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神州丝路行

李奕仁 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李奕仁 编  

前言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条件。“衣”是人类和其他动物间行为进化的重要区别,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私有制出现以后,“衣”更是人的阶级地位的象征,是文化礼仪的主要成分之一。 化学纤维的出现至今还不足百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穿戴使用的全是天然纤维。起源于印度河流域的棉花、起源于近东与地中海沿岸的亚麻、起源于我国的蚕丝和起源于中亚地区的羊毛,这四种天然纤维构成了人类历史上主要的衣着原料。 一片桑叶,一条天虫,一根蚕丝,一方绸缎,自中华民族先祖发现、驯化桑蚕并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以来,桑蚕茧丝绸伴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兴盛发展,走过了7 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公元前5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蚕纹牙雕盅,公元前3000年的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半个蚕茧,证明了中华先民早已认识和利用桑蚕。公元前:3500年的河南省荥阳市青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丝织物,公元前2750年的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的绢片、丝线和丝带,证明养蚕制丝织绸已经有5 000余年的历史。农桑并举、男耕女织,天子亲耕、皇后亲蚕,成为我国农耕社会生活的长期写照,蚕桑丝绸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影响。悠悠万里的丝绸之路,更是将世界不同文明联系在了一起,对全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由此,世人将蚕桑丝绸看成是中国和中国文明的象征。蚕桑丝绸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功勋产业,至今仍然是中国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在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简称中蚕所)成立于1951年(当时称华东蚕业研究所),前身为1932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动物生产科蚕桑系,1951年与浙江蚕桑试验场、无锡蚕桑试验场、镇江蚕桑试验场、华东纤维研究所等单位合并,在原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旧址上建立华东蚕业研究所。1955年华东区撤销后,改名为镇江蚕业研究所,由江苏省代管。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95年增挂“江苏省蚕业研究所”牌子,在原“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为顺应科技体制改革,2001年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并。合并后,学校升格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实行省部共建以江苏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继续保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独立法人地位,确保其继续保持和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与功能。 蚕业研究所成立以来,坚持以桑、蚕、茧、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开发研究,着重研究蚕桑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生产重大关键技术,牵头组织全国或地区性蚕业科技攻关,解决蚕桑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发展我国蚕丝业服务;同时担负着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刊物和理论著作编辑出版等重要任务。凭借70多年的历史及6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蚕所已发展成为我国蚕业科学应用研究中心、蚕桑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中心、国内外蚕业科技交流中心、蚕桑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中心、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国内外蚕桑丝绸行业知名度高、地位重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历史积淀;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与人文学科相辅而行。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研究所在致力于蚕业科技研究的同时,也始终没有忘记将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研究纳入业务范畴。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杭州)万事利集团开展合作,支持由李奕仁主编、李建华副主编开展《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研究札记——神州丝路行》一书的编集出版工作。 本书是一部集古迹、文物、史料、游记为一体的大型蚕桑丝绸资料史册。该书图文并茂,介绍了各地与蚕桑丝绸兴衰的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典故、风土人情、技术演进和各种文化现象。编集者在编撰时,秉承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继承创新的精神,采取“单篇成文、归类成篇、合并成册”即“文为点、篇为线、册为面”的编撰手法,力求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熟悉和了解历史变迁、总结分析历史经验,以史为镜,鉴往知来,启迪今后的发展。 在全国上下致力于构建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蚕桑丝绸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大型蚕桑丝绸资料史册《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研究札记——神州丝路行》的出版,对于继续振兴与发展传统养蚕、缫织绢丝产业,延伸和拓展古有线索、今有创意的非绢丝新兴产业,对于“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2012年5月

内容概要

李奕仁主编的这本《神州丝路行》以研究札记的形式,搜集整理上下五千年有关中国蚕桑丝绸史料,最后归纳成古迹、产业、文化、吟咏和振兴五篇,共200余篇既独立成文又相互关联的文章,字数100余万。前四篇,均为1949年前的资料,可谓古近代篇;第五篇为1949年后的资料,可谓现代篇。五篇合起来,总体上可以构成一本比较完整的蚕桑丝绸资料史册。每篇均有与蚕桑丝绸有关的笔记文章资料数十篇,基本上按朝代、年代为序排列。各篇或以历史事件、或以人物典故、或以风土人情、或以技术演变为主题,读者可以按题目与兴趣选阅。
《神州丝路行》可供蚕桑丝绸业同仁及对中国蚕桑丝绸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奕仁,1944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刘宅村,在武义县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后,1961年考入大学,1965年7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同年分配到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期间于1983—1985年以中国政府派遣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日本东京大学研修2年。在研究所内,历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兼任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丝绸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全国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农业部全国蚕种专家小组组长,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主任、全国蚕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等职务。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上册:古迹篇从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半颗茧壳说起湖州钱山漾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雕刻有编织纹与蚕纹图案的牙雕小盅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发掘的丝织物残片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蚕纹权杖四川盐亭——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宜昌的嫘祖庙远安的“垭丝”与嫘祖庙会节河南西平:又一处嫘祖故里“泰伯奔吴”与《穆天子传》甲骨文中的桑蚕茧丝各地出土的玉蚕因1933年四川茂县大地震而消失的蜀王故都之蚕陵重镇蚕丛氏一青衣神与青神县三星堆遗址一纵目人一蜀侯蚕丛汤祷桑林的故事出生于空桑的两位名人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有关资料集锦——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关资料集锦——海上丝绸之路蚕桑西传首入新疆于阗春秋时期蚕桑纹尊考湖北荆州博物馆里的战国丝绸藏品吴头楚尾为桑兴兵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的素纱禅衣出土“鎏金蚕”的安康市石泉县沿用两千多年的高档书写材料“缣帛”三国时期桑椹充作军粮的记载诸葛亮家的桑园新野县里的汉桑城山西运城关圣家庙的五世同堂桑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绢画法门寺地宫丝绸见唐风福建泉州开元寺的“桑莲法界”四川广元皇泽寺石刻连环画——蚕桑十二事图定陵:明朝万历皇帝的珍宝北京祭坛中的先蚕坛承德避暑山庄棒槌山上的龙女树颐和园内的耕织图景区大兴“御林古桑园”及其桑椹文化节产业篇禹别九州六州产丝夏朝历法《夏小正》中的蚕事记载齐国名相管仲的治蚕之道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三服官”从西施浣纱到勾践兴越《秦律》中有关“依法护桑”的条款汉武帝封禅泰山沿途赏赐绢帛的记载“天下以农桑为本”的提法始于汉昭帝渔阳太守张堪在京津地区栽桑种稻的历史业绩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十五六年的“蚕富县”成都——汉唐时期的锦官城古时四川的“蚕市”晋朝时鲜卑慕容氏向晋求桑种之记载北魏至隋唐均田制中永业田的规定对后世桑麻纺织业的影响豫章“鸡鸣布”与永嘉“八辈蚕”唐初“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的诀窍唐朝宣州的“红线毯”闭关专修蚕织的吴越王河北:自东汉至宋元时期的主要蚕区“北迁南宣”之迁安桑皮纸今安在秦观《蚕书》与蚕桑古籍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种桑免罪”的故事湖南省桑植县县名的由来元世祖诏令与《农桑辑要》之刊行明太祖朱元璋关于强制推行栽桑养蚕的几次诏令冯梦龙笔下的丝绸重镇——盛泽兴于明、衰于清朝的名牌丝织品:潞绸有关天子亲耕、皇后亲蚕的资料御制《耕织图》的来龙去脉明清“江南三织造”之一:《红楼梦》与江宁织造府明清“江南三织造”之二:苏州织造署与观前街的太监弄明清“江南三织造”之三:寻找已经消失的杭州织造署清朝康乾时期把持生丝外贸近百年的广州海关“十三行”“桑基鱼塘”的形成与珠江三角洲蚕区的兴起享誉海内外的“香云纱”光绪年间广西涌动的一次蚕桑热晚清重臣左宗棠为振兴福建蚕丝业所作的努力西北的“左公柳”与新疆的蚕桑业到南浔镇寻访“辑里湖丝”的源头清末民初南浔镇上靠辑里湖丝发迹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黄金狗”毁在生丝贸易商战中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天下第一村”里靠丝绸起家的古商街北京前门八大祥之“瑞蚨祥”从《杨乃武与小白菜》说到余杭“土”蚕种中国近代第一家外资缫丝厂陈启沅与国人开办的第一家机器缫丝厂机械缫丝:从引进到推开所走过的七十年无锡的“钦使第”与江南“丝茧大王”薛寿萱杭州蚕学馆清末民初“办学热”中的蚕桑学校热心于发展实业与实业教育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天堂美景都锦生西湖绸伞丝袜的流行与蚕丝消费孙中山重视与关心蚕丝业之实例考证清末状元、民国实业总长张謇兴办的农桑事业杭州蚕学馆毕业生史量才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郑辟疆、费达生的蚕丝改良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葛敬中与“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和“中国蚕丝公司”民国时期镇江四摆渡丘陵地带的蚕种业——国家级蚕业研究所建所前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何香凝与广东仲恺农工学校蒋介石和宋美龄发动推行的新生活运动与苏稽蚕种场原四川蚕丝改良主管技官尹良莹记述抗战期间“蒋总统对蚕丝业之训示”敌伪占据时期苏浙地区的蚕丝业创办于抗战后方的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柞蚕放养技术起源与“山东绸”乾隆年问给贵州引进桑柞养蚕业的三位地方官员清朝中期柞蚕放养技术在全国的传播与朝廷的态度来自河南的报道:中国柞蚕之乡——南召关于其他绢丝昆虫利用的记载宝岛台湾的养蚕业黄河古道千亩桑林“颐寿园”文化篇有关先蚕与蚕神的各种传说杭嘉湖地区的蚕花习俗年关节庆蚕事风俗之一:蚕卜与茧l、、面茧与春卷年关节庆蚕事风俗之二:腊月二十五照田蚕年关节庆蚕事风俗之三:设膏粥、迎紫姑、祭蚕神年关节庆蚕事风俗之四:七夕祭拜牛郎织女“避鼠蚕猫”年画与泥塑彩绘“蚕猫”《太平广记》中视蚕为灵虫的两篇小说南朝张率的《绣赋》与刺绣“齐纨楚竹”话绢扇太古余音话“丝弦”殷商时期遗制《桑林舞》秋胡戏妻的故事与京剧《桑园会》越剧《何文秀》桑园访妻之“九里桑园”《二十四孝》之“拾椹供亲”与元朝戏剧《降桑椹》宿瘤采桑见重愍王《列女传》中停机断织教子劝夫的两则故事杜康造酒的由来:有饭不尽,委余空桑刘备故里楼桑村与楼桑车盖苏东坡在黄州“身耕妻蚕”的日子佛家戒律:头陀不三宿空桑为晋武帝手植桑所作的三篇《桑赋》乾隆皇帝赋咏“桑椹”诗历史上有名的三篇《蚕赋》织锦回文诗《璇玑图》上千词牌中的《采桑子》宋词词牌《九张机》里的佳作宋朝宋庠《蚕说》一文的用意兰亭茧纸入昭陵楮纸、桑皮纸与“交子”汉字书法中的“蚕头燕尾”官秩分品级舆服别尊卑“贵州屯堡”保留下来的明代服饰丝绸的保健作用——从宋美龄自带丝绸床单入住白宫说起矛盾的短篇小说《春蚕》《红楼梦》十首怀古诗谜谜底之争蒲城桑叶落,灞岸菊花秋下册:吟咏篇诗经古韵忆蚕桑唐诗宋词咏蚕桑名联巧对题蚕桑成语典故道蚕桑农谚民谣话蚕桑振兴篇毛泽东青少年时的志向与新村建设设想邓小平故居里的蚕房院子江泽民主政期间4次过问蚕桑丝绸事业胡锦涛考察陇南地震灾区,鼓励农民多种桑树、多养蚕朱总司令的蚕丝情结董必武鼓励学生植树造林、试养蓖麻蚕张澜:从四川蚕校校长到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将军与农垦、蚕桑的不解之缘茧丝产量重新跃居世界首位的时刻中国丝绸公司的两次成立与撤销九顶大盖帽追着一顶破草帽1996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压绪压锭“助推”缫丝自动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理念:蚕桑属于大农业富安:乡镇级茧丝绸集团的脚印宜州继宜山歌乡承蚕乡宁南——金沙江畔新蚕乡喀喇沁旗:从末代蒙古王爷的“南蚕北移”到现在的“东桑西移”从石牌到“实牌”——广东省家蚕原种场走过的五十年青州蚕种场:从山东最早到世界最大见证全国第一家蚕种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成立遂溪县“小蚕共育”企业化运作的成功尝试引进外来绢丝昆虫蓖麻蚕杂交桑——桑树育种与栽培上的重大突破嵊州十年磨一剑打造国际领带城杭州:“艮山门外丝篮儿”与万事利丝绸2001上海APEC会议引发“唐装风”21世纪初叶家纺市场的新宠——丝绵被新型丝毯的骨干厂家——嘉兴华帛创建中国自己的真丝绸标志嘉陵江畔“千年绸都第一坊”坐落在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从凤凰古城走出来的(丝绸)文坛大家——沈从文从电影《春蚕》到《蚕花姑娘》20世纪经典中国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丝绸时装T台秀化腐朽为神奇——记广通宝医药有限公司桑椹饮料上了空中航班沙地桑研究者的宏愿建立在京郊防风林带里的国内首家桑饲料厂中国竹乡里冒出来的新秀——“桑枝地板”云南蚕桑生产第一县全国桑条造纸第一家蚕宝宝与“冬虫夏草”的联姻蚕蛹油里炼出“脑黄金”一树托两业:桑叶养蚕与桑枝养菇点数各地古树 见证人间沧桑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辅佐。 诸葛亮出山后,家里一应事务当然只有交给夫人黄硕和其弟诸葛均操办。诸葛亮出山之后,过了9年,其弟诸葛均也外出为官了。已经位居蜀汉丞相夫人的黄硕,带着幼儿诸葛瞻,守在家中持家教子,等候佳音。 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所说的“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应该也都是夫人黄硕治家有方的结果。黄硕在宅前宅后植桑八百株、以倡导蚕丝生产的做法,与诸葛亮在成都重视蜀锦的恢复发展遥相呼应。在《成都——汉唐时期的锦官城》一文中,笔者曾提到“蜀汉立国后,建兴(223—237年)初年,诸葛亮下达《言锦教》,强调蜀锦生产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此恢复了‘锦官’,专职管理蜀锦的生产和调拨,将蜀锦生产纳入官营,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此,蜀锦生产愈见勃兴,花样时新,天下闻名。” 根据史料记载和今人的演绎,诸葛亮夫人黄硕是个长相欠靓、但却颇有才华的贤妻良母。黄硕的父亲也即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名士。《湖北省志·人物志》称其“为人高爽开朗,闻名于沔南。有女黄头黑色而有才,许与隐居襄阳隆中的诸葛亮为妻。”正史《三同志》中记载,黄承彦以通晓周文王64卦在当时很有名,与庞德公、司马徽等人交好。妻子章氏为荆州牧刘表妻子的亲姐妹。其女儿一个是嫁入荆州豪门蒯家的黄氏,一个是诸葛亮的正妻黄月英(即黄硕)。由于诸葛亮原就与黄承彦相识相知,一次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日:‘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日:‘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同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 说起这桩婚姻,网络上登载有不少篇故事,与其说是诸葛亮寻亲,莫如说是黄承彦择婿。因为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黄承彦认为诸葛亮淡泊寡欲,志在定国安邦,需要的是一位才德俱备的贤内助,而不一定非要大家闺秀与美貌佳人,所以才不揣冒昧,来了个毛遂自荐,当面替自己的女儿说亲。而且,实际上不是黄承彦把女儿送过来,而是诸葛亮亲自前往黄府提亲。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事先做了充分准备:通过门内看家护院的木制机械狗、墙壁上挂贴的《曹大家宫苑授读图》、推窗所见庭院内修剪得法的奇花异草等,一一展现自己女儿黄硕的非凡才华,使诸葛亮不得不“重才轻色”,心满意足地将黄硕娶作媳妇。 黄硕进了诸葛亮家门以后,“亲操杵臼,兼顾农桑,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按部就班地处理得妥妥贴贴,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陈述,其躬耕地应为南阳。而现在外界所知的诸葛亮隐居地则是襄阳隆中。该处现已成为国家四A级景区,并于1996年被定为同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的《自表后主》,有几种版本。“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在有的版本里,变为“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三国史研究专家谭良啸赞同这种记述。谭还在《诸葛亮(自表后主)考析》一文中,引用唐朝《元和郡县志·双流县》和现在的《成都市志·文物志》之记载,认为诸葛亮在蜀中的故居,“位于现今双流县金花、九江两乡交界处的葛陌村。所谓‘葛陌’,即是指诸葛桑园和田间的小路。村中尚有井一口,乡人呼为诸葛井。” P73


编辑推荐

《神州丝路行》是一部集古迹、文物、史料、游记为一体的大型蚕桑丝绸资料史册。该书图文并茂,介绍了各地与蚕桑丝绸兴衰的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典故、风土人情、技术演进和各种文化现象。编集者李奕仁在编撰时,秉承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继承创新的精神,采取“单篇成文、归类成篇、合并成册”即“文为点、篇为线、册为面”的编撰手法,力求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熟悉和了解历史变迁、总结分析历史经验,以史为镜,鉴往知来,启迪今后的发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神州丝路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