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

侯福志 侯福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11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侯福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

侯福志  

页数:

250  

Tag标签:

无  

前言

笔者现供职于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虽然被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所缠身,但工作之余,仍然要挤出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20多年来,收藏几乎占据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天津有个旧书市,设在“三宫”(第三文化宫)院内,三宫为天津最大的古建筑群(李纯祠堂)之一,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在20多年前的某天,笔者准备拍摄部分历史风貌建筑的照片,当怀着好奇的心情,第一次来到这所大宅院的时候,却一下子被这里的旧书市吸弓l住了:数百个摊位占满了两座大院,旧书报、老杂志、民国时期碑帖、“文革”时期的连环画应有尽有,买家、游客川流不息……与古老的建筑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的文化乐章。从此,每至双休日,这里面就成了笔者淘书的好去处,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三宫旧书市是出故事的地方,每当开市的时候,总有一些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某某名人的珍品字画现身了,某某大家的小说手稿被低价售出了,某某名家的大批签名本被北京人买走了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笔者常常光顾并有所获,所以,有时候,笔者也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

内容概要

  《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作为作者的第一部文集,是20多年来从事收藏和文史研究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现。全部书稿包括报海觅踪、书刊旧影及津沽旧话3个部分,共计66篇文章,另配发图片150余幅(均为笔者藏品)。所有藏品绝大部分为天津民国时期的旧书、旧报,一些藏品存世稀少,有的还是孤本,并由《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首次披露。在民国时期,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工业重镇,其传媒事业发达,文化遗产丰富,因此,研究天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

作者简介

侯福志,天津市武清区人,生于1964年10月。现任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地质学会、地名学会会员,天津市矿业协会理事。《中国国土资源报.法制周刊》特约顾问。自1986年开始,从事民国文献收藏和天津地方史研究。累计在《今晚报》、《天津日报》、《每日新报》、《中国老年报》、《天津老年时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球》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600多篇,其中有30余篇作品入选各类文集,多篇论文和研究成果获部、市级有关奖励。负责主编《天津地质矿产工作二十年》一书,参与《天津老街道》、《天津百年中山路图集》、《天津市城市历史地图集》等书籍的撰稿或审定工作。

书籍目录

自序报海觅踪《大公报》百年风云《益世报》五迁馆址叶庸方与《天津商报》《庸报》沧桑二十年平民报纸《新天津报》天津的《现世报》发现《小说日报》报馆旧址培养文艺青年的《东方朔》抗战后天津复刊的第一份大报林墨青与《广智星期报》《北洋画报》风光无限一份未见记载的津版民国老报纸反映津沽世相的《醒华日报》天津的老画报鲜为人知的《广播日报》七十多年前的《小说半月刊》天津的一份轶报主张抗战的《博陵报》京津两官报老天津的“时辰报”张圭颖与《银线画报》《新生晚报》六十年刘霁岚与《天津评报》独一无二的《天津午报》《新星报》群星璀璨书刊旧影《家风》弥补《话柄》不足鲜为人知的石印老年画《全国铁路旅行指南》里的老天津鲜为人知的《南开周刊》“南大介绍专号”喜得《前哨》创刊号值得珍藏的一本同学录六十年前的《耀华年刊》《369画报》与老天津记载雍阳旧事的《桑梓纪闻》丁文江先生纪念号张同书笔下之三角淀珍贵的《铃铛》年刊老天津的立体地图六十年前的老戏单安徽会馆百年史话百年前的《天津拳匪变乱纪事》津门发现七十年前的《小说月报》难得一见的乡邦文献溥仪在津生活的写照梁启超最早的著作渲染“黄色”的《星期六画报》《津汇月刊》特大号民国时期天津第一本综合性科普杂志一所历史名校的毕业年刊津沽旧话宫竹心与《东方朔》张爱玲与蹦蹦戏张相文与中国地学会章士钊为天津《国闻周报》写稿刘鹗与《天津日日新闻》潘侠风与《天津游艺画刊》给“混混儿”立传的津门作家戴愚庵南开培养的女报人刘云若的短篇小说贾恩绂与地学“千字文”影星胡蝶的沽上缘章鸿钊笔下之天津矿产评剧名伶花莲舫是武清人日本人暗害赵天麟报人李燃犀与津门旧俗冯朋弟的《老白薯》王襄与《河北博物院画刊》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是以文学的笔触记述南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包括音乐、绘画、墙报活动,还有居住在芝琴楼上的女生日常起居情况的介绍等。另有一篇有关张伯苓与周恩来在重庆见面时的轶闻,是难得一见的史料。三是学术论文。刊载了著名教育家鲍觉民的一篇《中国地大物博之真相》,采用与美国对比的分析方法,从世界经济日益紧密的大趋势出发,对中国土地、人口、农业发展及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进行了论述,揭示了中国地大物博的“真相”。与今天人们对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的现状的认识如出一辙,并且其对中国发展的建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南开周刊》创办于1921年4月,是由《校风》改刊的。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停刊。1947年复刊。有关该专号的情况,《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曾有一篇《1948年的南大》的文章,提及过这样一段史实:《南开周刊》是在反内战运动时复刊的。是在极端困难和多方面压迫下苟延残喘的。首先是穷,第一号靠演戏凑钱付印的。其后每印一号总是临时想办法,这样苦撑了四号(其中第三、四号为合刊)。其次是外在的压力。这短短的四号中,它报道了报纸上所没有的东西,说了许多报纸所不敢说的话,这样也就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故全天津市没有一家印刷馆敢于承印,使得第五号排好了竟印不出来,以致不得不就此停刊。直到1948年年初,才以油印的形式复刊。从这篇史料中,似乎可以肯定,复刊后的第五号还没有印出来就被迫停刊了,那么,这第五号又是如何面世的呢?

后记

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准备,《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书稿终于完成。《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是笔者的第一部文集,它的面世,既是笔者多年劳动的结晶,更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的是上海远东出版社的黄政一先生。今年的6月份,黄先生因公务到津,经友人张元卿先生引见,本拟与黄先生小聚,但因公务在身未能如愿。不久,黄先生从上海打来电话,就书稿出版事宜进行接洽。黄先生的谦和、诚恳,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由于与黄先生有了这次神交,故很快达成了一致。后来,黄先生又寄来了合同样本和一册样书,并附寄2封信函,对笔者大加鼓励,对笔者提出的问题亦不吝赐教。有了黄先生的热心指导,很快进入了具体的运作过程,这是本书能够尽早面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在这里,同样要感谢张元卿先生。张先生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对民国时期以天津作家群为代表的北派通俗文学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并有多部专著出版。尤其是对刘云若、宫白羽等通俗文学大家的研究给本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编辑推荐

《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 PDF格式下载



此书披露民国时期天津历史文化情况,可与来新夏、罗文华、杨大辛、章用秀、罗澍伟等先生的著作结合而读,必有收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