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蒋孔阳评传

朱志荣,王怀义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

朱志荣,王怀义 著  

页数:

239  

前言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1923年1月23日生于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市),1946年毕业于前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1951年从海光图书馆调到复旦大学新闻系、中文系,从事美学和文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美学研究室主任、艺术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他曾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特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咨监会常委兼复旦大学总支主任委员等。1991年,鉴于蒋孑L阳先生在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1年10月,蒋孔阳先生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1995年12月6日,蒋孔阳又获赠“世纪宝鼎”子鼎。这些殊荣是蒋孔阳先生在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见证。蒋孔阳先生一生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上世纪50年代初,蒋孔阳先生在复旦中文系教授文学理论课程。后来,他结合教学进行研究,出版了《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和论文集《形象与典型》等著作。他还注重理论与批评实践的结合,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写作品评论和赏析文章,一直持续到晚年。二是西方美学研究。上世纪60年代初,蒋孔阳先生开设美学课程,并参与了伍蠡甫先生主持的《西方文论选》的编译工作,撰写了《德国古典美学》。翻译了《近代美学史述评》等著作;从1990到1999年,蒋孔阳先生还主持了《西方美学通史》的研究工作。三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古典美学情有独钟,一直想撰写一本《中国美学史》,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蒋孔阳先生开始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后来又陆续进行了唐诗美学和中国绘画美学方面的研究,在中外美学会议上,他还就孔子的美学思想做过学术报告。晚年的时候,蒋孔阳先生还做了大量中国美学方面的读书笔记。第四是美学理论研究。蒋孔阳先生一生都在为建设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艺学美学思想、推进中国文艺学美学思想研究的现代化进程而努力。《美学新论》是他美学思想的总结之作,形成了以实践论为核心、立足于审美关系的实践创造论美学理论体系。蒋孔阳先生的学术研究是从文学理论开始的。蒋孔阳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文论思想,在当时就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他早年受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谈美》等著作的影响,将苏联的毕达可夫及其老师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基本原理,与他解放前学过的西方文论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论思想相结合,又加上他个人的文学鉴赏体会,并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诗歌、小说及现代的鲁迅小说等文艺作品进行论证,建构了他50年代的文论思想。蒋孔阳先生50年代的文论虽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其中包含着他充沛的激情、对文学作品的真情实感和切身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些成果在他本人后来的美学研究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有所突破。到1977年形象思维问题的大讨论,蒋孔阳先生继续他以前的文论思考,使他的文学理论思想更深刻、更系统,更重视文学艺术的自身规律。形象、形象思维及典型等问题是他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研究点。他还将这些文论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文艺批评实践当中,写下了一系列的评论文章。蒋孔阳先生对西方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美学理论史方面,并贯穿他一生的研究历程。在20世纪60年代,蒋孔阳先生开始改教美学课程,他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蒋孔阳先生十分重视德国古典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性。面对这样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研究对象,蒋孔阳先生用浅易晓畅、娓娓动人的文笔,阐释了六位德国古典美学家的观点,发掘德国古典美学的积极意义,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契合了当时文艺学美学界的需求,有提纲挈领、针砭时弊的作用。1990年底,蒋孔阳先生等主持申报的《西方美学通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经过编写组近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99年底完稿。这一庞大的研究工程把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基础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古典美学一直情有独钟。20世纪70年代末,蒋孔阳先生被允许回到教研组,他利用这段时间每天到复旦图书馆看书,开始研究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到1984年,蒋孔阳先生基本完成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的书稿。在书中,他注重将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相结合,把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与中国上古时期的哲学思想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对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和”、“礼”等核心范畴进行了详细阐释,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后来,蒋孔阳先生对唐诗也作了研究,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把唐诗之美纳入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的范畴中,归纳了唐诗的美学特征。对中国绘画美学,蒋孔阳先生也下了很大功夫,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在研究方法上,蒋孔阳先生把中西方绘画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同,以凸显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性。他在对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绘画美学的一般性特征,阐述了中国绘画美学思想中的主体思想和整体的精神境界。同时,蒋孔阳先生还对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写了一批研究论文。这些成果构成了蒋孔阳先生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期不懈的研究,蒋孔阳先生形成了“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①,这一思想主要集中在《美学新论》中。1980年,蒋孔阳的研究论文《美和美的创造》刊载在《学术月刊》3月号上。在这篇文章里,蒋孔阳先生首次提出了“美在创造中”的主张。1983年,蒋孔阳先生开始正式撰写《美学新论》这一总结性著作。他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提出“美在创造中”,将审美活动视为“恒新恒异的创造”。他的“多层累的突创”说,不仅解释了美的形成和创造的缘由,而且揭示了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蒋孔阳先生还力图突破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超越那种认为美是现成的、凝固的本质,既强调自然本身的属性对于美的生成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在自然对象成为审美对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蒋孔阳的美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其开放变动的研究格局和思想内涵为后来的美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思想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借鉴吸收了中西方美学思想中有益的成分,不仅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思想研究的民族化和现代化进程,而且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在美学理论研究和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核心,将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改变了传统的本质主义的美学思考方式,为美学研究提出了新路径。蒋孔阳先生从阐释人与现实的各种关系开始,将审美关系建立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认为在审美关系中,主体可以超越物质对象本身的局限,从具体的感性形象本身获得愉悦,并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力对对象进行创造性的体验。这就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统一到具体的审美关系中去,强调了美的动态、历史生成的特点,以及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的变动性和发展性,并把三者放置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突破了实在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局限,颠覆了主客二元对立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在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中,他建构了面向未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实现了中西美学思想之间的有效交流和融合。从整体上看,蒋孔阳先生一生都在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学美学理论而工作,为此他重视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他不仅在宏观上对中西方美学思想进行比较和辨异,而且还研究了中西方美学中的具体问题。这些研究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促进中国美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唐诗美学和中国绘画美学等三方面构成了蒋孔阳先生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研究与他对西方美学的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相辅相成,构成了蒋孔阳先生学术思想的整体。《德国古典美学》等专著和论文是他对西方美学研究的总结,而《美学新论》则是蒋孔阳先生将中西美学思想相互融通而创新的成果。可以说,蒋孔阳先生一生都在对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进行思考,并作了长期、多样和扎实的研究工作。蒋孔阳先生还十分重视整体把握与微观剖析的结合,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符合研究对象本身特点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分析德国古典美学时,蒋孔阳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了德国古典美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但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其阶级局限性的分析和批判上,而是进行综合考虑,从政治经济状况、物质生活和科学文化艺术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德国古典美学家们本身各方面的修养等方面分析了德国古典美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这使得整个分析过程显得细致翔实。在研究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过程中,蒋孔阳先生把音乐与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勾勒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轮廓,把当时诸多学派关于音乐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并在整体视野下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同时,他还以“和”、“礼乐”等核心概念为统领,探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和演进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逐一论述先秦诸子不同的音乐主张,提出了将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相结合的美学研究方法等。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推陈出新、自出机杼,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开放的理论品质,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关注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其美学思想能够始终激荡着历史的深沉感、思索的睿智感和诗性情怀。他一生坚持“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的学术追求,其美学思想超越了当时诸美学学派的局限性和自身的有限性,具有综合的广度和深度,有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对人的美的本质追求的价值力度,并把美学研究放到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提升的高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是融通中西、贯穿古今和指向未来的。纵观蒋孔阳先生的一生,追求美、自然、自由和纯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他人生的主题。他热爱自然,喜欢与大自然亲近交流,在这种坦诚的交流中,蒋孔阳先生感觉精神上是自由的、愉快的。这种真诚无私的精神也一直伴随着蒋孔阳的学术研究。对于学术研究,蒋孔阳先生不带有利益观念和主观成见,全是凭借着发自内心的对文学和美学的兴趣和热爱进行着不懈努力。大学毕业时,他被分配在中国农民银行镇江支行工作,一年可以领到18个月的工资,他称之为“坐以待币的生活”,但他认为这不是自己所想从事的工作,因为他感到枯燥、无趣,所以在1948年,他毅然辞职到当时的海光图书馆工作,此后就一直献身于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和美学的研究事业。他晚年多次说如果来生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仍会选择这一职业,哪怕不给他钱,他也会选择自己所热爱的工作。蒋孔阳先生坦诚博大的心胸对其学术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心胸宽广,对人和蔼友善,他既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研究工作,也坦诚地对待他人。在蒋孔阳先生的一生中,他对朱光潜、宗自华等老一辈学者始终怀着尊敬的心;对同辈学人,他一直友好相待,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待学术后辈,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都爱护、提携和帮助。蒋孔阳先生一直强调做学问要做加法,不做减法,反对学派划分,反对通过批判其他学者来抬高自己,反映了他对各家学术思想的充分尊重。汲其所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不断进步。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中,蒋孔阳先生作为一个美的探寻者,既是一位严谨持重的学者,也是一位真诚忠厚的长者。在他成长、发展和工作的人生岁月里,他总是平等待人,念情于学者的斯文和学术的尊严,守护着一个读书人的本色,追求读书人的品格、境界和觉醒。他不但在为学上注重宽容精神,而且在学术观点上也从不排斥异己,采取“为学不争一家胜,著述但求百家鸣”的治学态度。蒋孔阳先生的学术胸襟在学界是有目共睹的,并在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蒋孔阳50多年的学术历程中,与他相伴终生的爱人濮之珍教授对他一直鼎力支持,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当中。四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撰写出一部贴近先生生活和‘学术思想实际的书稿,并对此做了构思和准备。但由于这一年多以来,诸事繁杂,一直没能集中精力撰写,影响了书稿的进度。现在,我请我的博士生王怀义同学根据我的研究计划撰写了第五、六、七、九、十章,其余六章由我执笔,最后由我通稿。这样做一是为了保证书稿按时完成;二是因为怀义在2007年与我一起撰写《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时,对包括蒋先生在内的实践美学思想已有一定的了解,一起撰写这本评传,我们可以相互讨论,以深化对蒋先生学术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为了体现传记的特点,使蒋先生的形象丰富真实,我特地采访了蒋先生的亲属、朋友和学生等,如师母濮之珍教授、蒋先生的朋友余开祥教授、蒋先生的女儿蒋年女士,以及朱立元教授和张玉能教授等人。濮先生提供了本书中许多珍贵的照片,文末还附了郑元者教授编撰的《蒋孔阳年谱简编》,在此一并致谢。朱志荥2010年3月

内容概要

朱志荣、王怀义所著的《蒋孔阳评传》为了体现传记的特点,使蒋先生的形象丰富真实,作者特地采访了蒋先生的亲属、朋友和学生等,如师母濮之珍教授、蒋先生的朋友余开祥教授、蒋先生的女儿蒋年女士,以及朱立元教授和张玉能教授等人。濮先生提供了《蒋孔阳评传》中许多珍贵的照片,文末还附了郑元者教授编撰的《蒋孔阳年谱简编》。

作者简介

朱志荣,男,1961年生,安徽省天长市人,丈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个人专著主要有《中国艺术哲学》、《慷德美学思想研究》、《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中国文学导论》、《西方文论史》、《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与王怀义合著)等专著,以及长篇小说《大学教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和《复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丈1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等人大复印资料刊物全文转载。
王怀义,1980年生,安徽省淮南市人,2012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著有《红楼梦与传统诗学》等专著,在《文艺理论研究》、《民俗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红楼梦学刊》和《贵州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自序
一、早年岁月
1.小学时光
2.中学时代
二、青年时代
1.大学时代
2.海光图书馆
三、壮年岁月
1.初人复旦
2.暴风骤雨
四、五十年代文论思想
1.创作个性
2.情感本位
3.批评实践
五、德国古典美学研究
1.写作历程
2.研究方法
3.历史价值
六、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1.写作过程
2.研究方法
3.历史价值
七、八十年代生活状况
1.生活经历
2.国际交流
3.学术研究
八、形象与典型问题研究
1.形象问题
2.形象思维
3.典型问题
4.批评实践
九、中国诗画美学研究
1.唐诗美学研究
2.中国绘画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十、晚年时光
1.生活状况
2.学术反思
3.著作和影响
十一、立足于审美关系的《美学新论》
1.广义实践观
2.审美关系论
3.实践美感论
4.多层累的突创
附录:
周谷城对蒋孔阳《美学新论》的评价
道德文章,山高水长
忆先生
有容乃大高山仰止一——写在《蒋孔阳全集》出版之际
如鼎人生——寄怀蒋孔阳老师
记忆的碎片——怀念蒋孔阳先生
蒋孔阳老师
审美人生——悼蒋孔阳先生
真理占有我——悼念孔阳先生
人去美长在——悼念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
丰碑,光华永远璀璨——忆蒋孔阳先生二三事
与美结缘一生——追忆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
蒋孔阳先生的美丽句号
在“蒋孔阳美学思想暨新世纪美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和你一同回家”
爸爸与书
爸爸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灵魂是美的——缅怀二弟蒋孔阳
二弟蒋孔阳辞世周年祭(二首)
是 你——献给已故外公
蒋孔阳年谱简编(郑元者编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早年岁月1.小学时代1923年1月23日(壬戌腊月初八),蒋孔阳出生于四川万县三正乡的苦葛坝村。那一天,阳光灿烂,风景如画,蒋孔阳的父亲蒋光社给他起了一个“爱阳”的乳名。直到上了小学,蒋孔阳才正式取了当时的大名:蒋术明。那时蒋孔阳家在三正乡苦葛坝村共有七八间土房子。除了蒋姓家族以外,只住了一家别姓的农民。当时蒋家共有九口人:蒋孔阳的奶奶、父亲、妈妈、幺姑、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蒋孔阳自己。蒋孔阳的父亲是独生子,全家大约有七八十亩地,大部分租给农民,自家只种一点蔬菜。可以说,在周围的七八十里地之内,蒋家算是比较富裕的一家了,但一遇到荒年,日子也不好过。蒋孔阳最初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源于童年时代那些看似模糊却很清晰的记忆。记得那是一个大雪天,蒋孔阳的妈妈余氏在厨房烧饭,而蒋孔阳,那个当时叫爱阳的小男孩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些纷纷扬扬的雪花说:“妈妈,这么多的雪,是从哪里来的呢?”妈妈说:“天上下的呀!”爱阳说:“雪可以吃吗?”妈妈爱怜地捏了捏他的小嘴巴:“傻孩子,那怎么可以吃呢!”模模糊糊的记忆浸润着蒋孔阳的童趣和纯真,而那年雪花的美也深深地镌刻进了他童贞的心里。蒋孔阳的另外一个记忆,是在六岁那年,奶奶带他到15里地之外的一个分水镇去赶场。奶奶先带着他走进了分水小学,在校门口。有一间只有半堵墙的教室。蒋孔阳和奶奶站在墙外,而墙里面的老师、同学和黑板等,都看得清清楚楚。看了一会,奶奶问蒋孔阳:“老师讲的,你都能听懂吗?”蒋孔阳说:“能啊!”说着,他还把老师讲的都背诵了一遍;接着,他还指着黑板上的字,一个一个地念给奶奶听。奶奶听了,露出了欢欣的微笑,她立即决定让爱阳上小学。童年的蒋孔阳上的小学离家有15里地远,他和哥哥蒋术亮一起住到镇上的二姑母家。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又转学到了离家同样远的三正乡小学。这是因为在三正乡,有一间属于他们家的农屋。那时候,同样年幼的哥哥蒋术亮带着弟弟和自己一起上学,两个小孩子自己做饭。蒋孔阳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为了照顾孩子们的学习,也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就在马路边盖了一个小饭馆。有一段时间,小饭店生意兴隆,一家人都很高兴。但是没过多久,由于父亲不善经营,小饭店就慢慢歇业了。小饭店虽然歇业了,蒋孑L阳和哥哥蒋术亮却依然住在路边的小房子里。其中的另一间,租给了外来的一位寡妇住。就在这年5月的一天夜里,一夜狂风暴雨,山洪很快猛涨了起来,年幼的蒋氏兄弟却仍在熟睡。突然,那位寡妇跑来敲门,孩子们懵懵懂懂地拉开门,寡妇就一头跑了进来,她急急忙忙地拽着两兄弟的衣袖,乘着一道道的闪电,迅速地把他们拉到对面的小茅棚里去,那里是堆柴草和放粪肥的地方。他们刚到,对面的房子就在山洪的侵袭下,“哗啦”一声倒塌了!寡妇余悸未消,但年幼的孩子们当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依然倒在柴堆上,香甜地睡着了。很多年以后,蒋孔阳在回忆文章中说:“现在想来,那位寡妇,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然而后来怎样?她到哪里去了?我们都一无所知。天下事常常似乎是这样:对我们做了好事的人,我们无法感谢;而对我们做了坏事的人,我们却又无可奈何!”三正乡的房子倒塌了,蒋孔阳兄弟俩只好又回到分水小学上学。蒋孔阳读四年级,而哥哥蒋术亮升到了高小部,到另外一个地方读书了。三弟术良,这时也上小学了。他们就一起寄宿在学校里,每个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或星期一早上,兄弟们用背篓背了米、盐、油、菜等回到学校。他们把米、菜等都交给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每顿饭烧一份菜给孩子们吃。住校的有二三十位学生,这样,他就得烧二三十份菜,此外他还要烧一桌给老师们吃的菜。很多年以后,蒋孔阳回忆说:“真够他辛苦的了!”蒋孔阳能体谅别人的辛苦,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的辛苦,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候我们吃的一般都是青菜萝卜之类,荤菜从来没有的。但是我们自小惯了,也就不觉得苦了。”  ……


编辑推荐

  《蒋孔阳评传》纵观蒋孔阳先生的一生,追求美、自然、自由和纯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他人生的主题。他热爱自然,喜欢与大自然亲近交流,在这种坦诚的交流中,蒋孔阳先生感觉精神上是自由的、愉快的。这种真诚无私的精神也一直伴随着蒋孔阳的学术研究。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蒋孔阳评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