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庄子

庄子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

庄子  

页数:

344  

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部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度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向着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老子》所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近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问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种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佶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问、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中做了一些删减,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问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间开始部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第三.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典而言,内容的意义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图片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部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唯诺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个人自我的方式进人经典,作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同,获取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内容概要

《庄子》为庄子的代表作品。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中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想象力强。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含幽默讽刺的意味。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该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题解、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使全书更具时代感。

书籍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沦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边生
 山木
 田予方
 知北游
杂篇

章节摘录

题解 《齐物论》表述了庄周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齐物”的意思即是。物齐”或¨物论’齐”,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种种的差别、“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要求我们以不齐为齐一,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对真实生活的同时,调整身心,超越俗世,解脱烦恼。此篇希望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籁之声,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众声之源的“天籁”,以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身生命与有限的人时空、价值、知性、名言、概念、识见及烦、畏乃至生死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庄子以相对主义的视域,反对唯我独尊,不承认有绝对的宇宙中心,反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主张破除成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更换视域去理解别人,而不以己意强加于人。 本篇庄子惯用地以对话开篇。关键的问题是颜成子游所提的:“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衰莫大于心死,问题拆开采便是:为何死心?死者何心?如何死法?庄子的解答是,人生各种是非与苦难的根源,全系于这一会自以为是从而产生物欲的“心”上。《齐物论》中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便是世俗人生的一种写照。而人对物的利用、占有,是以我与物的对立为前提的,故要齐论、齐物,从根本上讲还要齐物我,庄子区分了两种“我”,“吾丧我”就是要用见道的天籁的真我把以前的“我”转化掉。人世间一切的是非争论都是由偏执自我之见而产生,只有做到“莫若以明”。即根据发自于道体的智慧和光明,摒除了偏见和独断之后才能达到真正本真的人自身。也即无心。无心也靠心,只不过有心之心是心与物分,而无心之心则追求心与物化或日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也是庄周梦蝶所要象征的含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着重个人经验、主观感受的特点,使《齐物论》呈现浓厚的心学色彩。 总之,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思路上是相互贯通且层层递进的。而且,其所涉范畴,无论是是非、有无,还是物我,都具深刻的哲学含义。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套用夸日的用语,就是认识论、世界观与人生观是统一的。《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不只是打开庄学宝库的一把钥匙,就《庄子》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影响而言,它也是我们领会中国古典哲学特质的非凡经典。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誉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稿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日:“敢问其方。” 子綦日:“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崔,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耕,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日:“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日:“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释 ①南郭子綦:楚昭王庶弟,楚庄王司马。居住在南郭,故以此作为称号。隐:凭靠。机:案。②苔焉:形体死寂的样子。故下文差别“形固可使如槁木”。丧其耦:丧失了与真君相对立的东西,如功、名等。故下文问“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③颜成子游:姓颜成,名偃,字子游,故称颜成子游。④居:故,缘由。⑤吾:指今日得道的我。我:指没有忘记、忘功、忘名的我,亦即上面所说的“耦”。⑥籁: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空虚地方发出的声响。人吹而能成为乐音的竹管叫人籁,风吹而能发出声响的洞穴叫地籁。⑦天籁:指各物困其各自的自然状态而自鸣。⑧方:道理。⑨大块指天地。噫气:本指人呃逆出气,这里说天地吐气,与《逍遥游)篇“以息相吹”意近,是一种形象的说法。⑩窍:洞穴。呺通“号”,吼叫。⑩而你。翏翏:悠长的风声。⑩畏隹:通“嵔崔”,高大参差的样子。⑩围:两手合抱的范围。栅:木制的酒瓶。圈:杯盂。⑩臼: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头制成。⑩宎:像风吹到深谷的那种深而沉的声响。于、喁:表示相应和的声音。前者:指风。随者:指窍穴。冷风:清风,也就是小风。厉风:烈风。济:停止。虚:指没有声。调调、刁刁:都是形容摇动的样子。比竹:多支竹管并辩而成的乐器,如笙竽之类。比,并。怒:发动。 译文 南郭子蓁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慢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说:。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你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你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子蓁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的我,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箫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 子游说:“请问三籁的道理?” 子蓁说:“大地发出的气,它的名字叫风。这风不作则已,一发作则上万种不同的孔穴都会怒吼起来。你没有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山林高大参差不齐的地方,百围大树上的孔穴,有的像鼻孔,有的像嘴,有的像耳朵眼,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大的洼地。有的像浅小的池塘;长风吹这些孔穴所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湍激的流水声,有的像大火燃烧声,有的像呵叱声,有的像抽气声,有的像叫喊声,有的像号哭声,有的声音深沉,有的声音哀切,前面的风声唱着,后面的风声随应着。微风则相和的声音小,疾风则相和的声音大,烈风停止了,则所有的孔穴就都空寂无声了,你难道没看见风吹林木枝叶还在摇摇曳曳地摆动着吗?” 子游说:“地籁的声音不过是从众多的孔穴中发出来的罢了,人籁的声音不过是从用多种竹管并起来所制作的乐器中发出来的罢了。请问天空中自然的音响是怎么回事呢?” 子綦说:“风吹万窍而声音不同,然而使它们发作或停止的都是它们自己。都是自然状态所致,发动官们的还能是谁呢!”P11-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 ——清·刘熙载


编辑推荐

《庄子》(作者: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本书通过翔实的译文,辅以百余幅精美插图,用现代语言、今人的视角和标准为读者重新解读国学经典。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庄子 PDF格式下载



这个话是民国一个大师说的!天下人共分半个!不过真的不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