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弗洛伊德

路易斯·布雷格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

路易斯·布雷格  

页数:

199  

译者:

杨锐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精神分析之父到底是谁?历史上真实的安娜?欧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弗洛伊德对“不朽之名”怀有执着的渴望?才华横溢、成就卓越的背后,弗洛伊德有着怎样的野心、背叛、情感纠葛和人性局限?本书将为你揭开20世纪最有争议与影响力的思想大师不为人所知的真相。

作者简介

路易斯?布雷格
?加利福尼亚技术与基础所精神研究分析研究荣誉教授,洛杉矶当代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著有多部作品,代表性作品是传记《弗洛伊德:幻觉中间的黑暗》。

书籍目录

第1章 弗洛伊德的是与非
第2章 童年的怨恨
第3章 布洛伊尔登场
第4章 真实的安娜?欧
第5章 弗洛伊德的病患们
第6章 决裂
第7章 弗洛伊德的“唯一的他”
第8章 性与恋母情结
第9章 回到原点

章节摘录

版权页:手稿随笔及摘记,1903弗洛伊德小时候,经常把自己想象成某个英雄,特别是某位军事领袖,比如汉尼拔、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克伦威尔、科尔特斯等。事实上,他之所以想象自己回到古代,是因为坎坷重重的早期经历足以使一个孩子开始怀疑他在这个世界的位置。面对穷困潦倒的父亲、生活中诸多缺失以及整个童年生活中一直笼罩着子无法接受现实的一种心理补偿。成年后的弗洛伊德也一直受到的焦虑的困扰,其原因就是他三岁半以前所经历的种种缺失。不到一岁的时候,他母亲阿玛莉(Amalia)生了第二个儿子,但是大概八个月后这个婴儿就夭折了。当时她先是只顾着照顾这个新生儿,接着又沉溺于其夭折带来的悲痛,而忽略了对小弗洛伊德的关心与照顾。当他十岁的时候,家里已经陆续降生了五个妹妹一个弟弟,这六个孩子接二连三地降临,阿玛莉更无暇顾及他,这种最初的母爱缺失就这样被不断强化着。弗洛伊德75岁时,曾就小孩子对一些事情的反应提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观点,而这种看法显而易见与他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孩子往往怨恨不速之客和竞争对手……所有其他母亲关爱的象征。孩子会感觉好像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被破坏;他们往往对新出生的婴儿投以嫉恨,对不负责任的母亲则满是牢骚。”但是弗洛伊德还坚持认为,这个观点并不是针对他自己或者任何一个男性,只有女性才会产生如上反应。“一个母亲带给儿子的只是无限的满足,这种亲子关系是最完美的,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所有人类关系中的矛盾的。”这些话表明孩子面对母爱缺失和兄弟姐妹的竞争,出现反抗意识的同时还会拒绝承认自身的焦虑与愤怒。不去考虑他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弗洛伊德对他母亲的情感本身就存在着剧烈矛盾:一方面强烈渴望母爱,由于丧失母爱而产生焦虑和愤怒;另一方面却需要控制这些潜在的、不可抗拒的情绪。弗洛伊德所承受的儿童时期创伤,除了不断地体验新生儿的诞生夺走母亲的喜爱和关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打击就是弗洛伊德失去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妈妈,那就是他的保姆,而她和他建立了牢固的爱的纽带。弗洛伊德两岁半的时候,她因为偷了家里的东西而被送进监狱。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谨慎、公平的优美呈现了一段悲伤、恐怖的历史,历数一个伟大人物个性中的致命弱点——超乎想象的野心,顽固的弗洛伊德信徒们可以好好阅读此书,并对此书表示感激。  ——约翰·班维尔,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在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身的神话与不失同情的论述之间,巧妙的把握着分寸与彼此的距离。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打破幻想,让你真正了解大师的缺陷,人性的缺陷。  ——李孟潮,心理医生作者使我们从通常的谬误中走出来,澄清了安娜·欧案例的历史以及弗洛伊德与其男性朋友们之间的感情。欣赏严肃的科学读物的读者们会发现这本书就像一个紧张刺激的侦探故事,扣人心弦。  ——索菲·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孙女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关于弗洛伊德,这是最好的一部传记!弗洛伊德孙女,著名社会教育家索菲·弗洛伊德感动推荐。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华美赞誉,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车文博、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倾力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弗洛伊德 PDF格式下载



书很薄,内容少,贵了些,不值当。


结束了6天的青年成长营后,犒劳自己的是一个早上赖在床上读书,由此读完了路易斯•布雷格写的弗洛伊德传记《梦•背叛•野心》。
我一直觉得在心理治疗各个流派中,精神分析对人性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但是,我却觉得自己的气质并不适合学习精神分析,那个手拿雪茄、目光锐利弗洛伊德,让我感觉到了某种不舒服。
读完这本小书,忽然明白了为何自己对精神分析会敬而远之:
是那个面孔紧绷、摆出不可置疑的权威姿态、带有男性攻击性形象的弗洛伊德,让我感受不到作为思想家的开放,作为治疗师的温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多姿多彩,而这些特质才是我喜欢的。
弗洛伊德在创建自己的理论过程中,无疑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偏执,一种来源于自身人格缺陷的偏执。如果没有这种偏执,他本来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或者说,他本可以从对神经症的治疗中,总结出比性欲冲突、恋母情结、阉割焦虑等等更有价值的理论,甚至可以使心理治疗更早地成为可以造福人类的事业。可惜,弗洛伊德在创建自己的理论过程中,没有尊重他人的贡献(如谈话疗法的真正创造者约瑟夫•布洛伊尔),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有意无意地忽略、扭曲了许多治疗中出现的宝贵材料,并且排斥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人——这一切,都反映出他内心的脆弱而不是强大。
正是来源于童年经历的内心脆弱,使得弗洛伊德渴望成为英雄,一个可以在人间留下“不朽之名”的英雄。这样的野心反过来辖制了他,使他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对另一些东西夸大其词;对一些人盲目崇拜,对另一些人排挤打击。弗洛伊德自身的故事,正说明了人格与创造之间的复杂关系。
与自然科学不同,心理治疗理论的创建,都与创建者的自身经历、人格特质息息相关。或许也因为如此,心理治疗界无法出现牛顿、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也无法出现统一的、能够整合一切理论的理论。比起物理世界来,心理世界要纷乱得多。在这个意义上,也许每一个对心理治疗理论有所贡献的人,都值得我们铭记吧。
行文至此,忽然觉得,我可以和弗洛伊德和解了。


由于没有怎么买过书在网上,网上看起还不错的结果买回来发现太失望了,内容不一样。。。。


感觉这一套书买的都很值


内容和宣传有点扯淡。想看老弗的东西就看他写的,想了解他就去看介绍,或者传记之类的。这个东西不怎么好,二者都没有。


给我的启发是看一个人也要看一个人的经历,尤其是他所不说的


從另一面去了解這位大師,不錯。。


就是一本 不太有用但很让人着迷的书


佛罗伊德的书一直在看,个人觉得还蛮有用的。推荐!


让我了解到了老弗爷不同的一面,却不是完全否定他,让我知道了他也是个常人


弗洛伊德简介啊,感觉的话不太值得购买


看完这本书后,发现弗洛伊德的普通人的一面,有着不算幸福的童年,也会犯错误......总之给人一个真实的弗洛伊德!


通过这本书,我仿如重新认识了弗洛伊德,也对他的著作有了更深的领悟。


尽管弗洛伊德饱受争议,但至少在法国和阿根廷,精神分析依然被当做一种严肃的科学理论。在文艺领域,他的作品更是受到文艺青年们的追捧,“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早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这样的人物自然会有不少精彩的传记。这一次,传记作家路易斯•布雷格却“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精神分析来剖析弗洛伊德,写出了《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一书。连弗洛伊德的孙女... 阅读更多


心理学大师的著作,很有看的必要


非常喜欢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活动时抢购都很实惠!


分析的恰到好处


当代精神分析大师评另一个大师


一直想买一本弗洛伊德的心理书


  这本书是我在二手书市场买的,最先以为是弗洛伊德写的,买回来才知道是别人写弗洛伊德的,他让我对弗洛伊德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我也对他把任何病症的源头都归结到一个“性”字上感到不解。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弗洛伊德似乎有同性恋侵向。


  很小就知道弗洛伊德,还曾经期望可以像他一样可以帮别人解梦,后来关注的少了,但他在我印象中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本书正如译者所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人的弗洛伊德,尤其是一个自身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在后续精神分析领域表现出的一些常人的错误、偏执,以及由此失去对于一门真正科学的拓展和引领机会,虽然如此,我仍对他有着极大的兴趣,后面会再读几本关于他的书或者他本人的著作,《梦的解析》还是必须要看的。
  


  尽管弗洛伊德饱受争议,但是其追随者依然使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整断精神病人,甚至用它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这一次,路易斯•布雷格却想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弗洛伊德,于是写成了一部类似于“精神科病历”的传记《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有趣的是,这一传记甚至受到了弗洛伊德孙女的认同。她认为布雷格的文本的确算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读物”。这表明该书的大部分事实肯定能够跟她对祖父的记忆相互映证。
  成年的弗洛伊德一直受到焦虑、恐惧和死亡的困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当然跟他童年时代受到的巨大创伤有关。弗洛伊德一岁时,他的母亲生下了另一个男婴。他的母爱不得不跟弟弟分享。更不幸的是,这个弟弟八个月之后夭折了。沉溺在悲痛中的母亲忽略了对小弗洛伊德的照顾和关爱。之后,他的母亲又生了好几个小孩。母爱缺失在弗洛伊德的身上不断强化着。在他两岁半的时候,就连细心呵护他的保姆也因偷窃被赶出家门。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在他三岁半的时候,父亲生意失败,全家不得不搬去维也纳。三岁半正是成长的懵懂期,他却要跟熟悉的伙伴与环境断绝来往。弗洛伊德的生活这一次“几乎被连根拔起”,离家的火车站据说成为了他的一个巨大阴影。他当时惊恐万分,甚至觉得火车站照明用的煤气灯像是“地狱中燃烧的灵魂”。这一意象来自圣经的《启示录》,在天主教中象征的是万劫不复。三岁半小孩竟然在他人生的第一次旅行中体验到这样令人惊悚的恐惧感,所以布雷格在书中说多次提及“焦虑和恐惧一生都缠绕着弗洛伊德”,想来应该是可信的。
  为了逃避焦虑、愤怒,他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他的父亲在世俗看来只能算失败者,弗洛伊德转而崇拜英雄汉尼拔、亚历山大,早早地显示出“征服世界”的野心。这种英雄式的自我想象是他自己治疗伤痛的一种方法。他爱好阅读,从小被人称为“书虫”,热爱古代艺术品收藏,只是为了在私密的、想象的世界中寻求一点补偿式的安慰。在这个避难所不仅藏着他受伤的心灵,还有他迫切追求建立伟大事业的野心。这种野心跟童年创伤的补偿密切相关。
  应该说,布雷格对病人的生平挖掘得极为深入细致。为了成就自己的野心,弗洛伊德还曾经背叛过他的赞助人和支持者。这些人曾经扮演的身份也许是他精神上的父亲,“英雄”般的父亲。弗洛伊德跟他们的决裂,诠释的恐怕正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正直而又慷慨的约瑟夫•布洛伊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比弗洛伊德大14岁,在经济上无私地支持弗洛伊德。他们还是研究上的合作者,共同写作了《癔症研究》。并且,弗洛伊德在《论失语症》一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将此书致献给布洛伊尔”,还以布洛伊尔妻子的名字来称呼自己的女儿。在他们交往的蜜月期,弗洛伊德说布洛伊尔“总是善解人意”,就像“太阳”。在不少文化中,太阳就是父亲的代名词,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随着弗洛伊德在研究中越来越关注性的作用,他们的友谊便无法维持了。之后,弗洛伊德表现得相当决绝,在街上遇到布氏,视若不见,扬长而去,毫不理睬昔日的“太阳”。
  在布氏之后,弗洛伊德跟另外一位似乎不太严谨的科学家威廉•弗里斯建立起特殊的友谊。他们两人都是犹太人,年龄相当,追求名誉,热衷于建立震惊世人的博大理论体系。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很看重跟性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弗洛伊德一度特别信任这位新朋友,不仅肉麻地称他为“我的唯一”,甚至跟他分享自己儿童期的“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构越来越成功,身边聚集起了一些追随者,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堡垒”和“教条”。他已经很接近自己童年时期幻想过的“英雄”般的统帅了。就是在《梦的解析》出版的那一年,他便跟那个“英雄”般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原因还是跟性的研究相关。
  虽然弗洛伊德一直处于焦虑和恐惧中,但是他一直通过自己构造的想象世界来压制这种破坏性的能量。但是,朋友的决裂和父亲的过世似乎不断唤醒着他的“无意识”,也正是他用自己的意识一直压制着的冲动,跟“利比多”相关的那种冲动。这使得他无法容忍自己队伍中的离经叛道者。卡尔•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大大地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弗洛伊德似乎当荣格是另一个“弑父娶母”戏码中的男主角,最后将这个杰出的弟子清除出精神分析的小团体。
  《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就是这样一部病历体传记。它以弗洛伊德的焦虑、恐惧、愤怒等病征为主线,将弗洛伊德的生平,学术野心的扩张,朋友圈子的纠葛,全部穿插起来,活脱脱就是一份“精神分析科”的病历。只是这份“病历”的篇幅稍微长一点,对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剧透式的介绍。在这该书的基础之上,再阅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将会更加顺畅。如果再翻翻《弗洛伊德批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就会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当然,如果无意进一步阅读,这本书已经收录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大多数关键词和一部分关键性细节,凭它闯荡饭局江湖、文化江湖已经算是二流高手了。
  


这本书有些意思。弗洛伊德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他在自传研究中没有提及的内容被作者挖掘出来,而且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使用布洛伊尔的理论基调,强调弗先生的童年创伤对他性格形成与事业野心的影响。呵呵,作为好事者,我还是想看看用性压抑理论来分析弗洛伊德,那样似乎更有好戏。


你完全可以自己去尝试,呵呵!


您是高手啊?请问您是做什么的?


小记者一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