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柳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柳红  

页数:

514  

Tag标签:

无  

前言

柳红请我为她的书写序。为人写书序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斟酌再三,不是要不要写,而是如何写。这本书里的文章,我陆陆续续地读过一些,它把我带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事件是我亲身参与、经历的,也有我忘记的事情;很多人物都是我熟悉的,有师友,有同事,有学生,其中一些已经过世了。柳红告诉我,我是她所采访的经济学家中最年长的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历史。《八。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讲的是改革初期中国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改革的影响和贡献,特别是以北京地区为主的经济学家。在前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出版过很多纪念文集和相关的书,总有上百种。与那些书相比较,柳红的书给我留下两个深刻印象:其一,聚焦在80年代,然而又没有完全孤立地谈80年代。通过写老一代经济学家,让人们看到了80年代以至更久远的历史的延续。老一代,不论参加革命时间早晚,受教育程度高低,都经历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及1949年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生活:经历过中国在50年代前后的社会制度转型,也意识到这个新社会制度中的某些体制框架还要再度转型。这一个个经济学家个体,他们的背景,以及对80年代改革的参与,反映出了历史的传承性。这如同经济研究的对象——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为前提的国民经济运行,像河水一样绵延不断。

内容概要

1980年代,有一个特殊群体,它的主要人物是经济学家或经济工作者。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第一代,是像薛暮桥、孙冶方、马洪、蒋一苇等这一代,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又不是教条主义者。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当历史机会到来时,全身心投入,披荊斩棘,呕心沥血。第二代,是7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诸如刘国光、董辅衱、孙尚清、吴敬琏、厉以宁、赵人伟等,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先是用正统理论阐释改革,把政策和理论联系在一起,继而补修现代经济学,呼唤市场取向改革。第三代,曾经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赶上上大学、读研究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直接切入到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创见,有合作精神,他们中间的不少人相继脱颖而出,从贡献而言,他们承上启下,将发自中国社会底层农民、工人、老百姓的自发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执政党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他们为让人们接受在今天看来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沒有这个特殊群体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桥梁作用,背负着巨大历史包袱的中国改革怎么能够起航?

作者简介

柳红
  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1960年生,山西人,1982年毕业子上海机械学院,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系,经济学硕士。

书籍目录

序言序言自序楔子第一代(1900-1920)三本书两份《初步意见》的背后鲜为人知的莫干山会:记1982年苏联东欧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蒒暮桥:把“漏洞”改成“大门”蒋一苇:挺进,挺进访日归来承前启后的结构组光荣绽放的工经所遥想“技术中心”当年“孙冶方奖”的精神徐雪寒:丹心雪寒新老交替:经济中心的投票常识战胜愚昧:面向新技术革命对策研究杜润生:善待天地人……

章节摘录

插图:1969年12月,他去国家计委在湖北襄樊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那时,没人读书,干一天活儿,收工就歇了。只有薛暮桥,拿个小马扎趴在床边写书。很多人反对他写,他也不辩驳,那不是他的个性,只是默默不停地写。年过六旬的薛暮桥虽说被分派干“轻活”,有些“轻活”实在不轻。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没人愿意去看花生地,就派他这个老“走资派”去了。他坐在小板凳上,浑身湿透,冻得发抖,一边看着,脑子里一边想白天写的书,突然有了思路,清晨回宿合赶紧把夜里想的写下来。每一稿写完,订起来,包上皮,用美术字写上书名。回北京探亲时,拿块黑底红花头巾包上,放在行李里,是他最呵护的一件东西。一度薛暮桥曾获准回到北京,无事可做,在家写书。夫人罗琼是“文革”前全国妇联第一书记,此时虽未官复原职,已开始上班。她特别反对丈夫写书,唯恐再因言获罪,不明白他在写什么,究竟能写出什么来。薛暮桥不想让家人担心,趁她上班,赶紧写;等她一下班,就把书稿藏进抽屉里。好景不长,他又因为“历史问题”,被勒令返回干校。不抵抗,服从,只是无论走到哪儿,他都带着那个花包袱。直到1976年,8年中写了6稿。起初,薛暮桥是想写成《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但越写越困难,没办法摆脱斯大林的定论,加上不能碰的禁区,写出来的稿子他不满意,觉得跟“文革”前相比进步不多。1975年国庆,薛暮桥和许涤新受邀参加国庆宴会,次日,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这等于宣布他被解放了。随后,他成为计委经济研究所顾问,时年71岁。

后记

两年前,也就是2008年,中国大陆大张旗鼓地纪念改革开放30年,包括媒体对改革人物的各种评选。我理解,纪念的本意一方面是缅怀,缅怀那些为中国走上改革之路而奋斗牺牲的思想先驱和行动者:另一方面,是反思,为了面向未来。而当时呈现的却是一场场浮华的“盛宴”,形式大于内容。以经济学界为例,集中于个别人物和事件。在这里,历史失之于简单。而这个现象,与30年中最重要的10年——1980年代的改革历史和人物开掘不够有关。虽然时间并不久远,虽然很多当事人健在,但是,历史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遗忘、误解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作为对上述判断的一种证明。那就是,近年来,陆陆续续地,有人出来声明自己是80年代某个概念、名词、思想的“首创者”,媒体也热衷于用“第一人”的标识。一面是对历史的遗忘,一面是对历史的在意。遗忘,是遗忘那个时代提供的特殊机会和可能,遗忘大家思想交锋和碰撞的前提,遗忘老中青三代一起探索的启发,遗忘那些走入历史的思想和事业的领袖式人物;在意,是站在与80年代气质完全不同的今天,在意个人的名利。在2008年,最大的一起争论便是关于“价格双轨制”发明权的归属。因为人们对于80年代的陌生,在模糊的历史背景下,这样争论的结果也无从清晰。争论者激动甚至激愤,媒体受众并不理解各方的要点和语境。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只有80年代具有这样一个巨大、开放、令人振奋的舞台。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80年代是一切从头开始、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是求贤若渴的时代,是充满激情畅想的时代,是物质匮乏、精神饱满的时代,是经济学家没有和商人结合的时代,是穿军大衣、骑自行车、吃食堂、住陋室的时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  ——柳红


编辑推荐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还是我们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PDF格式下载



(全文见:****://***.keepwalking.org/?p=1583984)



不懂经济学,也对经济学家素无好感。在一篇专访中,作者柳红的语言表达和观念阐发,以及所论及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或应值得找来翻翻。还得承认,这本书对“80年代”的聚焦,以及专访中所流露的对80年代的特殊情感,甚至以及,“光荣与梦想”这个曾在80年代打动过我(威廉·曼彻斯《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应该可以列入80年代最具感染力的读物之列罢),而今已被用得太滥,但依然能给人莫名的特殊感觉的词儿,也都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说得清与说不清的原因。

作者将已有的80年代改革史叙事范式,归纳为“革命史”、“现代化”及“社会和文化”三类,并将自己的记述,概括为以体验性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做写生和白描,以个体或群体人物为中心、为线索,以人来叙事、带事,注重细节,注重人与事同历史时空和历史走向的联系,从人和事件,拎带制度、机构、组织等等的历史作用。对“史”的认知与把握,这种视角,这种体裁,从更大范围来说,当然并不算创新,但就特定的主题、题材而言,尤其是将其理念与思路贯彻到实际的采撷梳理中,端的不容易。

500多页厚厚一本,现在还只是主要翻看了序言和后记。从专访中得来的感觉没错,文笔很好。至于作者是否践行了初衷,以及,史实与观点如何,完全是陌生的领域,不敢妄论,但文字中呈现的历史视角与历史感,确让我读来有兴致、有感触。遗憾的是,这兴致与感触只能更多地游离于这本书的内容之外。

比如,作者自序中对彼时经济学人“影响力”的景观描画是有趣的。之所以“有趣”,自然是源于同“今天”的某种比对。可以同作者对彼时经济学人的描画相映衬,刘国光为本书所作序言中,也有一段话"值得"唏嘘,且更堪玩味: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奇怪的是,活在当下的人不愿意面对历史的镜子,有的人可能太忙了,有的人可能太傲了,有的人可能自卑,这都好说。我认为还有一种情况,这面镜子不仅照出底细,还有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事实。”

同样有趣的,还有柳红对上述景观纵深处的某些关系的分析。(“在历史上,1980年代,是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经济学家的关系最为特殊的时期。”那一段)这种分析,读者同样会有各自的联想,以及,各自的比较与判断。



每当看到有人论说80年代,我一定会习惯性地、下意识地寻找其对80年代之终结的观点,及其对80年代之终结的刻画方式。在作者自序中,柳红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达,依然文笔通透,观点鲜明:

“到了1989年,虽然经过10年改革,可是没有来得及形成一个足够强有力与改革进程利益一致的社会阶层。……这是1989年春夏之际的深刻历史背景。

1980年代的经济改革原本是存在着自身发展方向的。主要包括:其一,调整市场和政府关系,加快市场发育,抑制政府膨胀;其二,全面推进非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中产阶级,避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其三,将贫富差别控制在合理范围,建立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其四,推进政治改革,实现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同步,从制度上抑制腐败现象。但是,历史常常存在拐点,存在关键的年月。1989年就是中国当代历史的拐点。中国改革的决策集体彻底改变。影响决策的结构变了,改革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变了。”

在自序中,柳红对“大历史”这一概念,反复提及,用以强调本书的观照视角与写作理念。高尚全所作的序言,也认可了这本书的“大历史尺度”。柳红提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1980年代的改革,其实孕育了中国后来多种走向的基因。中国在21世纪的演变的各种可能性,都可以从1980年代的改革中找到原因,发现征兆。”这个说法,我相当认同。事实上,我越来越怀疑我们以往看待历史进程的某种线性的、“一对一”式的因果观、决定论。“基因”与“可能性”这类提法,虽然显得有点含混,但可能更接近现实进程中活生生的历史的吊诡。

不过,作者对80年代“改革”的结果与成效的判断,尤其是对所谓改革“自身发展方向”的归纳,以及历史的“另一种结果”的潜在祈盼,我却心存狐疑。经历了80年代的猝然终结和90年代以降的颠簸,兼以基于此情此景、零星散碎地回望更多的“年代”……尽管依然感奋于80年代之中的那些激情与纯真,但对“改革”所牵扯裹挟的一切,已经不敢轻言相信,难以确定好恶。

所以,我怀疑作者所认为的80年代经济改革的“自身发展方向”,是否真的悉数如彼,是否有意无意地屏蔽了其他的“基因”和“可能性”;我也怀疑“民众的改革需求发生分裂”,是否在80年代猝然终结前就已经具有那样的严重性。孙立平曾提到一个观点,“改革共识基本破裂”,同样涉及80与90年代的代际转折,令人感慨于利益格局的变迁及汹涌其中的瓜分与掠夺。我想,无论如何看待评价年代转折之后,也总不宜过分理想化地回望我们钟爱的80年代。难以抑制的怀旧情结,或许反倒无助于追捧那个年代的珍贵遗产,也无助于真正辨清作者所言的“历史的能量”。

在自序中,柳红有这样的深情感触:

“1980年代,集中了今天久违的激情、想象力、热忱、浪漫、理想主义、人文精神。人民支持启蒙,崇尚真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王小波说过:让我们歌唱80年代。王小波是意识到1980年代价值和对历史深远影响的先行者。除了王小波,还有许多在1980年代尚是青年的一批人,包括我本人,也有1980年代情结,拒绝用“往事如烟”“恍如隔世”来描述那个年代。这不是单纯的“怀旧”,其背后是对于1980年代的理想和价值判断。

1个世纪有10个10年,但是,在1个世纪中,不是每个10年都同等重要。人们在经历1990年代,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1980年代的影响是如此深刻和深远,其遗产是如此沉重和丰厚。1980年代承上启下,其重要性也许还需要更长时间,甚至两三代人才会得以全面评估。”

尽管对某些事情有不同的认知或感觉,但对作者有关80年代历史价值的观点,我高度认同。也同样相信:“至今在中国,依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但是确实作用着的1980年代能量。某种历史的能量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丧失,反而会积聚和裂变,就如同某些宇宙能量一样。”

在这里,我更想同时强调的是,经历了90年代和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在愈发感怀80年代的时候,是否也需要警惕一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80年代式的浪漫”。80年代是数十年变迁中一段绚烂的时光,但也依然在数十年变迁的运行轨迹上,一些振奋人心的“基因”滥觞、蕴蓄于此,而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基因,恐怕仍在延续——忠实地复制,并孕育着某种突变。感奋于80年代激情的燃放,而借用80年代的“镜鉴”,去看待过往、瞻望未来,有时会不知不觉地陷入简单化的二元观,诸如好与坏、进步与落后、开明与僵化……而这,显然并不妥切……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涉及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方方面面,阅读那段历史,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国情。历史不应被抱怨与否定,而是学习,为的是更美好的明天。当我读到前辈们不计较曾经受过的政治压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为我国的经济繁荣鞠躬尽瘁,内心充满了感动。我为我今天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也愿意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接过改革事业的接力棒,不管多艰难,也要尽全力跑下去。相信那饱含生命的热情书写的历史会激励一代代的中国儿女愿意扎根这片国土,奉献自己的智慧。
80年代,是浓缩的时代,物质匮乏、精神饱满,但80后的我始终相信社会的进步,在喧嚣下面孕育着纯粹,积聚起来将是更大的力量!你,我,并不孤独!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80年代改革开放历程,帮助思考当下有关改革的各种声音,背后的渊源、发展和博弈。学习过去,理解当下,展望未来。


看了这本书,让人很感动,改革初期一些文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时代变了,许多学者应诚实地回顾这段历史


这本作品主标题是八零年代,让我想起了几年前读的一本印象颇深刻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这本作品所写内容的话题性“局限”在经济学人这一块,但又不仅止于此,从那些经济学人发生的故事,可以照射出八零年代。因对经济学啥的有些犯怵,不过这本作品一点也不晦涩,没有什么经济学的艰深理论,是一本故事书—打捞的那些被遗忘被歪曲的故事。想起作者在前言中的一句话,重温80年代,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


值得一看的一本书,是吴敬琏前弟子写的。主要描写了现在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八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做的一些事情。


出生于80年代后期,对那时候的改革没有印象。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一些前辈真的非常值得尊敬


以她对八零年代经济学人特有关注的视角,力求真实的再现那个年代~


追寻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历史


这年代还有光荣与梦想吗?哦,是那种真正的。在书店看到这种,当看到光荣与梦想这几个字时,有些疑问,又有莫名的感动.....比较卑劣地记下书名,回来上网购买。推荐下这本书吧。


1980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我们当年的记忆,被柳红唤醒。


好书啊,让我更加理解了老一代经济学家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柳红女士写得很有料。。


应该来说,作者是下功夫去研究了的,不足在于仅仅文章都是随笔的性质,每一篇都是独立成文的。如果能用一个逻辑框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用一条主线串起来就更好了。那样的话,这本书的地位就不一样了。


比较深刻有内涵的书 慢慢研究


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读了很有启发


了解火一般的峥嵘岁月,共同期待未来。


作者很了不起


凤凰书网推荐的年度好书,确实非常不错!


简单翻了翻了,内容还不错。


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回顾一下当年岁月


买来当做小说读读,呵呵。


对那一段历史的回顾,不错的书


述人述事,追忆往昔荣光;鉴今鉴古,还昭来斯情怀。其实我买,主要是为了作者柳红老师去的。


经济学人究竟是该坚持科学还是该在环境约束下,从实际改变社会的角度考虑从而承受“心苦”——违心地讲和听话——唯上和唯书?这显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可能也是政府经济学者和学术型学者的区别?但在那样的年代,真正的学术型学者,能够基于现实和学理来讲学术问题吗?
真正总结那段历史,应该能够给现在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很多启示的!
共勉!


作为学经济学的,读罢此书,的确有很多收获,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主要讲中国经济学这个圈子里的那些人和事。


该书对于了解80年代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十分必要,是本值得读的好书


本书描写了八十年代公共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以及各类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故事叙述清晰,但是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书是好书,我之前在书店,选好的才上网订的!但收到货后,发现书的纸张有点差,整个书是斜的!


让人怀念的时代的记录


很真诚的一本书


还没仔细看,包装还行


了解80年代经济界不得不读的一本书。每一个常识要践行都不容易。


一个时代人的梦想,值得我们来学习


可惜书内图片黑糊糊,错别字较多,像盗版书


书的外表包装磨花了,好像不是新的


逝去的黄金时代,对了解那段历史很有价值


读此书,思往日,学界、政界,民间、官方,共同铸就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全民沸腾的岁月。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发展,唯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唯有发动一切的力量,正如那个故去的年代!


500多页厚厚一本,现在还只是主要翻看了序言和后记。从专访中得来的感觉没错,文笔很好。至于作者是否践行了初衷,以及,史实与观点如何,完全是陌生的领域,不敢妄论,但文字中呈现的历史视角与历史感,确让我读来有兴致、有感触。遗憾的是,这兴致与感触只能更多地游离于这本书的内容之外。


对那段事件还是很感兴趣的


看完书的第一章节就决定要买了


八零年代,与现今相距不远,很多史料事迹还有踪可寻;同样也因为很多当事人还在,很多事迹又没办法剖析的透彻,甚至还会遭到部分当事人有意无意的曲述,如何避免片面,说得容易,实则不易,该书的价值还有待历史见证,八零年代还有待深入挖掘,只有把经济、文化和政治一同构建,才能深刻的理解那个年代的光荣与梦想!


书很不错,正品保证,总体来说很喜欢,继续支持亚马逊。。。


没能坚持把这本书读完 实在是惭愧 内容略微有点枯燥但如果对经济史有兴趣 这本书是不二之选


观照数十年、百多年乃至千年以上的历史变迁,20世纪80年代的“激情、想象力、热忱、浪漫、理想主义、人文精神”、“支持启蒙,崇尚真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实在让我们无法隐忍对这个年代的真挚怀想。我们已经习惯于歌唱颂扬不少个春天,而我始终觉得,80年代一定是最值得在当代历史的喧嚷与寂寥中始终惦念的最明丽的一个“春天”。


时代滚滚向前,八十年代离现在也就20年光景,但又仿佛是远古的时代了。谢谢有这样一本作品。


不错的书,推荐大家看看,全景反映经济改革历史


书很好,但有缺页


不错~包装安全,价格便宜,快递给力


经济学人光荣与梦想


看了阳光卫视的子夜后买的此书


不错的书 一口气看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