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

高抗,周建民,何显明,王美琴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作者:

高抗,周建民,何显明,王美琴  

页数:

390  

Tag标签:

无  

前言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型,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在国际关注中国发展的热情持续升温,甚至出现热炒“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现象时,中国却有足够的理由深刻地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探索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2008年以来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实体经济震荡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就充分暴露出了这~发展模式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并不仅仅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经济上的战略选择早已同社会变迁交织在了一起,既有发展方式早已深刻地嵌入在了既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嵌入在了政治和行政体制之中。因此,需要反省的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经济增长能否得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支撑的问题,而是需要对整个发展方式,包括整个社会的治理模式进行总体性的反思。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立足于市场化、民营化的先发优势,克服了工业化基础薄弱、资源贫乏、外部资本投入不足等种种局限,从一个经济实力居全国中下游水平的省份,迅速崛起,成为主要经济指标居位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近4%的人口,贡献了占全国8.2%的经济总量,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作为长期走在体制改革前列的省份,浙江较早地感受到传统发展方式的种种内在局限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制约。

内容概要

  县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扮演的特殊的重要角色,县域经济全省经济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都决定了县级政府角色功能的调整,县域治理结构的创新,合乎逻辑地应当成为治理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突破口。本研究将长兴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及其对地方治理模式的创新。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科学发展:中国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一、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要寓意(二)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要求(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二、浙江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一)浙江模式的由来及其发展绩效(二)浙江模式的基本特征(三)浙江模式面临的挑战三、转型升级: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课题第二章 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一、“有效政府”:浙江现象的关键变量(一)“有效政府”的“市场增进”功能(二)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的发生机理(三)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的内生演进逻辑二、市场秩序扩展中的地方治理困局三、治理创新: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四、县域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角色转型第三章 浙江长兴: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创新的典型样本一、转型升级:长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主题(一)快速发展的长兴工业经济(二)工业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三)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二、天能事件:壮士断腕的转型升级之路三、生态长兴: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一)“生态长兴”建设的着力点(二)“生态长兴”建设的运作方式(三)“生态长兴”建设的成效与前景四、治理模式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从有为型政府向有效型政府转变(二)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三)从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转变(四)从战术型治理向战略型治理转变第四章 以人为本:发展方式及治理模式转型的价值导向一、生活品质: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尺度(一)生活品质的内涵及其人本价值规定性(二)生活品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三)生活品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实践载体二、以“生态长兴”为载体的品质生活提升实践(一)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二)“水、气、绿”三大文章(三)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三、城市生态发展:打造现代化城市人居环境榜样(一)国际花园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品位的提升(二)森林城市创建:城市生态体系的建设四、村庄环境整治:打造品质化的农村生活方式(一)以村庄示范工程为载体,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二)强化综合整治效果,实现农村环境整体性治理五、长兴实践的成效及其经验价值(一)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活品质提升(二)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转型的长兴经验第五章 产业治理:政府强力推进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一、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培育二、产业治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长兴传统产业治理的基本特色(二)产业治理:蓄电池行业改造升级的个案分析(三)产业治理:纺织行业改造升级的个案分析三、生态农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四、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的产业化道路五、产业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功能第六章 强化公共服务:地方治理模式创新的核心一、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政府角色转型二、长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创新实践(一)加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二)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三)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三、公共服务创新与地方治理模式转型(一)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二)调整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三)建构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体系第七章 迈向多中心治理:地方治理新主体的培育一、多中心治理在中国语境下的可能性空间(一)多中心治理:现代治理的模式选择(二)多中心治理对中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启示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市场主体角色(一)政企合作的长兴实践(二)行业协会与地方治理三、公民参与渠道的拓展(一)“生态长兴”建设中的公民参与(二)基层民主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三)农家乐:寻求政府引导与公民主体的结合点四、县校合作:地方治理资源的有效挖掘(一)县校合作的方式与途径(二)县校合作的成效与启示五、扩权强县与强镇扩权:地方治理中的府际关系调整(一)扩权强县:从外部推动到内源式发展(二)强镇扩权在长兴的实践(三)地方治理创新实践中的权力再配置第八章 整体性治理:地方治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一、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一)官僚制及其面临的挑战(二)“整体政府”思潮的滥觞(三)“整体性治理”的创新主旨(四)“整体性治理”思路的有益启示二、“整体性治理”与生态型政府建设三、“生态长兴”实践中的政府运行机制创新(一)整体规划:立足生态,统领全局(二)领导体制:各司其职,中心联动(三)政策引导:保护发展,发展保护(四)资源整合:协调整合,互助联动(五)行政监督:多元组合,系统评价四、“生态长兴”实践中的整体性治理机制结论:探寻地方治理模式创新的内生路径后记

章节摘录

  他们作为地方财富创造的主体力量,通过大量雇用地方劳动力,解决地方就业问题,出资兴办地方各种公益事业,组织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利益诉求等方式,对地方的公共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不得不倚重的重要力量。事实上,近十多年来国家治理模式演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行政吸纳政治”的方式,将大批体制外的经济精英、文化精英吸纳和整合到体制内,通过安排他们进入各级人大、政协组织,安排他们入党,将他们吸纳到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等方式,来发挥他们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市场体系的发育以及社会利益的分化,催生出了大量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它们在提供市场中介服务,维护组织成员利益,建立行业及群体自身的自律及自治机制,以及协助政府协调群体间的利益,制订行业发展规划,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职能等方面,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三是就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言,在公民社会初步发育的过程中,地方各种社会精英分子利用其掌握的社会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影响地方公共生活的重要力量。这些精萸分子既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又具有较强的现代民主政治意识,同样是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必须倚重的对象。从知识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地方治理过程借助的大多是“地方性知识”。按照哈耶克的“知识分工”的理论,知识只会作为个人的知识而存在。知识的分散性、多样性和易变性,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头脑能够随时全部掌握它们。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