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旅文存-贰
2012-7
广西美术出版社
黄格胜
210
画旅文路走来的黄格胜 刘新 画家擅文的不多,起码不普遍,所以偶有几个文章好的画家出来,也少 有人专以文章的论题对其评介。当然,其中的丰子恺、傅抱石、吴冠中、黄 永玉等是除外的。事实上当下的画家里文章好的人还是有不少,他们除了以 画去影响社会外,也用文字的感染力影响了别人,只是这个领域里还没有习 惯用文章的兴趣去认知这些画家们的文字成就。我今天要写的黄格胜倒是在 此之列,却也没有人去论评、关注其文字成就的画家。我以为认识或欣赏黄 格胜,如果少去以了其中文章的半壁内容,其完整性受损,魅力也减少。他 自己也认为搞艺术、尤其是搞中国画艺术的人,不好文学或多一些文学修养 ,要想成事难上加难。大慨他对画史上文画不分家、文画合一的高度是早有 眼界的。 我自己就从文事画,自然特别留意来自画家的文章。我留意黄格胜的文 章好多年了,由于喜欢他的文字,也念及他的文字价值,就想着给他编个集 子,取名《画旅文存》,意为主事绘画之外的文字收获。没想到书出了没几 年,他笔耕不辍,所写文字又够了第二个集子的数量了,加之把对过去捡漏 的补遗进来,就有了《画旅文存(二)》的出版。 我读大学时,黄格胜已留校几年,也是有知名度的青年画家。所以他在 红楼上我们国画课时,我侍立桌旁,帮着理纸,也就近抓着机会递过一张小 纸,请他画了一张酒葫芦送我。但那时我完全不知道黄格胜擅写文章、好写 文章,待他的《漓江百里图》出来后,他应着盛况写了创作谈,这时我才读 了他的长篇宏文。在我那时的专业环境里,画家能作文的就少,能写理论长 文的更是寥若晨星,由此以致对黄格胜是取好奇、佩服的心态。 转眼我也留校几年,又兼做一些学报的工作,就有了向黄格胜约稿的机 会。约的第一篇文章是写黄独峰先生,文章很快交来,我一看又是一篇长文 ,题目就具霸气,遣词也聪明巧设:《神州画坛一独峰》,怎么看都抓准了 黄老的气质。文章虽长,但文字通畅、好看,文辞、论评都极具专业水准, 至今我也认为是最好的一篇写黄独峰先生的研究性文章。黄格胜当时也讲, 文章写好后拿去黄老家,老先生赶忙招呼全家儿孙们围拢过来,让黄格胜念 给全家人听。但我也认为这类文章由于其论评性,写的又是恩师,需要正襟 危坐慢慢读来的,黄格胜另一面的文章趣味和人格性情倒是没有充分显溢。 1990年代初,新改版的《南方文坛》编了一个作家谈读书的栏目,其中 就约了黄格胜文章,题目是《我与读书》。我看后有几处忍不住要笑出声来 ,也才知道他从小就爱好文学,有阅读文学书的习惯。比如文章里讲他在中 学时因寄宿学校,每天晚自习后都要爬在床上用手电筒看书,这要是给巡查 的宿管老师发现是要受处分的。但宿管老师烟瘾大,那种劣质的烟焦味五六 米开外就能嗅到。所以黄格胜在文章里讲,他常常是用鼻子放哨、眼睛看书 的办法看完了那些有趣的小说的。就是黄格胜的幽默,一种活泼、亲切、率 直的散文笔调。 黄格胜写文章是因为有话要讲,是一种性情使然,并不是为文章而文章 。所以下笔成文,言之有物,行文间充溢着鲜明的生命性格和语言的动态性 。 当然,大凡与黄格胜相处过的人,都领教过他随机而来的妙语联珠和出 口成章的语言天赋。但口才过人却怯于作文的人在生活中多的是,这正说明 口语和文辞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不配套的东西。黄格胜却是我见过的口才与 作文高度合一的鬼才。看黄格胜的文章你能感受到他超好的文学阅读量和记 忆力,古文、白话文的修养在其文章里处处可见,但行文过程又丝毫见不着 掉书袋的酸文习气,更没有文学腔的痕迹。通篇是明白如话的口语文叙述, 他的幽默性情、老辣的人生识度及特殊的语感句式,统统尽显于他随手拈来 的文章之中,尤其是传统的文辞修养完全不显山露水的转换在现代白话的语 言系统里,文质皆丽,文野巧合,写来了一种特殊的文章风格。 黄格胜文章的这些特点在他所有文章里都有的,但其趣味、性情流露最 充分的是其学术随笔。黄格胜能走至今天,毫无疑问有过人的智商情商,但 更多的是他超乎常人的付出。单以绘事、作文来讲,黄格胜真正严格做到了 无一日闲过、惜时如金的专业信条。他生活、工作极有规律:每天早起,打 一场蓝球;不到八点进了工作室,办公、会客都在那里,若没有会议,一整 天都在工作室里过;晚上应酬喝酒,然后早睡,从不熬夜。但就这样的状况 ,隔三差五他就有好几张新作示人,而且都是那种用了才气心力的画作,在 这一点上他从不忽悠自己和别人的,纸面纸背里均让你看不到半点应付将就 、草率盲目的痕迹。画之外,隔三差五黄格胜还总有几篇文章出来,这些文 章完全是平常所为,没有一个专门的写作时间和空间,大多数文章是出差、 开会期间或画余间隙、早歺前后的那一点零碎时间的笔耕留痕。甚至连写作 的用纸都普通得出奇,就是5毛钱或一块钱即可买来的普通笔记本,事实上 这种笔记本大多是各种会议发下来,由于日久积多又用不完,还便于携带和 存放,所以就成了黄格胜随笔写作的常用稿子。在他工作室里可看到这种写 完的本子有一撂。他自己讲,小时候他就爱写读书笔记,本子是他母亲单位 里的废旧帐簿。对于写字,他有朴素的想法,方便写字就行,外在形式不重 要。我常看到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本来就很常态很普通的速写、笔记行为, 竟有穷讲究的坏习性,本事不大,却挑选讲究、精装、贵重的本子;不用心 于事情,却讲究外在的挡次。每看到这些现象,我就想到黄格胜的朴素和文 事、甚至绘事性格,是那样的本质和可爱。 黄格胜的文章大多不硬写,他平时就文思泉涌,总有在偶然间隙冒出来 的选题让他拥有不间断的写作冲动,《水乡圆梦》、《不谈体会》、《岱顶 一日》、《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女儿黄丹》、《[水浒]忆话》 、《以德养寿 以趣健身》、《烟雨人生丹青》、《西藏日记》等都是这种 自发于内心和思想的文字。从2008年起至今,他又写了《我的2008》、《我 的2009》等系列盘点自已年度思想、情感、艺术经历的文章,另开了一种年 度回顾的叙述视角。近期他的回忆录、谈艺录都在续续的写,有些文章是事 先就有题目灵感的,如《我的第一件毛衣》、《我的第一次稿费》,《我第 一次参加全国美展》……这些题目他是随想随记在小纸片上,然后折起带回 工作室备用。《我的第一件毛衣》写的是他妹妹在他14岁那年用打零工的钱 给他织的第一件毛线衣,他还记得是天蓝色的。他妹妹去年病故,由此引起 他少年时的这段兄妹旧事的回忆。黄格胜有丰富的甚至很草根的生命经历, 也有独特、过人的艺术悟性,这些由他笔下娓娓道来一定是很有意思的文字 ,所以对他的旧事回忆、谈艺文录我是很期待的。此外,黄格胜另有一些文 章是应着别人约求而写的,这一类文章也不少,问题是黄格胜对这类文章从 不马虎轻率为文,一如他平时的认真劲一样,总是想好思路、理出感觉后才 下笔,从中写出自已的真知和性情才交出去的。就在我写文章的这些天,《 漓江画派》杂志摧稿在即,他原先要写苏旅水墨画的一篇文章,一时因脑子 乱,理不出下笔的切入思路,便要求稍作推后再交稿子。一星期后文章如期 交来,文章果然构思巧设,角度新颖,不负好朋友厚意。 现在是一个随便就有正常理由使自已偷懒、取巧的年代,比如讲,很多 人都随口强调自已忙,于是就可以少读书少画画不写东西等等。对此黄格胜 是老派作风,其性情文事是不跟随时代的。平常里黄格胜不发手机短信,不 使用电脑打字聊QQ,却坚持用钢笔写字,不泡夜生活,保持读书习惯,而且 仍像中学生那样写读书笔记,其中不少是抄段落抄句子的,尽管这是打小就 养成的习惯,但至今也没有歇一歇、换口味的打算;有的文学名著常备于床 头看上几遍已是常事。1990年代末,广西美术出版社要编明刻本水浒插图集 ,约他写个序,他乐不可支,为此重看了一遍《水浒》,竟有不少儿时阅读 时没有看出的新乐趣和新发现:号称农民起义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没 有一个是真正的农民,只有李逵‘家庭出生’和‘个人成分’是农民,但现 任职务是‘狱卒’”;还有两个大坏蛋竟是书家:宋徵宗赵佶和蔡京蔡太师 ,由于在书史上蔡太师“政审”不过关,为此苏、黄、米、蔡四大家中换上 了蔡襄。可见认真归认真,重看归重看,再读《水浒》的黄格胜完全是取趣 味和新知的态度,没有为重读而重读的负担,所以他能读出新意味。在当下 ,就连一个简短的问候祝词都依赖现成辞句的复制时代,书信的激情也消淡 于懒于文思的人际里,原创的馈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黄格胜不是这样对 待人生的,他给别人题词写短信都是出于自已的原创,这些看似琐细的习惯 ,恰恰也滋养和炼就了他的敏锐才思。我在雁山园看到他给园子写的一条扁 额,竟不是从书上搬来的诗家名句,而是用桂林话念来的饶有韵味又恢谐的 “不来晓得错”。 八尺案头天地宽,黄格胜工作室里的那张极普通的画台是他写文章、画 画、批文件的地方,除会议、下乡期间他得闲写文章外,这张普通桌台就是 他涂写丹青、写方块字的地方。以他的身份、级别,我们总以为他该有一个 超大敞亮的工作室和很气派的画台,事实上不尽然。跟他工作过的人都知道 ,他讲究、在意的是时间,其余一切都从简随缘的,就连喝酒他都不是太讲 究酒的品类。对他而言,出东西才是硬道理,做了事情才算是上涨了幸福指 数。 的确,我在画画的朋友圈里,少见像黄格胜那样爱重于文章的人。尽管 他常讲自己写文章是小刀技,是他的支流;不能因此忘了练就他的大刀功夫 和遮蔽了他的绘事主流。但我还是觉得画画、文章在黄格胜身上实在是龙虫 并雕的状态,偏废不了哪一个,褒贬不了哪一个。我想他也是这样的默认, 要不他这样一个大忙人,而且是公家的大忙人,要画好画、多画画,还那么 爱重文章,这是要时间,要有其余的一些牺性的。奇怪的是,黄格胜总是一 副四两拨千斤、游刃有余、阳光洒脱的行事风度,每回遇着他,总看到他是 顺畅的活跃的人,一个能整出些东西的人。相形之下,有时真感到这是一种 比不了学不来的本事和天赋。 《画旅文存(二)》要付梓了,他今年底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型个展中的28 张八尺的巨构连画也出完草图即要进入实战,如此才情天赋,2012又该是他 命定的收获年吧。 2012年1月15日定稿于桂林遇龙河
《画旅文存2》收录了画家黄格胜于1990-2012年间写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随笔作品。
看黄格胜的这些文章,你能感受到他超好的文学阅读量和记忆力,古文、白话文的修养在其文章里处处可见,但行文过程又丝毫见不着掉书袋的酸文习气,更没有文学腔的痕迹。通篇是明白如话的口语文叙述,他的幽默性情、老辣的人生识度及特殊的语感句式,统统尽显于他随手拈来的文章之中,尤其是传统的文辞修养完全不显山露水的转换在现代白话的语言系统里,文质皆丽,文野巧合,写来了一种特殊的文章风格。
《画旅文存2》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0
人生贵相知丹青结友情
1995
蛮子绣花
1996
青山不老自强不息
2000
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2002
登山涉水自得其乐
他们从南方走来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2003
碧空万里一颗星
2004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回炉淬火铁变钢
钟声涛声声声远
三个人三年的画挂满三层楼
元宝山寻宝
2005
姜还是老的辣——广西艺术学院离退书画展前言
2006
流淌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漓江山水——记我的关国讲学、交流之行
丹青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说自画
画好新农村
梦萦漓江二十载
踏遍青山人未老
亦师亦友刘益之
2007
稠老榻老 越画越好
丹青抒写田园诗
《漓江画派》杂志发刊词
满园桃李忆度其
浓墨重彩写家山
丹青不知老将至 自研朱墨写青山
闲话左剑虹
教与学
西藏记行
2008
好画如诗
寄语《广艺学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走遍青山人不老风景到处都好——2008年黄格胜教学展前言
风景这边独好
神奇珠峰壮美泰山
我的五个十年
我的2008
2009
烟雨人生丹青
我的2009
2010
六十抒怀
梦绕魂萦青山寨
题工笔手卷牡丹
我画元宝山
半年只作三幅画 一生须植树千棵
小荷才露尖尖角
以德养寿 以趣健身
西塘记事
2011
不求自己更求谁
关键是怎么做
和同学们谈艺术人生
漓江画派应成为文化建设中的“台柱”
我的2011年
2012
钢在火中炼 龙从水下潜
三人为一友 奇才是能人
钢刀铭沧桑 羊毫濡故园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后记)
以德养寿 以趣健身 一次在北京开会,会议室墙上有一幅书法,写的是辛弃疾的词,我在那 里琢磨“辛弃疾”,脑海里又蹦出一个名字“霍去病”,这恰好是一副对联 ,由此想到先贤们也是很在乎健康的。 朋友的短信里最多的是祝福健康,升官发财的意识反而淡薄了;走进书 店或打开电视,会见到很多养身保健的书和节目。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都 想多过几年好日子。 我今年60岁了,我这个美术界有名的“拼命三郎”、画风叫做“经得累 ”、好烟嗜酒的人,确实应该好好地反思,审视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 习惯和工作状态了。 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不错的身体。据母亲说,我两岁左右她带我从 县里到城市看病,估计是出水痘。从小爱跑爱跳,爬墙上树;穿衣简朴(20 岁才第一次穿毛衣),基本吃素(困难时期吃肉就是过节了)。读小学每天翻 几公里山路上学,五年下来可能对后来的身体基础是很有好处的。 初中的体育课是盲目、乏味的。但在教室旁边有一副杠铃,课问我经常 去举着玩,久而久之,我当时比较矮小的身躯居然能轻而易举地举起一百二 三十斤。我家离学校60多华里,经常步行八九个小时上学,当然是开学和放 假,不可能是每一天都走。 从小学起就喜欢打乒乓球,使用的是自己用木头削的拍子和水泥做的台 子,但也几近痴迷,最高水平大概是到县中学的五六名,最辉煌的成就就是 蝉联五届乒乓球赛男单冠军,得了五本笔记本。 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也许还到将来,我一直喜好并且坚持的运动就 是篮球了。从小时候的乱跑乱打到读研、工作、住校后的认真打,再到接触 NBA后的有一定理论研究地打,反正是乐此不疲。读研后因为宿舍离球场近 ,且球场多,于是白天看书作画,晚饭后约上三五同好又打得天昏地暗。直 至当了学院领导后,一批篮球爱好者紧密地团结在我的周围,久而久之就自 觉形成制度化了,即周六、周日清晨必打,放假则打三天、歇一天,并在学 院形成了浓厚的校园篮球文化。 得感谢篮球,它使我肌体并未老化,肢体依然矫健。大运动量引起大量 出汗,又大量喝水,往返循环,周而复始,我戏称这个过程为“洗零件”, 因为它把体内的烟酒残余和其他毒素洗出来了。因为长期坚持,所以50岁左 右体检,只有眼睛老花一项问题,医生说老花不是病。每次体检,总有几个 酒友跟在我后面跟医生说“好好检查他的肝,肯定有酒精肝”。结果既让他 们失望,又令他们诧异;而我既得意,又误导了我,酒越喝越凶。 我说我现在还打篮球,人们惊讶之余都会委婉地劝我,年纪大了,打篮 球太激烈容易受伤,是不是换一种锻炼方式。我也考虑过,但觉得乒乓球、 网球、羽毛球不过瘾,等于喝啤酒、葡萄酒不过瘾一样;跑步、走路也不错 ,但过程太单调、枯燥;也有朋友劝我打高尔夫,并要送器械给我,既健身 又有派,但时间我却花不起,打一场球,一天时间就没有了,且上瘾并瘾很 大。于是我戏言:打高尔夫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事业有成的人,一是事业无 望的人,这两种人我恰恰都不是,那还是继续打我的篮球吧!篮球运动虽然 激烈,但我只需要运动量够就行了,大家分边斗牛,正式比赛我就不参加了 。自己小心一点,还是可以避免受伤的。先打到七十岁再说吧! 孔子说“大德必其得寿”。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 性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他还说:“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 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为此可以养德。 仅仅靠运动保持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而主要是“以德养心,以心养身” 。何谓有德,我觉得这是一个精神境界,有德者正派、包容、感恩、助人, 既积极进取又平静淡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和修养的提高,我觉 得自己在德的涵养上还是颇有收效的。 现代人的生活是怎么一个状况呢?就是“吃得好吃得饱,不出汗少睡觉 ”。我却在这十几年养成了“好吃也少吃,多睡多出汗”的习惯。每天的早 餐我一定要吃,而且要吃饱;中餐一小碗米饭,晚餐就以喝酒为主,少量菜 肴,再贵再好的菜也不想多吃(并不是刻意的)。用我的话说就是“让胃与人 一起休息”。极少喝饮料,更不喝冷饮和吃滚烫的食物,我觉得食物的温度 接近体温最好,我也极少吃油炸烧卤食物。这些我都不是刻意从科学方面去 考虑,而是慢慢养成的习惯而已。比如说为什么我不能多吃,有时多吃一口 饭、一夹菜都会不舒服,乃至拉肚子,肠胃的“防火墙”太厉害了。也暗含 了古人“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的古训。 从小好动的我现在有车代步,但我还是喜欢“出汗”,打球出汗、写生 出汗、走路出汗、爬山出汗……我也无科学依据,只觉得对新陈代谢、身体 内部循环有好处,只是觉得舒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晚饭后我就睡觉了,且睡得熟,睡得久,简直是 婴儿般的睡眠,我说我是没有夜生活的。这些年“睡”下来,第二天从来不 觉得累,画越画越多、越画越好,四十多岁出现的老年斑也褪了。我总觉得 熬夜等于透支生命。 由于每天晚上基本有应酬、要喝酒,于是就养成了早上洗澡的习惯,而 且每天都要洗,不洗好像未醒,在洗澡时还做一套自己发明的按摩操,坚持 下来,颇有好处。 我生活中最受人诟病的“毛病”就是喝酒和抽烟了。但是酒既不想戒, 也戒不掉,喝了几十年,我的人品性格、思维习惯、艺术创作、交友办事等 似乎都离不开酒,我怀疑我的血液是否是靠酒来推动的。但是长期大量无度 的喝酒无论如何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喝酒的方式和 量就需要调整了。上世纪90年代是我酒量最好的时候,一顿一斤高度白酒可 以轻而易举地吞下去,而且喝酒的密度大,中午喝了下午喝,下午喝了夜宵 喝,于是喝酒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我的画。 近年来,我在喝酒方式上作了重大调整,概括起来就是“三不”,即“ 不多、不急、不闹”。“不多”即减量,三到四两即可;“不急”即慢慢喝 ,不喝大盅;“不闹”即不刺激别人,不心怀叵测(想弄醉别人)。这样喝酒 不醉亦不累。 我的正式烟龄己近30年。何谓“正式”?即自己带烟带火,每天抽一包 左右。戒还是不戒,也是令我这个做事干脆果断的人难下决心。吸烟有害健 康,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吸?我创作前构思习惯抽烟,画 的过程中基本不抽,但作品完成后的欣赏过程却一定要有烟。如果戒的话, “构思”和“欣赏”的过程就会有缺憾,是否会影响创作水平呢? 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好,是“60岁的身体30岁的心脏”,画起画或干起 事来不知疲惫、不懂休息,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六十岁也是我的本命 年,身体还是出现了一些状况,如血压、血糖、心率等出现了不正常现象。 但我对这些现象并不紧张,我认为能检查出来并有药可医的病都不可怕,就 怕查不出或没有药可医的病。经过一段时间的吃药、治病,出现的状况或好 转或稳定,身体、心情一切完好。 人的生命的长度无法自我掌控,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加生命的 宽度和厚度。60岁是一般人的退休年龄,但我一直把60岁之前作为60岁之后 的事业冲刺作精神、修养和技巧方面的准备。画家多长寿,100岁可称老画 家,80岁以下只能称青年画家了。我的下一步将调整好心态,以更正确的健 身、养生、工作方式和状态向青年画家的目标迈进。 ……
《漓江画派文献之十七:画旅文存2》是画家黄格胜主事绘画之外的文字收获。这些文章,言之有物,行文间充溢着鲜明的生命性格和语言的动态性。文笔活泼、亲切、率直。不仅适合绘画领域专业人士阅读,也时候绘画艺术业余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