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青少年的良心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李霞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

李霞  

页数:

29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当代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良心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作者通过调查青少年对传统良心观的认同度及其在现代社会必要性的看法,了解当代青少年良心概念的潜在结构;并根据良心的心理结构理论,编制研发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良心评估问卷,探究了当代青少年良心和职业道德发展的特点,也为心理学、教育学在该领域的操作化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对良心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证探讨,对加强青少年的职业道德建设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良心建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李霞,女,讲师,1982年12月生于江西奉新,心理学博士,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人格健康、道德心理和职业教育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哲学领域中传统良心观的演变和发展 一 中西方历史上良心观的演变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良心观的发展 (二)西方良心观的发展 二 中西良心观发展历程的述评及异同比较 (一)中西良心观的发展述评 (二)中西良心观的比较第二章 心理学领域中良心的理论研究与实证进展 一 良心的心理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进化心理理论 (五)理论的发展和整合 二 良心的心理研究方法 (一)测验法 (二)观察法 (三)实验法 (四)问卷法 三 良心的心理结构 四 良心的心理运作机制 五 良心的实证研究进展 (一)西方心理学关于良心的研究进展 (二)我国心理学关于良心的研究进展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良心观的探讨 一 问题提出 二 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Ⅰ (二)调查研究Ⅱ 三 结论第四章 青少年良心评估问卷的编制 一 问题提出 二 问卷编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三 结论第五章 青少年良心发展的特点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良心发展的特点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三 结论第六章 家庭环境对良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良心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三 结论第七章 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验证 一 问题提出 二 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验证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三 结论第八章 对青少年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 概念界定 (一)良心 (二)职业良心 (三)职业道德教育 二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 (三)解决成功就业现实需要的客观要求 三 青少年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成就 (二)困境 四 良心的心理学研究对青少年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良心的心理学理论对青少年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二)良心的实证研究对青少年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参考文献附录一 开放式调查问卷附录二 特征词评估问卷附录三 《良心评估问卷》预试问卷附录四 《良心评估问卷》正式问卷

章节摘录

  自19世纪30年代起,被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黑格尔哲学风行几十年达到顶点之后,开始走入它的解体过程,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了《黑格尔哲学批判》,结束了思辨哲学的统治,他指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矛盾,揭露思辨哲学同基督教神学本质上的一致性,宣布新哲学要同宗教和思辨哲学划清界限。他激烈地指责唯心主义思辨伦理学不是为人建立的,只是为理性的生物建立的。在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他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他提出与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的唯物主义原则,指出精神不能脱离自然,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在抛开抽象的思辨之后,抓住具体的“我”和“你”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看作基本的社会关系,道德只能借助于不同于个人自身的东西,从他律到自律的结合、自我立法和立法的联系中得到解释。他把爱看作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爱是最基本的生活事实,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原则,道德是追求幸福,善是肯定追求幸福的愿望,恶是否定这种愿望,道德义务就是对他人追求幸福意向的尊重,道德的基本准则就是“对己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以爱”。费尔巴哈认为良心是自己审判自己的法官,“良心是在我自身中的他我”,人的本性是生来要追求幸福,当我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损害了你的利益,使你遭受痛苦,行为之后,我的良心会站在你的地位上来谴责我,使我遭受良心的折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良心有一种对自身行为作道德评价的能力(乔法容,1982)。但本质上讲,他的良心观也是以利己主义道德原则为基础的,“我”的良心无非是以本人追求幸福的愿望为基础并且遵从这一愿望的命令的别人幸福的代表者,只有求得幸福的心才是使人不去或者应当不去作恶的道德规则和良心。他的良心观包含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看到良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反应,强调良心同利益的联系,是给他人造成痛苦而产生的内心感受。但他强调的“追求幸福的心”,是以追求个人幸福为基础的利己心,实践中完全符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


编辑推荐

《当代青少年的良心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由李霞著,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梳理中西方历史上良心观的发展历程,并对中西良心观的差异做出评述和比较;探讨当代大学生的良心观;从心理学的角度编制良心评估量表,对良心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做出评估,有利于未来该领域的操作化实证研究;重点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验证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现代中国社会的适应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青少年的良心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