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史论

鲍国华 鲍国华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2-0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鲍国华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2-01出版)  

作者:

鲍国华  

页数:

294  

内容概要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期刊不仅是作家发表作品、开展批评的主要园地,同时作为某一思潮或社团、流派的旗帜,也一度成为承载、塑造地域文化的阵地。特别是对天津这样一座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史上均产生重要影响的城市而言,文学期刊众多,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文学期刊鲜明地体现出天津文学的基本风貌和发展格局,成为其地域特征的重要载体。《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史论》以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天津文学期刊的梳理和考察,凸显期刊在天津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借此展现二十世纪天津文学的特色与成就。

作者简介

  鲍国华,1976年生于天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先后师从王富仁教授、陈平原教授,现任职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鲁迅小说史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并在《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清末《大公报》白话附刊《敝帚千金》第二章 清末《大公报》诗歌第三章 民国时期《大公报》文艺副刊第四章 抗战前《益世报》文艺副刊第五章 天津左翼文学期刊 附录一 天津左联成立时间考辨第六章 民国时期天津通俗文学期刊 附录二 天津通俗期刊目录(1902—1949)第七章 《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第八章 《新港》文学月刊 附录三 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创刊于1926年7月7日的《北洋画报》,到1937年7月29日终刊的十一年间,出版了多达32卷共1587期。1930年,《天风报》在天津创办,先后推出了刘云若的《春风回梦记》、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知名作家、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抗战结束之后,以《三六九画报》、《立言画刊》、《新民报半月刊》等为代表的一批通俗刊物大量涌现,进一步加快了北派小说的发展步伐;短短数十年间,历史小说、社会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作家和作品。  由此可见,北派通俗小说的繁盛,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整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缩影。除文学自身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从创作、出版、发行到接受这一整套现代文化工业机制的不断完善。不过,也正因为现代通俗小说对这套社会系统的过分依赖,使得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成为影响和制约通俗小说的重要因素,社会局势的不稳定加之过度的文学商品化,使通俗小说变得异常脆弱。随着1946年内战爆发,经济凋敝,读者大量流失,出版业遭受重创,北派通俗小说逐渐由繁盛走向衰落。这期间还产生了一些模仿《三六九画报》的刊物,如《一四七画报》、《星期六画报》等,但登载的小说作品数量有限,影响也不及前一时期,只能算是北派通俗小说期刊的最后一点余光。新中国成立后,只有宫白羽等少数几位作家仍坚持创作,但衰落局面已无法挽回,风光不再的北派通俗小说就此戛然而止。  ……


编辑推荐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期刊不仅是作家发表作品、开展批评的主要园地,而且还能成为某一文学思潮或社团、流派的旗帜,以及承载、塑造某一地域文化的阵地。“现代中国思想的激荡、潮流的涌动、风气的形成、文派的诞生等,都离不开晚清以降迅速崛起的报纸杂志。”特别是对于天津这样一座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史上均产生巨大影响的城市而言,不仅文学期刊众多,而且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文学期刊鲜明地体现出二十世纪天津文学的基本风貌和发展格局,成为其地域特征的重要载体。因此,对文学期刊的考察有助于直观感受天津文学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助于为天津文学地域文化特征的准确把握及其主要成就的充分估价提供充分的史料依据和有效的理论视角。鲍国华编著的《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史论》以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天津文学期刊的梳理和考察,凸显期刊在天津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借此审视二十世纪天津文学的特色与成就。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二十世纪天津文学期刊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