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家学派/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2011-11
吉林文史出版社
金开诚
135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套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老子与道家学派》适合大众阅读。
一、道家概说二、道家代表人物三、道家代表著作四、道家学派的历史显现
道家又称“道德家”。道家学派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只有“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的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一学派是由汉初开始,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老子曾做过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在先秦百家争鸣中,道家虽没有众多徒属和显学地位,但他们对宇宙和社会、人生的独特领悟,其他各家都难以企及。因此道家才能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西汉太史令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孰,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道家学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本来是无名无形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由此衍化出‘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等思想。 道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要求君主舍弃自己的意志欲望,听任百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使百姓处于自然状态。道家体系中,无为与自然是关系密切的概念,无为是对道或君主的要求,自然指道或君主无为下万物或百姓的自主状态。君主无为,百姓生活就自然。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生活方式来面对世界,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待”。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待”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人生乃至万物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自老子创始以后,道家学派又分化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四大派,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列御寇、杨朱、彭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共列出37种,993篇,除《道德经》(又名《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 道家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儒家,影响深远。西汉初年,汉文帝、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而有“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但对统治者、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的影响却经久不衰,许多有作为的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曾专门给《道德经》作注,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及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宋儒在构造宇宙论或本体论体系时,都明显吸取道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