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研究
2010-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靳埭强,韩然 编
441
2010年1月的仲冬时节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会议厅迎来了省内40多所美术与设计专业的院校领导和教师代表,以及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与省高教学会的领导代表。来宾济济一堂,拉开了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会员单位代表大会的序幕。我院首次作为东道主承办这届年会活动,这令我们师生感到十分荣幸。作为只有四年会龄的会员单位,我们希望以学习的态度将会议办好。为充分利用我院自2003年新一轮改革以来建立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院特邀香港浸会大学艺术学院何兆基教授和台湾实践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的安郁茜教授出席年会,并作艺术与设计教育专题演讲。他们都带来了革新的教学课题和成果,与各院校同行交流观摩,展开坦诚的互动讨论。粤港台三地同道都非常珍惜这次互勉共赏的良机,畅谈热烈。 大会顺利地作了多项报告和议题讨论.对上届与未来会务作有建设性的探索与总结,并选出了新一届的理事会单位。 一众来宾会后参观了我院及大学新图书馆等校园设施,之后移师到东山湖温泉度假区继续活动。在悠闲、轻松的环境下,各位关心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朋友没有减少对学术研究的热情,积极参与多个优秀课程的报告和研讨。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获奖老师,拿出各自创新的教学成果与大家分享。
《广东省高校艺术与设计教育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思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发、高校艺术玻璃人才培养可行性研究、高校培养动漫艺术人才的思考、从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看基础教育平台的构建、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艺术院校包装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艺术教育反思、视野的精神、设计教育要突出创造意识的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环艺专业办学特色研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双赢初探、课程建设、加强成人美术教育中的色彩应用课程、“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课程改革、实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理工科院校新媒体艺术课程开设与设计、形象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相关问题等。
教育思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发高校艺术玻璃人才培养可行性研究高校培养动漫艺术人才的思考从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看基础教育平台的构建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艺术院校包装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艺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艺术教育反思视野的精神设计教育要突出创造意识的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环艺专业办学特色研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双赢初探课程建设加强成人美术教育中的色彩应用课程“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课程改革、实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理工科院校新媒体艺术课程开设与设计形象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相关问题对我院“商业空间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思考数码时代传统摄影教学的必要性在实践中学“史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引论”课程的再认识在游戏中学习设计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嵌入式”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美术史课程究竟能走多远教学探索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开发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模式研究视觉思维下的造型“形式多媒体设计专业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室内装饰设计教学中介入绘画材料的探析高职高专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研究与生活对话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侨乡文化与美术设计特色教学研究动漫教学中要注意的市场和衍生模式无色之色产品设计速写教学改革反思创新思维的培养从写生色彩到使用色彩谈公共艺术教学的课外延伸高等职业教育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思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景观)方向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考关于基础课《色彩2》课题设置与训练的思考高等院校动画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建议“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0年1月的仲冬时节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会议厅迎来了省内40多所美术与设计专业的院校领导和教师代表,以及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与省高教学会的领导代表。来宾济济一堂,拉开了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会员单位代表大会的序幕。我院首次作为东道主承办这届年会活动,这令我们师生感到十分荣幸。作为只有四年会龄的会员单位,我们希望以学习的态度将会议办好。为充分利用我院自2003年新一轮改革以来建立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院特邀香港浸会大学艺术学院何兆基教授和台湾实践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的安郁茜教授出席年会,并作艺术与设计教育专题演讲。他们都带来了革新的教学课题和成果.与各院校同行交流观摩,展开坦诚的互动讨论。粤港台三地同道都非常珍惜这次互勉共赏的良机.畅谈热烈。 大会顺利地作了多项报告和议题讨论,对上届与未来会务作有建设性的探索与总结.并选出了新一届的理事会单位。 一众来宾会后参观了我院及大学新图书馆等校园设施,之后移师到东山湖温泉度假区继续活动。在悠闲、轻松的环境下,各位关心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朋友没有减少对学术研究的热情,积极参与多个优秀课程的报告和研讨。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获奖老师,拿出各自创新的教学成果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