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有桃花

安意如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

安意如  

页数:

全6册  

Tag标签:

无  

前言

  传说中,一位叫安期生的神仙,某日饮醉,遗墨于石上,石上便长出了绚烂桃花。这传说引我无限神思。写作之人,无论生存之世多么恶浊动荡,心底要有仙意,惟此,文字才可皎然出尘。醉后泼墨于石上,显出桃花来。醉是无意,无意才得见天机。写作之人心应似磐石,求证不息。生出文字却要似桃花嫣柔,能撩动人心柔软。石不生花,桃花却又绚美,种种无稽,正如文字组合,显出这因缘错乱的美。这世界一如迷幻醉痕。安期生,道教传说中的仙人。他是秦汉年间山东的一位药农。生活在海边,终年跋山涉水采集草药,故而身体硬朗,老年时依然很健硕,这在短寿的古代是令人称奇的事,时人皆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各地,来到山东地界,听说世上竟有“千岁翁”,听闻海上多仙山,产长生不死之药,便派人把安期生请去,畅谈三昼夜,赐以金帛,命安期生下海采药供他服用。深知世上并无长生药的安期生不受金银,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安期生怕始皇寻他问罪,便遁隐了。据传秦始皇三次东巡琅琊,三次到天台山都是为了再访安期生,一心追求长生不死的秦始皇,未能驱使安期生为他下海采药,一直死心不息。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又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采集仙药,徐福辗转于海上,没有找到蓬莱仙岛,采到长生药,遇到风波阻隔。传说他怕始皇怪罪,就率众东渡瀛洲,到达今天的日本。徐福带着他的童子军们去开辟新的天地,留在陆上痴心守望的秦始皇,在徐福还未回京复命前,就病死在巡游途中了。另一个好长生之术的是汉武帝,对安期生同样迷恋不已。那曾经为他招魂的方士李少君为彰显自己神奇,对他进言:“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这明明就是为自己的大话埋好伏笔,假如你找不到,不是没有仙人,是仙人不愿见你等。另一个备受汉武帝宠信的方士栾大(汉武帝的女婿)则自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同样是假借传说,自高身价。反正君王好这口,那就投其所好好了。秦皇无计觅仙方,换作汉皇,一样无计。这世上若真有仙人,也不会轻易屈从于帝王的威势,赠予满心欲望的人长生不老药,他们总是超脱地看人生衰败,王朝迭替。仙人漫游于东海之滨,笑谈沧海已经三次变作桑田,千年的光阴只是沧海一粟。安期生隐居的地方,就是现在舟山群岛中的马秦、桃花、普陀山等处。他在此间采药济民,安度晚年,因有醉墨石上生桃花的传说,人们便将他隐居的岛屿,称之为桃花岛。将他炼药的山峰,称之为安期峰、传说虽不可考。但安期生来此隐居的记载确凿。唐宋建县以来,还把六横、桃花附近诸岛划为一个乡,取名为安期乡。一生好道慕仙的李白,曾多次游历天台山,安期生故地,并作诗言: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他灵活地借用传说,对仙人有着溢于言表,深沉的敬意。要追随仙人左右,为其闲扫落花。他更钦羡仙人的自由洒脱,不为世俗所拘。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桃花岛。在金庸的小说里是东邪黄药师的隐居之地。1994年,金庸探访此地时曾言,当时他虽没有到过这里。但这里确实是桃花岛的原型。桃花岛的美景一可春日自游,二可由文字观,三可借古人诗作赏之:墨痕乘醉洒桃花,石上斑纹烂若霞。浪说武陵春色好,不曾来此泛仙槎。诗人感慨着,许多人漫赞桃源,苦心寻觅桃源,却不知此地真实存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旅游咨询业没有如今发达,有许多人没有机会到此游历。若他们来到这里,他们会发现这里就是人间的桃源,比意想的更恬静,悠然。就如那诗中所叹: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自诗经初嫁,到秦汉飘摇,唐之明艳,宋之清丽,明清秾艳流俗。桃花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繁花开谢,绵延不绝。桃花与桃花互相遮蔓,轮回。在诗与词,小说、电影、话剧、歌舞之间接壤。连贯的概念,最后呈现出一个个独立的意象。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很容易了解松竹梅兰,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却不是很容易弄明白桃花这样东西的文化内涵。桃花在中国,太复杂,但凡想起,先有一言难尽的暧昧。美到极处,便成苍凉。桃之简静、桃之轻灵、桃之凄婉、桃之淹媚、桃之贞烈。我倾其所有寻找。记忆开阖,是不坏的盒子。有些关于桃花的诗词浮现就轻易,有些却隐匿地非常深,需要费心寻找。如长路行至倦怠。写得我恨不得弃笔骂人。桃花乃大俗大雅之物。你知道古人也是在不断重复,重复诉说着一些意念:桃花源。仙人。红颜。红尘中的婉转风流,走马章台时轻艳凉薄的邂逅,颠沛离散后心头不愈的血痕……能搜罗的都搜罗了,该挖掘的亦都挖掘了。将一朵桃花看开,它就自成世界。文字中显现的桃花,已不是盛开于春。随季节轮转。它盛开在时间的最深处,打败了时间,恒久不谢。活泼,轻佻,宁洁,孤独,艳丽,凄美,壮烈,深邃。桃花时而娇艳如初嫁少女,时而闲静如隐士仙人,时而沧桑如英烈美人。有时高杳如神话,有时平易如井畔乡邻。你面对着同一个它,千妍百媚的它,要尽量找出不同的标签。以鲜亮迥异的语言来形容。主题的重叠,语言的重复在所难免。这是一件让写作者自耻。暗自悲伤,灰心的事情。也许你们不会相信,我每写一本书,都会对自己厌弃,彻底怀疑,失望一次,要过许久才能恢复元气。写作的过程,是由无数次大大的难过和小小的喜悦组成。写作是叩问神迹的事情,才华的迸发和经典的诞生都是偶然,更多时候,是漫长的建设,建立之后推翻,中间充斥着对自我的否定——之所以坚持下来,是我意识到,桃花是古典诗词中不可回避的概念。它是我深入探究古典诗词最动人的线索。借由抒写桃花,会让心沉静下来,投入一只邮筒,递送给茫茫无涯的未知。许多情绪似是而非,许多故事似幻似真。追忆着似水年华,俯拾皆是的精雅诗句,如万千交映星辰。看见月下桃花,听见心里的琴声,相信知音不远,甘心沉到那样的寂寞温柔里。此时我分明感觉到,文字有着放生的作用。一个被困多时的意念得到新的诠释,一如重获新生。重来我亦为行人,那年春,除却花开不是真。桃花会是新系列的开始,在此之后的主题书,我已想出。它们关于明月、碧山、烟柳、脉脉黄昏——关乎中国人心底最熟悉,温存的念想。古老的春天到来的时候,花开的时节,像古人那样赏花,玩月,弹琴,饮茶,赋诗,作歌,宴乐。生活是用来感知的,可以有更简单,微妙的方式。即使不能全然做到,也要接近那种心境。生活的质地,生存的乐趣,只有从容和缓的心才能体会到,也唯有保持敏感,坚定,通透的心,我们才能不丢失传统,本我,在日复一日增加的压力中自得其乐。更新和守旧一体同源。时代要变就让它变好了。身外之物日新月异都好,只要我们的心还固守清静,那么桃花源就一直都在。我渴望,能写出泉水一样甘甜清冽的文字送给你们。毋须赘言,你们的心,是最好的品鉴师。看花人未老,相知语难频。岁月沉沉,我只是希望,可以逐日修习成简静的女子。心似繁花艳照,身如古树不惊。旧人面,新桃花。如此,或可与你们相看不厌。这次,又和以前一样。我的前言总在最后写成。日子,亦都清明静好。

内容概要

《世有桃花》是安意如继“漫漫古典情系列”后,回到古典文学中的新作。与市面上惯见杂乱的诗词赏析不同,《世有桃花》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文学赏析书。以桃花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脉络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主体风格不离以往轻灵,亦可见作者自身文字的历练,感受经年加深。
《美人何处》
安意如最新散文集,依然是解读古典,全书分两部分内容——解读古代美容时尚,通过赏析古代女性的经典故事,以其独有的特质为本,与当下美容话题形成对比、解析。如:杨贵妃的风韵和现今的减肥话题、金庸笔下小龙女的清新和现今的美白话题等。解读古代情商高的美女。文字隽永,将古代美与现代美给予新的注释。如:褒姒以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观、王宝钏一生倔强且悲凉的等待,鱼玄机与温庭筠的故事等。
《陌上花开》
民歌很少精雕细琢,却犹如浑璞玉,自有天然之美,因直抒胸臆,语出肺腑,相较精雕细琢的文人诗,另有一种特殊魅力。让我们回归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缓缓归》直到《陌上花开》,只有在安意如的传述中,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
  本套丛书还包括《思无邪》、《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者简介

徽州女子,现定居北京。
  2006年因古典诗词评赏《人生若只如初见》声名鹊起。
  喜欢旅行,美人、美食,美景。
  
  已出版作品:
  
  漫漫古典情系列——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思无邪》
  《陌上花开缓缓归》
  
  其他作品:
  《陌上花开》
  《惜春纪》
  《观音》
  《美人何处》

书籍目录

《陌上花开》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乐府三行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流月将波去,潮水带星来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人生长恨水长东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美人何处》

拱手江山讨你欢
偏爱几近毁灭
把余生都给了你
世界为你落了幕
一舞一江山
不如不遇倾城色
虚荣也要爱慕的好
为谁梳作半面妆
爱上的人是和尚
请带我去天涯海角
一宵冷雨葬名花
塞上牛羊空许约
暗香浮动月黄昏
将等待变成姿态
嫉妒是盏鹤顶红
关不住的爱情
第一流的狐狸精
画不出你的骨骼
清醒的高贵
海枯石烂也很快
将离
嫁给你等于嫁给自己
她的事
各自须寻各自门
情结
思念
邂逅
明媚
温柔乡
那是你的手
绿腰
青丝
爱身
白净
幽浮香
玉足
欢颜
在心上,不在身旁
劫,尽,飞灰
眷恋
美人何处
《世有桃花》
序——石上桃花
爱之初,桃夭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遇仙记——欢从何处来,郎行去不归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桃花源——炼一丸桃花源
桃叶渡——无奈与君绝,梦里几番哀
但渡无所苦,我自覾-接汝
那年春,除却花开不是真
桃花水——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长安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易主楼台常似梦,依人心事总成灰
渔歌子——近来浮世狭,何似钓船中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桃花诗案——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风流薄幸——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花若离枝——尽月馨香留我醉,每春颜色为谁开
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结交五都雄
六州歌头——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
桃花仙——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徽南古村行——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桃花杀——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桃花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桃花怨——一树桃花发,桃花即是君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桃花恨——爱有千般苦,此心向一人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
桃花痴——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憾——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
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时间的灰烬
桃花影落,碧海潮生
暗恋桃花源——乌镇西栅
暗恋,桃花源
我爱桃花
世有美人
天生圣者
战场古桃花
生活在别处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跋——桃花,青团
《思无邪》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章节摘录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纯真与坚守生当此时。尽得愉悦,未尝哀苦,比年方少艾更轻省,是连情窦初开都未开。天地无亲,相悦也是无情。萌生的情感是青翠的,未及衰败。很自然的,从初爱,就写到了两小无猜。感情的状态是顺延的,从年少到了适婚的年纪。结了婚就要好好的在一起。若桃花只是让人想到昭彰诱惑,妖娆,那也不尽然美好,桃花最妙的是让人觉得此生悠然静好,诱惑你想和一个人相守到老。说两小无猜。先说一部英国电影,《Melody》。直译是好听的,动听,悦耳的声音,也可以理解为心动的声音,不经意发生的砰然心动,如花如露的轻颤。中文译名是“两小无猜”,正契合诗意的美学。“两小无猜”常与“青梅竹马”并提。青梅竹马的妙处应该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毫不设防地接近了,省却了成年以后千山万水,烟尘满身的跋涉,无望疲惫的寻觅。1971年,漂亮的小伙子Dandy爱上了美丽的小姑娘Melody,那一年,他们十岁。他和她一样,月光般皎洁,肌肤吹弹可破,眼神无辜天真,两两对望时,清澈见底,没有哀苦的痴缠。Melody说,虽然我很喜欢地理,但是,如果能和Dandy在一起,我会更开心。是的,和我所喜爱的任何东西。与任何事情相比,我还是更爱和你一起。他们才十岁,他们不说喜欢,直接说爱。他们想结婚,因为结婚以后就可以在一起。一直在一起。——原来如此。是我们复杂了婚姻意义,还是婚姻的混乱和始料未及,使我们忘却了婚姻最原始的真意就是——让两个人,好好地,在一起。最后,两个向往婚姻的孩子在铁路边的旧房子里举行了简朴至极的婚礼。全班的同学都来参加。孩子们用这个稚气的集体行为宣告了他们对爱的珍重。我坚定的记得这个细节,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看来是对成人世界价值观的强烈反讽。长大之后的我们,对于结婚的对象,会不计身家,不理出身,不管是否有人反对?不计较婚礼的形式吗?几乎可以悲观的断定——不可能的!就算我们不想,身边的人也会替我们打算想,现实的种种也会提示人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精明的男女,相信冷静算计用心排布是必要的谨慎,是现实需要无可避免。于是,算计计较的同时,也被别人算计计较着……心意越来越悲凉,这就是用心机去爱的悲凉报应。他和她的婚礼,简陋庄重。全班同学都参加了,给予祝福,老师们赶来阻止,破坏,两个孩子私奔了。在灿烂的夕阳下,那灿烂的金黄一直延展到天尽头,像一个未完结的梦。孩子们嬉笑着朝金色的远方奔去……不用担心,他们一定会回来。回到成人操纵的世界。伤心之后顺从,或许随着成长,还会忘记这一段浪漫的风波。对抗以大人们获胜告终——这是必然的,这是爱的代价。如果,童年的爱是童话,如梦境般艳柔,静美。那么柔翠的童话与枯硬的现实对撞,注定以美梦,灰飞烟灭为结局。有一天,不得不悲哀的发现,青梅已衰,竹马已老。Love is over……只是现在,当他们还满心喜悦不思回转的时候,不要阻挡,就算是短暂纵容又何妨?谁不曾年少,情愫稍稍,心藏一个喜欢的人。仰望漫天星光只如凝望她的眼波,全部的愿望加起来只求和他在一起。牵一牵手就觉得看见了天长地久。当世界还都那么小,让我们单纯好不好?何况,除了年纪太小,谁又能否认他们彼此登对呢?那些被允许任性的年代,叫做青春。我选择记得孩子的笑,明媚鲜妍如春阳。田野里茂盛麦穗撩拨流阳,照耀年轻眼眉。哼一只简单的小情歌。不用理智去评析判断他们可能遭遇的将来。不去想一切行为是否合理。《Melody》是一部过去式,现在时的电影。唯独,是的,唯独不指向将来。青梅,竹马。既轻且媚,有青梅初露,柔嫩不可攀折之感。念想,这女童与这男童欢愉相戏的场面,心头便雪消冰融,生出漫漫春暖花开来。看他们在海边嬉戏,堆沙堡,一起坐在长椅上讨论喜欢的科目……桃花灼灼又在眼前闪耀,那句无名的话又显现:“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我不知这句话的出处,偶然看见,只觉得动人无比。生当此时。尽得愉悦,未尝哀苦,比年方少艾更轻省,是连情窦初开都未开。天地无亲,相悦也是无情。萌生的情感是青翠的,未及衰败。


编辑推荐

《安意如古典美学三境界限量纪念套装》编辑推荐:随着《世有桃花》的出版,一个新的、更能体现安意如古典文学追求和高度的系列又已诞生,那就是由《陌上花开》《美人何处》《世有桃花》所组成的安意如“古典美学世界系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虽然没有“美学”这个概念,但对美的审视是贯穿着中华古典文化的始终的。在这个“古典美学世界系列”中,安意如向我们展示了逐渐递升的一个不同的美学境界。《陌上花开》评析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诗之美”,《美人何处》探寻的是中国古代的“人之美”,而《世有桃花》解读的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这一套书是安意如关于“古典美学”这一概念的集结纪念套装。回顾从《陌上花开》起,中经¬《美人何处》,到《世有桃花》,安意如所倾心向往、所着意书写的对象,从细致体悟传统诗词的情感天地,折向对古代女性内外美的体察观照,结穴于用心疏解古典美学意象的意趣,在古往今来的真实与贯通古今的情思之间穿行,构成了她的美丽的古典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有桃花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的书 朋友很喜欢


书的质量很好,继续在当当网购书。


书的质量很好,没有什么缺损


内容不错,业余读物,开心指数98%


帮同学买的,封面制作得典雅庄重大气,整本书的包装还是不错的。


我不太喜欢,不连贯


是本不错的书,很喜欢!!!


从外包装看还不错,应该是正品吧!女儿4月1日的生日,买给她当礼物的,放学回到家后,她很高兴!


书的质量非常好,看到它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很好,就是书有点贵,不过还会再光顾,若价格能再便宜点就更好了


印刷清晰,错别字少,值得买


书质量很好啊。~喜欢、卓越继续努力!


书和往常一样,不到两天就到了,而且精致的让人爱不释手,淡淡的书香,让我读起来意犹未尽。


还没开始看 但外面看起来挺喜欢的


很好!安意如的书适合女性读者细细品味...其间的古韵味十分浓厚!


书的封面不错,简约大方;内容方面则是见仁见智了。无论如何,感谢《世有桃花》在人生地不熟之处陪伴我度过9月的每一个清晨,为早餐时间增添趣味和馨香,让我每天都有一个好的开始。在秋风萧瑟之时读那些桃花绚烂的文字和故事,好似置身桃花芳菲的季节,别有一番滋味。


  《陌上花开》——评析中国古典文学的“诗之美”  《美人何处》——探寻中国古代的“人之美”  《世有桃花》——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


是正版,但是送来时有质量问题,书有破损


和安意如相似风格的作者很多,不过,我却觉得她是其中最有自己思想的作家,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想法融进诗词里,道尽曲中意,文字一如既往的优雅,我是她的粉丝,每一本书都有,这本也不错,不过她刚出版的小说《日月》是让我感触最大的作品,四年有成,实属不易。


总体不错,就是有的地方印刷不好。


快递很给力~~~书刚刚打开来看了,包装的很精美,质量很好~~~就是送的小册子有一点点损坏,不过不影响整体啦~~~总之可以说得上是物美价廉啦~~~


不错,给朋友买的,朋友很喜欢


没有古典文学功底,读起来稍显吃力,不能深刻理解其中意境,还得继续努力的说。。。


我个人喜欢陌上花开,所以买了这套,但是邮寄过程中难免有折损,这个让我比较郁闷。


第一次相识安意如是两年前的生日,同学作为礼物送来的《思无邪》这系列的三本,自那时起就喜欢上她的文字。书是今天拿到的,拆开之后觉得没有让我失望。书的设计和排版都比较精致,跟之前同学送的是不同的风格,不过都很喜欢。赠送的册子觉得没什么亮点。总体来说,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很不错的书,给师姐的毕业礼物,拿到之后自己也好想买一份,除了快递有点慢,其他都ok,赞一个!


纸质很好,封面是我喜欢的那种感觉


喜欢她的文字,一直喜欢着!像杯红酒,什么时候拿起来都可以读,都可以欣赏!


书是很好的,封面和内容都不错!!!


超喜欢,有淡雅的书香味,清新美好。。。


《世有桃花 》


   一开始是为了安意如买下的书 看着看着就觉得有点钻牛角尖了
   爱情哪有那么诗意 更多的是悲欢离合 徒有诗情画意是感动不了我的
   读那些矫情的骈文散句 我宁可看记录文学
  
  
  
  
  
  
  
  
  
  
  
  
  
  
  
  
  
  


  终花了两月的时间将它看完,书中以桃花为引,将有关桃花的古史、诗赏析了一番。内容还是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看到喜欢的诗还颇费周章地抄写下来。


  怎么说呢,对于这本书有些失望,还是老故事旧说法,没有太深的情感,惊艳的词句,只能说安也写疲惫了吧,何况这些从头到尾一本没落的老读者,这本书我从头开始几次,频频停手,不得已从后往前看,在跋的最后稍稍有些悸动,毕竟这是全书里安唯一投入感情的文,而其他,这种阅读我决定到此为止了


  梦江南,望江南,忆江南,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心中的江南,无论时间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心中的桃花源。大爱


  先必须承认,我在读这本书前并未度过安意如其他作品,至于抄袭一说,我也没怎么深究过。
  但是个人认为,这本书,即使不论抄袭,也确实没有收藏的价值。
  买这本书是因为想来喜欢桃花,又见这一本以“桃花”为名,论“桃花”这一意象,就买了回来,现在想来真是后悔。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人就喜欢安意如的文字,恕我眼拙,实在不觉得有什么令人喜欢的地方。
  她的文字不能算不优美,但是总觉得有意义但是没有内涵(只能说那个度她没达到)。
  还有大段大段的叙述和引用(况且有些故事对文章本身的优劣并没有实质性影响,也对诗词的理解没有帮助,甚至加入之后反而使文章读起来不顺),占去了文章太多篇幅,让人实在看着不舒服,而且抒情过滥,却少有对诗词本身的评论。
  但最重要也是让我看得最不舒服的一点:诗词鉴赏是带有一个人主观感情的事,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安意如的文字,带着太多她个人的主观感受,让人觉得缺少一种评论和鉴赏应有的严谨态度。
  
  我买这书只为爱那一树桃之夭夭,看完以后却怨念至喷出一篇短评,只当认栽,从此对安意如这个名字敬而远之就好。


  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你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就知道了你不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你不妨去百度上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查一下就知道了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了道了你不妨去百度上查一下就知道了


   说我牛嚼牡丹要好,不懂风雅也罢,《世有桃花》一本百余页散文,以我之速度,也就半晌的事情,而我,足足用了两月才将此书看了大概,当终局过后,一切始于桃源、终于桃源的时候,慢慢的合上书页,莞尔一笑。
  
   在平日写文中,我的弊病莫过于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来填充我难以去表达的思想,久而久之,看着别人这类文章,只是心里哂笑,不过是个同类。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华丽的辞藻,相反,我很喜欢,尽管我的高中作文老师一再的提示我切勿重辞藻而轻思想,但是我觉得文章,尤其是散文这类文章,可以不明思想,但如果没有词语的修饰,我只会把它作为杂文来看,无所吸引。
  
   我的爱好,不仅仅于写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更喜欢收集这些东西,我会将其中一两句摘录下来,画上一些简单的线条,成为属于自己的摘抄,供自己的欣赏,反复品读,虽然这些句子,可能会引起人的作呕。
  
   但是,我喜欢的华丽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非主流。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同,那些悱恻的话语对于那些处在情感边缘的人,即便不是灵药,也是一种深深的共鸣。然而我不喜欢,说我无情也好,冷淡也罢,没有经历,我没资格说,也就自然而言的有权利说不喜欢了。
  
   话说回来,这本书,我觉得现在读有些浅薄了,不知道是不是大学所谓的学术论文腐蚀了,这书,似乎更适合再年轻的人看,比如说是高中,比如说是大一,现在看来,觉得一切可笑,除去追逐文中的字句外,那种思想,我究竟懂了几分,或者是想去想几分。
  
   这部书很婉约,如同河边泛舟采莲的女子,如同桃花下浅眠的小儿女,几番波浪亦不能颠覆书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而我,喜欢江湖夜雨笔底卖明珠,喜欢桃花庵主酒醉还在花下眠,喜欢昔在长安醉花酒,喜欢与尔同消万古愁,还喜欢那种‘不周山下采黄丅菊’的那种感觉,我喜欢的是江湖,喜欢的侠气,而非那种遥看小儿女,那种青梅竹马来。
  
   所以,这书,文字很美,但并不定适合每一个人,比如我。
  
  


   安意如,一个倍受争议的80后美女作家。书中妖而不俗,艳而多情的桃花有了作者的精心铺陈竟然有了不同凡响的另一种境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是外在的,“华”才是值得去品味的内涵。读这本书需要在夜深人静,心平气和的时候,一页一页地慢慢翻阅、咀嚼,那深远的意境、凄美的故事,只有在此时才会得到升华。    
   若桃花只是让人想到昭彰诱惑、妖娆,那也不尽然美好,桃花最妙的是让人觉得此生悠然静好,诱惑你想和一个人想守到老,这种境界是来自桃花,却已然超然物外了。    
   几千年来关于桃花原来有这般多美丽的故事,只因她是人们得以寄托相思、理想的情感载体,因而才会被人所追崇。那一个个凄美、夹杂超越现实的故事,其背后诸多的情感纠葛又是如此的引人遐思。只有置身于那种对桃花的情感意境中读这本书才能收获更多。    
   其实何必只停留在对作者文字表面的苛责上呢,就算引用了别人的部分文字,就算改动了些情节,那又怎样,就算是抄袭了吗?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文字层面有如何的华丽或与众不同,而在于它在精神层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这才是书的精髓,任何非议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会批判的有价值。一本书若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它便是属于自己的,不是任何人的翻版。


  在写书评之前,我粗略地扫了一下,过往的评论。内容却也大多涉及抄袭事件。难道已经没有其他评语了吗?我倒也不是为安意如开脱罪名,我是觉得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下面,说说这本书。  安意如的书都看了,记得,书展时拿到签名的《世》,我有多兴奋,因为学习一直压抑自己不能看。后来,拿起这本书看时,竟引起我许多唏嘘。  这本书架构与她的《美人何处》大致相同,我也说不清楚,那是什么排版方式。只觉这种排版方式,看起来舒服清晰。无奈,里面的文字却很难走进我心里。不是什么晦涩难懂,只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我问题,还是安的问题。我知道,整本书都讲桃花是很有难度的,免不了,一句话讲完又讲,分析完再分析。来回就这么一点,不是说她江郎才尽,而是可能难度太大。要是往常,我定会极力推荐看安意如的书,不管她是不是抄袭而来,只管整本书的整体感觉。而《世》在我高度期待下读来,或许是无法承受。这本书,若是安迷抑或慕名而读,我并不推荐,但若是只是为了单纯看看古文赏析,或许可以选择。  以上。


  这是一本以桃花为主角的主题书。自古以来,桃花以其明媚、娇艳、宁静、贞烈、多情、柔美等丰富的文学意象,被赋予复杂而独特的历史使命,从而以高傲的姿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众多隽永诗篇中。在这本书中,安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那些与桃花有关的故事,植入如桃花般芳香明媚的情感,再细细地包裹后,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她的文字,还沾染着桃枝新鲜的气息,和桃花骄傲的颜色,仿佛带有自己的印记,将历史还原出清新独特的安氏味道。
  
  晏婴二桃杀三士、桃园英雄三结义、王献之的《桃叶歌》、李香君的《桃花扇》、桃花岛上的黄药师、以及那如桃花般娇艳的女子息妫、甚至是热爱桃子的孙悟空,都成了她笔下鲜活灵动的素材。她剖析他/她们内心深处每一缕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柔软情感,将他/她们的快乐和忧伤重新赋予高贵超然的含义。在脱离了历史的厚重之感后,他/她们的故事犹如桃花般鲜艳明亮,蓬勃生动,即使是忧伤,也带着淡淡的桃花凋谢之惆怅。
  
  她写的是历史,却又不仅仅是历史,而是在历史之外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情感。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史书的女子,对于那些厚重的大块头史书所读甚少。然而我却喜欢听安讲历史的故事,细细想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安的立足点和正史不同吧!她所要讲述的东西,是遗落在史书之外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情绪,而非寻常世人所关注的史实真相。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自己前段时间去过的金沙遗址。作为历?博物馆,金沙最有特色的地方一方面在于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历史文物发现地的原状,供游人观赏及感受,另一方面则在于1号展厅中根据历史还原出的一幕仿真景观:在一个半圆形的幕墙前,展示了3000年前的金沙景象。安静流淌的河流边,袅袅的炊烟在茅草房屋上方缓慢地缭绕,远处神秘的金沙宫殿肃穆而辉煌。女人抱着孩子翘首遥望,等待归家的父母。大象、野猪在一片青葱茂密的森林边自由地走动……这温暖富足的画面,令人突然间感动起来。它成功地塑造出历史曾经的姿态,使那些人物不再是陈放在冰冷棺木中的骷髅身骨,重新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期盼的微笑模样。
  
  在某种程度上,安的文字就象陈放在金沙一号展厅中的那幅生动的立体画面,从遥远的时空深处发掘出深埋的故事,细心回味,耐心解读后,变成自己的文字,等待着在阅读过程中与读者的一次灵魂交合。
  
  相比于以前的几本书,这本《世有桃花》的文风更随意一些,也加入了许多现代的用语,如:老婆、衰、狗血男女……令人哑然失笑之际,回想起她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对曲解《鹊桥仙》是一首淫诗的同学破口大骂“香蕉你个巴拉”时的痛快淋漓。很多人说安是清雅灵秀的才女,我却觉得,她更是一个直率爽朗的性情中人。她的文字中既不乏对古典诗词的优美解读,又不乏对历史故事的动人演绎,情到深处,黯然落泪者有之,放声痛骂者亦有之,安静呆坐着有之,欣喜癫狂者亦有之。嬉笑怒骂,字字珠玑……呈现出一场桃花的盛宴,造就了一段不舍的流连。
  
  但是,安的读者却是有其特殊性的。在我看来,安的文字更适合情感细腻丰富的女性读者。那淡淡的哀愁,浅浅的笔触,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细微情感捕捉,比较容易引起她们的共鸣。脱离了这样的读者群体,难免会因为无法理解她的内心世界,而认为她的感受过于矫情和无病呻吟。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吧!不知道是因为我敏感还是什么,偶尔会感觉这本书中的有些句子略欠推敲。同时,或许是为了写出新意,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感觉安在有些文章中用到的形容词好象是自己组造的,读起来略有生硬之感。此外,每个故事最前面,从文中提炼的精华段落部分(抱歉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个部分),个人觉得排版时应该放在标题最前面,并且换另一种字体会比较好。我在初看时总是恍然觉得某些句子似已读过,倒回去看,才发现最前面就已经出现了,最初还以为是排版错误呢!
  
  转自:当当网


  我是有点分不清安意如和安妮宝贝了。我看《世有桃花》,看着看着我都以为是在看安妮宝贝的书了。她们文风确实有相似之处,又都是江南女子,书中描写自己的成长都是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意象,所以难免有些分不清她们。   喜欢桃花,所以才买了这本书看,至少没有失望。虽然此书确实是有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感,但还是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美好的意象。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爱死这首诗了。雨天,看完《世有桃花》,至少我知道了这首诗背后那个凄美的故事,我就更爱它了。


  这是一本以桃花为主角的主题书。自古以来,桃花以其明媚、娇艳、宁静、贞烈、多情、柔美等丰富的文学意象,被赋予复杂而独特的历史使命,从而以高傲的姿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众多隽永诗篇中。在这本书中,安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那些与桃花有关的故事,植入如桃花般芳香明媚的情感,再细细地包裹后,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她的文字,还沾染着桃枝新鲜的气息,和桃花骄傲的颜色,仿佛带有自己的印记,将历史还原出清新独特的安氏味道。
  
  晏婴二桃杀三士、桃园英雄三结义、王献之的《桃叶歌》、李香君的《桃花扇》、桃花岛上的黄药师、以及那如桃花般娇艳的女子息妫、甚至是热爱桃子的孙悟空,都成了她笔下鲜活灵动的素材。她剖析他/她们内心深处每一缕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柔软情感,将他/她们的快乐和忧伤重新赋予高贵超然的含义。在脱离了历史的厚重之感后,他/她们的故事犹如桃花般鲜艳明亮,蓬勃生动,即使是忧伤,也带着淡淡的桃花凋谢之惆怅。
  
  她写的是历史,却又不仅仅是历史,而是在历史之外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情感。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史书的女子,对于那些厚重的大块头史书所读甚少。然而我却喜欢听安讲历史的故事,细细想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安的立足点和正史不同吧!她所要讲述的东西,是遗落在史书之外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情绪,而非寻常世人所关注的史实真相。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自己前段时间去过的金沙遗址。作为历史博物馆,金沙最有特色的地方一方面在于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了历史文物发现地的原状,供游人观赏及感受,另一方面则在于1号展厅中根据历史还原出的一幕仿真景观:在一个半圆形的幕墙前,展示了3000年前的金沙景象。安静流淌的河流边,袅袅的炊烟在茅草房屋上方缓慢地缭绕,远处神秘的金沙宫殿肃穆而辉煌。女人抱着孩子翘首遥望,等待归家的父母。大象、野猪在一片青葱茂密的森林边自由地走动……这温暖富足的画面,令人突然间感动起来。它成功地塑造出历史曾经的姿态,使那些人物不再是陈放在冰冷棺木中的骷髅身骨,重新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期盼的微笑模样。
  
  在某种程度上,安的文字就象陈放在金沙一号展厅中的那幅生动的立体画面,从遥远的时空深处发掘出深埋的故事,细心回味,耐心解读后,变成自己的文字,等待着在阅读过程中与读者的一次灵魂交合。
  
  相比于以前的几本书,这本《世有桃花》的文风更随意一些,也加入了许多现代的用语,如:老婆、衰、狗血男女……令人哑然失笑之际,回想起她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对曲解《鹊桥仙》是一首淫诗的同学破口大骂“香蕉你个巴拉”时的痛快淋漓。很多人说安是清雅灵秀的才女,我却觉得,她更是一个直率爽朗的性情中人。她的文字中既不乏对古典诗词的优美解读,又不乏对历史故事的动人演绎,情到深处,黯然落泪者有之,放声痛骂者亦有之,安静呆坐着有之,欣喜癫狂者亦有之。嬉笑怒骂,字字珠玑……呈现出一场桃花的盛宴,造就了一段不舍的流连。
  
  但是,安的读者却是有其特殊性的。在我看来,安的文字更适合情感细腻丰富的女性读者。那淡淡的哀愁,浅浅的笔触,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细微情感捕捉,比较容易引起她们的共鸣。脱离了这样的读者群体,难免会因为无法理解她的内心世界,而认为她的感受过于矫情和无病呻吟。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吧!不知道是因为我敏感还是什么,偶尔会感觉这本书中的有些句子略欠推敲。同时,或许是为了写出新意,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感觉安在有些文章中用到的形容词好象是自己组造的,读起来略有生硬之感。此外,每个故事最前面,从文中提炼的精华段落部分(抱歉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个部分),个人觉得排版时应该放在标题最前面,并且换另一种字体会比较好。我在初看时总是恍然觉得某些句子似已读过,倒回去看,才发现最前面就已经出现了,最初还以为是排版错误呢!
  


  安意如抄袭了不少小号鲨鱼的文章,看看她的文字真的就比小号鲨鱼强吗?
  
  安意如的浮生所欠止一死:
    
    《鹿鼎记》中提到韦小宝在昆明听陈圆圆唱曲,其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那便是吴梅村所做的《圆圆曲》了。书中写陈圆圆对韦小宝拜曰:“这二十多年来,贱妾受尽天下人唾骂,把亡国的大罪名加在贱妾头上。当世只有两位大才子,才明白贱妾的冤屈。一位是大诗人吴梅村吴才子,另一位便是韦大人。”韦小宝同学是否才子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在隔了数年之后想起这段话,倒是有些新的感受。(除了韦小宝)陈圆圆说只有吴梅村才懂得自己的委屈,其实吴自己也是委屈的,不过怕是更没人理解。顺治十年,吴梅村应召赴京,过淮阴时,作诗曰:“浮生所欠止一死”……这一去,无异于投靠了清廷,便是当时人所不齿的变节,便有了毕生的遗憾与污点。他已自叹了:“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对于吴梅村,后世早有盖棺之论:有才无德,一软骨文人而已。似乎这个论断连吴自己都是同意的。到了临终,他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贬得一无是处:“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吴梅村与陈圆圆若有个些些联络,便是与当时同列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交往。卞玉京美而且慧,原名卞赛,善画兰,时人云落笔如烟,风姿袅娜,则画与人两相益彰可知矣。卞赛与吴梅村一见之下便即倾心,她虽外表柔弱,却是极有主张,敢爱敢恨的女子。当时尚在明末,前方四面楚歌,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田国舅至江南选妃,圈定了卞赛、陈圆圆,欲进献给崇祯帝。
    
    明末清初一节,六字可以概括:乱世、才子、佳人。然而乱世佳人,犹胜才子,其刚烈勇毅,男子多有不及。钱谦益降清,柳如是投河,虽未死成,最终还是以投缳自尽挽救了钱氏家产;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令人感佩,侯方域却是怕死失节,丢尽男儿颜面;即如影梅庵中纤纤弱质董小宛,尚能于乱军丛中孤身寻冒氏,之死矢靡他,而冒氏得陇望蜀对陈圆圆一直念念不忘,有负佳人多矣。
    
    这一段才子骨子里就没有阳刚气,与他们降不降清无关,一个人有无性情,是天生自生,不要连累一个朝代做背景。吴梅村也是,他对佳人有意,然而当卞赛托人带信给他,婉转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欲托付终身,宁作山野妇,不做帝王妃的心意时,他却胆怯了,他怕得罪权贵,更不愿为一女子失了前程,于是佯作不知,听凭田国舅将卞赛带走。卞赛离去的次夜,吴携一管箫,来到她空空的寓所之前,吹了半夜的曲子。那一晚,秦淮月凉如水。
    
    卞赛后来终于没有入宫,而是出家做了一位女道士。她是否曾经辗转听人提起过那一夜落梅如雪,是否恨过、叹过、怨过他的懦弱?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从头来,谁爱了谁?谁负了谁?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绵绵的时光中辗转成泛黄的书页,老去的墨痕。
    
    -------------------------------------------------------------------------------------
    小号鲨鱼2003年写的浮生所欠止一死:
    
    随手翻明人诗钞,目光停留在一首诗上: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看到第一句的时候,怔了半天:要怎样的悲凉与灰懒,才可以有这般感慨?直到见了作者的名字是吴梅村,才有些恍然。
      
      吴梅村这个人,看过金庸小说的人或许不陌生。鹿鼎记中提到韦小宝在昆明听陈圆圆唱曲,其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那便是他所做的《圆圆曲》了。吴氏太仓人,青年入泮,以榜眼的身份任翰林院编修,本是个学者型的文人。明亡之后清廷征召天下文臣,被征者或自杀、或逃遁,而吴梅村则屈于压力,应征而去。
    
      这一去,便是毕生的遗憾与污点。文人重气节,这样的投靠无异于变节。对于吴梅村,后世早有盖棺之论:有才无德,一软骨文人而已。但当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忽然升起另一个念头:作为后世的局外人,我是否当真能懂得并理解他当时的处境?换了是我处于他的位置,我有没有勇气以生命争自己的所求、用决绝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的本身是一笔整数。看明史,常惊异于当时统治的黑暗与残暴,其对百姓之虐、对外侮之弱、对异己之残酷,也只有清末那一段堪与以相较。有谁能真正了解这整数背后隐藏着的挣扎与无奈?放弃与得到,当时看来,似乎可以不这么做,然而竟终于成就了现实,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关于他,还有一段不能不提的故事,便是与当时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交往。卞玉京美而且慧,原名卞赛,善画兰,时人云落笔如烟,风姿袅娜,则画与人两相益彰可知矣。卞赛与吴梅村一见之下便即倾心,她虽外表柔弱,却是极有主张,敢爱敢恨的女子。当时尚在明末,前方四面楚歌,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田国舅至江南选妃,圈定了卞赛、陈圆圆,欲进献给崇祯帝。卞赛得知之后,便托人寄信给吴梅村,婉转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欲托付终身,宁作山野妇,不做帝王妃的心意。然而吴梅村却胆怯了,他既怕得罪权贵,又不愿为一女子失了前程,佯作不知,听凭田国舅将卞赛带走。卞赛离去的次夜,吴携一管箫,来到她空空的寓所之前,吹了半夜的曲子。那一晚,秦淮夜月如水。
      
      卞赛后来终于没有入宫,而是出家做了一位女道士。她是否曾经辗转听人提起过那一夜的箫声,是否恨过、叹过、怨过他的懦弱?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从头到尾,爱了谁?又负了谁?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平淡的时光中静默成褪色的墨痕。
      
      吴梅村的一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己,苟活下来的生命之中,还能有多少快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一场生死爱恨,得失悲欢,到头来只得一声长叹——怎么看、怎么算、怎么难。
  ——————————————————————————————
  
  这样的复制也能与人比高低?


  看序的时候,就已不其然涌起一阵感动。
  字里行间透漏出的成熟,是她的过去不曾有的。
  桃花的解读容易俗套,少点经历和大智慧也难以找到那么多的解读角度。
  唯一可惜的是,居然依然有抄袭的世评。
  平心而论,传言抄袭的篇幅,文字的美感与深度远远不及。
  个人感到不平的是,如果真的是抄袭,为什么抄一些不及自己的文字……


  虽然又看见脑瘫患者安意如抄袭的资料,但是我想说的是就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来说,有些文字我还是很喜欢的。我喜欢看这些古典而悠远的故事。所以抛开安意如抄袭不说,但是里面的那些文字我还是比较喜欢的,看起来让我觉得很舒服。精神上还是有收获的


  买这书纯粹是因为我曾经喜欢过她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虽然抄袭严重,但是不妨碍这本书成为我,作为一个懵懂少女对古代诗词萌生好感的开始。
  
  而桃花,又是我最喜欢的花。
  
  无力去搜集所有有关桃花的诗词歌赋,
  但是倒是想看看的,
  看到安意如愿意帮忙,我自然也愿意买了。
  我想,她以前既然可以抄得那么好,现在从多方收集些桃花的文章,润色一番,也是可以看的。
  ————————————————————————————
  
  但是刚翻过几页,我就失望了。
  
  先不说纸质的问题,从一开始的序,我就看出她强作古典风情,流露出的那股子生搬硬套的矫情味儿。
  明明用现代语言比较合乎情理的句子,一定要文绉绉地,好象这样才能看;明明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定要用大量伏笔文赋,显得更加有意境
  ——去你的。
  
  你以前不这样啊...好歹还说句现代通用的人话,你现在的语言,隔古代肯定没人听得懂,就算是国民时期的知识分子也不带你这样做作的!
  
  ————————————————————————————
  世有桃花的文本内容,我只能说,去掉开头结尾,其实和桃花并无联系。
  
  比如第一章,她除了在开头引经据典,然后把阿多尼斯比做桃花。
  然后和桃花再无纠结。
  
  我...
  小时候写作文都知道,就算跑题也得拼命多用关键词,显得没有那么跑题。
  这姑娘,甚至讲起了玫瑰是爱神脚掌上流下的血——你怎么不说是桃花,或者干脆把书名改成《世有玫瑰》好了。
  
  ——————————————————————————
  


  我在想 为什么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叙述枯燥无趣 为什么突然间不爱看了 喜欢桃花 却不喜欢被人主观臆想的评论 还不如读戏剧 故事来的精彩 桃夭 桃夭 为此我还有重读诗经 结果被那些繁琐的字所打败 夜夜抱着字典入眠


   安意如出了新书《世有桃花》。很好奇,一向习惯于抄袭的安意如这一次还会不会一抄再抄?我以为应该不会,再蠢笨的人也要学会像《观音》一样去打个擦边球。不论写得好坏,至少不需承担骂名。翻了翻第一章,我就已经无语了。对她来说抄袭朋友的作品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抄袭自己监制了书籍的作者的东西更是无需顾忌。说不定还是与朋友商量了,得了授权的,不算违法。只是这样的作品质量,到底该算什么呢?
  
  顾天蓝在饶雪漫的漫女生上有个专栏,有一期的内容叫《玫瑰传说》。她把爱神和阿多尼斯的爱情写得很美,把玫瑰的传说写得很漂亮,把初爱的甜苦写得很动人。
  
  安意如《世有桃花》的第一章,把阿多尼斯比做桃花,但是整个的内容却是关于爱神和阿多尼斯的爱情的,写玫瑰是爱神脚掌上流下的血,写爱神初爱的甜苦。
  
  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原文不动地照搬,却依然可以看见她对着顾天蓝的文章辛苦改写的模样。可惜那些改写过的句子依然透露出写作它们真作者笔下流露的余香。
  
  顾天蓝说爱神是美艳绝伦与青春永恒的象征,安意如也说她是美艳绝伦与青春永恒的象征。顾天蓝说阿佛洛狄忒在心里把自己当狩猎女神,安意如说她情愿自己的狩猎女神。
  
  顾天蓝写“看着他俊美无俦的面容,她可以忘却森林生活的种种不便与险恶,尽管参天的树枝遮蔽了太阳温暖的光芒、潮湿闷热,野兽喷薄而出的呼吸日久年深积累成难以忍受的腥臭。阿佛洛狄忒知道,只要能陪在阿多尼斯身边,她愿意承受一切原本并不属于她的苦难。”安意如写“为了阿多尼斯,阿佛洛狄忒可以忍受一切原本不属于她的艰辛,苦难。她伴随他,出没在不见天日的丛林,在那里,野兽和植物腐烂后形成的腥臭经年累月不能散去,形成瘴气,弥漫在四周,令人窒息。”
  
  阿佛洛狄忒和阿多尼斯的故事有许多版本,唯有安意如与顾天蓝的版本一模一样。
  
  文章内容相近,若干字句竟至于一样,这样的东西该算什么呢?抄袭还是不抄袭?
  
  许多年前,安意如抄袭了她口中的才女网上好友小号鲨鱼,若干年后她抄袭了她帮助监制书籍的好友顾天蓝。


我也是一冲动就买回来了。挺喜欢诗词的。我在想我是男的买这本书会不会太怪。
感觉写的不错,不在乎什么抄袭不抄袭,好看就行,文字挺美的。
矫情,好像有点。哈哈,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诗词鉴赏是带有一个人主观感情的事,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安意如的文字,带着太多她个人的主观感受,让人觉得缺少一种评论和鉴赏应有的严谨态度。
=========
排这个。我只略微翻了一下她的《思无邪》,读了小半本,然后看了她写稼轩的一篇文章【在这里一定要唾弃一口:我呸】。在写稼轩的那篇文章里,她的手法是这样的:干瘪无聊的历史事件复述,上词,然后开始一个劲儿地往英雄美人上套。说什么稼轩用典“多到头皮发麻”,也不过是她自己不懂用典的意义罢了。至于“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好不容易捉着一个能和英雄美人扯上关系的她就卖力敷衍,而我个人觉得,稼轩这会儿写词太年轻,总有股矫情劲儿远不如老年时的老辣深刻,这句就是典型之一。
安意如聪明的一点就是知道自己读者群体的喜好,所以什么玩意儿都和风月相关,什么人都是美人才子,什么词都能风流或者相思,自己连诗词都不细看就能打包捆上塞进书里装裱成文艺清新小资格调的东西去兜售。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文字层面有如何的华丽或与众不同,而在于它在精神层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这才是书的精髓。
这句话写得真好。
当然,首先,这本书得是一本真正的书,而不是贼赃。显然楼主并不在乎一本“书”究竟是真正作者创作的书亦或是偷来的贼赃。
真正的书应当是洁净的精神产物,而贼赃是盗窃来的他人心血。一件贼赃掩饰得再好包装得再精美再畅销依然是污秽的产物。因它不是出自拥有者之手,不是出自拥有者之心,是拥有者自创造者手中夺取的物件。当创造者付出时间与心血的代价创造了这些美好事物时,夺取者正以逸待劳虎视眈眈守候在阴暗角落。当创造者终于制作出这微小稚拙却充满心血的美好事物后,夺取者心平气和探囊取物,夺走了别人的心血,重新包装,略作改造便拿到大街上贩卖。
这物件再美丽好,那些明知道是贼赃依然购买欣赏并对盗窃的贼人深表赞赏的人,亦是为虎作伥为贼鼓掌的帮凶。
请不要将这样的贼赃称之为“书”。


我不是粉丝,也不是慕名而来,只是一次不经意的邂逅而已。
首先,我认为所谓的真正的书是指它有作者独特的视角与思想,这才是真正的书,也是它得以生存的精髓,一本书固然需要文字来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但文字毕竟不是她的生命。
我所指的好书,不是说她有吸引眼球的言传,而是那种与心灵的意会。就算是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意境之中是会传达出不同的思想的,对于一本书,我们要去理解的,除了这表面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它传达出来的精神实质。
如果一本书每个字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地推敲出来的,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但是读完之后却感觉内心是一片空虚,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不认为它是一本好书。这样的书没有自己的灵魂,空有一副臭皮囊而已。
所以如果是偷窃了别人的书,那是指偷走了别人的立意,别人的思想,偷走了那本书的灵魂,这才是最可耻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否则也就是切磋、学习而已,文字被拿走的再多,那都不能说明什么,除非你这本“书”是靠这些文字来存活的。


一本书的思想、立意、灵魂,不是独立存在的,是附着在文字上的,文字是载体,思想立意必须由文字来传递。
  安意如的浮生所欠止一死:
    
    《鹿鼎记》中提到韦小宝在昆明听陈圆圆唱曲,其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那便是吴梅村所做的《圆圆曲》了。书中写陈圆圆对韦小宝拜曰:“这二十多年来,贱妾受尽天下人唾骂,把亡国的大罪名加在贱妾头上。当世只有两位大才子,才明白贱妾的冤屈。一位是大诗人吴梅村吴才子,另一位便是韦大人。”韦小宝同学是否才子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在隔了数年之后想起这段话,倒是有些新的感受。(除了韦小宝)陈圆圆说只有吴梅村才懂得自己的委屈,其实吴自己也是委屈的,不过怕是更没人理解。顺治十年,吴梅村应召赴京,过淮阴时,作诗曰:“浮生所欠止一死”……这一去,无异于投靠了清廷,便是当时人所不齿的变节,便有了毕生的遗憾与污点。他已自叹了:“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对于吴梅村,后世早有盖棺之论:有才无德,一软骨文人而已。似乎这个论断连吴自己都是同意的。到了临终,他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贬得一无是处:“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吴梅村与陈圆圆若有个些些联络,便是与当时同列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交往。卞玉京美而且慧,原名卞赛,善画兰,时人云落笔如烟,风姿袅娜,则画与人两相益彰可知矣。卞赛与吴梅村一见之下便即倾心,她虽外表柔弱,却是极有主张,敢爱敢恨的女子。当时尚在明末,前方四面楚歌,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田国舅至江南选妃,圈定了卞赛、陈圆圆,欲进献给崇祯帝。
    
    明末清初一节,六字可以概括:乱世、才子、佳人。然而乱世佳人,犹胜才子,其刚烈勇毅,男子多有不及。钱谦益降清,柳如是投河,虽未死成,最终还是以投缳自尽挽救了钱氏家产;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令人感佩,侯方域却是怕死失节,丢尽男儿颜面;即如影梅庵中纤纤弱质董小宛,尚能于乱军丛中孤身寻冒氏,之死矢靡他,而冒氏得陇望蜀对陈圆圆一直念念不忘,有负佳人多矣。
    
    这一段才子骨子里就没有阳刚气,与他们降不降清无关,一个人有无性情,是天生自生,不要连累一个朝代做背景。吴梅村也是,他对佳人有意,然而当卞赛托人带信给他,婉转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欲托付终身,宁作山野妇,不做帝王妃的心意时,他却胆怯了,他怕得罪权贵,更不愿为一女子失了前程,于是佯作不知,听凭田国舅将卞赛带走。卞赛离去的次夜,吴携一管箫,来到她空空的寓所之前,吹了半夜的曲子。那一晚,秦淮月凉如水。
    
    卞赛后来终于没有入宫,而是出家做了一位女道士。她是否曾经辗转听人提起过那一夜落梅如雪,是否恨过、叹过、怨过他的懦弱?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从头来,谁爱了谁?谁负了谁?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绵绵的时光中辗转成泛黄的书页,老去的墨痕。
    
    -------------------------------------------------------------------------------------
    小号鲨鱼2003年写的浮生所欠止一死:
    
    随手翻明人诗钞,目光停留在一首诗上: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看到第一句的时候,怔了半天:要怎样的悲凉与灰懒,才可以有这般感慨?直到见了作者的名字是吴梅村,才有些恍然。
      
      吴梅村这个人,看过金庸小说的人或许不陌生。鹿鼎记中提到韦小宝在昆明听陈圆圆唱曲,其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那便是他所做的《圆圆曲》了。吴氏太仓人,青年入泮,以榜眼的身份任翰林院编修,本是个学者型的文人。明亡之后清廷征召天下文臣,被征者或自杀、或逃遁,而吴梅村则屈于压力,应征而去。
    
      这一去,便是毕生的遗憾与污点。文人重气节,这样的投靠无异于变节。对于吴梅村,后世早有盖棺之论:有才无德,一软骨文人而已。但当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忽然升起另一个念头:作为后世的局外人,我是否当真能懂得并理解他当时的处境?换了是我处于他的位置,我有没有勇气以生命争自己的所求、用决绝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的本身是一笔整数。看明史,常惊异于当时统治的黑暗与残暴,其对百姓之虐、对外侮之弱、对异己之残酷,也只有清末那一段堪与以相较。有谁能真正了解这整数背后隐藏着的挣扎与无奈?放弃与得到,当时看来,似乎可以不这么做,然而竟终于成就了现实,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关于他,还有一段不能不提的故事,便是与当时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交往。卞玉京美而且慧,原名卞赛,善画兰,时人云落笔如烟,风姿袅娜,则画与人两相益彰可知矣。卞赛与吴梅村一见之下便即倾心,她虽外表柔弱,却是极有主张,敢爱敢恨的女子。当时尚在明末,前方四面楚歌,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田国舅至江南选妃,圈定了卞赛、陈圆圆,欲进献给崇祯帝。卞赛得知之后,便托人寄信给吴梅村,婉转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欲托付终身,宁作山野妇,不做帝王妃的心意。然而吴梅村却胆怯了,他既怕得罪权贵,又不愿为一女子失了前程,佯作不知,听凭田国舅将卞赛带走。卞赛离去的次夜,吴携一管箫,来到她空空的寓所之前,吹了半夜的曲子。那一晚,秦淮夜月如水。
      
      卞赛后来终于没有入宫,而是出家做了一位女道士。她是否曾经辗转听人提起过那一夜的箫声,是否恨过、叹过、怨过他的懦弱?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从头到尾,爱了谁?又负了谁?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平淡的时光中静默成褪色的墨痕。
      
      吴梅村的一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己,苟活下来的生命之中,还能有多少快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一场生死爱恨,得失悲欢,到头来只得一声长叹——怎么看、怎么算、怎么难。


这两段文字,是不是最可耻的呢?


首先,我认为所谓的真正的书是指它有作者独特的视角与思想,这才是真正的书,也是它得以生存的精髓,一本书固然需要文字来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但文字毕竟不是她的生命。
这句话说得更好。安意如的书,她的独特视角她的思想是她自己的吗?不是。她的文字现在倒是自己的有些多起来了。将许多诗词故事用桃花做线索串联确实是她的独创视角,然而每一个故事中表达出来的,却不是她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正是每一个章节段落中透露出的,他人的独特视角独特思想使这些文字成为真正有骨有血的文章。


看过楼主的书评,佩服楼主的见的。
其实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也许作者利用了文字,也许作者为了自己的思想去重新解读了文字的原意,但我们无须去接受作者全部的思想,一本书只要有哪怕一两个闪光点,可以让读者有所收获,我觉得这本书就值得一读,但如果作者的表达与一些读者的视角有冲突,让人无法接受也是正常的,这是是无可厚非的。带着目的去读一本书,潜意识里总会排斥一些东西的,而这本书就适合用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情,去懒散地翻阅,而它的意境也确实适合这样。


  一个画家做画展,用桃花做题,偷窃了许多关于桃花的画作,现场布置得美轮美奂,意境极美。那些偷窃来的桃花画作穿插其间,连缀得恰到好处,真是个好画展。
  
  比起单独一幅桃花画作来,这样一个画展真是高妙至极。观赏画展的观众亦是赞不绝口,夸画家画工好意境美,即便是偷来几幅画亦是无关紧要的。
  
  只是桃花画作的绘者们正为遗失的作品哭泣。


其实他们最该哭泣的到不是被别人利用了作品做陪衬,而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知音,一个好的作品是不会以环境而改变的,正如: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般道理,哪怕这些作品被放在一起低劣的作品中,也能找到知音,不会被人误以为是垃圾。不同的读者总会欣赏到不同的东西,环境的影响固然存在,就要看个人的来意了。


  笑了。不管他们的作品有没有找到知音,也不管他们的作品是不是精妙绝伦,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在没有得到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去使用他们的作品获取利益。为什么楼主连这样一点常识也要忽略呢?
  
  您家的陶器不管做得精美不精美,是不是有知音,难道我识货觉得您家的陶器配我家的庭院最是合适,就可以不问自取将您家的物件任意取走吗?
换个例子说,楼主您家藏有桃花古画数幅,都是您家中祖辈绘制的。安意如要办桃花画展,觉得您家的古画最适合她画展中两个展厅的布置。她径入楼主您家偷取古画复制出展,所有画作署名是安意如创作。您还是会为安意如喊好吗?


楼主在偷换概念,在开始在钻牛角尖了,我不是在就事论事,而是在传达这样一个意思:任何作品都有它的知音,没有必要去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去求全责备。对于这本书楼主看看我的评分,我觉得还是中肯的。


总之,评价一本书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1.作者要传达的思想,该书有没有生命力;
2.读者看过该书是否能有所收获。
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


  评价一本书,首先要确定一点,这本书是正品,还是赃物。
  之后才能评价它的思想、生命力,以及读者的收获。
  
  一件商品即使非常物美价廉,如果它是低成本投入的盗窃所得,即使是最耐用最低价的物品,也不应当去购买使用,因为这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要求一件商品是卖家自己批发或生产来的,而不是偷来的,这难道能算是求全责备吗?


可以看的出来,楼主就是一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人,可惜的是内心太过浮躁,就从文字角度讲楼主都没能明白我的意思,刚才我说的“其实他们最该哭泣的到不是被别人利用了作品做陪衬”,从文字角度将,难道楼主没有看到里面的那个“最”字了吗?这是什么意思,这表明还有我认为是些不太重要的东西,所以就没有写出来,但不表示我就承认了,要知道一个作品,书也好,画也罢,它是面向受众的,什么最重要,当然是知音了,好笑的是楼主只能体会到文字表面一点点的东西,还拿此大做文章、误入歧途。原以为楼主还有点见的,由此可见,楼主对这本书无疑也是没有看透进去,无非是对着文字搞比对而已,完全没有从整体上去解读这本书,不过是在断章取义的,玩玩文字游戏、钻钻牛角尖而已,可惜了这本书被人当成了工具。


笑了,楼主,我很疑惑,他们为什么最该为没有找到知音而哭泣?您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根本无需哭泣。一件作品无论好坏,只要是尽心尽力做出来了,即便无人赏识,那又如何?人生一世知音几何?张爱玲的文章若没有人赏识,便不具有价值了吗?文章不是为受众而作,为受众而作的是媚俗的言情小说。俞伯牙摔琴是除去子期,世间再没有能赏识他的高山流水的知音。俞伯牙一世只得一个知音,难道他的音乐就没有价值了吗?那些被安意如抄袭的文章,楼主又怎知是没有他们的子期来赏识的?
原以为楼主是具有一点逻辑常识的,如此看来楼主真是只见得山,却见不得山意了。


  真正只能体会到文字表面的一点东西的恰恰正是楼主您了。以皮为美,弃绝文骨。受文字情境的迷惑看不清实质表达的思想。此书中,安意如确实是营造了文字情境,然其所表达的精神实质却是盗窃得来。
  
  文字载体,思想是实质。脱离了载体,思想便不得表达,脱离了思想,文字便毫无价值。
  
  若一本书思想是东拼西凑的,文字是剪刀浆糊的,即便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亦不当是一本著作。
  
  就如一个杂志编辑,拼缀无数文章而成一册期刊,即便意境再美,让许多人获益良多,这个编辑也不能自称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她只能是编辑,不能是此期刊作者。
因她即使营造了不一样的意境氛围,她所表达的一切细节思想以致文字都不是她自己的创作。
安意如是个好编辑,却不是个好作者。


说来说去,如你所言的那些经典为什么会被后人称道,无非是被知音所传唱,价值那里来,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没人认可怎么确定她有价值,所谓的价值无非是那些后来者给她定义了标准。也许你的文字也有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人认可,没有人给她一个界定的标准,那么谁会知道她的价值呢?说来说去,价值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被体现出来。张爱玲的文章为什么被人赏识,她如果从未公开过,谁又会说那些文字有阅读的价值。她的价值无疑还是被人所解读出来的。跟金子一样,留在手里不拿出去使用,它就石头一块,毫无价值。
对待这么一本有争议的书,不管作者有什么目的,作为读者我们就应该 淡定、淡定,我们只为书而来。


同意楼主大部分的观点,只是对这本书一无是处似的剖析有失公允。得多得少有所收获就好!


高山流水早无人传唱,俞伯牙是不是最该为自己没有知音而哭泣?一本书一件作品无论它有价值或无价值,都不是楼主你与我评价了算的。张爱玲的文章若放在文革时期,不但无价值,反而是毒草,祸害思想。
  
  无论一本书有没有价值,都值得读者去阅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一本书,一幅画,一篇文章,它的价值都不以某一读者的评价为最终定论。即便它没有知音,作者亦无须哭泣,是金子自会发光。
  
  但是,一块金子若还未发光便被贼人偷去了,那才是拥有者当哭泣的事。
  
  对待一本书,如果明知道是抄袭得来,依然购买,赞美,那么作为读者,就等于是鼓励抄袭鼓励偷窃,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恶。
  
  抄袭是作者的恶,购买抄袭却是读者助纣为虐的恶。
  
  为恶不自知,尚自以为淡定美好,便有些可惜了。


书评写的更好。。。


喜欢看安如意的文字,很细腻。


初识安意如是因为她那一段纳兰情怀,到了《世有桃花》,更觉多出一种惊艳之处。
她的独特的妩媚与惆怅,包裹在细腻文字之下,品来让人顿生出许多微妙的共鸣来。就凭这一点,喜欢安意如,喜欢《桃花》。


温婉的女子,细腻的文字。


书 和 人同样的美


流水一样的女子写出垂柳一样的文字,安意如的书,女子必读。


想象不出一边百度谷歌复制粘贴一边东拼西凑剪刀浆糊的人是以怎样温婉细腻的姿态去感悟诗歌的。更想象不出连感想感叹都要靠抄袭他人作品来获得的人是怎样对古诗词有独到见解的。


安意如 挺不错


lz就不吐槽你了,,,


HAHA。 http://xiaohaoshayu.blogbus.com/logs/13713204.html
笑料而已,不去管它了。


竟然见到小号,激动了,非常喜欢你的文章!希望你也能多出新书呀!


真相如此。


哇 真身!


我突然觉得好恶心。。。


安意如是有写作的才能的,她本是写言情小说出身,写爱情还是有些心得的。但是就像郭敬明一样,他们能写出精美的句子,却写不出好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文字是皮,内容是骨。安意如的骨就只能靠抄袭了。
比如安意如的《美人何处》里一段:
在古老的骊山宫殿里,唐皇的妃子穿越迷蒙的水雾,走过长长甬道。迎接她的一名侍女用一副麻质的大巾披在她的身上,引她进了另一道门。等候她的侍女用另一副绢,将她的长发温柔的包扎,然后,她们扶她斜躺在一张有垫的石床上。石床上。石床本身也是温热的,两名侍浴的侍女轻轻地为她沐浴,用一种有香味的水涂在她身上,再用钝口的玉刀轻刮,另一名侍女,伸出柔软的手为她按摩。
在按摩中,不断有温热的水浇淋到她的身上,水越来越热,因为是逐渐加热,只使她感到舒服而没有不能承受之感。这样的沐浴,大约要耗去一刻功夫。
她的双足,被裹在热毛巾中,受到热水浇淋,待趾甲温软,就有另一名侍女上前细心为她修剪。
最后送她入池,让她独自享受唯有帝王可享用的温泉汤。
——————————————————————————————————
被抄袭对象 南宫博历史小说《杨贵妃》2005年出版
两名侍女再为杨玉环除了衣服,她有羞涩感,可是,她不能有反应,连亵衣、内袜都除尽了,侍女用一幅麻质的大巾披在她的身上,再引她进一道门。门内,是两名穿了似肚兜一样的衣服的女子,有三人,她想,那是服侍沐浴的人吧!这三人引入杨玉环,去了披在她身上的大巾,用温水浇淋在她身上——她愕异,她想,不是入池沐浴的?
自然,她不方便询问,到了这地方,只能由人们摆布了。这三人,缓缓地用瓢取温水,浇淋在她的身上,一人,用了一幅绢,将她的长发包扎,然后,她们扶了她斜躺在一张有垫的石床上,石床本身也是温热的。
于是,两名侍浴的侍女轻轻地为她沐浴,用一种有香味的水涂在她身上,再用钝口的玉刀轻刮,另一名侍女,以双手为她按摩——很舒服,她想:“这是神仙般的享受啊,骊山诸王宅虽然也引有温泉,但和此地完全不同。”
在按摩中,不断地有温水浇淋到她的身上,水越来越热,但逐渐的加热,只使她感到舒服而没有不能承受之感。这样的沐浴,耗去了一刻工夫吧?
她的双足,被包裹在热巾中,经常有热水浇淋,然后,一名侍女为她修剪和磨齐了脚趾甲。


再比如被安意如抄袭的小号鲨鱼的文章,她的文章并不比安意如差,甚至更好,安意如经常在新浪论坛“金庸客栈”里称她是才女姐姐,她翻译的《华山畿》清冷绝妙,被安意如全文抄袭到《陌上花开》里。小号鲨鱼伤心难过,发博文责问。
《华山畿》的翻译:
一个南徐的士子,偶然在华山畿遇到了一位女子,从此相思成疾。书里的说法是“悦之无因,遂感心疾”。结局却是悲剧,士子终于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山脚下,突然拉车的马不肯走了,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不再出来。
  这故事其实是梁祝的最早版本,很简略,却传神。最喜欢的,是那女子盛装沐浴的从容,以及“悦之无因”这一句话。翻译过来便是——爱需要理由吗?
-------------------------------------------------------------------------------------
楼主如果看过安意如的陌上花开,应该对这一段熟悉。
再给楼主看一篇小号鲨鱼的文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题目是一句词,纳兰性德的。全词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短处是有的时候过于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比如这一阙,就有点这个毛病。但有了第一句话,整个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实在是令人哑然。小时候看红楼,从不愿意去碰后40回。不是瞧不起高鹗,而是没办法接受:怎么那么好好儿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变作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来读书,看到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写在水上的。那些波澜和涟漪,在当时看来是惊心动魄,而长江滚滚,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流过,终无迹。
  碧血剑在金庸的书里不是最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是平庸的。但间接写到的那一段历史,却与甲申三百年祭不谋而合。最不能忘的情节,居然是李岩从容自尽前吟唱的那首歌:早早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的心境又如何?是否想起了初见时君臣相得的礼遇和挣一个太平天下的夙愿?漆黑一片的世界里,有喑哑的胡琴声响起:神机妙算刘伯文,料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庭,文武百官命归阴。昨日的一缕英魂,今日的万里长城……
  想起了另一首词,文征明写的:“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这个“飞”指的便是岳飞。他是看到当初高宗给岳飞的手谕,亲切温和,推心置腹,如对家人,因而有感而发。悲剧往往都是这样没有征兆的开始,而种子已深埋在初见的那一刻。隆中初见,羽扇纶巾,笑谈中三分天下;再见时已是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壮志未酬身先死。西厢初见,风流不用千金买,月影花移玉人来;再见时却是弃掷今何在,悔教夫婿觅封侯。梁山初见,天罡地煞席卷天下,那一派豪侠风光令人血脉偾张;及至再见,听潮而圆,遇信而寂,寥儿洼招魂幡动,依稀鬼哭。金屋初见,千娇百媚,永世相守,而色衰爱驰之日,终于千金难买长门赋;华清池中温泉水滑,长生殿里夜半私语,又有谁会料到结局是马隗坡前数丈白绫、一抔黄土?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初见,惊艳。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提供小号鲨鱼2004年博文,安意如的“浮生所欠只一死”也是看了她的文章写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http://bbs.guxiang.com/index.asp?action=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70&ID=410899


安意如的浮生所欠止一死:
《鹿鼎记》中提到韦小宝在昆明听陈圆圆唱曲,其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那便是吴梅村所做的《圆圆曲》了。书中写陈圆圆对韦小宝拜曰:“这二十多年来,贱妾受尽天下人唾骂,把亡国的大罪名加在贱妾头上。当世只有两位大才子,才明白贱妾的冤屈。一位是大诗人吴梅村吴才子,另一位便是韦大人。”韦小宝同学是否才子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在隔了数年之后想起这段话,倒是有些新的感受。(除了韦小宝)陈圆圆说只有吴梅村才懂得自己的委屈,其实吴自己也是委屈的,不过怕是更没人理解。顺治十年,吴梅村应召赴京,过淮阴时,作诗曰:“浮生所欠止一死”……这一去,无异于投靠了清廷,便是当时人所不齿的变节,便有了毕生的遗憾与污点。他已自叹了:“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对于吴梅村,后世早有盖棺之论:有才无德,一软骨文人而已。似乎这个论断连吴自己都是同意的。到了临终,他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贬得一无是处:“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吴梅村与陈圆圆若有个些些联络,便是与当时同列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交往。卞玉京美而且慧,原名卞赛,善画兰,时人云落笔如烟,风姿袅娜,则画与人两相益彰可知矣。卞赛与吴梅村一见之下便即倾心,她虽外表柔弱,却是极有主张,敢爱敢恨的女子。当时尚在明末,前方四面楚歌,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田国舅至江南选妃,圈定了卞赛、陈圆圆,欲进献给崇祯帝。
明末清初一节,六字可以概括:乱世、才子、佳人。然而乱世佳人,犹胜才子,其刚烈勇毅,男子多有不及。钱谦益降清,柳如是投河,虽未死成,最终还是以投缳自尽挽救了钱氏家产;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令人感佩,侯方域却是怕死失节,丢尽男儿颜面;即如影梅庵中纤纤弱质董小宛,尚能于乱军丛中孤身寻冒氏,之死矢靡他,而冒氏得陇望蜀对陈圆圆一直念念不忘,有负佳人多矣。
这一段才子骨子里就没有阳刚气,与他们降不降清无关,一个人有无性情,是天生自生,不要连累一个朝代做背景。吴梅村也是,他对佳人有意,然而当卞赛托人带信给他,婉转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欲托付终身,宁作山野妇,不做帝王妃的心意时,他却胆怯了,他怕得罪权贵,更不愿为一女子失了前程,于是佯作不知,听凭田国舅将卞赛带走。卞赛离去的次夜,吴携一管箫,来到她空空的寓所之前,吹了半夜的曲子。那一晚,秦淮月凉如水。
卞赛后来终于没有入宫,而是出家做了一位女道士。她是否曾经辗转听人提起过那一夜落梅如雪,是否恨过、叹过、怨过他的懦弱?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从头来,谁爱了谁?谁负了谁?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绵绵的时光中辗转成泛黄的书页,老去的墨痕。
-------------------------------------------------------------------------------------
小号鲨鱼2003年写的浮生所欠止一死:
随手翻明人诗钞,目光停留在一首诗上: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看到第一句的时候,怔了半天:要怎样的悲凉与灰懒,才可以有这般感慨?直到见了作者的名字是吴梅村,才有些恍然。
  
  吴梅村这个人,看过金庸小说的人或许不陌生。鹿鼎记中提到韦小宝在昆明听陈圆圆唱曲,其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那便是他所做的《圆圆曲》了。吴氏太仓人,青年入泮,以榜眼的身份任翰林院编修,本是个学者型的文人。明亡之后清廷征召天下文臣,被征者或自杀、或逃遁,而吴梅村则屈于压力,应征而去。
  这一去,便是毕生的遗憾与污点。文人重气节,这样的投靠无异于变节。对于吴梅村,后世早有盖棺之论:有才无德,一软骨文人而已。但当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忽然升起另一个念头:作为后世的局外人,我是否当真能懂得并理解他当时的处境?换了是我处于他的位置,我有没有勇气以生命争自己的所求、用决绝维护自己的尊严?
  
  历史的本身是一笔整数。看明史,常惊异于当时统治的黑暗与残暴,其对百姓之虐、对外侮之弱、对异己之残酷,也只有清末那一段堪与以相较。有谁能真正了解这整数背后隐藏着的挣扎与无奈?放弃与得到,当时看来,似乎可以不这么做,然而竟终于成就了现实,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关于他,还有一段不能不提的故事,便是与当时秦淮八艳之一的卞玉京的交往。卞玉京美而且慧,原名卞赛,善画兰,时人云落笔如烟,风姿袅娜,则画与人两相益彰可知矣。卞赛与吴梅村一见之下便即倾心,她虽外表柔弱,却是极有主张,敢爱敢恨的女子。当时尚在明末,前方四面楚歌,权贵们却依旧醉生梦死。田国舅至江南选妃,圈定了卞赛、陈圆圆,欲进献给崇祯帝。卞赛得知之后,便托人寄信给吴梅村,婉转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欲托付终身,宁作山野妇,不做帝王妃的心意。然而吴梅村却胆怯了,他既怕得罪权贵,又不愿为一女子失了前程,佯作不知,听凭田国舅将卞赛带走。卞赛离去的次夜,吴携一管箫,来到她空空的寓所之前,吹了半夜的曲子。那一晚,秦淮夜月如水。
  
  卞赛后来终于没有入宫,而是出家做了一位女道士。她是否曾经辗转听人提起过那一夜的箫声,是否恨过、叹过、怨过他的懦弱?这些,已经无从考证了。从头到尾,爱了谁?又负了谁?挣扎也罢,沉吟也罢,统统在平淡的时光中静默成褪色的墨痕。
  
  吴梅村的一生,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己,苟活下来的生命之中,还能有多少快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一场生死爱恨,得失悲欢,到头来只得一声长叹——怎么看、怎么算、怎么难。


LZ说到我心坎里了,也是因为以前看过她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感觉还可以才买了这本,这本真心看不下去啊。


也有这种牵强附会的感觉。但是崔护、元稹和我爱桃花这三章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他的确实不敢恭维。。。


这样的啊,我都买回来了呃。。。。


很多都很生硬啊,但是还好啦,就当是自己又知道了一个典故,也挺好的- -


或许你可以把她看成一部合集。
至少她抄的是经典的文字。
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抄袭,她是整合。
个人觉得不用去管那么多。
不过不得不承认,她这样做确实很过分。
其实她比较适合作主编。


个人认为楼上脑残。


女版郭敬明?


同意@大女王


楼主跟安有仇啊?


批评一个人抄袭就是有仇吗?如果说有仇,那也是因她的抄袭亵渎了我爱的文章。


她是个大王。厚颜无耻。无档次。


啊,忘了补充,是抄袭大王。


她习惯抄袭了,且不觉得自己是抄袭!!!!


我看的是不是安意如,而是那些美丽的文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