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文化史
2012-3
范建华、 等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03出版)
范建华
《云南文库•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爨文化史》除卷首的“导言”外,共7章。作者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资料,首先梳理了爨氏家族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详述了爨氏的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论述了爨文化的内涵、时空范围及特点等,并分章对爨区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叙述,并就以今滇东、滇中一带为腹地的爨氏家族统治区的民族历史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不少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是一部学习、研究爨文化史的不可多得的文化史力作。
范建华,云南人,学的是历史,研究的是现实,把视觉人类学作为自己生命的学科专业对待,于是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和中国西部大部分民族地区:把南诏故地巍山和高黎贡山作为田野考察基地,一做就是十年:曾两次进藏,横上世界屋脊;穿越河西走廊,直过塔克拉马干大沙漠;环青海湖而感知黄河源头文明:放马内蒙草原而领略塞外风情;逐湘黔、访两广、探四川、问古徽州……也曾把田野考察触角放到国外,曾做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特的阿米什人家;还走访过圣达菲印第安部落;也曾在新西兰毛利人部落作过调查……总之,凡人类传统文明之地均想涉足。 由于曾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山茶·人文地理》(现为《华夏地理》)杂志社社长,所以培养了用笔和相机思考学术、记录生活的习惯,出版过古城摄影作品《中国古城——巍山》、《中国古彝州——楚雄》、《视觉吴哥》和影视人类学调查实录《白族工匠村》、《滇藏文化带考察》(合著),在建筑摄影上有一点创作的心得,也有一点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而这些作品都不能算是摄影家的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一个人类工作者的视觉感悟而已。
导言——爨与云南文化史 第一章南中大姓的崛起 第一节南中大姓的由来、分布及演化 第二节大姓、夷帅联合反蜀与诸葛亮南征 第三节宁州的设置和云南统一政治局面的出现 第二章爨氏家族的兴起 第一节爨氏家族溯源 第二节大姓纷争与爨氏独霸南中 第三节爨氏统治的时空范畴及政区沿革 第四节爨氏统治时期封建王朝对南中的经略 第三章爨区民族 第一节南中地区的原始民族结构与分布 第二节“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 第三节爨区民族的流变 第四章爨区政治 第一节爨区的行政区划 第二节爨区的政治格局 第三节“遑耶”和“明月社” 第四节鬼主制度 第五章爨区经济 第一节爨区经济概况 第二节爨区农业经济 第三节爨区牧业经济 第四节爨区工商业 第六章爨区文化 第一节爨区文化的文化学思考 第二节爨文化时期的文学艺术 第三节爨文化时期的宗教 第四节爨文化时期的各种习俗 第七章爨氏的衰亡 第一节隋王朝对南中的经略 第二节唐朝初年对南中的经略 第三节南诏的崛起 第四节爨氏的灭亡 再版后记
版权页: 根据考古发现,考古学界把云南青铜文化分为滇池区域类型、滇西地区类型、滇西北类型、滇南地区类型;或滇池区域类型、洱海区域类型、怒江澜沧江上游地区类型、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类型、红河流域类型,并把上述类型与民族族属相联系,认为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的主人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支,滇西地区青铜文化主要是“昆明”人创造的,滇西北石棺墓是南迁的北方游牧民族“白狼”人的墓葬,滇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百越”民族,与滇池地区的越人有关系也有差异。另有学者根据石寨山青铜器上的近三百个人物图像的发式、服饰,把云南境内当时的民族推测为:椎髻类,为“靡莫之属”;辫发类,为“昆明之属”;结髻类,为南中之“越”;螺髻类,为“盘瓠之裔”。即椎髻类属于“百濮”之一,辫发类属于氐羌系统,结髻类属于百越系统,螺髻类似乎属于苗瑶系统。 虽然上述按青铜文化类型的族属分类尚未形成最后的定论,但考古学界仍与民族学界一样,采用百越、百濮、氐羌三大族系来概括当时云南的古代民族情况。 应该承认,学术界把云南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两汉时期的民族情况分为百越、百濮、氐羌三大族系,是有相当根据的。因为有学者以语言为依据编排出的民族谱系有百越、氐羌等主要族系。但也有学者对三大族系的框架提出修正,或据《华阳国志•南中志》的记载,把云南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两汉时期的民族概括为濮越族系和氐羌族系;或认为在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系外,还应有“南亚”族系存在;或认为在百濮、百越、氐羌之外,还应增加一个“夷”系,并把文献中记载的昆明、叟、徙、笮都、冉骁等归入“夷”系,认为夷系与羌系各族明显不同,且起源和发展演变上,也与羌人源流各别。但总的说来,这些修正仍未跳出百濮、百越、氐羌三个族系的框架,依然承认三个族系能包容当时云南境内的民族情况。客观地讲,三大族系的编排,既强调了云南当时的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的联系,也强调了云南当时的居民的民族延续性,但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忽略了云南境内居民的土著性,似乎云南各民族都是从外地迁入的。因为根据文献记载,氐羌主要活动在甘青高原上,百越则主要在钱塘江以南的东南沿海,百濮则在江汉以南地区,所以云南境内的百濮、百越、氐羌都是后来迁入的。但在事实上,作为人类起源重要地区之一的云南,不仅有距今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化石和石制品,以及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及可能为人工用火的遗迹,还有晚更新世时期的晚期智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等,以及分布广泛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远古的先民们一直生息、繁衍在云南的红土地上,成为了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居民,并应该在后来的众多民族群体中占有相应的份额与地位。
《云南文库•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爨文化史》是国内第一部对爨文化历史进行专题研究的学术著作,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爨文化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云南地方历史进程中,继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的两晋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长达四百余年的时间中,云南出现了爨氏大姓势力称霸南中的局面。这一历史时期,云南地区形成了云南历史上继古滇文化之后的又一独特文化——爨文化。爨文化是云南古代文化史上的三大高峰之一,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大理文化,在地方民族文化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