他是明朝的常胜将军,创建了“知行合一”这一理论,其后众人纷纷跟随,成为王学的弟子。当然自己也喜欢上王守仁这人。
  也很奇怪,为何学校的课本之中,没有介绍这一位伟人呢?直到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于是咱也成了追星族,有机会看到图书《明朝一哥王阳明》。这书从其哲学系统上全面介绍了王守仁的为人与理论。不过自己的哲学思想不行,说真的很难理解领悟这些内容。看看下面的四句口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自然如果能领悟其理论,我也该有一番小小的成就吧。
  对我而言,这是本不错的图书,家中有了第一本系统讲“心学”的图书。也希望第二本心学图书尽快到来。


   阅读本书是一次参杂着失望与收获的体验,刚看时受书评影响,对书有了个不好的印象,细看之后发现本书作者表达能力相对一般,很多哲学思想没有讲明白,无厘头的硬幽默偏多,这是最大的硬伤,可以对比一下明月,明月的文字通俗活泼,为他赢得了“心灵历史”的美称,相比而言,本书就有点感觉使不上力的感觉。
  
   不管作者是不是真的如其标榜的在哲学修为上比韩寒和当年明月要强,作为一本大众畅销书首先文字表达不过关,那么一般读者都无法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对于一个写书人来说这是基本功。
  
   不过平心而论,作为一个85后,作者的思想颇为深刻,可以看出作者涉猎很广,书中还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量子力学与心学的拓展讨论,后记也写得相当不错,将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凸显出来,对心学在当今的影响是有积极推动作用,希望再接再励,写出更好的作品。


  喜欢这类通俗读物 读了这本书能让你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悲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不认识这个国家的英雄 中国自古英雄人物辈出 想要了解所有的英雄并不容易 读了这本书 少了悲哀 多了愉快 何乐而不为


  感觉书名比较有亲和力比较浅显才决定从这本书入手来解读王阳明 大概是因为先看了明朝那些事儿 感觉此书作者的写作形式一直在效仿当年明月 虽然书中还是摊开了很多知识点 但感觉都不太深入 结构也有点散乱 跳跃性较大 不过当做王阳明的入门书也还不错 先做个大致的了解


   此书不但商业化,整本书的语言风格,调侃幽默,无一不是仿照当年明月。此作者年轻,精力充沛,抄得又多又快,前面是一页一页的抄,后面是一段一段得抄,不亦乐乎。我逐字逐句对比《明朝那些事儿》,同一句话用在不同的人上,正史后面的括号内换汤不换药云云。呜呼哀哉!不过,有一些新的心学内容,说得虽然浅显,但仍需感悟。
   反正读起来像是《明朝那些事儿》,不舒服。


  一哥。。。。。与王阳明的形象完全不符,而且有哗众取宠之嫌,但想想看关注王阳明的读书人群会容易被这么恶俗的署名所吸引么,恐怕是一笑了之转身便走吧,我若不是闲的无聊,也不会翻开看,但说实话,内容真的很不错,有深度,能引发思考,而且不恶俗,与书名迥乎不同,临川之笔希望以后作品的书名不会这么坑爹吧


   十几年来,唯一支持着他的只有成为圣贤的愿望。但事实是残酷的,多年的努力看来已付之流水,除了日渐稀少的头发,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
  
   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的愚钝啊,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声无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阳明曰:"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大风拂过了空旷的天泉桥,在四周传来的阵阵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让我认识了王阳明以及“王学”。作为一个对历史不擅长也不是很感兴趣的读者,能读到这样一本用通俗、风趣的语言来写的有关历史、哲学、心学的书籍,的确是一件十分幸运和值得高兴的事情。85年出生的吕峥在本书中向读者证明了他在写作才华和潜力,而敢于抒发自己独到见解的魄力与充满张力的文思,更令我赞叹不已。
  有人说《明朝一哥王阳明》模仿了《明朝那些事儿》,并寄希望于借助后者的名气来增加销量。依我看,虽然两本书的作者都很年轻,文笔也都比较幽默和犀利,但是毕竟《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明朝一哥王阳明》写的是哲学,前者是对大明朝成败兴衰的娓娓道来,后者则是对王阳明的一生的介绍,以及对“阳明心学”的深入浅出。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自然不可作比较。
  也许《明朝那些事儿》让人读过之后大呼过瘾,但是从精神补给以至于有补于世的角度出发,显然《明朝一哥王阳明》更具有现实意义。毕竟书中的主角是王阳明以及他的思想。我对国学的微小积累,仅限于读过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零星的看过几集《百家讲坛》节目。因为在我印象中,诸子百家争鸣出来的结论,无非就是一些空话大道理、处世格言云云,没什么实用价值。毕竟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现如今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只有百年基业的大杂烩国家美国,却成了世界老大。想到此处,不禁为文明古国的发展现状感到阵阵唏嘘。但是,同样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却是利用了阳明心学,完成了推动国家迅速崛起的“明治维新”。正如书中所说: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王阳明究竟何方神圣?曾经担任过高中政治课代表的我,对教材中批判唯心主义的案例印象不是很深刻,因为考试的时候,只要求你掌握:唯物主义是对的,唯心主义是错的。但是究竟何为唯心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显然没有在他们的出版物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哪怕是一本影响了N代人、上亿莘莘学子的出版物。但是跟许多同龄人一样,王阳明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我初识并错过。
  在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时,我一直在寻找答案——王阳明如何“内圣外王,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原理又是什么?但是正如吕峥在书中提到:不把中国思想史这本烂账算清,你就无法体认良知之学的伟大。所以像我这种对国学比较绝缘的人想一下子弄明白心学显然不可能。幸好,吕峥慷慨地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带我重温了一遍相关历史,并且又一次问候了那些曾经在语文课本上留给我辈无数文言文去背诵的思想家们。
  实事求是地说,合上本书之后,我并没能掌握王学的奥义及原理。但这与我读此书的初衷并不违背——我的确读到了一本好书。又额外获得了一个新的方向供我选择,即“心学”。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我想学习国学,我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不必在各种“子”中囫囵吞枣,只要向一哥王阳明学习就行了,不是吗?
  可能有很多读者跟我持有同样的态度,就是对年轻作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像吕峥这样初露锋芒、霸气外露的年轻作家。除了这篇评论开头的那些话之外,我希望吕峥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写出一本以诠释“阳明心学”为主的书,让更多生性驽钝之人如我者易于掌握这门伟大的思想哲学。
  


   王阳明的书看过不少,大部分写的很烂,但看了这本才晓得没有最烂,只有更烂。但还是坚持看完,想吸收书中对于自己有用的东西。别的书如果算是论述其身世背景,成长经历,或者拿出来跟康德那些人对比的话,那这本充其量跟一些地方电视台似的,在广告中插播些电视剧,换句话说他高估了我们这些读者的智商和忍耐力。一哥不是整部剧的中心,只不过算是一个穿插其间偶尔出现活跃气氛的人物。穿越,YY,神话,虚构各种电视剧的特点都具备,但当当上打五折都是抬举作者了。但作者能够如此已经很难得,毕竟是八零后。
   阳明先生的思想我现在也只是入门阶段,不敢妄谈,只想写点自己的感受出来。
   古代有重要人物出世,必有前晚仙人托梦;牛人年少,必定与众不同,且能得到相士的称赞;古代人比现代人活的潇洒,有境界,有才华,更加的用功;古代的老师远比现在的人有学问,古代的学生都好学,古代知识分子拥有的精神境界真的让人羡慕;没有哪个人这辈子过的舒舒服服,顺顺当当的人,很少走进历史;要想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有两种选择,要么做恶人,要么就做大事,都很累。
   历史政治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演进,其实关于国家、社会、还有存在的人在中国都一模一样,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想从政的人学好历史很重要,面临问题大同小异,治国的手段如出一辙,没有创新。相比较而言,现在的优点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的丰富,但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正在迷失。古代大部分人不读书,也不会去思考人生的价值;现在的人都读书,却没有人教给我们到底一切为了什么?为什么社会进步了,我们却迷失了;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却越来越觉得空虚?
   人都面临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的问题,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还要回归到我们自己,“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找一个没人的角落认认真真的问问自己相关的问题。人活一辈子,无非是我是谁,我向哪里去,我要做什么,或者我这人怎么样,我怎么样处理跟外界人的关系等。看过王阳明,不能说肯定成功,但至少不会在空虚寂寞,不在没有信仰,不再迷失自己。
   王阳明先生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如对好人的定义不是不做坏事,而是把想的好事做出来;“致良知”,致吾心内在的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神不是外在的精神寄托,而是我们自己;人人皆可为圣贤。古人研究来研究去,无非是围着《大学》的观点在转,明明德、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阳明将这一切归结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实中西方文明中关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相通的。
   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人产生不了引导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人不可怕。不是我们产生不了自己的有价值的思想,是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西药当成饭,每天以药当饭吃还整天的炫耀我的身体有多好。 说中华民族没有信仰,说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文化的缺失,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一种理论指导我们的行为。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物质生活丰富之后,能够回归古典,在古代中华文化中寻找精神食粮。
   什么时候我能看到中国有几本研究王阳明先生的著作成了畅销书,身边的人在聊天时能够引述他的观点,什么时候中国才能被称为盛世。
   花些时间读读王阳明,很多东西,你会受用一生。
   但这本书除外。


   刊《青年时报》2011年4月10日《深度书评》版
   特约撰稿 萧轶
  
   当我拿起《明朝一哥王阳明》翻阅之后,想起了《剑桥倚天屠龙史》。如果《剑桥倚天屠龙史》是以剑桥史学研究作为写作方式的话,那么《明朝一哥王阳明》则是以说书人的方式来讲述王阳明。吕峥以通俗幽默的语言方式,将王阳明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并举重若轻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除此之外,他还用时下的网络语言对心学从陆九渊沿革到明代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并回顾和总结了先秦哲学、宋明理学,知识性和娱乐性互动起来,读来大有欲罢不能之感。
  
   名人评说王阳明
   史学家、文学家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清初学者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禛“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章太炎“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1 通俗说讲明代大儒
   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群峰中一座后人迄今崇仰的思想高峰,在阅读中国思想史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忽略或者跨越,更无法将其弃之不读。在真正阅读王阳明之前,我对王阳明的了解,仅仅限于几句模棱两可的概述。作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巨子,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他的著作,解读其思想,并将这一系列需要解读的东西放置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无论如何是无法真正明白王阳明这么一位思想家的。犹记得大学阶段,坐在图书馆角落里啃王阳明著作的情景。在阅读过程中,除去王阳明著作的晦涩难懂之外,更对王阳明一生的沉浮枯荣缺乏历史背景的了解,无法将历史情境与著作思想融合在一起,故而对王阳明的了解,甚为浅薄。
  
   而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摆脱了学院式的沉闷语言,取而代之的是纵横捭阖的网络语言,不仅对王阳明的身世及其人生进行详细的解读,还对王阳明同时代人、同时代政治斗争进行了论述。在《明朝一哥王阳明》一书中,王阳明周围的交友文人、政治官场中的种种斗争等都在纵贯于王阳明人生的讲述之中,让读者在了解王阳明的同时,也对明朝的历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更深了解。作者试图进行全景式地展现明朝历史背景下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让一位被重重迷雾遮蔽的明代大儒立体式地站立在读者的面前。从王阳明两次名落孙山,到屡遭陷害,饱尝牢狱之灾,从而颠沛流离,悟道立言,创造了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巅峰——心学。在吕峥的讲述之下,王阳明的一生及其心学思想,都变得通俗易懂,读者在一种愉悦的阅读心情之下,轻松地切入了对王阳明人生及其心学的认知。
  
   2 网络语言解读心学
   语言的风格,让我想到了老罗英语培训的创始人罗永浩先生。和老罗一样,85后的吕峥善于以一种调侃的语气娓娓道来。因为作者年轻,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就更强,所以在对王阳明的讲述之中,古今中外的庞杂知识都收束于其中。忽而美国大片的电影台词渗入解读,让本书的视野更为开阔;忽而康德、加缪等外国哲学大师学术的旁敲侧击,让本书的思维更为深入;忽而“很傻很天真”等网络语言的诙谐讲述,让本书的风格更为风趣。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进入的是一个庞杂多彩的精彩世界,或因为不时蹦出的些许语言而大声失笑,或因对心学的解读而沉入思考,让人有种手不释卷的感觉。至少,这本书的语言就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而本书的结尾,作者大篇幅地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不厌其烦地解释心学,无疑为读者进一步了解王阳明这位思想巨子提供了很好的认知方式。
  
   再放眼今下,世事纷繁,内心真实的声音与外界虚假的现实构成悖谬的冲突,自我构筑独立自主、充实完整的心灵世界,是构建一方中正平和的人生观、世界观。王阳明的心学作为践履之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要部分构筑起较为缜密的去伪存真体系,对内心世界即生命天地的探索,无疑为世人提供了一种不为外物所役的思想体系。在当代国人普遍遭遇精神困境的转型时代,跟随王阳明波澜壮阔的沉浮人生,和他一起体验生命之乐,去体悟如何超越身体藩篱,从而将自身塑造成一位自由之人,可为一剂良方。
  
   3 思想巨子可为一哥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们不仅会拥有因王阳明的思想而带给我们的快意思考,也会被王阳明勇于追求和超越的精神所感动,重新唤起我们对人之个体的温情与敬意。沉湎于声色犬马的现代人,在面对王阳明的人生及其思想之时,由于来自辽阔天际的呐喊,让我们开始接受善待生命、让生命饱满圆润的思维理念。
  
   可能有人会认为,对于这么一位思想巨子的书写,用时兴的网络语言进行调侃式解读,有点儿不愿接受。然,此正如俞晓群先生在《这一代人的书香》一书中对待易中天,余英时在《人文·民主·思想》一书中对待于丹的态度——宽容。试想,在一个快餐式阅读的境遇之下,能够以通俗幽默而不胡编滥造的方式给大家解读晦涩难懂的思想,这难道不是值得称许的吗?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书籍腰封上的“以心写史最牛新锐,叫板当年明月”和作者介绍中的“其文笔兼具韩寒的犀利与当年明月的幽默”这类哗众取宠的标榜,无论谁读来都是不能认可的。作者的文笔,更多的着眼于对故事的讲述,而无有韩寒般对现实的批判力度;而幽默本身就不能对比,又何必将二者放置一起进行煽情呢?
  
   ■相关链接
  
   谁是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中国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摘自百度百科


  不懂这个书给分怎么这么高。
  因为刚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再看的这个,所以作者这点套路一眼就看出来了。大概是看明朝那些事儿那么火,想搭个顺风车吧,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底子浅,水平比当年明月不是差了一点半点。
  更无语的是,好多段子直接“引用”当年明月的原话。。。
  说此书乃明朝那些事的模仿之作实在不过分。
  书皮子上挂着“叫板当年明月”,可能不是作者本意,只是出版商的噱头,但着实让我脸红。
  说此书是传记吧,也没怎么好端端的说王阳明的故事,唧唧歪歪,故作姿态太多。
  说此书研究王阳明平生吧,底子也太薄,火候欠大了。
  哎,还是当个明朝那些事的拙劣模仿之作比较准确。
  
  不过作者在讲述王阳明的故事的时候也插入一些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体会,虽无头无尾,不甚深刻,却也总算有点原创的东西,在此表示鼓励。
  
  ps:那个,给个经验,好书多的很,别被书名忽悠了逮着书不知道水平就开始读,多浪费时间……有那个劲,传习录都倒着读了十次了。


  看见这个书名我就有莫名的抗拒感
  可能我是过时了吧,呵呵
  王阳明这个名字为人所知,可能要感谢“常凯申”他老人家的无偿广告吧,好像颇符合现在的口碑式行销。
  明朝没出过什么人杰式的人物,BT倒是不少
  他们的粉丝更是多不胜数
  王阳明在哲学史上好像更有名一些,陆王心学中的王派。心学是什么,自己看书去找吧,(估计看了也未必明白,脑子浆糊的就省了)。其实我想说,对我们生活和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一个用烂了的词:知行合一
  
  总之,结合它本人的事迹可能是说,他在当时所创造的功业(提了一个学习方法,平了一个造反的王爷,带了一帮学问不怎么样还常给他老人家惹祸的名学生)和他提倡的理论结合的比较好吧。(其实未必有什么关系,在于你自己怎么去演绎和附会)
  在一个不怎么出传奇的时代,也算是“传奇”了。
  
  有一点很搞,说他怎么悟道的?据说,他开始是朱熹的超级粉,可惜走火入魔,要格物致知,于是就格起竹子来,真搞不懂这是真的假的,至于怎么格,实在无从知晓。反正最后被“物”役了。blah blah
  
  最后就被贬到贵州一个叫龙场的地方悟道去了。你想,在那个时代,边疆地区相当于蛮夷之地,交通通讯自然是覆盖率有限,基本上他这个人算是人间蒸发了吧。
  
  但是,最后他竟然回来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再加上铁杆粉丝们的炒作和政府宣传部门的暗中运作,他就莫名其妙的火了,一火就是几百年。
  
  言归正传,很久没有人写王阳明了,市场有没有真不好说,不得不佩服出版社的勇气。
  
  但是,这本书的品相和书感还得提升,比如封面太素太白,特种纸用得不太好,不如用亮色,加普通的亮膜。
  
  算了,这些我管不了。
  
  如果你对王阳明有兴趣,可以尝试一下,不过得提醒一句,作者神游八极的文风,估计你会受不了。


   与苏轼一样,王哥贬谪戍边,在无人之地静思,体悟对世界的思索。
   苏轼写就了前后《赤壁赋》,与友人在大川间游玩,以词登入文豪之位。而王哥虽文章不显,但一手创造了心学,更远播异邦,让人们领悟不一样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王哥的军事才华令人刮目,而这时一般诗人不具备的。
   我不怎么赞同王哥的论点,但是很钦佩他,毕竟他是那个时代精英。一味强调人的作用,感知是因人而异的,好比病人病好了会感知外界的变化,而人不存在了,外界的变化还是那样,不会因人的克制而停滞。
   不过人能够克服自我的感情,不随外物而喜怒是值得钦佩的,而这时不容易做到的。
   人怎能与外物融为一体?人怎能没有感情?人又怎能没有欲望?
   王哥迷惑过,感悟过,得到了他的结论,而且影响一代人,对中华的哲学做了不少贡献。


  当年明月中对王阳明的了解作为一个入门,通过这本书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的觉得这本书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作者既对王阳明相关的历史有较透彻的了解,看得出知识面还是很广的,也确实很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人物。作者对于诸子百家,以及对中华文化思想影响甚深的人物的介绍及评论,还是让我受益匪浅。
  也看得出作为一个85后的年轻人,思想这么深刻,而且也有很强的使命感,真的让人感动。
  接下来,我会看钱穆的著作,或者王阳明的《传习录》。可能这是一个了解和读懂王阳明心学的一条较好的路。


  同是通俗的写法,但还是感觉有点软,细节刻画有点马虎,当然,把这个又写成一部权术指南也不是作者本意吧,“知行合一”的艰难,是读完后的最大感慨,太难了,当中理学的部分也是比较抽象。


   如果不看作者简介,很难将如此老辣的文笔同一个25岁的青年作家联系起来,比之当年明月确实要深刻的多,我猜测作者本人一定经历过一段艰苦的岁月,时间不一定很长,应该也不会很长,悟性高的人,当下顿悟。一本用心写成的书


  本来这本书还不错,但是这本书的策划真的很不要脸,说什么叫板当年明月,怎么可以这样呢?看到人红了就故意跟前跟后,无疑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嘛,腰封害死人啊,最近看到好多腰封里面都说韩寒、当年明月等人鼎立推荐,但这些书又纷纷跟韩寒、当年明月过不去,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试看作者简介:吕峥,85后新锐作家,笔名临川之笔。生于秦,长于蜀,学于燕,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居北京,其文笔兼具韩寒的犀利与当年明月的幽默,而其对于传统哲学的深厚造诣为两人所不及。曾以“小孤心”的ID行走网络江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出版商。    作家被策划人和出版商控制真的很丢脸,不管他的作品如何的成功。像《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作家袁腾飞,我觉得光是这样的书名就够丢脸的,起码我是这样认为。吕峥很有我的写作风格啊,列出一个中心人物,然后整篇乃至整本书都游离于这个人物之外,大谈哲学,有点不着边际的感觉。我承认这个人读了很多书,但这样写书始终不太像话,起码我是写写博客,他吕峥是堂而皇之的出书啊。


看完阁下的文章 想起了想起了高中时候的那道经典的判断题 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心痛 我们一起努力让尽可能让周围更多的朋友懂得什么是真生的知行合一 或许这样可一对祖国的弊病有一些微笑的影响吧


也是在那个历史教材和政治教材里痛失王阳明,难道因为王学是孙蒋的立世引事的导论的缘故?


论述精辟


论述精辟,赞一个。


写袁世凯的那本也是一样,完全抄袭刘忆江的《袁世凯评传》。人品可知。


额……
此书笔法不高,有些地方卖弄文采,有些地方比喻没品;此书结构不明朗,想回头查一句话都找不到。
若以“书”而论,最多3星。
但是,此书立意深刻,和社会现状切合,一针见血。有用度5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