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漫游书海

乐黛云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

乐黛云  

页数:

299  

字数:

20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乐黛云编著的《漫游书海》辑录了作者20余年来有关跨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的书评和序跋,文章涵盖了这一学科领域里的许多重要著作,重点突出,简短易懂。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挑灯夜读,心有所感,随手记下,扩而大之;第二部分是多年来为友人、学生和后来者的著作所写的书序、书跋和书评;第三部分“书海一叶”,是从浩瀚的书海随意打捞而得的星星点点;第四部分是自家书语,对自家作品的一些解释和说明。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兼任教授;曾任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5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7年,自1989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现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编中法合办的《跨文化对话》杂志。曾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西方文艺思潮”、“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和西方”、“比较诗学”等课程。
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国知识分子的形和神》、《跨文化之桥》、《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主编有:《跨文化个案研究丛书》14卷、《中学西渐丛书》6卷、《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2卷、《跨文化对话丛刊》26卷等。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乐黛云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逍遥放达,“宁作我”
魏晋女性生活一瞥
40年代的叛逆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浩劫之一斑
关于偷到灵魂的随想
漫谈神话《碧奴》
在广泛联系中研究文学
新方法·新途径·新收获
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文学关系研究的新收获
历史·文学·文学史
从原发的文学现象再出发
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
比较文学新视野
联结中西俄,汇通文史哲
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重写文学史:当代比较文学的新课题
中国比较文学的创业元勋吴宓教授
《梅光迪文存》序
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
双向阐发一例
文化交流的双向反应
文学的幻影
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与中西文论的双向互动
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
《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序
《儒家伦理与现代叙事》序
《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序
《比较文学概论》序
《文学人类学教程》序
《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序
《天津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序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世界文明大系》
用中国智慧拥抱21世纪
人性的足迹
别一种青春
他为祖国失去双眼
精英必须面对大众
以一个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
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研究轴心
未完成的现代性
文化的折射
漫谈《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
东方文化的伟大复兴
祝《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出版
全球语境与地方认同
比较文学讲演录
《中国印度诗学比较》杂谈
深圳大学比较文学20年有感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越南文译本序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维吾尔文译本序
自选集前言
《中国文化西渐个案丛书》总序
承接古今,汇通中西
《我就是我》自序
《远近丛书》序
《海外中国博士文丛》前言
《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前言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20世纪学术文存·比较文学卷》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文学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要能互相吸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勃兰兑斯指出,要让狐狸吃到鹤的长颈瓶中的美味,而鹤吃到狐狸浅碟中的佳看,就必须缩短距离,通过比较,进行对话,增强了解。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也不容易,“许多令外国人惊诧的特征,本国人往往熟视无睹,因为他早已司空见惯,特别因为他本人就具备着这种特征,或者就是那个本色”。这又必须拉开距离,找到一个局外的立足点或参照系,才能更充分地观察和了解自己。 在对欧洲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同时,勃兰兑斯又特别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他认为:“尽管一本书是一件完美、完整的艺术品,它却只是从无边无际的一张网上剪下来的一小块。”因为对他来说,文学作品总是“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这种内心的情况不能不透露着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作者在构思和表达这些情况时又不能不处处渗透着自己的思想感情色彩,这又和作者生活的气氛以及影响他发展的知识界密不可分。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从四面八方伸向生活,成为那张网上的“一小块”。勃兰兑斯就是在这样广泛联系的基础上构筑了“19世纪文学主流”的大厦。 这种在广泛联系中研究文学的做法,无疑会为后起的强调研究文学本文的新批评派所诟病。新批评派实际上以“意图谬误”和“影响谬误”割断了作品通过作者和读者向社会延伸的联系。无论才华或博学都足以和勃兰兑斯相抗衡的六卷本《现代文学批评史》巨著的作者韦勒克就曾站在新批评派一边,指名批评过勃兰兑斯,并将一切从作者生平与心理,从社会政治思想史、神学史以及时代精神来探索文学起因的做法都一概归结为“起因谬说”。 韦勒克和新批评派把传统的“外缘研究”置于不重要的地位,而大力强调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内在的谐音、节奏、格律、意象、隐喻、象征、文体类型和叙述方式等,这无异于一次革命,大大推动了文学研究领域的扩张和深化。但是,当这种内在研究与外缘研究完全脱节,而成为一种孤立的、封闭的,仅仅对文学形式感兴趣的方法时,它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早在1965年,韦勒克就修正了他的理论,提出必须在“把文学作为艺术来研究与把文学放在历史与社会中去研究之间,保持平衡”。近年来,由于社会文化学、符号学、解释学、精神分析学与接受美学的发展,人们或把文学看作沟通的符号,尝试通过作品去重新建构作者本意(如赫希E.D.Hitch);或企图追索作品背后的文化特征(如福柯M.Foucauh)和心理质素(如荣格C.C.Jung);或透过深层语意学,力求实现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视野的熔接”(如加达马H.G.Gadamer)。这一切都不仅透过作者,而且进一步透过读者大大扩展了作品与各方面的广泛联系,亦即扩展了在广泛联系中研究文学的无限可能性。回顾《主流》,不能不说勃兰兑斯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一发展趋势保持了一致。


编辑推荐

《漫游书海:书评书序》文章涵盖了这一学科领域里的许多重要著作,重点突出,简短易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漫游书海 PDF格式下载



书到用时方恨少,以书海为乐,好境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