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味爱
2011-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珍
336
250000
无
十一味爱,也即十一段抵死缠绵。
时间会过去,事物被遗忘,唯独气息长存于记忆间。
文珍是近年来纯文学界的一枚新星,她的作品数量不多,却篇篇精品,为高端纯文学杂志所青睐。但她的文字又绝没有80年代纯文学的“隔离感”,她写小说只为“体贴人心”。在《十一味爱》的后记中,文珍写道:“《桃花扇》里的唱词道,‘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阵冰凉。’但愿自己能写出生命里的暗和光,又写出那况味的热与凉。”
褪去了80年代精英知识分子写作对读者的“启蒙”姿态,亦拒绝与目下浮躁浅薄过度市场化的文学习气同流,文珍的文字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独特精品。
《十一味爱》全书由十一篇中篇小说构成,精选了作者从开始写作到逐渐成熟的十年间的主要作品。十一篇均为爱情故事,主人公多为 大城市中的平凡市民,但是作者却着意写出他们平凡中渴望爱情和幸福的内心。文字晓畅而朴实,于细致处打动人心。比如描写婚姻七年之痒的《气味之城》和引起颇多影视界人士关注的、描写中产阶级对爱情向往的《画图记,或动物园的故事》等。
文珍,1982年7月生。中山大学金融本科,北京大学首届文学研究与创作方向硕士,以小说《第八日》获学位。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当代》、《大家》、《中篇小说选刊》、《山花》、《羊城晚报》等,亦曾获大小文学奖项二三。性情散漫,事多不经心。爱好众多,但写字之外真正非干不可的事很少。现居北京,为出版社编辑。
1 气味之城
2 画图记
3 北京爱情故事
4 中关村
5 场景练习
6 果子酱
7 色拉酱
8 关于日记的简短故事
外一篇:关于我所爱吃的花生
9 第八日
10 安翔路情事
11 地下
城市边缘的解读者:文珍(部分)曹文轩文珍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以一部小说获取文学硕士学位的人。在广泛调查与考证的前提下,北京大学参照国际许多著名大学的做法,于2002年设立了“文学创作与研究方向”专业,进入这个方向的学生学业结束后可以一部小说获取学位。但头两年却无合适人选,招生落空。到了2004年,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人:文珍。无论是笔试、面试,还是她的几篇习作,都显示了她与众不同的才情。这个方向可能与其他方向不一样,其他方向考察的是考生的知识,而这个方向不仅要考察考生的知识,还要考察这个考生的才情,因为才情在文学创作这里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全面考察之后,一份录取通知单就发到了深圳——她来自那座城市。进校后,她把她在文学创作上的禀赋十足地展示了出来。她的小说以及她一系列的关于小说的见解,都引起了老师和她的同学的注意。她以她特有的文字,显示了一个新设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气质、思路和言说方式。最终,她以一部名为《第八日》的小说,给这个专业设立的必要性、合法性做了一个有力的证明。年龄上,她属八〇后,但她的文字却与八〇后的写作者大相径庭。她有她的认知,有她的方向,有她的意境和修辞方式。她走在只有她一个人走的路上,凝眸别人不看或是看不到的事物。她与她之前的作家,也不相与谋。她创造了她的小说风景。这风景不似江河奔流、乱云飞渡,但它恬静、悠长、安定之下却也暗藏坚实的力量,别有一番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做人,不可雷同。记得看《凡·高传》,那里头记载了一件事:凡·高岁数渐大,家里人见着他总是光棍一条,就忙着给他张罗媳妇,后来从茶会上找了一个,但却被凡·高一口拒绝,理由十分简单——茶会上的女人毫无个性。凡·高有理。做人尚且如此;作文,就更不可雷同了。其实有些作家写的作品并不差,却就是看不出他和其他十个、二十个作家有何不同,他也就是写写而已,是不可能得天下的。一个作家存在的理由就是不拘一格,独占山头。文珍的小说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文珍式的。她日后能不能得天下、得多大的天下,取决于小说的量。她写的也许少了一些。她的小说语言较为雅致,字里行间飘动着淡淡的古风,但又不着一丝拟古、仿古的痕迹,一副随意、自然流淌的样子。仿佛那文字不是一个个码出来的,而是随水而来。那水不急又不慢,明明白白地流淌着,却不见漩涡,不见白浪,甚至听不见汩汩之声。这些文字是她读了那些古色古香、神采飘逸的文字之后,在她心中自然形成的语流,落笔时,不是靠她理性的掌控而流淌成河,而是不由自主地漫泻开来。有时还会有少许禅意,也不知是否她在阅读时接通了哪条源流。似有出处,却又无从考证。奇妙的是,她的语言同时又是很现代的,当下风气荡来荡去,清新、亲近,让人觉得那些语词、腔调就是在昨天早晨才刚刚诞生的。两种风气就这样相遇了,但却不见抵牾、冲突,而是无声无息地融合在了一起,以至于我们根本就不会注意到那里头有两个语言系统。这语言之河,明亮却不耀眼,流动却不兴风作浪。 ……
文珍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以一部小说获取文学硕士学位的人。她属八〇后,但她的文字却与八〇后的写作者大相径庭。她走在只有她一个人走的路上,凝眸别人不看或是看不到的事物。她与她之前的作家,不相与谋。她创造了她的小说风景。这风景不似江河奔流、乱云飞渡,但它的恬静、悠长、安定之下却也暗藏坚实的力量。中国当代文学不缺乡村小说,缺的是城市小说,是文珍这样的城市小说。 ——曹文轩 那些被林立的楼宇遮挡、被密集的车轮碾压的爱情,如此琐屑卑微,又如此敏感真切。加之文珍精致的语言,绵延不绝的形象描述,确实好看。 ——苏童 读了《北京爱情故事》、《第八日》这两篇小说,相信许多人会记住这个作者的名字——文珍。《北京爱情故事》既迷离凄婉又匀称纯净,如同一曲忧伤的小提琴独奏……两篇小说均展现了作者的不凡才华。 ——南帆 在一个对情感的爆发力、密度、绵延度和后坐力普遍丧失了洞察力的年代,文珍的小说以罕见的耐心和出其不意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细碎的情感所裹挟的隐秘的嗅觉、幽微的欢愉、美好的交错和迷人的尴尬。文珍的这部小说集亦可以看做一本不可多得的“资深文艺青年情感反思录”。 ——胡续冬
无
都市有多大的空间,能装得下那么多故事。不过,相似的故事,如果和个人的回忆交织起来,肯定就有了自己的味道。
《十一味爱》中有个人的味道,也有成长的味道,还有这个城市的味道。
从这个点来看,十一味爱作为第一本个人小说集,相当成功。因为,这里头没有无病呻吟,而且每一篇总能在恰当的时候让你回想起一些记忆里的东西,即使不是主角也罢,配角,熟人,甚至是路人。你总能想起。
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基点,在这个基点上加入了对这个社会的观察,所以《十一味爱》里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生,甚至小说的叙述方式还带了某些诡异的色彩,但传递给人的仍然是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是求不得吧,人生总有那么多求不得。所以无论是男女的恋爱,还是女孩之间的百合,都少了那么一丝奋勇。《北京爱情故事》里的两只之间,隔了一个旅行包,还有那张买好了的车票;《色拉酱》的两位女孩,口口声声说着希望彼此活的丰盛,却时常被想念侵袭;《地下》里头的安被旧爱张铭锁进了地下室又重见天日的时候,竟然开始怀念被锁的日子;还有《第八日》里,永远存留在顾采采15岁记忆里却再也无法走进当下生活的辛辛……
然后作为围观群众的我们,在读《十一味爱》的时候,就特别想握紧拳头大吼:坟蛋!去爱啊!去说啊!
可是,小说里,他们都分开了。明明是有爱的感觉的,却究竟丢失了什么呢?
这就让人想到这部小说采用的都市背景了。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互相依赖、互相吸引、互相适应,只因为被嵌入到都市的快节奏、刻板的人际关系以及让人无法呼吸的钢筋办公室里,就失去了鲜活的味道,经历过后一直在怀念,动了心却不敢上前,总是有着街角和窗口的远远的距离。
这种距离,就叫做都市。
其实相对于每篇里头看似着重在写的爱情,我更相信,作者想用心说的,是都市之间的人际关系。爱人之间的疏离、同事之间的小暧昧、各种偶遇中夹杂的欲望和矛盾……这其中最让我觉得了无生趣的恐怕就是那位银行职员顾采采,和她同住的室友,毫无意外地让我印象深刻,尽管和我同住的都是极其可爱的人,但我真的毫不犹豫地相信,合住、租房很容易遇到这样的人,这种相信仅仅源于朋友之间的描述,以及我对所有都市生活的理解。
相比起来,《安翔路情事》算是这本《十一味爱》中的一个另类。浓浓的生活气息,毫无距离感的两位路人级主角,让人感觉亲切、温暖。这种阳光下的爱,总让围观者感觉很治愈。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几笔烘托出故事背景和人物心境的场景和姿态描写,就像是剧演完了,大幕落下之前剧中人物一个特写,一种姿态,假以时日,一定会是作者作品中的一个特色所在。
末了,真希望文珍能够继续写下去,能够真正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旁观者。只是写到这里,又有点悲观,如今的社会恐怕不能给她以真正温暖的力量吧。但只要有这支笔,能继续写下去,还有什么不能期待的呢。
shushu
吴冠中说:“风格不是自己造出来,造出来的都是假的。风格是你自己走自己的路,爬也好,走路也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走,留来的脚印,就是风格。风格是你走在前面,留下来的背影。所以,我从来没考虑风格,只考虑真的感情。”
一开始看文珍的小说,注意到的似乎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叙事的手段,行文的风格,这和我初次看到张爱玲的小说感觉相似,觉得作者的文字风格过于细密精致,以至于注意力偏移到写作风格的判定上——甚至还大言不惭地和作者讨论过风格问题>_<。
但是,把十一味爱细细地咀嚼一遍之后,还是被故事本身,以及作者写作的诚意所打动,在层层叠叠的言语之后,一个个小人物卑微的生活,爱情,以及作者对大时代洪流里面弱者的同情惋惜,都自然真切地呈现出来。
其中,最喜欢的一篇是《安翔路情事》,麻辣烫西施和灌饼小胡的故事,生活重重重压下的两个人和他们真切又脆弱的爱情——带着咸辣鲜香的滋味,折射出这个大而无当的城市里面,大部分人的生活情感状态。掺杂了许多现实的考虑之后,我们的爱,是否还像当初那么纯粹呢?或者,当初纯粹的感情,是不是禁得起的重重考验?
文珍的写作,是用自己的心在丈量这个社会,用真的情感在写作,风格是会逐渐自然的事。
期待她更多的好作品。
翻开《十一味爱》的第一味,是个好听的名字:气味之城。
两个人紧紧地攥着两包材料到了民政局,门口站着年轻的保安,他伸手从裤口袋里摸出一颗大白兔递过去:请吃糖。与此同时她的手也伸过去了:大白兔。从结婚登记处出来时他拿起他的手仔细闻,指缝里依稀还有大白兔甜蜜的气息。
几乎每一段婚姻的开始都是这样吧,带着无限的甜蜜与对未来的憧憬。
这样甜蜜的气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爱情为什么不能像当初设想的一样带给人长久的幸福,难道一定会在婚后生活细节的磨砺中变得越来越冷淡,越来越粗糙,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在文珍笔下的《气味之城》里,在我们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的经历中,好像都是这样的。
他不喜欢做家务,她做家务时便有些忿忿不平,气鼓鼓地拖着地;吵架后她藏起来,其实需要的只是他焦急的寻找,也许之前的生气就会撒娇般地消失了,可是他认为不能再放纵她,于是只在客厅里看电视,故意不去;结婚后她便再也没收到过他送的花,圣诞节的礼物和出差时寄回的明信片也随着一年年的过去而渐渐消失了。时间长了,她倒也默默习惯了,他却不知道在她的心里有一个角落变得越来越冷。两个人的房间里留下的,也只有百合花腐败的气味。
总会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殊不知爱情也需要用一些心去经营,否则爱情真的会变老;如果把婚后生活的每一天都当作恋爱的样子去度过,那世界上又将多出多少幸福的婚姻,那种大白兔似的甜蜜气息是不会轻易消失不见的吧。
婚姻里的气味,爱情中的气味,让那些美好的甜蜜气味长一些,再长一些,不好吗?
如此的现实,如此的城市边缘,让人变得那么绝望,盲目,无力
所有的残酷无可阻挡得迎面而来,仿佛再大一些风就能把人的心撕得粉碎:
满眼泪水时发现自己原来站在谜谷的深渊里,看不见五指,只能声嘶力竭得哭喊,
在这深不见底的鬼地方,又有谁能听得见......如果放弃,只会变成这喧嚣城市里的行尸走肉。
十一味爱,它给我的所有震撼与思考。
十一味,味味深刻,以为甜美,却是忧伤,饮红酒,溢鲜血
文章不错,前10篇一脉相承,最后一篇文风不一致,凑进来不太合适。不过光10偏,十味爱听着也变扭,就这样吧
好久没买书了。够不够十个字啊
很好的一本书,可以推荐dsdaaq
觉得里面的爱情故事都特别感人.时间会过去,事物被遗忘,唯独气息长存于记忆间.珍惜所有美好快乐的事物
时间会过去,事物被遗忘,唯独气息长存于记忆间。
与《十爱》类似。以爱之名,书我之心。
送朋友的,很喜欢十一个故事。但是包装不好啊,封底破掉了。
淡淡的文风淡淡的故事
这本书是新出来的,我看到就义无反顾的买下了,看完后收获很多,也明白了好些道理,不错啊,很值得看的
自己挑的书,内容当然没得说。只是包装不怎么样,书角都被磕得皱了,得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