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爱因斯坦档案

[美] 弗雷德·杰罗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弗雷德·杰罗姆  

页数:

420  

译者:

席玉苹  

Tag标签:

无  

前言

爱因斯坦是个麻烦制造者,这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他是个鼓动者,一个质疑权威的人。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他的科学理论,不过和多数人一样,我深知那些理论重要无比,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也为二十世纪所有的重大科技打下地基,从太空探险到电脑,还包括核能——好坏姑且不论。不过,对我而言,爱因斯坦最值得敬佩的一点,是他拒绝被摆进模子里。他从不穿袜子。他对孩童说话,把他们当真正的人看待。政治上亦然。五十年代,尽管红色恐慌的威胁让那个时代的人噤若寒蝉,爱因斯坦依然直言不讳。他很危险。而他所向披靡的群众魅力,更使得他危险加倍。在他生前,有关当局摧折不了他也吓阻不住他的仗义执言,于是找到另一种方法为他消音:在他死后把他变成圣人。我和爱因斯坦档案的初次邂逅纯粹是无心插柳——颇似在阁楼里乱翻,不意却发现了一张标有记号的藏宝图。当时我正以二十世纪最知名科学故事为题计划出书(此书依然在计划中),为搜集资料,我翻遍爱因斯坦一九五五年过世之后关于他的众多剪报(爱因斯坦本人是史上公认被报道最多的科学人物,而且时至今日依然源源出炉),发现一九八三年九月九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商业版第十七页,就在气象图旁边,印着这样一个小标题:联邦调查局设档报告指爱因斯坦曾为间谍与绑架案策划人于佛罗里达州任英语教授,也是《冷战参考手册》(The Cold War Reference Guide)作者的理查德·艾伦·史华慈(Richard Alan Schwartz),在援引“信息自由法”提出申请三年后,取得了调查局这套“爱因斯坦档案”——只是调查局涂黑了某些资料,保留了约莫四分之一的内容。他告诉《纽约时报》:“这可以拍成一部绝妙的荒谬剧。我真的好想写它一出。”坏消息是,史华慈教授始终没把剧本写成;好消息是,他愿意分享这份档案,数年前我去迈阿密拜访他,他欣然将它提供给我。自此之后,调查局也大方将它公之于众,甚至在千禧年二月贴进他们的网页。更多的好消息是,在我自己以“信息自由法”提出申请后,靠着华盛顿“公民诉讼团体”(Public Citizen Litigation Group)不可或缺的一臂之力,我拿到了先前“被删节”掉的部分,也就是那三百多页的内容,以及遭到涂黑、不见天日达十七年之久的段落。在这份终于解密的文件当中,有几项依然是涂黑的,主要是调查局特工和秘密线民的名字和编号,不过我已由其他管道查出了一些。我最先的想法是,调查局这份爱因斯坦档案可以写成一篇精彩的杂志文章,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可是当我读着它,那一页接一页令人心惊的内容里却浮现出一个更为重大、也是我打算借由本书所述说的故事面貌:埃德加·胡佛主持的联邦调查局(曾经联手其他联邦机构)进行过一个鲜为人知的计划,他们打算毁掉爱因斯坦的令名,包括试图将爱因斯坦和苏联谍报网连在一起——直到今天,胡佛某些徒子徒孙还在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份调查局档案,透过它明显的反爱因斯坦偏见,也显现出爱因斯坦大体上不为公众所知的一面:他一生的政治面向,包括他对社会正义的当仁不让、他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他对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的回应。如果美国政府这项试图抹黑世上最伟大科学家的秘密行动对多数读者来说堪称头条新闻,那么爱因斯坦的政治立场就是这则新闻的背后动机、这项行动的缘由所在。最后一点,鲜有人对爱因斯坦的政治面向有印象,这个事实反映出这则故事另一个耐人寻味的元素:当局试图重写历史,将爱因斯坦激进的政治立场从他的公众形象中抹去——他们将他描绘成一个慈眉善目的教授学者,时常心不在焉但情有可原,因为他的头脑漫游在高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层次里,总是沉浸在伟大思想里的他可没有时间思及人间忧患。我想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悟到,关于这位“世纪风云人物”的人生,有多少没有让我们知悉。我感觉有如遭到掠夺,于是决定集结资料写成一本书。身为科学作家,多年来我深知爱因斯坦永远是好的故事题材。《时代》(Time)杂志前主笔亨利·格伦沃(Henry Grunwald)说过,不管是哪一期,只要封面有爱因斯坦的照片,那期销量定是年度第一。不过,当我发现爱因斯坦的政治投入和他触角广伸的人道精神,我深感惊骇——为什么以前我不知道?一整船的历史宝物平白消失了,却不曾有人提到它的不翼而飞。为什么全世界没有人知道?本书并不是又一本爱因斯坦传记——关于他的传记,写成问世的已有两百余部。确实,爱因斯坦被写成传记、编入年表、纳入书目、拍成戏剧和电视节目,备受检验之余,如今更上了网际网络(当然),次数之多,史上任何科学家都不能望其项背。坊间不单有《爱因斯坦辞典》(Einstein Dictionary),甚至有本叫做《爱因斯坦入门》(Einstein for Beginners)的漫画书。近年关于他的情书,他与儿子、妻子以及“其他人”的感情世界,除了一箩筐文章、电视节目(包括公共电视节目《新星》[Nova]两小时的特辑)外,光是专书少说就有三本。就连爱因斯坦的脑子,都曾被测量、分析,在世界各地公开展示。而不管是为他作传、搜集书信或制作视听节目,爱因斯坦生命中有个领域都备受忽略。当《时代》将他选为“世纪风云人物”,各大主流媒体皆以头版报道,对他这个领域却完全略而不提,那就是:他的政治立场 《时代》杂志“世纪风云人物”那期的内容有个罕见的例外。资深科学作家弗雷德·戈登(Fred Golden)以“相对论的叛徒”为副题,相当全面地描绘出爱因斯坦的政治肖像,只除了一个重要的遗漏:对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信念只字未提。看来《时代》的主管人员虽决定深入,却还是不愿越雷池一步(Time,December 31, 1999)。。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权威的质疑者,而他的政治立场却不只是无党无派而已。他是个和平主义者、国际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也是个直言无隐的反种族主义者,但对于世界大事,他可不只是被动地加以针砭而已。这份调查局档案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爱因斯坦的政治本质、他对公众事务投入之深、如何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慷慨支持他认可的组织。他被胡佛的调查局视为威胁,是因为他是这样的行动派,而非他无数的政论文章和演说。调查局档案指称,爱因斯坦“本人或他的名字,确实与数以百计的亲共团体有广泛的牵连”。而爱因斯坦,看法当然不同: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尊荣……善用此一力量为同胞做好事,是他的义务与责任。因此之故,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受到迫害的人,不过,当然,唯有在不脱这人权利范畴的情况下。然而,我对这份档案中所囊括的事件探究越深,爱因斯坦政治立场在他公众形象中的缺席就越发显得离奇(“离奇啊离奇!”爱丽丝在漫游仙境时如是说)。在当时,几乎爱因斯坦所有的政治发言都是大新闻。一九五三年,他公开呼吁各方证人站出来对抗麦卡锡参议员和其他的国会“宗教法官”(他的用语),《纽约时报》和全球各媒体不止以一页的头版新闻刊登,细部报道更长达两页。确实,爱因斯坦生前所有的公开行为,包括对一名记者吐舌头,都是新闻的同义词。然而,在他一九五五年辞世之后,爱氏本人虽然成了偶像,但曾是重大新闻的他的反权威政治立场却成了非新闻。“这个过程叫做神格化,”知名物理学者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说,“当你把某人放置在塑像座上,你就不会注意到他的水泥脚。”不用怀疑,爱因斯坦听到有人这样形容他的政治立场一定抗议——对他来说,它们远非站不住的水泥脚。不过,戴森所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洞察:将爱因斯坦偶像化,已经让他从一个横眉竖目的社会评论者摇身成了一位慈眉善目、心不在焉、脑袋老在云端的学者。而这趟航程是如此水波不兴,一点让船只轻晃的波澜都没有。如此这般,历史被消毒得一尘不染。一如音乐家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和柯普兰(Aaron Copland)、小说家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剧作家欧凯西(Sean OCasey)、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其他更多的人,我们所知悉的这些英雄,都是他们被容许接受的那一半人生。被端到每一代人面前的只有他们生命中可敬的部分——杂质被过滤、骨头被剔除、传记被软化,毫无需要咀嚼的东西。我们可以佩服、颂扬爱因斯坦是天才,但他既是年轻人的偶像,如果这个天才同时也反战、反种族歧视、倾向社会主义,那是万万不可。因此,在所有通过审核的历史版本当中,这些都被大笔一挥,轻易就给删除了。当初我着手写这本书,心中并非一无成见。我是个现今所谓的“包红色尿布的婴儿”,出生在一个本身也被调查局设了个厚档的家庭里。就在调查局建立爱因斯坦档案的那些年,我父亲因为是共产党干部,在“史密斯法案”(Smith Act)下被判刑,于宾夕法尼亚州路易斯堡联邦监狱(Federal Lewisburg Penitentiary)服刑三年。我记得,调查局特工穿戴着他们一式一样、一看即识的法兰绒灰西装和软呢帽,在纽约市的地铁站进进出出跟踪着我的家人、我的青少年朋友和我,有几回甚至跟着我去约会。(这可是打开话题的好材料!)不过,我一直试着以记者身份来处理爱因斯坦档案,除了描述美国当时的冷战氛围,也描绘胡佛深信不疑的想法:他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让美国免于被赤化。我不敢说我从头到尾都很客观。如果客观的定义是毫无党派偏见、超越任何争议,我不相信这有可能做到,而即使可能,也不见得可取。一如那个老故事,“客观”是个这样的人,他去探望祖母,到了祖母家发现她正被一头熊攻击,于是站在一旁大喊:“别打了,熊;别闹了,祖母!”当然,精确是报道的必要元素,包括公正呈现对立观点(理解那头熊为什么要攻击老祖母——说不定它是饿了),而对于爱因斯坦档案中指称的事实与论断,我除了小心查证、访问不计其数的前调查局官员(只有几位同意我提及他们的名字)外,还消化了多如牛毛的其他政府文件。或许不少读者难以理解,爱因斯坦怎么可能受左派吸引,挺身替共产党辩护。其实这并非不寻常,尤其是反法西斯主义者;他们很多都是逃亡异国的犹太人,深知共产党人是希特勒的第一批受害者,也是实际上在每个国家最积极对抗纳粹以及纳粹师法者的斗士(除了一九三九到一九四一年,斯大林[Joseph Stalin]与希特勒[Adolf Hitler]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期间)。在许多非裔美籍人士和其他鼓吹平权的人眼里,最激昂的反种族主义声浪,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声音,是发自共产党人之口。是共产党整合了美国南方的小佃农,揭发了斯科茨伯勒(Scottsboro) 译按:一九三〇年代,美国阿拉巴马州斯科茨伯勒九名黑人青年被控强奸两名白人妇女。、威利·麦吉(Willie McGee)和其他多起诬陷事件,首开风气筹组商业工会,在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发轫前数十年就领头抗议“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 译按:指一八七七年美国重建时期结束后,在美国南部执行的种族隔离状态。。而在建立工业工会、争取诸如失业保险等改革方面,共产党也为相关的运动、游行、抗争提供了不少筹划人才。“没错,就意图建立世上第一个置人民于利益之先、自许为社会主义的国家而言,他们是过分乐观了,”一位曾是共产党员的人最近写道,“没错,他们很可悲,因为斯大林主义屠杀了社会主义的美梦,而他们却迟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但是,“美国的共产党人,即使有其罪孽……鼓吹的却是比资本主义更人道的东西……他们为了社会正义,曾经做过积极且有效的奋战……”在现在被称为“九一一事件”的恐怖攻击之后,出现了“美国新战争”和“国土保卫”云云,对于这些,我原本打算绝口不提的。事件发生之际,本书已进入最后校对阶段,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版,可是,和爱因斯坦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要保持缄默实不可能。当然,对于九月十一日的恐怖攻击、数千名无辜民众因此送命,没有人能确定爱因斯坦会怎么说或怎么做,不过他定然和世人一样惊骇,这样说应该很保险。而因为痛恨这样的暴行,他极可能不会对其他的侵犯行为视而不见,极可能对华盛顿在国外越来越偏恃军事攻击、在国内越来越嗜好压制的手段表示惊愕与愤怒,例如,轰炸异国平民却毫无歉意;在毫无证据下捉拿数千名阿拉伯人或貌似中东种族的人;以“美国爱国者法案”为据准许当局无限期拘留没有公民权的人;明令授权军方对“涉嫌”协助恐怖分子的外国人施以秘密军事审判(并拥有执行死刑的权力)。(不少美国人虽对军队的介入感到不安,不过对这种种新的镇压行为或许并不关心,因为这些人权自由的限制只适用于外国人,对他们并无影响。纵然有历史的殷鉴,似乎总有一些人会为自己不是外来移民,不是黑人、流浪汉、同性恋、犹太人等感到庆幸。)在爱因斯坦看来,这场“美国国土保卫战”最令人忧心的一面,极可能是反移民和反阿拉伯的种族主义已经变得像燎原大火,虽然这样的情绪在“九一一”之前便已显现。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忧伤、愤怒和似曾相识之感,如果他看到二〇〇一年十一月七日拉里·金(Larry King)的现场节目,弗吉尼亚州参议员约翰·华纳(John Warner)受访时这样告诉观众:“各位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情报员,不是去刺探你的邻居,而是理智地举发任何看似可疑的行径。”而如果爱因斯坦读到《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头版报道(时隔上述访问仅仅两周之后),他会怎么说才能表达他深深的悲哀?——有几近五十万名的美国人打电话到联邦调查局检举他们的邻居(多半是阿拉伯裔或貌似中东国籍的人):告密者一堆响应调查局呼吁,举国皆成告密者……这是邻居对抗邻居的战争,四十三万五千个国民提供线索让调查特工几乎灭顶连牧师也加入窥探打着爱国旗号行压制之实,爱因斯坦对这种伎俩太熟悉了。确实,司法部长阿谢可罗夫(John Ashcroft)打算将四十六个团体列为“恐怖分子”或“有恐怖主义倾向”,听来和五十年代的“反动组织”名单有着诡异的雷同。一九四九年,当麦卡锡主义和种种对人权自由的压制正迅速摧毁着美国的自由精神,爱因斯坦于一篇鲜为人知的声明中直指:“这面旗帜象征着一个事实:人类依然是一群禽兽。”借由过去数年来的访谈,我发现调查局这份爱因斯坦档案有如发出警讯。当初胡佛和他的调查局打算追猎爱因斯坦——手段林林总总,从窃听电话、私拆信件到暗闯私人住家——似乎让许多人憬悟到,麦卡锡与胡佛主义扎根是多么深广,而它制造出来的恐惧效应又是多么无远弗届。爱因斯坦和他所支持的团体对社会公义有着共同的关切,这是否会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对此胡佛深信不疑),读者和历史都必须作出判断。不过,如果这份档案有助于重新勾起大众对爱因斯坦政治主张的兴趣,那么胡佛对爱因斯坦的这场秘战就算是有了一个美好的转折。

内容概要

世人眼中的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个慈眉善目又充满童心的老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世时曾经被列为头号“危险反动分子”,遭到胡佛领衔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长年的监控与毁伤。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写成问世的已有两百余部,但不管是为他作传、搜集书信或制作视听节目,爱因斯坦生命中有个领域都备受忽略,那就是:他的政治立场。这其中原委是什么?为揭开联邦调查局旨在毁掉爱因斯坦令名的秘密计划,美国资深记者弗雷德•杰罗姆通过上世纪80年代后解密的FBI档案、大量政府文件,以及对许多前调查局官员的访谈,事无巨细地陈述了案件始末。本书并非一般的“爱因斯坦传”,它要让你认识这位“世纪风云人物”身上美国当局试图解构的一面:一位伟大的和平主义者、国际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一位直言无隐的反种族主义者。 石破天惊,一个被世人景仰的民主国家竟然存在如此令人不齿的黑幕!

作者简介

弗雷德•杰罗姆(Fred Jerome),美国资深记者和科学作家,文章常见于《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早在60年代初,他就直接参与并报道过美国民权运动。直至最近,他一直任教于哥伦比亚新闻学院(Columbia Journalism School)、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和其他纽约地区的多所大学。

书籍目录

推荐序序引言Part I 发现美国 第一章 “这是什么?宗教法庭吗?” 第二章 话说从头 第三章 流亡异乡 第四章 被拒于原子弹之外Part II 战后余波 第五章 紧急委员会 第六章 美国终结私刑十字军 第七章 监搜爱因斯坦 第八章 恰逢其时Part III 牵连之罪 第九章 罗列清单 第十章 杜波依斯和罗伯逊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有多左?Part IV “逮到爱因斯坦”行动 第十二章 “埃莉诺有可能启动了它……” 第十三章 间谍追猎行动一:富克斯 第十四章 离谱指控 第十五章 间谍追猎行动二:电报转运站 第十六章 “不受欢迎的外国人”Part V 结局 第十七章 浪潮逆转 第十八章 疑案崩解 第十九章 爱因斯坦是间谍?结语后记参考资料谢志

章节摘录

插图:当今大部分的美国人并不知道爱因斯坦支持过如许多的政治团体,甚至不知他支持过任何政治团体。他是历史的巨人,是“世纪风云人物”——他举世皆知,却像是没人认识。历史上,爱因斯坦的政治遗产一直是陷在双重的困境里。对胡佛,爱氏的左倾思想有可能让他极为难堪,而即使搜集到一箩筐爱氏支持众多激进组织的“证明”(若是爱因斯坦自己,一定会大方示人),胡佛知道,他不可能公然利用这个情报。爱因斯坦太受爱戴、对自己的原则太不悔不疑,胡佛非找到别的罪名不可,例如涉足谍报。其他被调查局视为目标的人,例如拒绝签署宣誓效忠书或不肯举发他人的学校教师或工运领袖,只要以“红色前锋”纠举,往往就可以让他们丢掉工作。可是,爱因斯坦参加这些团体可不是为了在周末早上跑到超级市场去发传单。以崇隆的名声替那些团体发起的运动加分正是他的贡献所在,所以越公开还越好。当你像胡佛那样,花了数十年光阴对成百上千个团体大泼红色油漆以吓阻大家却步,你可不会愿意把麦克风交给一个美国最受仰慕的人,好让他对这些团体大力支持。对胡佛和麦卡锡之流处心积虑建立起来的赤化危机形象,爱因斯坦是个威胁,有可能让它烟消云散。围观游行队伍的群众中有个小男孩大叫国王没有穿衣已经够糟,而如果发声的人是爱因斯坦……因此,可以理解地,尽管调查局为爱氏的“共产党前锋组织”大肆搜集、编列名单、分门别类,胡佛完全没有兴趣公开这些关联甚或泄露给媒体知道——除非他能找到爱因斯坦的间谍罪状。

媒体关注与评论

破天荒第一次,我们有了一本关于美国最显赫的公民隐私权被侵犯的完整的书。  ——“爱因斯坦文献项目”(Einstein Papers Project)主任/Robert Schulmann可读性高——可定位成学院派的调查性报导文学。  ——《哈珀杂志》(Harper's Magazine)/Guy Davenport在麦卡锡时代,爱因斯坦所见到的正是他欲逃离德国而避之唯恐不及的反法西斯主义。如今,科学家们可借此(本书)窥看爱因斯坦在这历史时刻如何去思考。  ——美国物理学家/Robert Park这如小说情节般引人注目的书里头,生动地回顾了我们历史上这一臭名昭著的岁月,如果他们并不总是同意政府的政策,那么连美国最忠实的公民也要遭受怀疑。毕竟,是爱因斯坦警告了罗斯福总统——德国可能会制造出原子弹,然而这一事实无法阻止联邦调查局疯狂地罗织罪名,将爱因斯坦跟苏联谍报网连在一起,哪怕五十年以后,也仍在进行攻讦中。  ——《爱因斯坦语录》(The Quotable Einstein)作者/Alice Calaprice爱因斯坦档案应被视作一段可怕并已逝去的黑暗,希望那样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  ——全美有色人种促进会会长/Julian Bond作者调查出的种种细节,诉说着爱因斯坦生命中最为人所不知的情事。然而,尽管这些歇斯底里的岁月在现今(甚至当时)看来都相当匪夷所思,本书的读者却或许能够以此为突破,发现爱氏身上的力量和勇气,来称赞爱因斯坦的天才。  ——《纽约时报》杰出记者、编辑,“全国黑人新闻工作者协会”创始成员/Paul Delaney 著名媒体人及学者弗雷德·杰罗姆(Fred Jerome)所写的这本《爱因斯坦档案:胡佛对世界最知名科学家的秘密斗争》即是有关“爱因斯坦档案”的最详细之作。作者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之上,透过更多努力,得到几乎全部的档案,而后将胡佛如何斗爱因斯坦,做了详尽的探究。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此问题的最权威之作。  ——著名批评家 南方朔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档案》:一份埋藏五十余年、长达一千八百页,美国联邦调查局设计抹黑爱因斯坦的绝密档案,首度完整曝光!几近二十五年间,埃德加•胡佛主持的联邦调查局在另外七个联邦机构的合作下,进行过一个鲜为人知的计划,他们打算毁掉爱因斯坦的令名,包括试图将爱因斯坦和苏联谍报网连在一起。我们不敢相信但不得不信——直到今天,胡佛某些徒子徒孙还在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爱因斯坦永远是好的故事题材。在被写成超过二百部传记,编入年表、纳入书目、拍成戏剧和电视节目,备受检验之余,如今爱因斯坦更上了网际网络,次数之多,史上任何科学家都不能望其项背。然而,爱因斯坦生命中有个领域始终备受忽略,那就是:他的政治立场。其中的缘故是什么?鲜有人对爱因斯坦的政治面向有印象,反映出这则故事背后另一个耐人寻味的元素:美国当局试图重写历史,将爱因斯坦激进的政治立场从他的公众形象中抹去——他们将他描绘成一个慈眉善目的教授学者,时常心不在焉但情有可原,因为他的头脑漫游在高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层次里,总是沉浸在伟大思想里的他可没有时间思及人间忧患。读者将在《爱因斯坦档案》中发现爱因斯坦的政治投入和他触角广伸的人道精神,并深为惊骇——为什么以前我不知道?一整船的历史宝物平白消失了,却不曾有人提到它的不翼而飞。为什么全世界没有人知道?——而这一切,都源自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份FBI的“爱因斯坦档案”。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世界最知名科学家的秘密监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爱因斯坦档案 PDF格式下载



破天荒第一次,我们有了一本关于美国最显赫的公民隐私权被侵犯的完整的书。
——“爱因斯坦文献项目”(Einstein Papers Project)主任/Robert Schulmann
可读性高——可定位成学院派的调查性报导文学。
——《哈珀杂志》(Harper\'s Magazine)/Guy Davenport
在麦卡锡时代,爱因斯坦所见到的正是他欲逃离德国而避之唯恐不及的反法西斯主义。如今,科学家们可借此(本书)窥看爱因斯坦在这历史时刻如何去思考。
——美国物理学家/Robert Park
这如小说情节般引人注目的书里头,生动地回顾了我们历史上这一臭名昭著的岁月,如果他们并不总是同意政府的政策,那么连美国最忠实的公民也要遭受怀疑。毕竟,是爱因斯坦警告了罗斯福总统——德国可能会制造出原子弹,然而这一事实无法阻止联邦调查局疯狂地罗织罪名,将爱因斯坦跟苏联谍报网连在一起,哪怕五十年以后,也仍在进行攻讦中。
——《爱因斯坦语录》(The Quotable Einstein)作者/Alice Calaprice
爱因斯坦档案应被视作一段可怕并已逝去的黑暗,希望那样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
——全美有色人种促进会会长/Julian Bond
作者调查出的种种细节,诉说着爱因斯坦生命中最为人所不知的情事。然而,尽管这些歇斯底里的岁月在现今(甚至当时)看来都相当匪夷所思,本书的读者却或许能够以此为突破,发现爱氏身上的力量和勇气,来称赞爱因斯坦的天才。
——《纽约时报》杰出记者、编辑,“全国黑人新闻工作者协会”创始成员/Paul Delaney
著名媒体人及学者弗雷德?杰罗姆(Fred Jerome)所写的这本《爱因斯坦档案:胡佛对世界最知名科学家的秘密斗争》即是有关“爱因斯坦档案”的最详细之作。作者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之上,透过更多努力,得到几乎全部的档案,而后将胡佛如何斗爱因斯坦,做了详尽的探究。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此问题的最权威之作。
——著名批评家 南方朔


以事实为依据,揭露了很多关于爱因斯坦鲜为人知的秘密!好!!!!!!!!!!!!!!!!!!!!!!!!!!!!!!!!!!!!!!!!!!!!!!!!!!


不同寻常的爱因斯坦传,很值得一看


快件已收到,很好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推荐!


书还可以,快递速度可以。。。


喜欢重量级人物,刚好有老师推荐,所以买


至今没时间看,屯书是种病,不能一直买


书的内容不错,但翻译比较差


原来爱因斯坦还有这档子事啊。。。。。。


还没有看完,但大概内容了解了,让我们了解一个不为人们所知的大发明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