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六十年
2010-5
东方出版中心
陈哲夫
299
无
记得有一天,朋友和我在一起聊天,他们说我这一生从20多岁就进入了北京大学,到目前为止,垂垂60年矣。他们认为我在这60年中,经历丰富,有过欢笑,也有过痛苦;有过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过风刀霜剑严相逼;做过被人尊重的人民教师,也做过不可接触的贱民;有过宾朋满座的盛况,也有过门可罗雀的悲惨。在这种荣辱变幻不测的风风雨雨中,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如果写出来可为下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教训。我想是的,这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的确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记录下来。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记录下来呢?第一,走大路,也要准备走小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人都希望走阳关大道,但却常常碰上崎岖小路。走在阳关大道上,自然可以满怀信心、毫无顾忌、大步挺胸地走去。但也应该记住,你也要有走艰难险阻小路的思想准备,当你一旦走在艰难险阻的小道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形势,坚定信心,切不可悲观失望地走上绝路。“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人的人生经历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第二,不要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人都希望上进,但上进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切不可利令智昏,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
这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了六十年的一个见证,它见证了这六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六十年的特殊经历。同时,作者也把他个人的人生以及治学的经验教训,写出来供人们参考。
陈哲夫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河南省临颍县人,生于1923年4月8日,原名陈幌山,1949年投考北京大学时改用今名。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其间,曾在香港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耗利多大学、圣巴巴拉大学进行讲学。主编并参加写作《监察与监督》、《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中华文明史·政治学科》(十卷本),并有论文集《评封建专制制度》。
第一章 来北大以前 一、家世 二、兵荒马乱的年代 三、读书过程中的曲曲折折 四、雄心勃勃考北大,两次名落孙山第二章 我考取了北京大学 一、考取了北大,来到了北大 二、学习和生活 三、思想改造运动 四、去江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第三章 我当了教师 一、当了教师以后 二、教学生活回眸 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四、在工农速成中学第四章 北京大学的1957年 一、中共北京大学的整风 二、北京大学的反右派斗争 三、我在1957年第五章 1958年的“大跃进” 一、去保定参观“大跃进” 二、门头沟劳动锻炼 三、我们怎样“大跃进”?第六章 北京大学的反右倾运动 一、“大跃进”后的中国社会 二、北京大学的反右倾运动 三、我参加了对马寅初的批判大会 四、1960年,我倒霉的开始第七章 我在1961~1962年 一、饥饿之年 二、我回到了河南老家 三、从河南老家回到北京大学第八章 北京大学的社教运动 一、北京大学社教运动的背景和序幕. 二、北京大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始, 三、国际饭店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第九章 满怀辛酸话“文革”(上)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十章 满怀辛酸话“文革”(中)第十一章 满怀辛酸话“文革”(下)第十二章 历史的转折第十三章 人民的春天来了第十四章 我的新生与学术活动第十五章 在年代的政治风云里第十六章 夕阳无限好,平安度晚年结束语后记
前面我已经叙述过我只片片段段地读过高中,加在一起,不到一年。除了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给我的读书生活造成许多遗憾之外,我的家庭内部的矛盾也使我的学习处处碰壁。我的祖父和父亲原本只希望我认识几个字,能在家里记个账就行了,压根就没有想过要我去读大学。我这个在穷乡僻壤长大的孩子,不知道是从何处接受的影响,从高小开始,就立下志愿要读大学,要留洋,要当大学教授。我爷爷认为我的这个想法是想上天,就给我泼冷水,说:“你想上天,就是没有人给你搬梯子。”更大的矛盾则是,我父亲晚年身体不好,他患有严重的气管炎毛病,每天咳嗽不止。虽则如此,他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除了一个长工外,他再也没有另外的劳动帮手。他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长吁短叹,对我这个不能帮他干活、又要花钱的儿子自然很不喜欢,对我没有过笑脸。我的爷爷心疼儿子,对我也没有个好脸。有一天,他们父子俩在一起聊家常,爷爷对父亲说:“你命赖呀,你没有好儿子呀!,’父亲说:“我权当养活了一个瞎子或者瘸子。”爷爷说:“不如瞎子、瘸子。瞎子、瘸子不花钱呀。”他们聊家常的话被我听见了,我回到屋子里,用被子蒙上头哭了一场。在老人们的眼里我连瞎子、瘸子都不如,这对我的刺激可想而知。对我的另一个刺激,是我叔叔的家业蒸蒸日上,而我家的经济状况却日益拮据。我叔叔有5个男孩,都是强劳动力,特别是我叔叔的长子——我的堂兄,聪明、能干,又是一个兽医,能挣钱,又广结人缘。当我们两家分家时,两家分得同样的家产,而在几年之后,叔叔的家产竞超过我家一倍以上。在我父亲看来,这完全是因为我无能,特别是因为我读书所造成的。他经常用两家的对比来刺激我,使我十分难受。
历时数年,这本小书终于出版了,我感到很欣慰。这本书虽然内容不那么丰富,写得不那么精彩,但它毕竟是我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了六十年的一个见证,它见证了这六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六十年的特殊经历。同时,我也把我个人的人生以及治学的经验教训,写出来供人们参考。我想,这本书对于后人是有意义的。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那些为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的人们。我在北大的许多同事和朋友,看过这本书的初稿,对我写作这本书予以肯定和支持,我要感谢他们!我的很多学生兼朋友给我提供了热情的帮助,王刚最早向我提议写作这样一本书,并不断予以鼓励和督促,几年来始终为这本书的出版操心劳累;江荣海联络我的其他学生,为我出书予以支持;吴丕对这本书的书稿做了认真的校对,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翟校义为本书的出版进行联络。还有不少朋友和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以鼓励、支持和帮助,这里不一一点名,一并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我在北大六十年》:我这一生从二十多岁就进入了北京大学,到目前为止,垂垂六十年矣。我在这六十年中,经历丰富,有过欢笑,也有过痛苦:有过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有过风刀霜剑严相逼;做过被人尊重的人民教师,也做过不可接触的贱民;有过宾朋满座的盛况,也有过门可罗雀的悲惨。在这种荣辱变幻不测的风风雨雨中,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可为下一代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教训。
无
从一个农村子弟到北大教授的变化
可以作为某段历史的参考,人、社会,重要的是人性
感觉还不错,书很好,送货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