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的跨界研究

鲁枢元 学林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学林  

作者:

鲁枢元  

页数:

19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三本厚厚的学术著作是一个触动,封存已久的记忆逐渐开启了:如火如荼的20世纪80年代,杂乱而又如饥似渴的阅读,火星四溅的激烈争辩与不眠的思索……当然,重温众多昔日的理论故事,人们的兴趣肯定有所转移。哪些当年未曾意识到的问题开始进入视野,并且指示出另外一些思想方向?鲁枢元先生邀请为他的三卷本学术文集作序,我的确略感意外。我的心目中,鲁枢元先生亦师亦友。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将我们召集到了一起。我们均是《上海文学》杂志社理论栏目的作者。那个时候,频繁的文学会议如同一个又一个节日。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岁月犹如我们共同的精神青春期。鲁枢元先生长我几岁,通常是文学会议的重点人物。他身躯魁梧而思虑缜密,观点前卫而表述谦和。这不仅是他卓然成家的基本条件,而且,这种兄长般的形象始终葆有特殊的魅力。90年代之后,文学急速撤离社会的精神高地。当年的文学信徒顿时如同散兵游勇,相当一部分人马逐渐为大大小小的学院收编。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与鲁枢元先生天各一方,几乎不再晤面,但是,至少在思想的舞台上,我们仍然知道彼此的方位。我之所以愿意接受邀请,首要的原因是——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交情。那个时候,我们的交往主题即是文学。围绕着文学,我们相互信赖,长幼平等,不拘礼节,不论贵贱。即使目无尊长或者口出狂言,没有多少人斤斤计较。至少在我与鲁枢元先生之间,80年代的默契仍在延续——晚生后辈给文学兄长写一篇序言算不上僭越。当然,接受鲁枢元先生邀请的另一个原因更为重要:对话的愿望。我知道仍然有一些思想伙伴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四周。我们对于世界的观感如此相近,说不定哪一个时刻就会听得到同声相应。同声相应意味的是激赏、商讨、辩论、引申,这是一个思想阵营的联络方式。重读鲁枢元先生的理论文章,精神逐渐摆脱了休眠的状态,各种思考的片断开始闪动、汇聚,众多启示纷至沓来,并且渴求交流。某种发言的冲动愈来愈明晰。鲁枢元先生将这些理论文字命名为“跨界研究”——看到这个总标题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自己想说些什么。

内容概要

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研究,透过生态学的视野、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就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文艺作品中人与自然的主题、文学艺术之精神生态价值开发、文艺批评的生态学尺度、文学艺术的地域色彩与艺术物种的赓续、文学艺术史的生态演替等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为当代文学艺术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文学与生态学的结合并形成新的边缘学——生态批评,是近年的文学理论亮点。 本书全面审视并探研了国内外关于该学科的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鲁枢元,河南开封市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文艺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批评诸领域有开拓性研究。代表作有:《创作心理研究》、《超越语言》、《精神守望》、《猞猁言说》、《生态批评的空间》等。为国家人事部命名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书籍目录

序(南帆)本卷说明生态学的人文转向与生态批评地球“精神圈”与生态内源调节机制人类纪:文学的使命与文艺学研究相遇施贝曼 ——普遍主义批判与世界文化的整体性生态困境中的精神变量与“精神污染”精神生态和生态精神 ——与余谋昌先生的通信 余谋昌先生致鲁枢元的信 鲁枢元教授答余谋昌先生的信精神的涵义与精神生态学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生态批评的原则《自然与人文》序 生态批评思想史:中西自然观的衍变 直线社会进步论:人类自造的神话 理性主义与科学技术:原来是柄双刃剑 生态解困:期待一场精神革命 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 生态政治与生态教育 生态时代:人类文明历史的新阶段怀特海的预见诗情的消解与西美尔的货币哲学文学艺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序位 托玛斯的隐喻 盖娅假说 地球诸“圈”与“精神圈” 三座“金字塔” 生存的辉煌景观文学艺术创造的能量与动力 物理能·生物能-精神能 精神能量与创造力 想象力与乌托邦冲动 灵感迷狂与自动写作 高峰体验与变态心理 宇宙智慧·生物射线·全息隐能量场文学欣赏中的信息交流 艺术信息的特彬118 艺术欣赏的场效应 体外灵思与艺术符号的生殖力 冗余信息与艺术垃圾文学,一种恢弘的弱效应论低物质能量的高品位生活 价值的光谱分析 低物质能量的高层次运转 艺术消费是精神的再创造生态学与文艺学 ——与余谋昌先生的对话百年遗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艺术史:生态演替的启示元问题:人与自然 ——陶渊明与卢梭、梭罗的比较陈述 人与自然:被严重错置的“元问题” 陶渊明与卢梭:文明人向自然人的回归 陶渊明与梭罗:在诗意中营造自然与自由的梦幻 结语陶渊明的自然哲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于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生态解读 一、陶渊明其人 二、陶渊明的自然哲学 三、陶渊明的自然哲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都市生活的生态批评 ——与苏州大学文艺学研究生的一场对话 现代都市消失了我们种族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 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自然的根基和自然的庇护 现代都市加大了贫富悬殊,更多地失去了社会公平 现代都市失去了亲情与同情心,失去了诗意和浪漫情调 现代都市让人们增长欲望却失去生存的意义金融危机时刻谈生态 ——鲁枢元、刘士林、路燕三人谈 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危机 人类犯的最大错误是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结语城市之忧与环境美学 ——记与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一次学术交流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兼谈消费文化、城市文化与美学的生活化转向文学艺术应发挥生态警示作用复杂性理论与生态哲学阿凡达·荒野·山水诗:传媒与生态学术延伸别样的语境共同的梦想 ——关于两份生态批评文件的比较 韦清琦复杂性理论与生态哲学王耘生态美育视野中的“生态自我”观徐国超母神崇拜的生态女性批评李红英卡尔维诺笔下的城市与生态卢志博石涛“野”“逸”的精神生态启示梅雨恬中国“精神生态”研究二十年朱鹏杰附录:外界评论选摘 梁从诫:致鲁枢元的信 曾繁仁:新时期生态文艺学的发生 余谋昌:重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于文秀:评鲁枢元的《生态文艺 学》 耿占春:作为精神资源的自然和艺术 钱谷融:谈《精 神守望》 曾卓:谈《精神守望》 张皓:一种与西方同步的文 艺批评在中国兴起 王喜绒:谈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 朱立 元:“绿色”的奠基石 徐岱:生态批评的“深水作业” 王鸿 生:憧憬人文与自然的统一 曹元勇:精神家园是绿色家园 王晓华:绘制全球生态思想版图 韦清琦:与Scott Slovic谈跨文化 生态批评 古耜:心中的旷野朴素而美丽 胡志红、赵金兰: 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 徐国超:中国本土生态批评理 论的深层建梅后记

章节摘录

一个诗歌遭遇冷落、遭遇鄙弃的时代,决不是一个健全的时代、正常的时代。因而,当下的这个富足的时代又注定是一个贫乏的时代。救治这个时代的精神贫乏,进而修补地球人类纪这一破碎的“精神圈”,当然不能指望什么“世界贸易组织”或“国际金融机构”,那应该是文化的使命、文学的使命,诗的使命。所谓“文学终结论”,只不过证实了文学,尤其是诗歌在地球“精神圈”里的陷落。这种“精神的陷落”给“人类纪”时代的地球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并不亚于“水圈”的污染、“大气圈”的臭氧空洞、“生物圈”的物种灭绝。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真切地意识到这种严重性。在人类纪,我们的文艺学研究也应冷静地反思自己,再也不应盲目地搭乘在所谓的“全球化”的列车上一路狂奔了。被当前学术界主流认可的“全球化”,其实是一种市场的、金融的、亦即资本意义上的全球化,而这种全球化又是以现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对于这种全球化,固然更多是热烈的赞同者,但也不乏激烈的反对者。我的态度是怀疑,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便是:这样一个建立在经济高速发展基础上的“全球化”已经全面地、无可挽回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同时,也破坏了地球人类的精神生态系统,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以及这里我将要谈到的文艺学家的治学心态。通常认为的“全球化”,总是包含着信息传递的密集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以及信息经营的产业化、信息市场的国际化。因此,做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学家自然就要以更大的容量、更快的速度、更富有实效的手段拥有并处理最新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要读更多的书,开更多的会(包括国内的会和国际的会)、发表更多的文章、出版更多的著作,因此也就要争取更多的经费。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新近建立的量化的教学、科研体制也正在极力鼓励大家如此去做。以我所在的大学文学院为例,要想竞争到较为优越的“岗位”,就必须每年在指定的、有限的几种“核心期刊”(各类学报一律不算“核心”)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每年还要在指定的所谓“权威核心期刊”(仅有《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发表1篇论文,同时还必须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一定数量的专著、教材。研究生要想获得学位,也必须在就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于是,近年来“学术著作”、“学术论文”急剧膨胀,然而,我们的文艺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究竟提高了多少呢?我们开了那么多的会、出版了那么多的书,花费了那么多的钱,似乎并没有更多的理论上的突破与建树,也没有产生更多的在国内、国际拥有广泛影响的文艺学家,我们的投入与产出并不相当。如果文艺学真是一个产业,这个产业恐怕早就要宣告破产了。

后记

三本书,三十年。这三本书似乎可以证明,在以往的三十年里,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教师与研究者,我确曾在心理学、语言学、生态学多个学科领域摸索过、探讨过,在多个学科问尝试过一些跨界与拼接,沟通与整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文学研究道路?我也曾进行过反思。首先是“新时期”以来日渐宽松的学术氛围给我提供了较为自由的思维空间;其次,由于我是在“文革”中度过大学生活的,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与学科意识,这固然是一重大缺失,但也因此少去许多学科戒律的束缚;再就是我自幼读书芜杂,在我中学时代收罗的第一批“藏书”中就有《俄罗斯女人》、《昭明文选》、《地心游记》、《达尔文主义》、《齐白石画法与欣赏》这类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此外,还由于出身贫困干活从来不惜气力,放到读书写字上也大抵如此。三本书的总标题为“文学的跨界研究”,这个“跨”字,对我来说实际上是“爬”,不是“跨越”,是“攀爬”。不同的两个学科就像两座山,别人或许轻轻一跃就可以“跨”过去;而我却往往先要一步步从这边的山头“爬”下谷底,再一步步“爬”上对面的另座山头。如果说这三卷书还一点价值,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新世纪,我在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三十年“攀爬”,或许留下一点可资后来者参阅的时代印痕。何谓“学科”?中国古代有“学问”、“学说”、“学派”的说法,却罕见提到“学科”,勉强说来,孔子的教学实践中有被称作六艺的“礼、乐、驭、射、术、数”的六种科目,人才分类上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隋唐以来渐渐兴起的科举制度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那科目也不过“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粗略的分类。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学科才迅速繁衍增殖起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教育并不算发达,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就已经设置了5大学术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仅只这个数字,听了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怖。


编辑推荐

《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生态学》是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的跨界研究 PDF格式下载



鲁枢元教授是国内提出生态文艺学的第一人,他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审视文学的精神生态,既扣住了文学自身的特性,也体现了一种对生态恶化现状的危机意识。在此之前,他出版了专著《生态文艺学》,系统地建构了生态文艺学理论。这一次,他把他其他关于文学与生态学跨界研究的文章结集为一本《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生态学》,正好可以看清他走进文学与生态学跨学科研究的整个历程。更为难得的是,鲁教授在这套丛书中,提出“文学的跨界研究”这个新的理念与研究视域,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合法性的奠定立了首功。赞一个!


鲁老师的生态文学批评独树一帜


发货速度还可以…内容比较适合喜欢生态文学的童鞋……


文学爱好者案头必备


书不错,纸质很好,拿到手上也很有分量感。


书本质量很棒,我是写毕业论文才买的,里面关于生态学的内容讲的很不错,喜欢


不关质量,内容比想象差些


书不错,基本融合了中国生态批评体系的特征并自成一家,尤其注重对精神方面的阐述,是生态批评研究的案头必备


鲁枢元老师各个时期的论文集


没有系统化的论述,只是作者本人各个阶段的论文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