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万卷楼国学经典

司马迁 万卷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万卷  

作者:

司马迁  

页数:

415  

字数:

630000  

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部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度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向着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老子》所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近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问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种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佶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问、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中做了一些删减,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问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间开始部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第三.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典而言,内容的意义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图片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部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唯诺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个人自我的方式进人经典,作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同,获取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内容概要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全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由于原著卷秩浩繁,本书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删减。并进行了深入的加工。精选了最精华的内容,添加了注释和译文.附以读解心得。为主僻字做了注音。帮助读者更加顺畅地了解精彩的历史。

作者简介

作者:(西汉)司马迁 译者:夏华

书籍目录

周纪一
周记二
周记二
秦纪一
秦纪二
秦纪三
汉纪一
汉纪二
汉纪三
汉纪六
汉纪七
汉纪八
汉纪九
汉纪十
汉纪十五
汉纪十七
汉纪二十一
汉纪三十二
汉纪三十六
汉纪四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纪四十八
汉纪五十一
汉纪五十五
魏纪七
晋纪二
晋纪三
晋纪四
晋纪五
晋纪八
晋纪十
晋纪十二
晋纪十五
晋纪十七
晋纪二十一
晋纪二十三
晋纪二十五
晋纪二十六
晋纪二十七
宋纪五
齐纪二
齐纪六
梁纪九
陈纪十
隋纪一
隋纪七
隋纪八
唐纪七
唐纪九
唐纪十
唐纪十一
唐纪十五
唐纪十六
唐纪十七
唐纪二十三
唐纪二十六
唐纪三十
唐纪三十一
唐纪三十三
唐纪三十九
唐纪五十六
后周纪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周纪一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拳拳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译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戌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司马先曰:我知道天子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礼教是什么?就是法纪。区分地位是什么?就是君臣有别。名分是什么?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四海之广,人民之众,都受制于一人。即使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奔走服务,难道这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与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役使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支配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保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互相卫护,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加重要的了。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把《乾》、《坤》作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下来了。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了。”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但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桀、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又遇上汤、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的对手,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就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至死不渝了。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使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但是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礼教大节不可因此破坏的缘故。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的高下之分。 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則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则不能体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礼教又如何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唯独名位和器物不能借给别人,这是君王职权的象征;政治失误,国家也就会随之而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正名,认为名正則百姓无所适从。马饰,为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先从它做起,原因在于名、器一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起于微小产生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并及时予以处理;一般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壮大才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救治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全力也不能成功。《易经》说:“走在霜上就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说的就是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高下最重要的就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原文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或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窃以先哲经世之书眉,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若能读此书,将来出而往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 ——曾国藩 《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此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


编辑推荐

《万卷楼国学经典:资治通鉴(图文版)》讲述了探讨历代兴衰之道,追寻个人得失之源,一部书现事件之磅礴,蹈人性之幽径,可谓千古文章,万般风采。所以清代学者王鸣威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细读《万卷楼国学经典:资治通鉴(图文版)》,我们将在细腻而雄浑的文字中感受政治的波诡云谲,体会战争的风云变幻。王朝交替、人世浮沉、勇老进取、智者交锋、国家威衰、生民休戚,一幅幅没谰牡阔的画卷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万卷楼国学经典 PDF格式下载



原以为是全本,买回来仔细一看,却是选本,有点遗憾。
书很厚,装帧尚可,双色印刷,内页排版是我喜欢的类型,有原文+译文的形式,简体横排,再配以图片,图片下方有相应解说。
可惜没有注释。
其他还不错,只是没有选入的内容只能去网上找来看看了。


书的质量很好,印刷没问题,纸张很好,国学经典


很好的书,是学好历史的好书哟,一直喜欢历史~


没有注释、译文准确、简洁、精炼。


中国人应该读的书


真的很厚。原文译文都有


不错,可以买来给孩子做启蒙读物


帮朋友带的,她很喜欢,因为书的纸张质量不错,而且很便宜,朋友很喜欢!


很便宜,好书。值得细细看。通俗本。


很难懂,需要慢慢细品


慕名买的,单位购书时买的,看网评不错,帮同事买的,学习用,期待读后效果。


中国人 必读


真好,慢慢品读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很值得一读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虽然不是完整本,也值得收藏!


没有注释,只有译文,不是我所期盼的。


比较浅显易懂,摘录了一些经典章节,逐篇翻译,但只是大致翻译,所以适合爱读故事的读者,对于真想研究文章的人,浅了点。


因为是图文的,所以觉得性价比蛮高的!


比较适合古文底子薄但又热爱的读者!


这本书选材不错,是通鉴的入门级读物。


其他还好,就是有点损坏,像老鼠啃的一样...不是特满意


还没开始看.


看到有的买家说不全,其实真正的历史详解又岂是这么优廉的价格可以买的?


图书质量好,内容丰富充实


货有点旧,还有折痕,不满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