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
2012-8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叶桂
149
46000
潘静娟 注解
无
《温热论》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桂的著作。该书虽然仅4000余字,但对温病的辨证沦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书中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并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
《湿热病篇》是清代医家薛雪所陕的一部专门论述湿热病证的著作。本书内容简练,共46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系统地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传变、辨证及治疗等进行厂论述。该书的问世,使湿热病证的辨证沦治在温病学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丰富并发腥厂中医温病学的内容。
上述两部著作言简意賅,指导性强,故多为后世所宗,被列为医家必读之书。书中理沦与方药不仅可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种的其他病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第七条
第八条
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
第三十条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注释】 本条为温病证治的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在治法上与伤寒有别。 对于温病的病因,明代之前多遵《黄帝内经》,认为温病为“伏寒化温”所致,即冬感寒邪,不即发病,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至春发为温病。至明末,吴又可认为“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疠气”、“戾气”、“乖戾之气”等。叶天士总结前人的论述,明确提出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突出了温病病因的温热特性。 温病的感邪途径为“上受”,即由口鼻侵入。发病部位是“首先犯肺”。因肺居上焦,其位最高,司呼吸,开窍于鼻,与天气相通,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故温邪初犯人体,肺卫先伤。继叶天士之后,吴鞠通提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二者之意相似。但非所有温病发病皆从此条,如王孟英在《温病条辨》按语中亦指出:“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污垢纳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在手太阴一经也。”由此可见,温邪上受犯肺虽然是温病的好发部位,但主要是指风温、秋燥等病,而春温、暑温、伏暑、湿温等初起发病部位各有特点。 温病初起邪犯肺卫,病情轻浅,及时而正确的诊治,病邪即可外解。若邪不外解,手太阴肺的病变传至阳明气分,称为“顺传”;传变至心包,称为“逆传”。可见,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在于突出”温邪“传变迅速,病情转变急剧,病势凶险。如王孟英所释:“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绎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
无
很喜欢这些小书,很亲切的感觉。
给朋友带的,很好的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