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互动与创新

刘泽彭 编 刘泽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出版)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刘泽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出版)  

作者:

刘泽彭 编  

页数:

568  

内容概要

  《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收录了《北婆罗洲华人对“大马计划”的回应》、《马来西亚政局变化及其对华侨华人发展影响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经济:政策、发展与影响》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前言 一历史研究 17—19世纪的越南广东籍华侨华人——以碑刻史料为中心的分析 新加坡领事官左秉隆:事迹与历史评价 两派斗争与槟城华侨公会 20世纪初年美国保皇会与华侨教育 孙文与福冈 20世纪初期印尼排华运动:政治经济与文化视野 流动与变迁:20世纪上半叶新马华人妇女与闽粤妇女之比较 近代华南地区商会组织的海外联系研究——以厦门总商会为例 二政治与经济 移民与中美关系:从排华法的废除看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北婆罗洲华人对“大马计划”的回应 马来西亚政局变化及其对华侨华人发展影响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经济:政策、发展与影响 马来西亚华资银行的族群经济与制度环境:理论与个案初探 马来西亚华人经济权益的宪法保障 新加坡新移民华商的文化与经营特征 三社会与文化 中西文化与社会的互动:一位海外华人学者兼社会活动家的亲历 “香茶水”的信仰网络——新加坡潮人善堂宗教仪式的观察 印尼三宝垄的华人:宗教信仰与族群互动 东南亚的现代中国画发展研究 四华文教育 简论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 海外华文教育辛酸史:马来西亚华教运动个案研究,1995—2008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态度 当前马来西亚华教问题与知识人的参与 马来西亚新世代华人对华文教育态度之研究 五移民与留学生 横跨半世纪的旅西华人 移民链:中国式海外移民之探讨——以福建籍移民为例 从“祖籍认同”到“祖籍记忆”——马来西亚华人祖籍地(国)认同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出人境政策及出入境活动分析 从留学生到新海外华侨华人:日本的事例 六侨乡研究 论五邑银信的文献价值及其征集、保护和利用问题 侨汇与近代四邑侨乡市镇化趋向 从闽南侨批看侨乡经济与侨缘关系 20世纪上半叶菲律宾华人与侨批业的发展 20世纪后期日本归国华侨在中国大陆的工作与生活——以《回国五十年——建国初期’回国旅日华侨留学生文集》为考察对象 七文献信息研究 20世纪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评述 马新南洋研究的渊源、范畴及其意义和定位 华侨家书的特征和文化价值 侨乡族谱在华人方言族群移民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分析——以新加坡“福建人”和《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一书为例 试述华侨华人图书资料特色馆藏建设——兼谈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立 从香港出发:香港大学孔安道纪念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之收集、整理与简介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网络资源与数据库建设 海外华人博物馆的文化动因和文化力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光绪十二年(1886),经清驻三藩市总领事欧阳明倡议,驻美公使张荫恒同意,正式筹备华文学校。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在三藩市沙加缅度777号半二楼,正式开办华文学校。起初校名定为金山中西学堂。由总领事梁廷赞委派程赞清任学堂监督。这是美洲中华中学的前身,也是美国侨校之始。同年稍后,学堂更名为大清书院。其时,学生只有16名,分为两班。教师设正副教习两名,由举人或秀才充任。在随后的十余年里,金山中西学堂有无产生示范效应,还有没有更多的华侨学校出现,今天也难以查考了。但可以相信与清政府相关的华侨教育仍然存在。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倡办学校,并鼓励在海外发展侨教。于是,1906年12月,由学部奏派内阁侍读梁庆桂赴美洲筹备华侨学校。梁氏于光绪三十四年三月七日(1908年4月7日)自香港启程,5月1日(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日)抵达三藩市。梁氏抵美后,三藩市中华会馆即选出一批侨彦组织学务公所,先将“大清书院”改名为“大清侨民公立小学堂”,由当时总领事许炳榛兼任代校长。学校经费暂由广东银行揭借2350元以应开销。1909年学校开办后,校舍迁至中华会馆第二及第三楼。初期校务发展遇到经费及人事上的困难,又缺乏实际上的负责人,仅由各会馆主席轮流担任校长。学校组织松弛,教学未见成效。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大清侨民公立小学堂”的名称不能再用,乃改称“中华侨民学堂”。由此可见,自梁庆桂赴美洲筹备华侨学校起,直到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美国华侨社会已经办起了自己的教育,为后来美国侨教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正是在这几年间,保皇会在美国处于上升状态,故也积极支持华侨教育。 如果追根溯源,则康有为与保皇会在海外兴办华侨教育的活动几乎与其流亡海外同步。1899年4月,康有为刚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就发动华侨李梦久等集资办义学。他强调:“方今中国多艰,变法需才,游海外者皆将来维新之俊杰也。”还赞扬该埠华侨“大集布施,一举而成是学”,“飙举电驰,为大地各埠先”,并要求海外500万侨胞向他们学习。康有为此举比清政府在美国办华侨教育晚了十多年。不过在此之前,加拿大有没有华侨教育,迄今尚无资料证明。如果没有,则康有为此举便属在加拿大开华侨教育之先声。若将眼光投向世界的范围,则可看到,当时在保皇会的主导下,日本神户、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的泗水已相继办起了华侨学校,其他各地华埠先后响应,华侨教育因而蓬勃开展。那么,保皇会在美国办的华侨教育是如何与此前业已存在的当地华侨教育发生“对接”的?迄今也难以定论。比较可靠的猜想是,保皇会办的华侨教育与当地的华侨教育在一段时间内曾并行不悖地进行。其时,保皇会希望在美国华侨社会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希望在华侨中培养服务于维新变法的人才。


编辑推荐

《互动与创新:多维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互动与创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